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詩人

有關李紳是哪個朝代的詩人

本文已影響 3.17W人 

導語:李紳出身仕宦世家,其曾祖李敬玄任過吏部尚書,祖父李守一和父親李晤任過縣令。以下小編爲大家介紹有關李紳是哪個朝代的詩人文章,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有關李紳是哪個朝代的詩人

  李紳是唐代詩人。

李紳,在公元772年生於烏程縣(今浙江省湖州市),小時候他父親去世,母親一手把他養大。青年時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以同情和憤慨的心情,寫出了千古傳誦的《憫農》詩2首。元和元年(806年)中進士,補國子監助教。 後離京至金陵,入節度使李掎幕府。因不滿李掎謀叛而下獄。李掎被殺後獲釋,回無錫惠山寺讀書。元和四年赴長安任校書郎,與元稹、白居易共倡新樂府詩體(史稱新樂府運動),作有《樂府新題》20首。元和十四年升爲右拾遺。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學士,捲入朋黨之爭,爲李(德裕)黨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戶部侍郎等要職。與李德裕、元稹被譽爲三俊。長慶四年(824年),李黨失勢,李紳被貶爲端州(今廣東肇慶)司馬。放逐期間,李紳寫了不少描繪路途艱險、發泄心中怨氣的詩文。自寶曆元年(825年)至太和四年(830年),李紳歷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壽州刺史,處境有所改善。太和七年,李德裕爲相,起用李紳任浙東觀察使。開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東都洛陽的長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宋毫汴穎觀察使。開成三年八月,編《追昔遊詩》3卷,並作序。詩序歷述從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經歷。開成五年任淮南節度使,後入京拜相,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繼又晉升爲尚書右僕射門下侍郎,封趙國公。居相位4年。會昌四年(844年)因中風辭位。後又出任淮南節度使。會昌六年病逝揚州,終年74歲。贈太尉,諡文肅。作品流傳至今的有《追昔遊詩》3卷、《雜詩》1卷,收錄於《全唐詩》。另有《鶯鶯歌》,保存在《西廂記諸宮調》中。

史書《云溪友議》記載李坤脾氣暴躁,生活有許多污點。李元將經常到李紳做客,但李元將稱李紳爲叔叔,他很不高興,李元將因爲要巴結他,主動降低輩分,之後叫他爺爺李紳才勉強接受。

還有一個姓崔的巡官,與李紳有同科進士之誼,有一次特地來拜訪他,剛在旅館住下,家僕與一個市民發生爭鬥。得知是宣州館驛崔巡官的僕人,李紳竟將那僕人和市民都處以極刑,並下令把崔巡官抓來,說:“過去我曾認識你,既然來到這裏,爲何不來相見?”崔巡官連忙叩頭謝罪,可李紳還是把他綁起來,打了20杖。崔巡官被送到秣陵時,嚇得面如死灰,甚至不敢大哭一聲。當時人們議論紛紛:“李紳的族叔反過來做了他的孫子,李紳的友人成了被他流放的囚犯。”

由於李紳爲官酷暴,當地百姓常常擔驚受怕,很多人甚至渡過長江、淮河外出逃難,下屬向他報告:“本地百姓逃走了不少。”李紳道:“你見過用手捧麥子嗎?飽滿的顆粒總是在下面,那些秕糠隨風而去,這事不必報來。”

在晚年李紳出任淮南節度使。其時,揚州江都縣尉吳湘被人舉報貪污公款、強娶民女。李紳接報後立即將吳湘逮捕下獄,判以死刑。但此案上報到朝廷後,諫官懷疑其中有冤情,朝廷便派遣御史崔元藻前往揚州複查。崔元藻調查後發現,吳湘貪贓屬實,但款項不多,強娶民女之事則不實,所以罪不至死。但李紳卻一意孤行,強行將吳湘送上了斷頭臺。

  【拓展閱讀】

  唐代詩人李紳《早梅橋》賞析

早梅橋

李紳

早梅花,滿枝發。東風報春春未徹,紫萼迎風玉珠裂。楊柳未黃鶯結舌,委素飄香照新月。橋邊一樹傷離別,遊蕩行人莫攀折。不競江南豔陽節,任落東風伴春雪。

譯文

早發梅花滿枝開放,東風報春春天剛到,紫瓣迎風開裂花苞,楊柳未萌黃鶯沒叫,落花飄香新月映照,橋邊一樹憂傷離別,遊蕩行人不要攀折,不爭江南豔陽時節,任落東風伴着春雪。

