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古詩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

本文已影響 3.85W人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看到過許多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泛指中國古代詩歌。古詩的類型多樣,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古詩原文翻譯賞析,歡迎大家分享。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1

朝天子·詠喇叭

作者:王磐

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擡聲價。(嗩吶 一作:鎖吶; 聲價 一作:身價)

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裏去辨甚麼真共假?

眼見的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的水盡鵝飛罷!

翻譯/譯文

譯文一

喇叭和嗩吶,吹的曲子雖短,聲音卻很響亮。官船來往頻繁如亂糟糟的麻,全憑藉你擡高名譽地位。

軍dui聽了軍dui發愁,百姓聽了百姓害怕。哪裏會去辨別什麼真和假?

眼看着使有的人家傾家蕩產,使有的人家元氣大傷,直吹得水流乾鵝飛跑,家破人亡啊!

譯文二

喇叭鎖吶嗚嗚哇哇,曲兒小來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憑你來擡聲價。

軍人聽了軍人愁,百姓聽了百姓怕。能到哪裏去分真和假?

眼睜睜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得江水枯竭鵝飛罷!

註釋:

1.朝天子:曲牌名。

2.喇叭:銅製管樂器,上細下粗,最下端的口部向四周擴張,可以擴大聲音。

3.嗩吶:寫作“鎖吶”,管樂器,管身正面有七孔,背面一孔。前接一個喇叭形擴聲器。民樂中常用。

4.曲兒小:(吹的)曲子很短。腔兒大:(吹出的)聲音很響。曲兒小腔兒大是喇叭、嗩吶的特徵。本事很小、官腔十足是宦官的特徵。

5.官船:官府衙門的船隻。亂如麻:形容來往頻繁,出現次數很多。

6.仗:倚仗,憑藉。你:指喇叭、嗩吶。擡:擡高。聲價:指名譽地位。(宦官裝腔作勢,聲價全靠喇叭來擡。而喇叭其所以能擡聲價,又因爲它傳出的是皇帝的旨意。矛頭所指,更深一層。也暗示其狐假虎威的嘴臉。)

7.軍:指軍dui。愁:發愁。因受攪擾而怨忿。舊時皇帝爲了加強對軍dui統帥的控制,常派宦官監軍,以牽制軍dui長官的行動,十分討厭。

8.哪裏:同“那裏”。辨:分辨、分別。甚麼:同“什麼”,疑問代詞。共:和。

9.眼見的:眼看着。吹翻了這家:意思是使有的人家傾家蕩產。

10.吹傷了那家:使有的人家元氣大傷。

11.水盡鵝飛罷:水乾了,鵝也飛光了。比喻民窮財盡,家破人亡。這是宦官害民的嚴重後果。水盡鵝飛,“官船”就不能長久來往,這也是對最高統治者的警告,比喻家破人亡。

賞析:

這首散曲作於明代武宗正德年間,它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宦官裝腔作勢地醜惡面目,同時也揭露了他們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據蔣一葵《堯山堂外記》中載:“正德間閹寺當權,往來河下無虛日,每到輒吹號頭,齊征夫,民不堪命,西樓乃作《詠喇叭》以嘲之。”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王磐作這首散曲的用意。

從寫作上看,這首散曲可分爲三層。前六句狀物,其中“曲兒小”二句抓住“喇叭”,“嗩吶”的特徵,通過“曲兒”的“小”和“腔兒”的“大”的對比描寫,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曲兒”本來很小,很細,但是聲音經過“腔兒”的放大,就能傳揚四方。這裏借“曲兒小,腔兒大”來比喻宦官出行的形態,諷刺宦官,貌合神投。宦官原屬宮廷中供使喚的奴才,地位本來低下,卻倚仗帝王的寵信大擺威風。他們一出皇宮,就狐假虎威,裝腔作勢,氣焰囂張,先前的唯唯諾諾,奴顏婢膝煙消雲散,前後判若兩人。“ 曲兒小,腔兒大”最能表現宦官的無恥情態,極富諷刺性。“官船”一句抓住“亂如麻”的特點,“亂”表現了宦官酷吏 的趾高氣揚,不可一世的醜惡面目。他們在河中橫衝直撞,爲非作歹,如入無人之境;“如麻”極言其多,更加突出其驕橫野蠻的情態。官船越多,人民受害越深。“全仗你擡身價”一句指的是宦官裝腔作勢的醜態。“你”表面上是指“喇叭”,“嗩吶”;實際上是直戳封建最高統治者,藏而不露,含而不顯。宦官如此放肆,正因爲有最高統治者做他們的靠山。這裏作者對當權者進行了有力的批判,對宦官剝削人民欺壓百姓進行了無情的揭露。進一步說明社會風氣的腐敗。

中間三句從聽覺方面分別就“軍”和“民”兩個方面剖析了宦官給社會帶來的巨大危害。“愁”是這一層的中心。“軍”爲何而愁?原來,明代中葉,社會黑an,宦官當權,他們不僅是皇帝的侍從,也是皇帝的耳目和鷹犬。因此宦官在封建統治集團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他們慣於搬弄是非,顛倒黑白。所以,軍guan士兵一聽說宦官要來,都提心吊膽,小心謹慎地恭維捧場,深怕萬一有什麼閃失, 被他們抓住把柄,遭到迫害。“民”爲何而愁?原因不外乎這幾種:抽丁,徵稅,納捐。這些宦官“手把文書口稱敕”(白居易《賣炭翁》),以王命自居,以勢壓人,同時表面上又裝出堂而皇之,名正言順的樣子,手段陰險而毒辣。“哪裏”一句依前兩句而來,宦官的危害使人民聞風而“驚”,聞聲而“怕”。這樣,地痞流氓有機可乘,以假亂真,冒名頂替,趁火打劫。這一句是前兩句的延伸和總結。作者猛烈地抨擊了宦官專權的罪惡,他們把整個社會搞得烏煙瘴氣,使得人人自危。揭露有力,批判深刻。

如果說上面一層,作者是從整個社會這一角度來反映宦官旳罪惡,那麼,最後三句是從宦官對勞動人民造成旳災難來着筆旳。

“吹翻了這家”是近指,“吹傷了那家”是遠指,遠近結合,可見範圍之大,危害之大。“只吹旳水盡鵝飛罷”,這一句從危害旳程度來說。“水盡鵝飛”這裏有兩層意思:首先,這裏是借“水盡鵝飛”比喻民財全部被搜刮乾淨,人民爲了繳糧納稅,已經傾家蕩產,糧無粟粒,錢無分文。其次,這兒旳“水盡鵝飛”跟”竭澤而漁“是同意語,作者嚴整地警告統治者,你們這樣做,只能進一步加重人民旳負擔,激起人民旳反抗,只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旳腳,自尋苦果。這一層作者從廣和深兩方面分析了宦官給人民帶來旳災難,諷刺了宦官在運河沿岸裝腔作勢,,魚肉百姓旳罪惡行徑,傳達了人民對宦官旳恨。

王磬旳《朝天子詠喇叭》託物言志,反映深刻。在結構上,全面圍繞“吹”字來組織文字,言“吹”之狀,寫“吹”之果,繪統治者爪牙“吹”之形,吐人民羣衆對“吹”之恨。層層推進,有條不紊。以“樂”聲來抒“憤”情,一針見血地揭示了封建統治者與百姓旳對立,反映了人民旳痛苦和不幸。在寫法上,運用誇張和諷刺旳手法將喇叭與宦官相聯繫,“性發於此而義歸於彼”,把所詠旳物於所諷旳人關合旳相當巧妙,使人讀後非常痛快。這首散曲取材精當,比擬恰當,很富有諷刺性,像這樣針對當權者嬉笑怒罵旳作品,在曲壇上是比較少見旳。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2

原文:

陟岵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父曰:嗟!

予子行役,夙夜無已。

上慎旃哉,猶來!

無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

母曰:嗟!

予季行役,夙夜無寐。

上慎旃哉,猶來!

無棄!

陟彼岡兮,瞻望兄兮。

兄曰:嗟!

予弟行役,夙夜必偕。

上慎旃哉,猶來!

無死!

譯文:

我登上那草木繁茂的高山,向老父親所在的故鄉眺望。我彷彿聽到父親一聲嘆息:唉!苦命的兒服役在遠方,晝夜操勞沒有休息的空當;還是小心保重自己身體吧,盼你早回來不要留戀他鄉!

我攀到那光禿禿的高山上,向老母親所在的故鄉眺望。我彷彿聽到母親一聲嘆息:唉!我的小兒服役在遠方,晝夜操勞沒有睡覺的空當;還是小心保重自己身體吧,盼你早回來不要拋屍他鄉!

我登上那高低起伏的山岡,向我兄長所在的故鄉眺望。我彷彿聽到長兄一聲嘆息:唉!我的兄弟服役在遠方,晝夜操勞他的同伴也一樣;還是好好珍重自己身體吧,盼你早回來不要死在他鄉!

