勵志中心勵志文章

經典勵志文章:對不起,你交的人脈都沒啥用大綱

本文已影響 3.46W人 

導語:不要去試圖認識牛人,要讓牛人來認識你。分享一篇經典勵志文章,歡迎閱讀。

經典勵志文章:對不起,你交的人脈都沒啥用

 對不起,你交的人脈都沒啥用

  文 | 陸JJ

我也不知道“人脈”這個詞,是哪一年發明出來的,是誰造出來的。

唯一感覺到的是,這詞誤導了很多年輕人。許多人年紀輕輕,一沒本事,二不勤奮,就開始急着搭人脈了。好像人脈一搭成,就天下無敵唯我獨尊了。

在他們的概念裏,人脈搭得好,朋友少不了,一副牛哄哄的樣子。似乎別人只要一收他的名片,就普天之下皆我老友了。

比如某個夜晚,銷售部的小王,又要出去吃飯喝酒外加吹牛:

“你知道不,那個誰誰誰,大牛啊!是我朋友!”

“什麼?你不信?人兒就在我微信好友列表裏,不信你自己過來瞅瞅。”

“跟他也很熟,經常在朋友圈裏互動來着。”

他所說的互動,就是給人家朋友圈裏點個Zan。這牛人的微信是怎麼來的呢?公司出錢請了這牛人來公司半天,開個小講座。

結束時,一大堆人拱在講桌前面要求加微信好友,那牛人也沒辦法,盛情難卻,靦腆地拿出手機來,讓大家掃一掃。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對普通人來說其實是這樣的,行業頂尖的牛人,他們的微信加或者不加沒有多大區別,只是能看到其動態而已,功能就跟微博似的。

你要和他們發兩條消息,基本是不回的。原因很簡單,給牛人發消息的人很多,牛人精力有限。牛人不是淘寶客服,他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幹。其次,牛人的時間很寶貴,通常不會用這時間和你聊天扯淡,從詩詞歌賦聊到人生哲學。

如果牛人真的經常回復你,有3種可能:

1. 你本身也是個牛人,在行業金字塔裏處在中上層的位置;

2. 牛人可能喜歡你,所以才願意花時間;

3. 牛人是爾康,你是晴格格。

我以前大學是個文藝小青年,整天寫小說、寫詩歌投稿。

記得很清楚,那會兒到處搜編輯的郵箱海投,投了100個裏面只有1個編輯會回覆,內容還是:

“您的稿件本編輯部已經收到,會在審稿完畢後予以回信。”

後來我等了半個學期也沒等到回覆的郵件,才知道是中了編輯部的套路。

我心裏還是不服,那時候聽了很多勵志雞湯,還聽了些名人的成長故事。

比如某明星未成名前經常拿着作品去唱片公司堵製作人,製作人沒有辦法,但是聽了他的作品以後,深深地爲其才華折服,於是決定爲他出唱片。

我聽了很興奮,直接坐動車去北京,找到那家雜誌社,在樓下堵編輯。結果人家壓根不鳥我。

我還提前印了一盒名片,編輯的確收下了,但再也沒有然後了。

這盒名片我也沒浪費,從那以後,我奔走於各種讀書論壇、書展籤售、傳媒講堂,急着廣交人脈。

最後得出兩個結論:

比我牛很多的人,一般都沒時間鳥我;

接受我名片的牛人,日後也都不會與我有過多往來。

現在想想,我那時候就跟傻子似的。

也讓我聯想到,現在很多年輕人,過於迷信人脈。把自己打扮成大人模樣,穿着不合身的西裝。皮鞋是找親爹借的,公文包是淘寶上39塊錢買的商務款,以此模樣遊走在各種社交場合。

他們寄希望於每一個收下名片的牛人,都能成爲自己的有效人脈。

可實際情況是,你和這位牛人,這輩子恐怕都不會再有任何交集。

我有個建議:從現在開始,別再跪舔牛人,專注做自己的事比什麼都重要。

別妄圖把牛人納入到自己的圈子裏。

你沒有意識到,你和牛人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一般而言,兩個人想要彼此互爲夥伴關係,有兩個重要因素:

 1. 價值吸引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社會的發展速率在增加。社會近乎冷酷,所以運轉得更爲高效。

你一定想問,爲什麼是冷酷?