註釋

①發:花朵開放。這旬的大意是,橋邊早梅,花苞開放。綻滿枝條。

②徹:透徹、盡之意。紫萼:紫色的花托。玉珠裂:梅蕾似玉珠,花開似玉珠張裂。這兩句的意思是,東風雖然報春,但春意卻來透徹,而早梅枝上的紫萼玉蕾已迎着寒風綻開了。

③鶯結舌:黃鶯結舌,不能啼嗚,形容氣候寒冷。委:付託。素:指白梅花:弓趙兩句的意思是,這時天尚奇寒,凍得鶯雀結舌不能啼鳴.楊柳還未萌發嫩黃的細芽,而早梅樹則讓自梅花飄香溢芳,與新月相互輝映了。

④這兩句的大意是,橋邊早梅往往傷於離別,望來往的遊人可不要攀折它。

⑤豔陽節:風光豔麗的時節,指春天。鮑照《學劉公幹》詩“豔陽桃李節,皎潔不成妍”。任:聽憑。這兩句韻意思是,翠梅花不在江南桃李芬芳的豔陽天裏爭妍開放,卻聽任東風吹落,與春雪爲伴。

作者簡介

李紳(772--846)字公垂,無錫(今屬江蘇)人。六歲而孤,其人身材短小精悍,而長於詩,時號"短李”。元和元年進士,擢翰林學士,與李德裕、元稹同時齊名,號爲“三俊”。穆宗時,召爲右拾遺,爲李逢吉所排,出爲江西觀察史,不久改戶部侍郎。武宗時,累官右僕射,門下侍郎。卒謐文肅,作有《樂府新題》二十首,已失傳。《全唐詩》錄其《追昔遊詩》三卷,《雜詩》一卷。另有《鶯鶯歌》猶保存在《西廂記諸宮調》中。“鋤禾”的作者。

李紳(772—846),漢族,字公垂,亳州譙(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人,生於烏程縣(今浙江省湖州市),中書令李敬玄曾孫。青年時曾在潤州無錫(今屬江蘇)惠山寺讀書。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於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著有《憫農》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膾炙人口,婦孺皆知,千古傳誦。《全唐詩》存其詩四卷。

簡析

這首詩以滿腔熱情縱筆揮灑,沉酣暢足地讚揚了梅花的氣質風姿。前五句鋪張揚厲,重在描繪早梅的神態:春寒料蛸之際,梅花已生機勃勃,花開滿樹。詩人以楊柳黃鶯與蒂花相比,楊柳畏冷,嫩芽不發;黃鶯懼寒,結舌不鳴。只有潔白芳香的梅花與新月相媲美,襯托得梅花愈加風流敏麗,嬋娟春媚。後四句因物抒感,高度讚美了梅花的散朗神情,恢宏氣質。梅樹深知“人生自古傷離別”的道理,而遊人卻不知梅樹的深情,動輒攀枝折條,傷害迭加。梅花雖然流麗妍婕,但是並無腴詞累骨,不爭寵獻媚,質本潔來還潔去,甘願與春雪爲伴。結尾兩句由衷地表現了詩人對梅花的讚美之情。

全詩句句押韻,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造成了韻致悠揚、沉著痛快的氣勢。中間對比手法的運用,更突出了梅花的風采。

賞析

詩一開始便爲我們描繪了一幅梅花盛開的爛漫圖畫。“春未徹”,既點明早梅開放的具體季節,又爲下文的“鶯結舌”、“伴春雪”提前交待了依據。接着着重刻畫梅花開放的情景:“紫萼迎風玉珠裂”,觀察細緻,描寫生動,比喻恰切,色彩鮮明豔麗,可謂抓住了梅花的特徵。“柳未黃”、“鶯結舌”,從側面說明天氣尚冷,梅花犯寒而開的品性。“委素飄香照新月”,不僅句美,景亦美。飄墜的白梅花散着清香,新月初上.月輝淡淡。白花銀輝,相互映照,和諧自然,溫馨靜謐,意境十分優美。“橋邊傷別”、“行人莫折”,都表達了作者惜梅、戀梅之情。最後以“不競江南豔陽節,任落東風伴春雪”句結束全詩,指出早梅的性格特徵和早梅的最終歸屬,抒寫了作者內心的慨嘆。