註釋:

⑴陟(zhì ):登上。岵(hù):有草木的山。

⑵父曰:這是詩人想象他父親說的話。下文“母曰”“兄曰”同。

⑶予子:歌者想象中,其父對他的稱呼。

⑷夙(sù)夜:日夜。夙:早。

⑸上:通“尚”,希望。旃(zhān):之,作語助。

⑹猶來:還是歸來。無:不要。止:停留。

⑺屺(qǐ):無草木的山。

⑻季:兄弟中排行第四或最小。

⑼無寐:沒時間睡覺。

⑽岡:山脊。

⑾偕(xié):俱,在一起。

⑿無死:不要死在異鄉。

賞析:

此詩寫一個遠在他鄉服役的徵人,想象他的父母兄長在家鄉正在思念他,抒發了主人公思念家鄉的情懷。全詩三章,皆爲賦體。

全詩重章疊唱,每章開首兩句直接抒發思親之情。常言:遠望可以當歸,長歌可以當哭。人子行役,倘非思親情急,不會登高望鄉。此詩開篇,登高遠望之旨便一意三複:登上山頂,遠望父親;登上山頂,遠望母親;登上山頂,遠望兄長。言之不足而長言申意,思父思母又思念兄長。開首兩句,便把遠望當歸之意、長歌當哭之情,抒發得痛切感人。

然而,詩的妙處和獨創性,不在於開首的正面直寫己之思親之情,而在於接下來的從對面設想親人之念己之心。抒情主人公進入了這樣的一個幻境:在他登高思親之時,家鄉的親人此時此刻也正登高念己,並在他耳旁響起了親人們一聲聲體貼艱辛、提醒慎重、祝願平安的囑咐和叮嚀。當然,這並非詩人主觀的刻意造作,而是情至深處的自然表現。在這一聲聲親人念己的設想語中,包含了多少嗟嘆,多少叮嚀,多少希冀,多少盼望,多少愛憐,多少慰藉。真所謂筆以曲而愈達,情以婉而愈深。千載下讀之,仍足以令羈旅之人望白雲而起思親之念。

這種從對面設想的幻境,在藝術創造上有兩個特點。其一,幻境的創造,是想像與懷憶的融會。漢唐的鄭箋孔疏把“父曰”、“母曰”和“兄曰”,解釋爲徵人望鄉之時追憶當年臨別時親人的叮嚀。此說初看可通,深究則不然;詩人造境不只是追憶,而是想像和懷憶的融合。錢鍾書指出:“然竊意麪語當曰:‘嗟女行役’;今乃曰:‘嗟予子(季、弟)行役’,詞氣不類臨歧分手之囑,而似遠役者思親,因想親亦方思己之口吻爾。”(《管錐編》,下同)如古樂府《西洲曲》寫男“下西洲”,擬想女在“江北”之念己望已:“單衫杏子黃”、“垂手明如玉”者,男心目中女之容飾;“君愁我亦愁”、“吹夢到西洲”者,男意計中女之情思。《西洲曲》這種“據實構虛,以想像與懷憶融會而造詩境,無異乎《陟岵》焉”。別具賞心的體會,也符合思鄉人的心理規律,因而爲歷代思鄉詩不斷承襲。其二,親人的念己之語,體現出鮮明的個性。毛傳在各章後曾依次評曰:“父尚義”、“母尚恩”、“兄尚親”。這雖帶有經生氣息,卻已見出了人物語言的個性特點。從詩篇看,父親的“猶來無止”,囑咐他不要永遠滯留他鄉,這語氣純從兒子出發而不失父親的曠達;母親的“猶來無棄”,叮嚀這位小兒子不要拋棄親孃,這更多地從母親這邊出發,表現出難以割捨的母子之情,以及“娘憐少子”的深情;兄長的“猶來無死”,直言祈願他不要屍骨埋他鄉,這脫口而出的“猶來無死”,強烈表現了手足深情,表現了對青春生命的愛惜和珍視。在篇幅短小、語言簡古的《詩經》中,寫出人物的個性,極爲不易,而能在從對面設想的幻境中,寫出人物的特點,更爲難能。這在後世同類抒情模式的思鄉詩中,也並不多見。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3

原文:

猗嗟

猗嗟昌兮,頎而長兮。

抑若揚兮,美目揚兮。

巧趨蹌兮,射則臧兮。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儀既成兮。

終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猗嗟孌兮,清揚婉兮。

舞則選兮,射則貫兮。

四矢反兮,以御亂兮。

譯文:

這人長得真漂亮,身材高大又頎長。前額方正容顏好,雙目有神多明亮。進退奔走動作巧,射技實在太精良。

這人長得真精神,眼睛美麗又清明。一切儀式已完成,終日射靶不曾停。箭無虛發中靶心,真是我的好外甥。

這人長得真英俊,眉清目秀閃柔光。舞姿端正節奏強,箭出穿靶不空放。四箭同中靶中央,抵禦外患有力量!

賞析:

這首詩以讚歎的口吻,生動細緻地描繪了一位少年射手的形象。此詩每章均以“猗嗟”發端。按“猗嗟”爲嘆美之詞,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啊”或“啊呀”。用這種嘆美詞語開頭的詩句,具有一種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提醒讀者注意詩人所要讚美的人或事。它在描寫少年射手的形象和技藝時,起到一種渲染烘托的作用。

在讚頌少年形象之美時,突出他身體強壯的特點。詩一開頭就寫道:“猗嗟昌兮,頎而長兮。”“昌”,粗壯結實之謂;“頎”和“長”乃高大之謂。這位長得高大、粗壯、結實的少年成爲一名優秀射手,是毫不足怪的。

在讚頌少年形象時,還突出其面部特徵,尤其眼睛的描寫細緻入微。讚美他“美目揚兮”“美目清兮”“清揚婉兮”,這三句詩中的“揚”“清”“婉”,都是刻畫他目光明亮,炯炯有神。因爲明亮的目光,是一位優秀射手所必不可少的生理條件。

除以上兩個方面外,還讚美他“巧趨蹌兮”,步履矯健,走起路來速度甚快。還讚美他“舞則選兮”,身體靈活,動作優美。這些也是一位優秀射手不可缺少的身體素質。

詩中對形象的讚頌,是爲讚美他的射箭技術服務的。假若這位少年沒有以上所描寫的身體素質,他也就不可能成爲一位優秀射手了。

詩的第一章以“射則臧兮”一句總括他的射技之精。第二章則以“終日射侯”一語,讚美少年的勤學苦練精神;以“不出正兮”一語讚美他的射則必中的技藝。第三章以“射則貫兮”讚美他的連射技術。這種連射不是兩箭、三箭的重複入孔,而是“四矢反兮”,連續四矢射中一的,是一位百發百中的射手了。至此,這位少年射手的形象和技藝均描寫得栩栩如生了。具有這種高超射技的少年,自然是國家的棟樑之材。“以御亂兮”一語,是全詩的結束,也是對他的總體評價。

詩中不僅描寫了射手身體強壯、儀表俊美,特別之處是用“美目揚兮”“美目清兮”“清揚婉兮”這樣婉約的詞彙來形容射手顧盼流動的目光,致使這個人物活生生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使此詩成爲描寫男性美的傑出之作。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4

原文:

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悔予不送兮。

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悔予不將兮。

衣錦褧衣,裳錦褧裳。

叔兮伯兮,駕予與行。

裳錦褧裳,衣錦褧衣。

叔兮伯兮,駕予與歸。

譯文:

難忘你人物好丰采,你曾在巷中久等待,沒跟你同走悔不該。

難忘你健美好身材,你曾在堂中久等待,沒和你同去悔不該。

錦緞衣服身上穿,外面罩着錦繡衫。叔呀伯呀趕快來,駕車接我同回還。

外面罩着錦繡衫,錦緞衣服裏面穿。叔呀伯呀趕快來,駕車接我同歸還。

註釋:

1.豐:豐滿,標緻,容顏美好貌。

2.俟(sì):等候。巷:裏中道,即衚衕。

3.予:我,此處當是指“我家”。送:從行,送女出嫁。致女曰送,親迎曰逆。

4.昌:體魄健壯,棒。

5.堂:客廳,廳堂。

6.將:同行,或曰出嫁時的迎送。

7.錦:錦衣,翟衣。褧(jiǒng):婦女出嫁時御風塵用的麻布罩衣,即披風。

8.裳(cháng):古代指遮蔽下體的衣裙。

9.叔、伯:此指男方來迎親之人。

10.駕:駕車。古時結婚有親迎禮,男子駕車至女家,親自迎接女子上車,一起回夫家。行(háng):往。

11.歸:回。一說指女子出嫁歸於男子之家。

賞析:

《鄭風·豐》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是個屈從父母意志的弱女子,她沒有對抗父母的干涉。她的遭遇是不幸的,也是值得人們深深同情的。雖然,她未能與心上人結合,但她對心上人的摯愛之情卻絲毫沒有被時間沖淡,反而更加深切了。在她的腦海裏,愛人的容貌是那樣的豐滿美好,體魄是那樣的健壯魁偉。想起這些,她的心中充滿了無法消解的悔恨之情!當年的情景歷歷在目:那時候愛人在巷口、在堂上等她去成親,幸福生活彷彿在向她招手。但卻因父母的變卦,最終她沒有能跟他走。如今悔恨之餘,她要作最後的努力,呼喚愛人重申舊盟。她幻想自己穿上了盛裝,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迫不及待地呼喚男家快來人駕車迎接她過門去成親。這種由滿腹悔恨引起的對幸福生活無限嚮往的強烈感情,在詩中表現得可謂淋漓盡致。

