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中心勵志小故事

關於感恩節的由來小故事

本文已影響 2.4W人 

導語:大家都知道,感恩節是西方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那麼,感恩節是怎麼來的呢?本文特意爲大家收集整理了關於感恩節的由來小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感恩節的由來小故事

  篇一:關於感恩節的由來小故事

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是感恩節。感恩節是美國人民獨創的一個古老節日,也是美國人閤家歡聚的節日,因此美國人提起感恩節總是倍感親切。

感恩節的由來要一直追溯到美國曆史的發端。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號船滿載不堪忍受英國國內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達美洲。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他們遇到了難以想象的困難,處在飢寒交迫之中,冬天過去時,活下來的移民只有50來人。這時,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給移民送來了生活必需品,還特地派人教他們怎樣狩獵、捕魚和種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移民們終於獲得了豐收,在歡慶豐收的日子,按照宗教傳統習俗,移民規定了感謝上帝的日子,並決定爲感謝印第安人的真誠幫助,邀請他們一同慶祝節日。

在第一個感恩節的這一天,印第安人和移民歡聚一堂,他們在黎明時鳴放禮炮,列隊走進一間用作教堂的屋子,虔誠地向上帝表達謝意,然後點起篝火舉行盛大宴會。第二天和第三天又舉行了摔交、賽跑、唱歌、跳舞等活動。第一個感恩節非常成功。其中許多慶祝方式流傳了300多年,一直保留到今天。初時感恩節沒有固定日期,由各州臨時決定,直到美國獨立後,感恩節才成爲全國性的節日。

每逢感恩節這一天,美國舉國上下熱鬧非常,人們按照習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禱,城鄉市鎮到處都有化裝遊行、戲劇表演或體育比賽等。勞燕分飛了一年的親人們也會從天南海北歸來,一家人團團圓圓,品嚐美味的感恩節火雞。

感恩節的食品富有傳統特色。火雞是感恩節的傳統主菜,通常是把火雞肚子裏塞上各種調料和拌好的食品,然後整隻烤出,由男主人用刀切成薄片分給大家。此外,感恩節的傳統食品還有甜山芋、玉蜀黍、南瓜餅、紅莓苔子果醬等。

感恩節宴會後,人們有時會做些傳統遊戲,比如南瓜賽跑是比賽者用一把小勺推着南瓜跑,規則是不能用手碰南瓜,先到終點者獲勝。比賽用的勺子越小,遊戲就越有意思。

多少年來,慶祝感恩節的習俗代代相傳,無論在岩石嶙峋的西海岸還是在風光旖旎的夏威夷,人們幾乎在以同樣的方式歡度感恩節,感恩節是不論何種信仰、何種民族的美國人都慶祝的傳統節日。

  篇二:關於感恩節的由來小故事

多年前一個感恩節的早上,有對年輕夫婦的一家人卻極不願醒來,他們以爲早先若是能跟當地的慈善團體聯絡,或許就能分得一雙火雞及烹烤的佐料,可是他們沒有這麼做,爲什麼呢?就跟其他不少家庭一樣,要有骨氣,是怎麼樣就怎麼過這個節。

貧賤夫妻百事哀,無可避免的,沒多久這對夫婦就爭吵起來。隨着雙方越來越烈的火氣和咆哮,看在這個家庭最長的孩子眼裏,只覺得自己是那麼的無奈和無助。然而命運就在此刻改觀了……

沉重的敲門聲在耳邊響起,男孩前去應門,一個高大男人赫然出現眼前,穿着一身皺巴巴的衣服,滿臉的笑容,這個男人手提着——個大籃子,裏頭滿是各種能想到的應節東西:一雙火雞、塞在裏面的配料、厚餅、甜薯及各式罐頭等,全是感恩節大餐歷不可少的。

這家人一時都愣住了,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門口的那人隨之開口道:“這份東西是一位知道你們有需要的人要我送來的,他希望你們曉得還是有人在關懷和愛你們的。”

起初,這個家庭中作爸爸的還極力推辭,不肯接受這份禮,可是那人卻這麼說:“得了,我也只不過是個跑腿的。”帶着微笑,他把籃子擱在小男孩的臂彎裏轉身離去,身後飄來了這句話:“感恩節快樂!”

就是那一刻,小男孩的生命從此就不一樣了。雖然只是那麼小小的一個關懷,卻讓他曉得人生始終存在着希望,隨時有人---即使是個“陌生人”---在關懷着他們。在他內心深處,油然興起一股感恩之情,他發誓日後也要以同樣方式去幫助其他有需要的人。

到了十八歲時,他終於有能力來兌現當年的許諾。雖然收入還很微薄,在感恩節裏他還是買了不少食物,不是爲了自己過節,而時去送給兩戶極爲需要的家庭。

他穿着一條老舊的牛仔褲和一件T恤,假裝是個送貨員,開着自己那輛破車親自送去,當他到達第一戶破落的住所時,前來應門的是位拉丁婦女,帶着提防的眼神望着他。她有六個孩子,數天前丈夫拋下他們不告而別,目前正面臨着斷炊之苦。

這位年輕人開口說道:“我是來送貨的,女士。”隨之他便迴轉身子,從車裏拿出裝滿了食物的袋子及盒子,裏頭有一雙火雞、配料、厚餅、甜薯及各式的罐頭。見此,那個女人當場傻了眼,而孩子們也爆出了高興的歡呼聲。

忽然這位年輕媽媽攫起年輕人的手臂,沒命地親吻着,同時操着生硬的英語激動地喊着:“你一定是上帝派來的!”年輕人有些靦腆地說:“噢,不,我只是個送貨的,是一位朋友要我送來這些東西的。”