形式自由,有樂府風格是該詩的特點之一;句句用韻。音韻自然協和,富有節奏感是該詩的特點之二。

唐代詩人杜牧《齊安郡中偶題二首》賞析

齊安郡中偶題二首

杜牧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

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秋聲無不攪離心,夢澤蒹葭楚雨深。

自滴階前大梧葉,幹君何事動哀吟。

譯文

站在溪橋遠眺,落日西斜,距地兩竿,對岸楊柳含煙,淡影朦朧。

水面上,荷葉亭亭、相簇相擁,一陣西風吹過,滿溪荷葉隨風翻轉,似含無限愁情。

秋天的聲音都會擾亂客子離人的心緒,雲夢澤上蘆葦蒼蒼,淒冷的秋雨下得很濃密。

雨滴自己滴到臺階前的大梧桐葉,關您什麼事呢而作哀傷的吟唱?

註釋

⑴齊安:今湖北省黃岡黃州一帶。

⑵兩竿:這裏形容落日有兩竹竿高。

⑶相倚:形容荷葉密密層層地依偎在一起。

⑷夢澤:即雲夢澤。唐李白《〈大獵賦〉序》:“楚國不過千里,夢澤居其大半。”蒹(jiān)葭(jiā):指蘆荻,蘆葦。

⑸幹:觸犯,冒犯;關連,涉及。

創作背景

從詩題可以看出,這兩首詩作於齊安(今湖北黃州),應是即景抒情之作。其創作時間當在秋天,具體年份不詳。

賞析

第一首詩的首句“兩竿落日溪橋上”,點明時間和地點。時間是“兩竿落日”,則既非在紅日高照之下,也非在暮色蒼茫之中。在讀者眼前展開的這幅畫中的光線和亮度是柔和宜目的。地點是“溪橋上”,則說明詩人行吟之際,既非漫步岸邊,也非泛舟溪面,這爲後三句遠眺岸上柳影、俯視水上綠荷定了方位。

詩的次句“半縷輕煙柳影中”,寫從溪橋上所見的岸柳含煙之景。詩人的觀察極其細微,用詞也極其精確。這一句中的“半縷輕煙”與上句中的“兩竿落日”,不僅在字面上屬對工整,而且在理路上有其內在聯繫。正因日已西斜,望中的岸柳纔會含煙;又因落日究竟還有兩竿之高,就不可能是朦朧瀰漫的一片濃煙,只可能是若有若無的“半縷輕煙”;而且,這“半縷輕煙”不可能浮現在日光照到之處,只可能飄蕩在“柳影”籠罩之中。

這前兩句詩純寫景物,但從詩人所選中的落日、煙柳之景,令人感到:畫面的景色不是那麼明快,而是略帶暗淡的;詩篇的情調不是那麼開朗,而是略帶感傷的。這是爲引逗出下半首的綠荷之“恨”而安排的合色的環境氣氛。

詩的三、四兩句“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寫從溪橋上所見的荷葉受風之狀。這兩句詩,除以問語“多少”兩字領起,使詩句呈現與所寫內容相表裏的風神搖曳之美外,上句用“相倚”兩字托出了青蓋亭亭、簇擁在水面上的形態,而下句則在“回首”前用了“一時”兩字,傳神入妙地攝取了陣風吹來、滿溪荷葉隨風翻轉這一剎那間的動態。在古典詩詞中,可以摘舉不少寫風荷的句子,其中最爲人所熟知的是周邦彥《蘇幕遮》詞“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幾句。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稱讚這幾句詞是“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而如果只取其一點來比較,應當說,杜牧的這兩句詩把風荷的形態寫得更爲飛動,不僅筆下傳神,而且字裏含情。