詩中抒情主人公對幸福生活的強烈嚮往,在現實中是一種無望的追求。她其實並沒有找到越過急流險灘通向幸福彼岸的渡船。在詩中,讀者充分了解她的怨恨之情是對着她父母的,但卻無法知道她有什麼辦法能改變父母的態度。她只能幻想有朝一日她的心上人派人來把她迎娶過去。看來等待她的依然是無法改變的可悲命運。可以說,這首詩是對舊社會不合理婚姻制度的強烈控訴。

抒情主人公對愛人的感情是深沉的,對自己屈從於父母的意志流露出極度的悔恨,希望愛人重申舊盟心情表達得極其迫切,一句話,直抒胸臆,酣暢淋漓爲此詩抒情的一大藝術特色。一、二兩章中抒發的未能與愛人結合的悔恨之情,讀者彷彿能聽到她的嘆息聲;三、四兩章中抒發的迫切想與愛人結合的嚮往之情,讀者彷彿能聽到她的呼喚聲。詩中對人物形象的描寫和人物心理的刻畫,都極其成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特別是抒情主人公由深深的悔恨而引起的嚮往幸福生活的幻覺,這種悲劇意味極濃的感情大跳躍,讀者讀後不能不爲之動容。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5

原文:

遵大路

遵大路兮,摻執子之祛兮,無我惡兮,不寁故也!

遵大路兮,摻執子之手兮,無我魗兮,不寁好也!

譯文:

沿着大路跟你走,雙手拽住你衣袖。千萬不要嫌棄我,別忘故情把我丟。

沿着大路跟你走,緊緊握住你的手。千萬別嫌我貌醜,別忘情好把我丟。

註釋:

1.遵:沿着。

2.摻(shǎn):執,拉住,抓住。袪(qū):衣袖,袖口。

3.無我惡(è):不要以我爲惡(醜)。一說“惡(wù)”意爲“討厭”。

4.寁(zǎn):去。即丟棄、忘記的意思。一說迅速。故:故人,故舊,舊情。

5.無我魗(chǒu):不要以我爲醜。魗,同“醜”。

6.好(hào):情好。

賞析:

此篇無首無尾,詩人只是選擇男子離家出走,女子拽着男子衣袖,拉緊他的手,苦苦哀求他留下的一個小鏡頭,以第二人稱呼告的語氣反覆哭訴。全詩只有兩章八句,既沒有點明男子離家出走的原因,也沒有交代他們之間是什麼關係,然而詩人描繪的這幅平常而習見的畫面,卻是活靈活現的。詩中生動地描述了一幅似乎非常具體的生活場景:一對男女在大路上追逐,女的追上男的,在路邊拉扯糾纏,還似乎有女子悲愴的哭訴聲,她呼喚着男子,不斷重複地說着:“不要嫌惡丟棄我!”“多年相愛不能說斷就斷!”除此,她已經沒有別的話要說,彷彿自己的一切辛酸、痛苦、掙扎、希望都凝聚在這兩句話中了。她多麼渴望在自己的哀求下,他能回心轉意,兩人重歸於好,相親相愛過日子。這是女主人公唯一祈求。但是,詩至此卻戛然而止,不了了之,留下了一大片畫面空白,容讀者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與審美情趣去創造,去豐富,可能有多種不同的設想,繪出不同結果的精彩畫面。所以詩中這幅片斷性的畫面儘管是一目瞭然的,但卻是極具有包孕性的。

此詩語言自然流暢,樸實無華。原詩純爲賦體,二章四句,每句皆押韻。第二章首句“路”,王引之《經義述聞》說:“當作道,與手、魗、好爲韻,凡《詩》次章全變首章之韻,則第一句先變韻。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6

逢入京使

唐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譯文:

向東遙望長安園路途遙遠,思鄉之淚沾溼雙袖難擦乾。

在馬上匆匆相逢沒有紙和筆。,只有託你捎個口信,給家人報平安。

註釋:

入京使:進京的使者。

故園:指長安和自己在長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遙遠。

龍鍾:涕淚淋漓的樣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淚龍鍾。這裏是沾溼的意思。

憑:託,煩,請。傳語:捎口信。

賞析:

這是一首邊塞詩,盛唐時代,此詩約寫於天寶八載(749)。

這年岑參第一次從軍西征,他辭別了居住在長安的,躍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西出陽關,奔赴安西。岑參的從軍,思想上有兩根精神支柱:一個支柱是建功邊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的邊塞詩多數是昂揚樂觀的,表現出唐軍高昂的士氣和震撼大地的聲威。

詩的第一句故園東望路漫漫是寫眼前的實景。詩人辭家遠征,回首望,自覺長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山何處?

馬上相逢無紙筆句,逢字點出了題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爲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交臂而過,一個繼續西行,一個東歸長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長安,正好託故人帶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無紙筆,彼此行色匆匆,只好託故人帶個口信,憑君傳語報平安吧。這最後一句詩。處理得很,收束得很乾淨利落,但簡淨之中寄寓着詩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於淡薄,頗有韻味。

此詩語言自然質樸,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來,隨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雋永,耐人尋味。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7

原文:

胡旋女

胡旋女,胡旋女。

心應弦,手應鼓。

弦鼓一聲雙袖舉。

迴雪飄颻轉蓬舞。

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

人間物類無可比,奔車輪緩旋風遲。

曲終再拜謝天子,天子爲之微啓齒。

胡旋女,出康居,徒勞東來萬里餘。

中原自有胡旋者,鬥妙爭能爾不如。

天寶季年時欲變,臣妾人人學圜轉。

中有太真外祿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梨花園中冊作妃,金雞障下養爲兒。

祿山胡旋迷君眼,兵過黃河疑未反。

貴妃胡旋惑君心,死棄馬嵬念更深。

從茲地軸天維轉,五十年來制不禁。

胡旋女,莫空舞,數唱此歌悟明主。

譯文:

跳胡旋舞的舞女,心隨着曲調的旋律,手隨着鼓點舞動。

鼓樂聲中舞動雙袖,象雪花空中飄搖,象蓬草迎風飛舞,連飛奔的車輪都覺得比她緩慢,連急速的旋風也遜色了。

左旋右轉不知疲倦,千圈萬周還在轉個不停。

世上萬物都無可比擬,她的旋轉比飛轉的車輪和疾風還要快。

一曲終了拜謝天子,天子開口褒獎。

胡旋女出自西域的康居國,千辛萬苦從千萬裏外來到中原。

從此中原有了胡旋舞,中原舞者爭奇鬥豔甚至超過胡旋女。

天寶末年綱紀敗壞大臣和女子都學這種飛快旋轉的胡旋舞。

其中宮中的楊貴妃和外鎮安祿山,兩人的胡旋舞跳得最出色。

楊貴妃因善歌舞受寵,在宮中樂部梨園內冊封爲貴妃。安祿山則在宮中畫金雞爲飾的坐障前被楊貴妃收爲義子。

安祿山用胡旋舞迷惑了玄宗的眼睛,讓他分不清是非。以至叛軍度過了黃河他還不信安祿山已反叛。

楊玉環隨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經馬嵬驛,禁軍譁變,玄宗無奈,只得下令38歲的楊貴妃自縊。“念更深”,玄宗迫於無奈賜死楊貴妃後對她思念更深。

從這以後國家發生天翻地覆變化,五十年來胡旋舞卻一直延續下去。

胡旋女,請不要一味地跳胡旋舞,把我這首歌唱給賢明的君主聽讓他領悟。

註釋:

1、胡旋女:跳胡旋舞的舞女。胡旋舞是由西域康居傳來的民間舞。胡旋舞的特點是旋律快、節奏快、轉圈多而難分面背。胡旋舞是因爲在跳舞時須快速不停地旋轉而得名的。《新唐書·禮樂志》載:“胡旋舞者立毯上,旋轉如風。”。

2、戒近習也:要制止這種不良的社會風氣。白居易認爲,唐玄宗就是貪戀這種胡舞導致了安史之亂。現在胡旋舞依然盛行,作者寫這首關於胡旋舞的新樂府,就是要今日君主以此爲戒。白居易的新樂府結構上有個特點,叫做“篇首標其目,卒章顯其志”。即,開頭點明寫此詩的目的,詩歌結尾處再點明創作的主旨。“戒近習也”即是“篇首標其目”。

3、迴雪飄颻轉蓬舞:形容表演者在急速的旋轉(這也是胡旋舞得名的原因),像流風中飄颻的廻雪和旋轉着的蓬草。迴雪,同“廻雪”; 飄颻(yáo),風吹飄蕩之狀;轉蓬,隨風飄轉的蓬草。《文選·曹植》:“轉蓬離本根,飄颻隨長風。”

4、康居(kāng qú):古西域國名。自錫爾河下游,至吉爾吉斯平原,是康居疆域的中心地帶:清代學者魏源在《聖武記》中考證:古康居即今日的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一帶。

