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中心勵志小故事

春節放爆竹的來歷傳說故事

本文已影響 1.63W人 

導語:中國人春節放鞭炮習俗由來已久,這是爲什麼呢?一起來了解下吧。

春節放爆竹的來歷傳說故事

  故事1:

傳說,很多很多年前,森林裏有種非常兇惡的野獸,叫做“年”。每年夏曆臘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來大吼大叫,專門吃人和牲畜。當時沒有人能夠制服它。爲了躲避“年”的災難,人們都要在除夕那夭殺豬宰羊敬供年,讓它脹滿肚子,纔不傷害人畜。

有年臘月除夕這天,人們忘了殺豬宰羊來敬“年”,“年”一來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人們沒法只好關上大門,爬到竹樓上去躲着。“年”從這家走到那家,到處轉來轉去找東西吃。它見到處空空蕩蕩的一無所得,不由氣得發瘋嚎叫。這時,鄰近一家的竹樓失火了,火勢很大,燒得竹子“劈劈啪啪”地亂響。“年”聽到這突如其來的響聲,嚇得逃回森林去了。

躲在樓上的人們發現了這個祕密,以後每到臘月除夕這一天,便去砍許多竹子來燒,竹子“劈劈啪啪”一爆響,“年”就被嚇跑了。同時,人們還發現“年”拍鮮紅的顏色,於是又把桃木板染成紅色,掛在大門的兩邊,這就是批符。以後發明了鞭炮和紙,鞭炮就代替了爆竹,紅對聯代替了批符。

  故事2:

鞭炮與桃符、春聯一樣,最早是用來驅除邪魔鬼怪的。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們過年時候燃放爆竹就已經形成了習俗。《荊楚歲時記》中就記載了這個習俗:“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燃草,以闢山魈惡鬼。”這也是後來人們在春節燃放鞭炮的由來。由此可見,“爆竹”一詞的本意是焚竹而爆。

火藥發明之後,人們不再燃燒竹子了,而是將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裏燃燒,產生“爆仗”。不過,這時人們仍然一直沿用“爆竹”的叫法,直到今天。

到了宋代,人們用紙做的筒子代替了竹筒,裏面灌上火藥,內藏藥線,製成了新的爆竹。直到今天,我們還是沿用這個方法,只不過在工藝上有所改進,在花樣上有所翻新罷了。在宋代,還有人用麻莖把紙製爆竹編成串,管它叫“編炮”。因爲成串的爆竹放起來聲音持續時間長,清脆得好像人甩鞭子發出的響聲,因此也就稱它爲“鞭炮”。

明清兩代,爆竹的種類更加繁多,燃放爆竹的時間已不限於大年初清晨,除夕夜即開始,子夜零時達到高潮,俗稱“迎神”。這時,無論貧貴賤均要放爆竹,李家瑞《北平風俗類徵》引《壺天錄》說:“京師人煙稠密,甲於天下,富家鄣購千竿爆竹,付之一炬。貧家即謀食維艱,索逋孔丞,亦必爆響數聲,香焚一柱,除早年之瑣瑣,卜來歲之蒸蒸,此習沿類然也。”清朝謝文翹《教門新年詞》中的:“通宵爆竹一聲聲,煙火由來盛帝京,寶炬銀花喧夜半,六街歌管樂昇平。”反映了當時北京燃放鞭炮的情景。

近年來,作爲春節中的一項重要活動,很多地方陸續改變了春節城市禁止放炮的規定,給廣大市民燃放煙花爆竹慶祝春節的機會。城市春節因爲有了鞭炮而熱鬧非凡。當除夕午夜零時新年鐘聲敲響時,舉國進入沸騰狀態,煙花飛舞,鞭炮齊鳴,一向矜持的中國人融入狂歡的世界。國人在滿天燦爛的煙花與滿地紅紅的紙屑中,度過一個紅火的中國年。

  故事3: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爆竹爲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現在我們一般的人都認爲放爆竹可以創造一種喜慶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它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然而,如果我們追溯爆竹的起源,就會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衍變的歷史。

《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這段記載說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種驅瘟逐邪的音響工具,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習俗從一開始就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實,這完全是由古人的誤解所致。據《神異經》說,古時候,人們途經深山露宿,晚上要點篝火,一爲煮食取暖,二爲防止野獸侵襲。然山中有一種動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經常趁人不備偷食東西。

人們爲了對付這種動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聲使其遠遁的辦法。這裏所說的動物,名叫“山臊”。古人說其可令人寒熱,是使人得寒熱病的鬼魅,嚇跑山臊,即驅逐瘟邪,纔可得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個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裝在竹筒裏,點燃後使其發出更大的聲響和更濃烈的煙霧,結果驅散了山嵐瘴氣,制止了疫病流行。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以後火藥出現,人們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捲紙爲之。稱曰“爆竹”。

隨着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以及浙江溫州等地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其生產的爆竹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

燃放爆竹已成爲具有民族特色的娛樂活動。人們除了辭舊迎新在春節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諸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婚嫁、建房、開業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

  故事4:

民間的一種說法: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挨門竄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年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着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爲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後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裏一瞧,只見裏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着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春節放鞭炮是源於驅除鬼怪的行爲的,但是今天人們過年放鞭炮是爲了喜慶,因爲鬼怪被趕跑了,晦氣也被趕跑了

這個習俗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荊楚歲時記》曾經這樣記載,正月初一,雞叫頭一遍時,大家就紛紛起牀,在自家院子裏放爆竹,來逐退瘟神惡鬼。

當時沒有火藥,沒有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這當然是迷信,但卻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