這裏,詩人既在寫景之時“隨物以宛轉”(《文心雕龍·物色篇》),刻畫入微地曲盡風荷的形態、動態;又在感物之際“與心而徘徊”(同上),別有所會地寫出風荷的神態、情態。當然,風荷原本無情,不應有恨。風荷之恨是從詩人的心目中呈現的。詩人把自己的感情貫注到無生命的風荷之中,帶着自己感情色彩去看風荷“相倚”、“回首”之狀,覺得它們似若有情,心懷恨事,因而把對外界物態的描摹與自我內情的表露,不期而然地融合爲一。這裏,表面寫的是綠荷之恨,實則物中見我,寫的是詩人之恨。

南唐中主李璟有首《攤破浣溪沙》詞,下半闋換頭兩句“細雨夢迴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歷來爲人所傳誦。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卻認爲,這兩句不如它的上半闋開頭兩句“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並讚賞其“大有衆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而原詞接下來還有兩句是:“還與韶光共顦顇,不堪看。”這幾句詞以及王國維的讚語,正可以作杜牧這兩句詩的註腳。聯繫杜牧的遭遇來看,其所表現的就是這樣一種芳時不再、美人遲暮之恨。杜牧是一個有政治抱負和主張的人,而不幸生在唐王朝的沒落時期,平生志事,百無一酬,這時又受到排擠,出爲外官,懷着壯志難酬的隱痛,所以在他的眼底、筆下,連眼前無情的綠荷,也彷彿充滿哀愁了。

第二首詩也是描寫秋天的齊安(黃州)景物,寄託了詩人背井離鄉的悵恨心情。全詩寫秋日雨景,通過秋聲楚雨,階前梧葉,構成秋雨圖畫。詩中字字皆秋色,句句皆秋色,吟之身寒,且融入“哀吟”等主觀情緒,愁恨嫋淡,一詠三嘆。

作者簡介

杜牧(公元803-約853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號稱杜紫薇。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晚唐詩人。(中書省別名紫微省,因此人稱其爲“杜紫薇”)晚唐時期.唐代文學家,後人稱杜甫爲“老杜”,稱杜牧爲“小杜”。《阿(ē)房宮賦》亦頗有名。

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鬱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史館修撰(xiūzhuàn),膳部、比部、司勳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晚唐傑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爲主。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跟杜甫與李白區別開來,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

著名的有《江南春》、《泊秦淮》、《過華清宮》。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爲後世傳誦。他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還曾註釋《孫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爲其外甥裴延翰所編,其中詩四卷。又有宋人補編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一卷。《全唐詩》收杜牧詩八卷。晚唐詩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矯之。其七絕尤有逸韻遠神,晚唐諸家讓渠獨步。牧之有抱負,好言兵,以濟世之才自詡。工行、草書。《宣和書譜》雲:“牧作行、草,氣格雄健,與其文章相表裏。”董其昌《容臺集》稱:“餘所見顏、柳以後,若溫飛卿與(杜)牧之亦名家也”,謂其書“大有六朝風韻”。傳世墨跡有《張好好詩》。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舊唐書》卷百四十七、《新唐書》卷百六十六皆有傳。《張好好詩》,行草墨跡,系太和八年(834)32歲時所書。帖爲麻箋,縱28.2釐米,橫162釐米,46行,總322字。從整幅詩卷中可以看出,其書法深得六朝人風韻。真跡現藏故宮博物院。此篇書法作品氣勢連綿,墨筆酣暢,因是詩稿,所以更得樸實無華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題簽、題跋印章。曾經宋直和分府、賈似道、明項子京張孝思、清樑清標、乾隆、嘉慶、宣統內府及張伯駒收藏。曾著錄於《宣和書譜》、《容臺集》、《平生壯觀》、《大觀錄》等。杜牧由於以詩稱著,故其書名爲詩名所掩蓋。此書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身趁名家。他主張凡爲文義爲主,以氣爲輔,以辭采章句爲之兵衛,對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係有比較正確的理解。並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長處,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風貌。在詩歌創作上,杜牧與晚唐另一位傑出的詩人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他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七律《早雁》用比興託物的手法,對遭受回紇侵擾而流離失所的北方邊塞人民表示懷念,婉曲而有餘味。《九日齊山登高》卻是以豪放的筆調寫自己曠達的胸懷,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詩歌的總的趨向是藻繪綺密,杜牧受時代風氣影響,也有注重辭采的一面。這種重辭采的共同傾向和他個人“雄姿英發”的特色相結合,風華流美而又神韻疏朗,氣勢豪宕而又精緻婉約。