5、天寶季年時欲變:天寶末年社會風氣產生巨大變化。“天寶”,唐玄宗年號,從天寶元年(742)到天寶十四年(755)。“時欲變”,指天寶末年綱紀敗壞。

6、圜轉(huán):旋轉。 清王夫之 《張子正蒙注·參兩篇》:“凡圜轉之物,動必有機。”

7、中有太真外祿山,二人最道能胡旋:宮內有楊玉環,宮外有安祿山,兩人最善於跳胡旋舞。太真:貴妃楊玉環號。楊玉環(719-756),原籍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開元七年(719年)六月一日生於蜀州(今四川崇州)。開元二十三年(735),17歲的楊玉環被冊爲壽王妃(壽王李瑁,唐玄宗第十八子)。天寶四載(745),27歲的楊玉環被李隆基冊爲貴妃《舊唐書·后妃傳上·玄宗楊貴妃》:“時妃衣道士服,號曰‘太真’”;安祿山(703年-757年):本姓康,名軋犖山,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祿山爲平盧兵馬使,以賄賂交結唐廷派往河北的御史,博得唐玄宗李隆基的稱許與寵信。歷任營州都督、平盧節度使,兼范陽節度使、河北採訪使,又兼河東節度使,掌握了今河北、遼寧西部、山西一帶的軍事、民政及財政大權。受封爲東平郡王。天寶十四年發動叛亂,攻下唐王朝首都長安,建立燕政權,年號聖武。據《舊唐書·安祿山傳》:“安祿山晚年益肥壯,腹垂過膝,重三百三十斤,每行以肩膊左右擡挽其身,方能移步。但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風焉。”楊貴妃會跳各式各樣的舞蹈,跳起快速多變的的胡旋舞來更是美豔絕倫。

8、梨花園中冊作妃,金雞障下養爲兒:梨花園即梨園。《新唐書·禮樂志》載:“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金雞障:畫金雞爲飾的坐障。 “天寶中,安祿山每來朝,上特異待之,每爲致殊禮。殿西偏張金雞障,其來輒賜坐。”(唐·李德裕《次柳氏舊聞》)養爲兒:據《新唐書·后妃傳》:“時楊貴妃有寵,祿山請爲妃養兒,帝許之”。

9、兵過黃河疑未反: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在幽州(今北京市)發動叛亂,好大軍已渡過黃河,消息傳來,唐玄宗仍不相信,還認爲是誣陷安祿山。

10、死棄馬嵬念更深: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十四日,楊玉環隨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經馬嵬驛,禁軍譁變,玄宗無奈,只得下令38歲的楊貴妃自縊。“念更深”,玄宗迫於無奈賜死楊貴妃後對她思念更深。

11、地軸天維轉:指安史之亂給國家社會帶來巨大災難。

12、五十年來制不禁:指胡旋舞從康居國傳入中原後一直很流行。從玄宗天寶年間到白居易寫此詩的憲宗元和年間(806—819)約五十多年。

賞析:

《胡旋女》在結構上可以分爲三個層次:

第一層從開頭到“天子爲之微啓齒”,共十句。主要是描繪胡旋舞的主要特點,以及胡旋女在跳胡旋舞時出色的驚人技藝。作者調動誇張、比擬、想象、渲染等多種藝術手法來描繪胡旋女的舞蹈場面,從開始“弦鼓一聲雙袖舉”,一直到結束“曲終再拜謝天子”。其中主要突出快速旋轉這個胡旋舞的主要特徵。胡旋女在鼓樂聲中急速起舞,象雪花空中飄搖,象蓬草迎風飛舞,其旋轉飛轉的車輪和疾風還要快,而且飛快地來回的旋轉根本不知疲倦,轉啊轉啊,“千匝萬周無已時”。 有人將詩中形容胡旋舞舞動速度之快的“奔車輪緩旋風遲”,誤解爲在車輪上跳舞。從現存史料看,胡旋應是在地面上進行的,方能做到“疾如風焉”。

許多歷史記載也多突出這點,如杜佑《通典》說胡旋舞 “急轉如風,俗謂之胡旋”; 《舊唐書·安祿山傳》說 安祿山“作胡旋舞疾如風焉”。元稹的《胡旋女》描繪這一特點甚至比白居易《胡旋女》中更形象:“蓬斷霜根羊角疾,竿戴朱盤火輪炫。驪珠迸珥逐飛星,虹暈輕巾掣流電。潛鯨暗吸笡波海,迴風亂舞當空霰。萬過其誰辨終始,四座安能分背面。”轉得那麼快,觀衆幾乎不能看出她的臉和背,這種描寫正突出了《胡旋舞》的特點。此段的最

後一句“天子爲之微啓齒”是個過渡,由描繪胡旋舞的主要特點,以及胡旋女在跳胡旋舞時出色的驚人技藝過渡到批判君王對胡旋舞的沉溺,對善舞胡旋的楊玉環和安祿山的寵愛,從而導致禍亂,唐帝國由盛轉衰。

第二層從“胡旋女,出康居”到“死棄馬嵬念更深”。主要寫玄宗對善舞胡旋的楊玉環和安祿山的寵愛,由此導致的安史之亂。先交代胡旋女是從西域的康國。說她們是被小國之君作爲貢品獻給大唐天子千里迢迢來到長安。然後,詩人筆鋒一轉,指出從康居來的胡旋女無法與中原的胡旋者“鬥妙爭能”。“天寶季年時欲變,臣妾人人學圜轉”是說天寶末年社會風氣逆轉,百官和民間皆以學胡旋舞爲時尚。“中有太真外祿山”以下八句則點出君主的喜愛是導致這種喜習胡風胡舞習尚的根源。特別點出玄宗寵愛善舞胡旋的楊玉環和安祿山:“祿山胡旋迷君眼”,“貴妃胡旋惑君心”是導致國家由治變亂造成安史之亂的根源。其中“死棄馬嵬念更深”的“念更深”的含義更爲深刻:它不僅暗示玄宗賜死楊貴妃是迫於無奈,也道出玄宗沉溺於歌舞的結局是既誤國又害己。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曾對這“念更深”過形象的描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這段是全詩的主旨所在,即探討唐帝國由盛轉衰的原因,批判當年曾勵精圖治開創開元盛世的唐玄宗沉溺於胡旋舞導致安史之亂。

第三層,從“從茲地軸天維轉”到結尾四句詩人認爲,胡旋舞的盛行是“天寶季年時欲變”的徵兆,因爲它只能“迷君眼”、“惑君心”,使得唐王朝遭受了一次大劫難,“從茲地軸天維轉,五十年來制不禁”。接着,點破創作主旨,勸誡胡旋女不要只顧着跳舞;也來唱一唱我寫的這首詩,給天子一些啓示,讓明君領悟這個歷史教訓。作者不直接勸誡憲宗,而是對胡旋女發話,這是一種婉曲的表達方式。比起元稹的《胡旋女》結尾直接譴責玄宗和直接告誡憲宗:“翠華南幸萬里橋,玄宗始悟坤維轉。寄言旋目與旋心,有國有家當共譴”,表現手法要婉曲一些。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8

原文:

素冠

庶見素冠兮?

棘人欒欒兮,勞心慱慱兮。

庶見素衣兮?

我心傷悲兮,聊與子同歸兮。

庶見素韠兮?

我心蘊結兮,聊與子如一兮。

譯文:

有幸見你戴白冠守禮如儀,見你身體是如此瘦弱憔悴,都是因爲盡禮而憂傷勞累。

有幸見你穿白衣守禮如儀,我也情不自禁地哀慼傷悲,好想和你一路同行相攜歸。

有幸見你白冠白衣白蔽膝,我內心深處憂傷沉沉涌積,恨不得和你同悲融爲一體!

註釋:

⑴素冠:白帽。

⑵庶:幸。

⑶棘人:罪人。棘,執囚之處。一說,瘦也。欒欒:拘束,不自由。一說,瘦瘠貌。

⑷摶(tuán)摶:憂苦不安。

⑸聊:願。一說“且”。

⑹韠(bì):即蔽膝,古代官服裝飾,革制,縫在腹下膝上。

⑺蘊結:鬱結,憂思不解。

⑻如一:如同一人。

賞析:

如果把此詩看成是一首痛惜賢臣遭受迫害斥逐的詩,那麼,首章寫那位遭受迫害斥逐的賢臣,他頭戴素冠,身體瘦瘠贏弱,憂心忡忡,由外在形貌而及內心活動,將人物形象逐漸展現出來,頗有屈子行吟澤畔,“形容枯槁,顏色憔悴”的意味,帶有濃厚的悲劇氣氛。第二、三兩章,首句仍寫“棘人”服飾,前章“素冠”與此“素衣”、“素韠”由上而下地描繪出“棘人”全身服飾,“素”字使人想見賢臣清白高潔的形象。第二句“我心傷悲”云云,直抒詩人情愫。第三句“同歸”、“如一”云云,表明詩人的意願,思想情感較之“傷悲”、“蘊結”又進了一層。全詩人物形象鮮明,詩人情感深厚,每句均以語氣詞“兮”字煞尾,悲音繚繞,不絕於耳。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中,當賢臣遭受迫害斥逐之時,詩人毫無避忌之心,明確表示自己的同情心和與之同歸的態度,此種精神難能可貴,於世情友道頗有教益。則詩人亦爲貞良之士,可知也。