隨之,他便交給婦女一張字條,上頭這麼寫着:“我是你們的一位朋友,願你一家都能過個快樂的感恩節,也希望你們知道有人在默默愛着你們。今後你們若是有能力,就請同樣把這樣的禮物轉送給其他有需要的人。”

年輕人把一袋袋的食物仍不停地搬進屋子,使得興奮、快樂和溫馨之情達到最高點。當他離去時,那種人與人之間的親密之情,讓他不覺熱淚盈眶。回首瞥見那個家庭的張張笑臉,他對自己能有餘力幫助他們,內心一股感恩之心。

他的人生竟是一個圓滿的輪迴,年少時期的“悲慘時光”原來是上帝的祝福,指引他一生以幫助他人來豐富自己的人生,就從那二次的行動開始,他展開了不懈的追求,直到今日。

以行動回報當年他及家人所得到的幫助,提醒那些受苦的人們天無絕人之路,總是有人在關懷他們,不管所面對的是多大困難,即便是自己所知有限、能力不足,但只要肯拿出實際行動,就能從其中學得到寶貴的功課,尋着自我成長的機會,以至最終獲得長遠的幸福。

  篇三:各國感恩節習俗

 一、美國人的感恩節

美國人過感恩節主要是家人團聚,然後是大家一起享受一頓豐盛的節日晚餐。家人不住在一個城市的都要在感恩節前回家團圓。跟中國人過春節差不多。

感恩節假期也是美國航空公司最緊張的時候,飛機幾乎班班客滿,還常常會出現班機誤點等的情形。可是,爲了和家人團聚,共度節日,人們大概也是心甘情願的。

每逢感恩節,美國人家家戶戶都要吃火雞。火雞都已經成爲感恩節的像徵了。另外他們通常還吃一些傳統的菜餚,例如西葫蘆、奶油洋蔥、土豆泥、番瓜派等等。

紐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活動,那就是梅西百貨公司每年感恩節都要舉行節日遊行。

 二、埃及人的感恩節

古埃及的收穫節是爲了紀念他們的莊稼神Min而舉行的。他們的收穫季節是春天,所以這個節日在每年春天舉行。

節日中,古埃及人首先舉行遊行,過後便是節日宴會。同時,音樂、舞會、體育競技等也是他們的慶祝項目。

古埃及人在慶祝玉米收穫時,常常假裝哭泣而且悲痛欲絕,這是爲了欺騙他們認爲存在於玉米中的“精神”。他們害怕收割仍在生長的玉米會使這種精神發怒。

猶太人的感恩節猶太人也要慶祝收穫,他們的節日叫Sukkoth,每年秋天舉行的Sukkoth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Sukkoth開始於希伯來月曆中Tishri(猶太人的某個月份)的第15天,YomKippur(猶太人一年中最神聖的一天)後的第五天。

在維持8天的Sukkoth節日中,猶太人用樹枝架起小屋,以此來回憶他們祖先禮拜的聖壇。這些小屋都是暫時的,樹枝沒有插入地下,屋頂用茅草覆蓋着,便於光線進入。屋裏懸掛着水果和蔬菜,包括蘋果、葡萄、玉米還有石榴。節日的第二天,猶太人便在星光下的小屋中舉行他們的節日宴會。

三、希臘人的感恩節

古希臘人信奉很多神,他們的玉米女神(實際上是所有穀類的神)叫Demeter,他們每年秋天舉行的Thesmosphoria節就是爲了紀念這位女神的。

節日的第一天,已婚婦女們(可能是把懷孕和莊稼的生長聯繫起來)搭起一座座蓋滿樹葉的小屋,裏面放上用植物做的長椅。第二天是他們的齋戒日。第三天便舉行宴會,並以玉米種子、蛋糕、水果和豬爲禮物供奉女神。

 四、加拿大人的感恩節

加拿大和美國的感恩節不在同一天,或許你知道加拿大議會將感恩節列爲法定假日稍晚於美國。但加拿大的第一個感恩節要比美國早40年,加拿大感恩節的慶祝活動是在十月的第二個星期一。與美國人緬懷清教徒先輩定居新大陸的傳統不同,加拿大人主要感謝上天給予的成功的收穫。

加拿大的感恩節早於美國的感恩節,一個簡單的事實是,加拿大的收穫季節相對於美國早一些,因爲加拿大更靠近北部。加美兩國的感恩節之間有許多相似性,譬如裝滿花果穀物象徵豐饒的山羊角(cornucopia)和南瓜餅(pumpkinpie)。加拿大感恩大餐的餐桌上的食物通常也與地域和時間的變化而不同,有些是鹿肉和水鳥,有些是野鴨野鵝,但目前主要是火雞和火腿。

 五、德國人的感恩節

很多國家都有感恩節,但時間不盡相同,如美國爲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加拿大是在每年10月第二個星期一,與美國的哥倫布日相同;而德國則是每年十月第一個星期日,不過也存在地區差別,如摩澤爾河教衆是收穫葡萄後在十一月的第二個星期日,這就明白了今天爲什麼柏林一點感恩節的氣息都沒有。

 六、英國人的感恩節

感恩節是來到新大陸的清教徒們爲了感謝當地印第安人對他們的幫助而舉行的,跟英國沒有關係,所以英國人不過感恩節。

 七、中國人的感恩節

在中國慢慢融入世界的今天,感恩節也被慢慢融入了中國人的文化生活,這一天,中國並沒有隆重的遊行和豐盛的大餐,更多的是情感上的感恩。

用心去感恩你想感謝的人,真誠的一個微笑,一個擁抱會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更多熱門文章推薦:

1.英文版的感恩節小故事精選帶翻譯

2.關於感恩節來歷的小故事

3.2016關於感恩節的小故事精選

4.有關感恩節的來歷小故事

5.關於感恩節的由來小故事

6.關於感恩節有趣的小故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