因爲個人價值成爲了人才市場最值錢的“通貨”。

你若是沒有價值,抱歉,我真的沒空搭理你。你若是有價值,很好,今晚我甚至會邀請你和我一起共進晚餐。我們小到可以聊生活瑣事,大到可以聊行業趨勢。

很多年輕人急着去結交人脈,他們沒明白一件事:人脈這種東西,本應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產物,不是強求所能得來的.。

  2. 行業位置

你若是呆在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大公司裏,會發現剛進公司的小白,基本都是底層的首陀羅。中上游的管理層,是代表特權階級的婆羅門。

一個基本的現實情況是:小白只可能和小白交朋友,老闆只和老闆談笑風生。

現實的公司體制之下,霸道總裁絕不會愛上女清潔工。

因爲只有在兩個人的行業位置處在一致的情況下,纔可能聊得開(包括資源、市場、人才、投資),包括深入交談各種合作的可能性。這也是人際關係裏的“對位原則”。

這個不用腦子,用腳想想也知道。

假如我是個大公司裏HR部門裏的小助理,見到老闆,能談什麼?我不可能和老闆談論打印機卡紙的時候要怎麼辦,或者公司飲水機壞了應該打哪一個報修電話吧... ...

對位原則也適用於跨行業交流,很多娛樂圈明星也有商人好友。即使你在不同的行業,只要你在某個行業做到了一定的高度,行業間的人脈圈就已經打開,不再閉合。

就像趙薇和馬雲是朋友,馬雲和王中軍是朋友,王中軍和馮小剛是朋友... ...

我一直有個觀點,不要去試圖認識牛人,要讓牛人來認識你。

你就算能加到李開復、比爾蓋茨這些人的微信又如何,你覺得他們會跟你聊天嗎?你有底氣和他們聊天嗎?還是你覺得你能直接得益於他們的幫助,和他們聊投資聊市場,從宇宙大爆炸聊到人工智能.……

先緩緩,別做夢。

的確,你可能覺得這個社會功利、現實、不近人情。

就像我在大學時期發出的怒吼一樣:

“靠,那羣編輯都是豬頭三!簡直瞧不起人!”

但等你真正成爲社會的中堅力量,你就會發現“價值交換”是一件永遠正確的事情。也是人類永遠不會拒絕的事情。

社會不寬容新人嗎?是的,社會對新人來說,充滿着永久的敵意。但社會從來不辜負努力並且勤奮的年輕人。

最後我想再分享一個真實的案例,關於我自己的:

幾年前我剛畢業,一心想進入影視行業。但我既不是專業院校出身,也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只有一股熱情。

我找到一家影視公司的項目總監,他是個光頭。我遞給他我的名片,告訴他:“請讓我加入,哪怕沒有工資我也願意。”

光頭把我名片丟掉了,說了句:“不收。”

然後我失望,失望過後是痛心,而後發誓要努力。這幾年,我拼命看電影、拉片子、分析劇本、搞劇本創作,終於在國內的幾個編劇大賽裏嶄露頭角。

在作品獲得名次後,直接讓我認識了一羣業內的前輩,我的幾個劇本也賣出了影視版權。

某一日,我看見有人加我微信好友,備註是某影視公司項目總監,計劃買我某個劇本的版權。通過後,我看了看頭像,那人就是兩年前拒絕我的那個光頭總監。

這件事讓我感到世界是如此奇妙,也讓我開始認同那句話:“社會終究是充滿敵意的,但它從來不會辜負真正努力着的年輕人。”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