此詩從第一章寫素冠、第二章寫素衣,第三章進一步轉入素色蔽膝,自上而下,一路寫來,詩人所遇君子全身素裹,潔白的裝束,素樸的品德,令人見之肅然起敬。

如果把此詩看成愛情詩,那麼,每章首句就是以服飾代人,表示急切希望見到對方,次句訴說因見不到而憂思悲傷,末句說願永結同心。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9

原文:

偶題三首

門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終日面崔嵬。

只看雲斷成飛雨,不道雲從底處來。

擘開蒼峽吼奔雷,萬斛飛泉涌出來。

斷梗枯槎無泊處,一川寒碧自縈迴。

步隨流水覓溪源,行到源頭卻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隨處弄潺湲。

譯文:

門外的青山上草木一團團的綠紫相間,高聳的山峯終日雲遮霧繞像戴着頭巾。

人們只知道雨是從雲的縫隙裏落下,不知道雲哪裏來的。

衝破峽谷若雷霆在滾動,無數的瀑布噴涌而出。

斷枝枯草沒有可以停泊的地方,只好隨着寒冷的碧水獨自流浪。

隨着流水想找到溪流的源頭,到了溪流的出水處卻迷惑了。

才相信真的源頭是找不到的,還是柱着手杖欣賞隨遇的潺潺美泉吧。

註釋:

①幅巾:古代文士用絹一幅束髮,成爲幅巾,爲一種表示儒雅的裝束。《東觀漢紀鮑永仁》:“更始役,永與馮欽共罷兵,幅巾而居。”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這裏指山。

②不道:猶不知。李白《幽州胡馬客歌》:“雖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底處:何處。

③擘開:衝開。

④斷梗枯槎:殘枝枯葉。

⑤縈迴:徘徊盪漾。

⑥筇(qióng):竹名,宜制杖,故又用指手杖。唐李鹹用《苔》:“每憶東行徑,移筇獨自還。”

賞析:

朱熹的《偶題三首》約作於乾道(1165~1173)、淳熙(1174~1189)年間。朱熹的詩歌,往往從偶然閒適的生活中悟出做人治學的道理。這《偶題三首》正是此類的詩篇。第一首說常人只見到翻雲覆雨,卻不知其成雨的原因,因而悟出凡事都有根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治學力行,也是有根底的。第二首詩通過對水在山中的奔涌,最終形成一川江水的過程,啓示人們持之以恆的奮鬥才能最終獲得成功。第三首詩通過“探尋水源,尋求真源”的事例,表明尋求真理之道,如探真源,需融會貫通,真理始能朗然在目。倘若執其一端,認定真理就在這裏,必如管中窺豹,是不能見到真相的。

這首小詩由敘而生感,因事而生議,體現了因小見大之意。首兩句敘事:作者隨着流水尋找溪水的源頭,可是走到源頭卻又感到一片惘然。爲什麼呢?因爲找不到源頭之水又是從何而來。由此而引出第三句的感觸:世界萬物之源是很難找到的。這是唯心主義學派必然走入的死衚衕。不過這裏所指的萬物之源是指程朱理學的宇宙觀和倫理觀,他們認爲世界萬物由太極而生,所謂“太極生二儀,二儀生四象,四象生萬物”。那麼,太極又是什麼生的呢?是“無極”。“無極”又怎麼樣來的呢?這就陷入了不可知論,正如西方哲學家對人類的起源找不到答案時,便用“上帝創造了人類”來解釋一樣。正因爲作者認爲真正源頭是永遠找不到的,所以只能以“倚筇隨處弄潺諼”自我安慰來結束了。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10

原文:

巷伯

萋兮斐兮,成是貝錦。

彼譖人者,亦已大甚!

哆兮侈兮,成是南箕。

彼譖人者,誰適與謀。

緝緝翩翩,謀欲譖人。

慎爾言也,謂爾不信。

捷捷幡幡,謀欲譖言。

豈不爾受?

既其女遷。

驕人好好,勞人草草。

蒼天蒼天,視彼驕人,矜此勞人。

彼譖人者,誰適與謀?

取彼譖人,投畀豺虎。

豺虎不食,投畀有北。

有北不受,投畀有昊!

楊園之道,猗於畝丘。

寺人孟子,作爲此詩。

凡百君子,敬而聽之。

譯文:

各種花紋多鮮明,織成多彩貝紋錦。那個造謠害人者,心腸實在太兇狠!

臭嘴一張何其大,如同箕星南天掛。那個造謠害人者,是誰給你作謀劃?

花言巧語嘰嘰喳,一心想把人來坑。勸你說話負點責,否則往後沒人聽。

花言巧語信口編,一心造謠又說謊。並非沒人來上當,總有一天要現相。

進讒的人竟得逞,被讒的人心意冷。蒼天蒼天你在上!管管那些害人精,多多憐憫被讒人!

那個造謠害人者,是誰爲他出計謀?抓住這個害人精,丟給野外喂豺虎。豺虎嫌他不肯吃,丟到北方不毛土。北方如果不接受,還交老天去發落。

一條大路通楊園,楊園緊靠畝丘邊。我是閹人叫孟子,是我寫作此詩篇。諸位大人君子們,請君認真聽我言!

註釋:

1.巷伯:掌管宮內之事的宦官。巷,是宮內道名。伯,主管宮內道官之長,即寺人。

2.萋(qī)、斐(fěi):都是文采相錯的樣子。

3.貝錦:織有貝紋圖案的錦緞。

4.譖(zèn)人:誣陷別人的人。

5.大(tài):同“太”。

6.哆(chǐ):張口。侈(chǐ):大。

7.南箕(jī):星宿名,共四星,聯接成梯形,如簸箕狀。

8.適:往。謀:謀劃,計議。

9.緝緝:附耳私語狀。翩翩:往來迅速的樣子。

10.爾:指讒人。

11.信:信實。

12.捷捷:信口雌黃狀。幡(fān)幡:反覆進言狀。

13.受:接受,聽信讒言。

14.女(rǔ):同“汝”。

15.驕人:指進讒者。好好:得意的樣子。

16.勞人:指被讒者。草草:陳奐《詩毛氏傳疏》:“草讀爲慅(cǎo憂愁),假借字也。”

17.矜(jīn):憐憫。

18.投:投擲,丟給。畀(bì):與,給予。

19.有北:北方苦寒之地。

20.有昊(hào):蒼天。

21.猗(yǐ):在……之上。畝丘:丘名。

22.寺人:閹人,宦官。

23.凡百:一切,所有的。

賞析:

造謠之所以有效,乃在於謠言總是披着一層美麗的外衣。恰如英國思想家培根所說:“詩人們把謠言描寫成了一個怪物。他們形容它的時候,其措辭一部分是美秀而文雅,一部分是嚴肅而深沉的。他們說,你看它有多少羽毛;羽毛下有多少隻眼睛;它有多少條舌頭,多少種聲音;它能豎起多少隻耳朵來!”古人稱造謠誣陷別人爲“羅織罪名”,何謂“羅織”,此詩一開始說:“萋兮斐兮,成是貝錦”,就是“羅織”二字最形象的說明。花言巧語,織成的這張貝紋的羅錦,是非常容易迷惑人的,特別是對不長腦殼的國君。

造謠之可怕,還在於它是背後的動作,是暗箭傷人。當事人無法及時知道,當然也無法一一辯駁。待其知道,爲時已晚。詩中二、三、四章,對造謠者的搖脣鼓舌,嘁嘁喳喳,上竄下跳,左右輿論的醜惡嘴臉,作了極形象的勾勒,說他們“哆兮侈兮,成是南箕”、“緝緝翩翩,謀欲譖人”、“捷捷幡幡,謀欲譖言”。作者對之極表憤慨:“彼譖人者,誰適與謀?”正告他們道:“慎爾言也,謂爾不信!”“豈不爾受?既其女遷!”

造謠之可恨,在於以口舌殺人,殺了人還不犯死罪。作爲受害者的詩人,爲此對那些譖人發出強烈的詛咒,祈求上蒼對他們進行正義的懲罰。詩人不僅投以憎恨,而且投以極大的厭惡:“取彼譖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正是所謂“憤怒出詩人”。有人將它與俄國詩人萊蒙托夫《逃亡者》一詩中鄙夷叛徒的詩句“野獸不啃他的骨頭,雨水也不洗他的創傷”比較,認爲它們都是寫天怒人怨,物我同憎的絕妙好辭,都是對那些罪大惡極,不可救藥者的無情鞭撻,都是快心露骨之語。

在詩的結尾處,鄭而重之地留下了作詩人的名字,從而使這首詩成爲《詩經》中少數有主名的作品之一。這個作法表明,此詩原有極爲痛切的本事,是有感而發之作。它應該有一個較詳的序文,自敘作者遭遇,然後綴以此詩,自抒激憤之情,可以題爲“巷伯詩並序”或“巷伯序並詩”的。也許是後來的選詩者刪去或丟失了這序文,僅剩下了抒情的即詩的部分。

此詩作者孟子,很可能是一位與西漢大史學家司馬遷異代同悲的正直人士。東漢班固就曾在《司馬遷傳贊》裏稱慘遭宮刑的.司馬遷是“《小雅·巷伯》之倫”。這個孟子或許也感受過與司馬遷同樣的心情:“禍莫慘於欲利,悲莫痛於傷心,行莫醜於辱先,詬莫大於官刑。刑餘之人,無所比數,非一也,所從來遠矣。”(司馬遷《報任少卿書》)無怪乎他是如此痛心疾首,無怪乎詩中對誣陷者是如此切齒憤恨,也無怪乎此詩能引起世世代代蒙冤受屈者極爲強烈的共鳴。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11

原文:

白華

白華菅兮,白茅束兮。

之子之遠,俾我獨兮。

英英白雲,露彼菅茅。

天步艱難,之子不猶。

滮池北流,浸彼稻田。

嘯歌傷懷,念彼碩人。

樵彼桑薪,卬烘於煁。

維彼碩人,實勞我心。

鼓鍾於宮,聲聞於外。

念子懆懆,視我邁邁。

有鶖在樑,有鶴在林。

維彼碩人,實勞我心。

鴛鴦在樑,戢其左翼。

之子無良,二三其德。

有扁斯石,履之卑兮。

之子之遠,俾我疧兮。

譯文:

芬芳菅草開白花,白茅束好送給他。如今這人去遠方,使我孤獨守空房。

濃濃雲霧空中飄,沾溼菅草和絲茅。我的命運多艱難,他還不如雲露好。

滮水緩緩向北流,浸潤稻田綠油油。邊號邊歌心傷痛,思念那人在心頭。

砍那桑枝作柴薪,燒在竈裏暖在身。想起那個健美人,實在讓我傷透心。

宮內敲起大樂鍾,聲音必定外面聞。懷念使我神不寧,你卻視我如路人。

醜惡禿騖在魚梁,高潔白鶴在樹林。想起那個健美人,實在煎熬我的心。

一對鴛鴦在魚梁,嘴插翅下睡得香。可恨這人沒良心,轉眼之間把我忘。

扁扁平平乘車石,雖然低下有人踩。恨他離我如此遠,讓我痛苦實難捱。

註釋:

1.白華:即“白花”。

2.菅(jiān):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蘆芒。

3.白茅:又名絲茅,因葉似矛得名。

4.之遠:往遠方。

5.俾(bǐ):使。

6.英英:又作“泱泱”,雲潔白之貌。

7.露:指水氣下降爲露珠,兼有沾濡之意。

8.天步:天運,命運。

9.不猶:不如。一說不良。

10.滮(biāo):水名,在今陝西西安市北。

11.嘯歌:謂號哭而歌。傷懷:憂傷而思。

12.碩人:高大的人,猶“美人”。此處當指其心中的英俊男子。

13.樵:薪柴,此處指採木爲樵。桑薪:桑木柴火。

14.卬(áng):我。女子自稱。煁(shén):越冬烘火之行竈。

15.勞:憂愁。

16.鼓鍾:敲鐘。鼓,敲。

17.懆(cǎo)懆:愁苦不安。

18.邁邁:不高興。

19.鶖(qīu):水鳥名,頭與頸無毛,似鶴,又稱禿鷲。樑:魚梁,攔魚的水壩。

20.鶴在林:鶴爲高潔之鳥,反在林,比喻所愛之人已遠離去。

21.戢(jí)其左翼:鴛鴦把嘴插在左翼休息。

22.二三其德:三心二意,指感情不專一。

23.有扁:即“扁扁”,乘石的樣子。乘石是乘車時所踩的石頭。

24.履:踩,指乘車時踩在腳下。

25.疧(qí):因憂愁而得相思病。

賞析:

此詩八章,每四句爲一章。第一章以菅草和白茅相束起興,映射夫婦之間相親相愛正是人間常理。其中的菅草白華和茅草之白有象徵純潔與和諧的愛情意義,與《召南·野有死麕》中的“白茅包之”“白茅純束”相參證,可見“白茅”在當時是一個常用的帶有象徵意義的意象。本來常理不言自明,可是這裏偏偏是“之子之遠,俾我獨兮”。一正一反,奠定全詩悽婉哀傷的悲劇基調。

第二章以白雲普降甘露滋潤那些菅草和茅草,反興丈夫違背常理,不能與妻子休慼與共。雖然從字面上看是白雲甘露對菅草茅草的滋潤與命運之神對被棄女主人公的不公平之間存在着直接的對應和映射關係,但實際上看似怨天實爲尤人,矛頭所向實際是這不遵天理的負心丈夫。

詩的第三章以北流的滮池灌溉稻田,反向對應無情丈夫對妻子的薄情寡義。此章雖然在起興方法上與前兩章一樣,以物喻人,以天道常理反興人情乖戾,故鄭箋解釋曰:“池水之澤,浸潤稻田使之生殖,喻王無恩於申後,滮池之不如也。”但是緊接着長歌當哭的女主人公話鋒一轉,由“之子”轉向“碩人”。關於“碩人”,前人如孔穎達疏引王肅、孫毓說,以爲碩人指申後,朱熹《詩集傳》以爲碩人指幽王。揆諸原詩,以下提及碩人的兩章都以物不得其所爲喻,暗指人所處位置不當。鄭玄箋解“碩人”爲“妖大之人,謂褒姒”,與詩意合。話鋒既轉,下一章的感嘆就顯得自然而貼切了。

第四章承前三章反興之意,以桑薪不得其用,興女主人公美德不被丈夫欣賞,反遭遺棄的命運。與自身命運相反,“維彼碩人”,想起那個“妖大之人”卻媚惑丈夫取代了自己的位置,這一切實在是煎熬人心的事情。

第五章以鐘聲聞於外,興申後被廢之事必然國人皆知。俗語“沒有不透風的牆”,此之謂也。自己已經被廢,心卻念念不忘,於是有了“念子懆懆”的棄婦;既已棄之,必先厭之,於是有了“視我邁邁”的無情丈夫。對比中棄婦的善良和順、丈夫的輕薄無情顯得更爲鮮明。

第六章詩意與第四章相近,以鶴鶖失所興後妾易位。同時鶴的潔白柔順和鶖的貪婪險惡與申後和褒姒之間存在着隱喻關係。“妖大之人”的媚惑實在是女主人公被棄的一個重要原因,難怪她一次次地“維彼碩人,實勞我心”,想起那個妖冶之人就不能不心情沉痛了。

第七章以總是偶居不離的鴛鴦相親相愛,適得其所,反興無情無德的丈夫不能與自己白頭偕老的悖德舉動。這一章要與第四、五、六章連起來讀纔會更深一層地理解棄婦的怨恨。她實際上是在說:雖然那個妖冶的女人很有誘惑力,如果做丈夫的考慮天理人情而不是“二三其德”,就不會有今天的結果。

詩最後一章以扁石被踩的低下地位興申後被黜之後的悲苦命運。被遺棄的婦人不能不考慮自己的命運,“之子之遠,俾我疧兮”。面對茫然不知的前途,必然憂思成疾。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詩的首章以詠歎始,三句以“兮”煞尾,末章以詠歎終,亦以“兮”字結句。中間各章語氣急促,大有將心中苦痛一口氣宣泄乾淨的氣勢。緩急之間,頗有章法,誦讀之時有餘音繞樑之感。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12

原文:

白鬍桃

紅羅袖裏分明見,白玉盤中看卻無。

疑是老僧休唸誦,腕前推下水晶珠。

譯文:

剛纔分明看到那姑娘繡花紅衣袖襯托一個白晃晃的東西,怎麼一放在白色瓷盤裏卻什麼也看不到了?

這玩意就像老和尚唸完經以後,從手腕上退下的晶瑩剔透的水晶珠。

註釋:

[1]紅羅袖:繡花紅衣袖

[2]白玉盤:白色瓷盤

[3]疑:此詩詩眼,就像的意思

[4]“水精”即“水晶”。但《全唐詩》原文裏作“精”。

賞析:

白鬍桃,一種普通果物,而在“詩仙”李白筆下,竟是那樣冰清玉潔,那樣的靈秀剔透。這首詠物小詩的開首兩句就很不一般:“紅羅袖中分明見,白玉盤中看卻無”這裏,詩人從五顏六色中挑出紅、白兩色作底色,來襯托白鬍桃的潔白無瑕你看,將它藏在紅羅袖中.紅白分明,欲掩卻露;將它放在白玉盤上,桃盤一色,欲顯卻隱。這裏用一個“見”字,一個“無”字,兩相對比,不僅描繪出了胡桃的色澤,更賦予它活潑與頑皮。這個白色的果物像個小精靈,它以紅羅爲伴時,突顯着自己;而當它滾動到白玉盤中時,卻又好像消逝了。以上兩句,本來就生動得叫人感到白鬍桃在和人捉迷藏,可緊接着的兩句,詩人又把一幅寫意詩畫昇華到最高境界:“疑是老僧休唸誦,腕前推下水精珠。”這裏以珠寶比喻胡桃,極言了胡桃的晶瑩,同時,詩人發揮了自己的奇特想像,給小小的白鬍桃罩上了一層虛幻迷離的色彩:難怪它白得那樣純正,那樣透靈,卻原來它久綴於老僧的腕上,長聽經文唸誦,長受佛家香火,哪裏還會不白?哪裏還會不清?在這種氛圍中,讓人不得不下功夫去分辨:此物究竟是普通的胡桃,還是珠寶?這種“似是而非”,實在是不可勝收的朦朧美!詩中“疑”字本身說明它不是真的,讓讀者有更好的想象空間,承上啓下,爲下文做了鋪墊,此詩語言平實,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

白鬍桃本是一種俗物,可一經大詩人李白的神筆點化,它卻變得如珠似玉、高貴華美了!詩人那瑰麗奇特的“詩心”和那“點石成金”的生花妙筆,那狀物卻不滯於物、繪形而不囿於形的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在這首小詩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總之,這首詩雖無深意,但設想奇特,行文通俗且美妙,把白鬍桃的形象描繪得生動而有趣。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13

書湖陰先生壁

宋代:王安石

茅檐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譯文

長把茅草屋檐掃乾乾淨淨無鮮苔,花木規整成行成壠是你親手培栽。

一條流水護着田將叢綠纏繞如帶,兩山排列矗立把碧清的翠色送來。

賞析

這首詩是題寫在湖陰先生家屋壁上的。詩前兩句寫他家的環境,潔淨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後兩句轉到院外,寫山水對湖陰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動與人相親,正是表現人的高潔。全詩既讚美了主人樸實勤勞,又表達了詩人退休閒居的恬淡心境,從田園山水和與平民交往中領略到無窮的樂趣。

前兩句是庭院之景,乾淨無苔是由於主人的“長掃”,“花木成畦”是由於主人的“自栽”,寫景又寫人。

後兩句寫自然環境之美,水“將綠繞”,山“送青來”,自然山水如此有情,也表現了主人愛好山水的情趣。描寫景物亦以表現人,寫景見人,人於景中,表現了客觀景物的美,又寫出了人的美,頗有一箭雙鵰的感覺。

其次運用映襯和擬人手法。如果說庭院的美是人工創造的美,那麼環境的美是天然施設的美。兩者互相映襯,組成了一幅內與外、人造與天然美結合的完美的境界。特別是後面一聯,把山水擬人化,青山爲主人送來秀麗的風光,居然闖門而入,把主人對自然景物的愛和自然景物對主人的愛融和一起,生動地表現了主人愛美的情趣,因而成了傳誦的名句。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14

原文:

信南山

信彼南山,維禹甸之。

畇畇原隰,曾孫田之。

我疆我理,南東其畝。

上天同雲。

雨雪雰雰,益之以霢霂。

既優既渥,既沾既足。

生我百穀。

疆埸翼翼,黍稷彧彧。

曾孫之穡,以爲酒食。

畀我屍賓,壽考萬年。

中田有廬,疆埸有瓜。

是剝是菹,獻之皇祖。

曾孫壽考,受天之祜。

祭以清酒,從以騂牡,享於祖考。

執其鸞刀,以啓其毛,取其血膋。

是烝是享,苾苾芬芬。

祀事孔明,先祖是皇。

報以介福。

萬壽無疆。

譯文:

終南山山勢綿延不斷,這裏是大禹所闢地盤。成片的原野平展整齊,後代子孫們在此墾田。劃分地界又開掘溝渠,田隴縱橫向四方伸展。

冬日的陰雲密佈天上,那雪花墜落紛紛揚揚。再加上細雨溟溟濛濛,那水分如此豐沛足量,滋潤大地並沾溉四方,讓我們莊稼蓬勃生長。

田地的疆界齊齊整整,小米高粱多茁壯茂盛。子孫們如今獲得豐收,酒食用穀物製作而成。可奉獻神屍款待賓朋,願神靈保佑賜我長生。

大田中間有居住房屋,田埂邊長着瓜果菜蔬。削皮切塊醃漬成鹹菜,去奉獻給偉大的先祖。他們的後代福壽無疆,都是依賴上天的賜福。

祭壇上滿杯清酒傾倒,再供奉公牛色紅如棗,先祖靈前將祭品獻好。操起綴有金鈴的鸞刀,剝開犧牲公牛的皮毛,取出它的鮮血和脂膏。

於是進行冬祭獻祭品,它們散發出陣陣芳香。儀式莊重而有條不紊,列祖列宗們駕臨徜徉。願神靈賜以宏福無量,子孫們享福萬壽無疆。

註釋:

1.信(shēn):即“伸”,延伸。南山:即終南山,在陝西西安南。

2.維:是。禹:大禹。甸:治理。

3.畇(yún):平整田地。畇畇,土地經墾闢後的平展整齊貌。原隰(xí):泛指全部田地。原,廣平或高平之地;隰,低溼之地。

4.曾孫:後代子孫。朱熹《詩集傳》:“曾,重也。自曾祖以至無窮,皆得稱之也。”相當於《小雅·楚茨》中所稱“孝孫”,故又作爲主祭者之代稱。田:墾治田地。

5.疆:田界,此處用作動詞,劃田界。理:田中的溝隴,此處亦用作動詞。疆指劃定大的田界,理則細分其地畝。

6.南東:用作動詞,指將田隴開闢成南北向或東西向。

7.上天:冬季的天空。《爾雅·釋天》:“冬曰上天。”同雲:天空佈滿陰雲,渾然一色。

8.雨(yù)雪:下雪,“雨”作動詞,降落。雰(fēn)雰:紛紛。

9.益:加上。霢(mài)霂(mù):小雨。

10.優:充足。渥(wò):溼潤。

11.沾:沾溼。

12.埸(yì):田界。翼翼:整齊貌。

13.彧(yù)彧:同“鬱郁”,茂盛貌。

14.穡:收穫莊稼。

15.畀(bì):給予。

16.廬:草廬,房屋。一說“蘆”之假借,即蘆菔,今稱蘿蔔。

17.菹(zū):醃菜。

18.皇祖:先祖之美稱。

19.祜(hù):福。

20.清酒:清澄的酒,祭祀時用。

21.騂(xīng):赤黃色(栗色)的牲畜。牡:雄性獸,此指公牛。

22.鸞刀:帶鈴的刀。

23.膋(liáo):脂膏,此指牛油。

24.烝(zhēng):冬祭。享:祭獻,上供。或以爲“烝”,即蒸煮之“蒸”。享,即“烹”,煮。

25.苾(bì):濃香。

賞析:

此詩首章寫開疆拓土,開篇言:“信彼南山,維禹甸之。”詩人是在描述周代的京畿地區。在詩人看來,這畿內的大片土地就是當年大禹治水時開闢出來的。毛傳訓“甸”爲治,而鄭箋則落實爲:“禹治而丘甸之。”“丘甸”即指田地劃分中的兩個等級。《周禮·地官·小司徒》雲:“乃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爲井,四井爲邑,四邑爲丘,四丘爲甸,四甸爲縣,四縣爲都,以任地事而令貢賦。”因而鄭箋等於坐實井田制起源於夏代。孔疏承鄭箋之說,謂“是則三王之初而有井甸田裏之法也”,“是則丘甸之法,禹之所爲”。儘管有的學者認爲大禹治水“未及丘甸其田也。且井邑丘甸出調法,虞夏之制未有聞焉”(孔疏引孫毓說),但鄭、孔之說也不無參考意義。

首章末二句雲:“我疆我理,南東其畝。”也值得注意。疆理田土也是古代井田制的一個重要方面。《孟子·滕文公上》雲:“夫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祿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經界。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可見古人對經理田界是非常重視的。毛傳釋此詩云:“疆,畫經界也。理,分地理也。”有的學者解釋得更爲具體,如王安石說:“疆者,爲之大界;理者,衡從(橫縱)其溝塗。”(《呂氏家塾讀詩記》引)呂氏又引長樂劉氏說雲:“疆謂有夫、有畛、有塗、有道、有路,以經界之也。理謂有遂、有溝、有洫、有澮、有川,以疏導之也。”劉氏之說當是依據《周禮·地官·遂人)“凡治野,夫間有遂,遂上有徑。十夫有溝,溝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塗。千夫有澮,澮上有道。萬夫有川,川上有路,以達於畿”。這裏所謂“南東其畝”也與井田制有關。此句指順應地形、水勢而治田,南指其田隴爲南北向者,東則爲東西向者,此即《齊風·南山》所云“衡從其畝”。鄭箋釋曰:“‘衡’即訓爲橫。韓詩云:東西耕曰‘橫’。‘從’……韓詩作‘由’,雲:南北耕曰‘由’。”《左傳·成公二年》載:晉郤克伐齊,齊頃公使上卿國佐求和於晉營,晉人要求“使齊之封內盡東其畝”,也就是使齊國的隴畝全部改爲東西向,這樣晉國一旦向齊國進兵,就可長驅直入。國佐回答晉人說:“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詩》曰:‘我疆我理,南東其畝。’今吾子疆理諸侯,而曰盡東其畝而已,唯吾子戎車是利,無顧土宜,其無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國佐引此篇爲據,說明先王當初定田土之疆界是根據不同的地勢因地制宜的,既有南北向,也有東西向的田隴,如今晉國爲了軍事上的便利而強令齊國改變田隴的走向,是違反了先王之道。此事又見諸其他典籍,但情節上有些出入。如《韓非子·外儲說右上》雲:“晉文公伐衛,東其畝。”《呂氏春秋·簡選)雲:“晉文公東衛之畝。”郭沫若引成公二年事雲:“這也正好是井田的一種證明。因爲畝道系以國都爲中心,故有南北縱走與東西橫貫的兩種大道。南北縱走的是南畝,東西橫貫的就是東畝。《詩》上所說的‘我疆我理,南東其畝’,就是這個事實。……這些資料好像與井田制並無直接關係,而其實它們正是絕好的證明。”(《十批判書·古代研究的自我批評》)

第二章寫風調雨順。天上彤雲密佈,瑞雪紛紛,加之小雨如酥,潤澤大地,五穀豐登。

第三章寫酒食祭祖。地界整齊,莊稼茂盛,曾孫收穫,釀造美酒,敬祭神主,厚待賓客,靜享清福,萬壽無疆。

第四章寫瓜菹獻祭。田中有廬,地畔種瓜,剝削乾淨,醃漬上供,敬獻先祖。曾孫長命百歲,都是受上天佑護。

第四章中的“中田有廬”,說者也以爲與井田有關。《呂氏家塾讀詩記》引邱氏說雲:“公田百畝內,除二十畝爲八家治田之廬。”又引董氏曰:“井九百畝,其中爲公田,八家每家廬舍二畝半。”按《孟子·公孫丑上》述井田雲:“方里而井,井凡百畝,其中爲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榖樑傳·宣公十五年》稱:“古者三百步爲一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畝,公田居一”,“古者公田爲居,井竈蔥韭盡取焉”。範寧注:“此除公田八十畝,餘八百二十畝。故井田之法,八家共一井八百畝。除二十畝,家合二畝半爲廬舍”,“八家共居”。《韓詩外傳》載:“古者八家而井田。方里爲一井。……八家爲鄰,家得百畝。餘夫各得二十五畝。家爲公田十畝,餘二十畝共爲廬舍,各得二畝半。八家相保,出入更守,疾病相憂,患難相救,有無相貸,飲食相招,嫁娶相謀,漁獵分得,仁恩施行,足以其民和親而相好。《詩》曰:‘中田有廬,疆埸有瓜。’”以上諸說大同小異,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公田中有八家共居的廬舍二十畝。說詩者多從其說,但箋疏別有所解。鄭箋雲:“中田,田中也。農人作廬焉以便其田事。”孔疏雲:“古者宅在都邑,田於外野,農時則出而就田,須有廬舍,于田中種穀,於畔上種瓜,所以便地也。”按箋疏之說,田中的廬舍成了農民在地裏幹活時的臨時住所了。到了郭沫若,乾脆推翻舊說,以爲廬與瓜爲對文,廬也當爲植物,故廬爲蘆之假借,正如“南山有臺,北山有萊”,“七月食瓜,八月斷壺”,臺、萊、瓜、壺均爲植物一樣。郭氏別出心裁,也可聊備一說(參見《由周代農事詩論到周代社會》)。

第五章寫清酒犧牲。先以清酒祭獻,繼之以紅色雄牛作牲,一併敬獻先祖享受。曾孫作爲主祭之人,手執帶鸞鈴之刀,剝開皮毛,取出血脂,乾乾淨淨敬獻先祖。

第六章寫祭典禮成。冬祭進享,祭品芬芳。祭祀隆重,先祖光彩。回報子孫大福大貴,萬壽無疆。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15

原文:

車攻

我車既攻,我馬既同。

四牡龐龐,駕言徂東。

田車既好,田牡孔阜。

東有甫草,駕言行狩。

之子於苗,選徒囂囂。

建旐設旄,搏獸於敖。

駕彼四牡,四牡奕奕。

赤芾金舄,會同有繹。

決拾既佽,弓矢既調。

射夫既同,助我舉柴。

四黃既駕,兩驂不猗。

不失其馳,舍矢如破。

蕭蕭馬鳴,悠悠旆旌。

徒御不驚,大庖不盈。

之子於徵,有聞無聲。

允矣君子,展也大成。

譯文:

我的狩獵車早已整治堅利,供我驅馳的馬兒早已備齊。看那四匹雄馬有多健壯啊,駕起車竟直奔往東部郡地。

我的狩獵車早已準備完善,看那四匹雄馬有多麼強健。東都洛邑有很大一塊圃田,駕起車奔往那裏打獵射雁。

天子在夏季安排狩獵活動,點數步卒隨從一派喧譁聲。車上遍插龜蛇旗和旄尾旗,駕起車去敖那裏打獵兜風。

駕馭四匹雄壯寶馬來狩獵,這四匹馬兒跑起來多和諧。諸侯們穿着紅蔽膝金馬靴,從四方趕來會朝絡繹不絕。

射箭的板指護臂早已戴上,強弓和羽箭也已調適停當,射手隨從們都已集合到位,就等着幫我把獵物來擡扛。

只見四匹黃驃馬齊驅並駕,轅兩側的驂馬照直往前拉;馭手驅車進退轉旋皆有法,天子諸侯顯身手箭不虛發。

獵罷得寬餘馬兒蕭蕭長鳴,旌旗獵獵隨晚風輕輕飄動。步卒馭手們靜悄悄地列隊,君王后廚並不於是否充盈。

大隊人馬井然有序轉回程,只聞車馬行進不聞人語聲。君王是多麼仁義可信賴啊,一定會成就偉業天下治平!

註釋:

1.攻:修繕。

2.同:齊,指選擇調配足力相當的健馬駕車。

3.龐龐:馬高大強壯貌。

4.言:句中語氣詞。徂(cú):往。東:東都洛陽。

5.田車:獵車。

6.孔:甚。阜(fù):高大肥碩有氣勢。

7.甫:通“圃”,地名,在今河南中牟西。

8.行狩(shòu):行狩獵之事。

9.之子:那人,指天子。苗:毛傳:“夏獵曰苗。”

10.選:通“算”,清點。囂(áo)囂:聲音嘈雜。

11.旐(zhào):繪有龜蛇圖案的旗。旄:飾犛牛尾的旗。

12.敖:山名,在今河南滎陽東北。

13.奕奕:馬從容而迅捷貌。

14.赤芾(fú):紅色蔽膝。金舄(xì):用銅裝飾的鞋。舄,雙層底的鞋。

15.會同:會合諸侯,是諸侯朝見天子的專稱,此處指諸侯參加天子的狩獵活動。有繹:繹繹,連續不斷而有次序的樣子。

16.決:用象牙和獸骨製成的扳指,射箭拉弦所用。拾:皮製的護臂,射箭時縛在左臂上。佽(cì):“齊”之假借字,齊備之意。決、拾:射者所用工具。決以鉤弦,拾以護臂。即扳指護臂衣。佽(音次):用手指相比次調弓矢。《傳》:決:鉤弦也。拾:遂也。

17.調(tiáo):調和,相稱。

18.同:合耦,指比賽射箭的人找到對手。

19.舉:取。柴(zī):即“紫”,或作“胔”,堆積的動物屍體。

20.四黃:四匹黃色的馬。

21.兩驂(cān):四匹馬駕車時兩邊的馬叫驂。猗(yǐ):通“倚”,偏差。

22.馳:馳驅之法。

23.舍矢:放箭。如:而。破:射中。

24.蕭蕭:馬長鳴聲。

25.悠悠:旌旗輕輕飄動貌。

26.徒御:徒步拉車的士卒。不:語助詞。無義,下句同。驚:“警”之假借字,機警。

27.大庖(páo):天子的廚房。

28.於:往。徵:行,此處指田獵歸來。

29.允:確實。君子:指天子。

30.展:誠然,的確。大成:成大功。

賞析:

這是一首記述天子會同諸侯田獵故事的詩篇。《詩經》中涉及田獵的詩篇有許多,而描寫場面之宏大,當首推此詩。全詩八章,藝術地再現了舉行田獵會同諸侯的整個過程。

第一章是全詩的總冒,寫車馬盛備,將往東方狩獵。戰馬精良,獵車牢固,隊伍強壯,字裏行間流露出自豪與自信。第二、三章點明狩獵地點是圃田和敖山。在那裏人歡馬叫,旌旗蔽日,顯示了周王朝的強大聲威。第四章專寫諸侯來會。個個車馬齊整,服飾華美,顯示了宣王中興、平定外患、消除內憂後國內穩定的政治狀況。第五、六兩章描述射獵的場面。諸侯及隨從士卒均逞強獻藝,駕車不失法度,射箭百發百中。暗示周王朝軍隊無堅不摧、所向披靡。第七章寫田獵結束,碩果累累,大獲成功,氣氛由緊張而緩和。第八章寫射獵結束整隊收兵,稱頌軍紀嚴明。讚語作結,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全詩結構完整,層次分明,按田獵過程依次道來,有條不紊,紋絲不亂。運用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極富表現力的語言,生動傳神地描寫了射獵的場面及各種不同的景象,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寫射獵,僅用四句十六字就繪聲繪色地將大規模的場面呈現於讀者眼前。“不失其馳,舍矢如破”凝鍊傳神;“蕭蕭馬鳴,悠悠旌旆”,畫出一幅隊伍歸來的景象,尤意境宏大而優美,真是充滿了詩情畫意。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