杜牧看到唐帝國的種種內憂外患,政治上想有一番作爲。他讀書注意“治亂興亡之跡,財賦兵甲之事,地形之險易遠近,古人之長短得失”(《上李中丞書》)。善於論兵,作《願十六衛》、《罪言》、《戰論》、《守論》,又注《孫子》。任地方官時也給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的某些作品表現了一定的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文宗太和元年朝廷派兵鎮壓滄州抗命的藩鎮,他寫了《感懷詩》,慨嘆安史之亂以來藩鎮割據、急徵厚斂造成的民生憔悴,很想爲國家作一點事。《郡齋獨酌》一詩更直接表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負:“豈爲妻子計,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線,願補舜衣裳。絃歌教燕趙,蘭芷浴河湟。腥羶一掃灑,兇狠皆攘。生人但眠食,壽域富農桑。”又如《河湟》一詩:元載相公曾借箸,憲宗皇帝亦留神。旋見衣冠就東市,忽遺弓劍不西巡。牧羊驅馬雖戎服,自發丹心盡漢臣。惟有涼州歌舞曲,流傳天下樂閒人。詩人通過河湟無力收復的事件,對朝政的昏亂和國勢的衰微,表示無限的憂憤。這個時候,朝廷裏連元載這樣曾經想到收復河湟的人也沒有了。儘管河湟的人民還在戎服下面懷着繫念祖國的丹心,但是,舉國上下卻以麻木不仁、醉生夢死的態度來聽取從河湟涼州傳來的歌舞。他的《華清宮詩》:“雨露偏金穴,乾坤入醉鄉”,也和這詩後兩句具有同樣沉痛的心情。《早雁》一詩則用比興的手法,以雁象徵邊地人民:金河秋半虜弦開,雲外驚飛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過,長門燈暗數聲來。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一一回?莫厭瀟湘少人處,水多菰米岸莓苔。

驚飛四散的哀鴻,象徵在回紇侵略蹂躪下逃回祖國的邊地人民。詩中既表現了對難民的體貼同情,也暗示統治者對他們的漠不關心,“仙掌”、“長門”,並非泛泛的修詞設色,“豈逐春風”也不僅僅是寫鴻雁秋來春返的自然現象。這兩首詩的思想內容和現實背景,和白居易《縛戎人》、《西涼伎》是相近的,但他用的是近體,寫得更簡練渾括。

他的詠史詩也很著名。有的詩是借歷史題材諷刺統治者的驕奢荒淫。如《過華清宮三絕句》中的兩首: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新豐綠樹起黃埃,數騎漁陽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峯上,舞破中原始下來。

詩裏通過人們所熟知的唐明皇楊貴妃的故事,含蓄而有力地諷刺了晚唐帝王們的荒淫享樂。其創作意圖和他不滿“寶曆大起宮室、廣聲色”而作《阿房宮賦》是完全一致的。他另一些詠史作品,則帶有較爲明顯的史論特色。如《赤壁》詩:“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烏江亭》詩:“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都是對歷史上興亡成敗的關鍵問題發表獨創的議論。他這種論史絕句的形式,後來頗爲許多文人所仿效。

杜牧的抒情寫景的七言絕句,藝術上有很高的成就。例如: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江南春》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泊秦淮》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山行》

這些詩詞采清麗,畫面鮮明,風調悠揚,可以看出他才氣的俊爽與思致的活潑。前兩首在寫景中還流露出對時事的憂傷。但他的詩中也有一些思想感情很不健康的作品,有的詩帶有濃厚的個人潦倒失意的感傷情調,缺乏理想的光彩。而《遣懷》、《贈別》、《嘆花》等詩,更是專寫徵歌狎妓的頹放糜爛生活。飲酒狎妓是唐代文人中流行的風氣,杜牧的這類詩更爲後代無行的文人們所稱道。這些作品無疑是他詩中的糟粕。杜牧作詩是比較重視思想內容的。他認爲文章應“以意爲主,以氣爲輔,以辭采章句爲兵衛”(《答莊充書》)他很推崇李杜,說“李杜泛浩浩”,“杜詩韓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搔”。他的《李賀歌詩集序》一方面肯定李賀歌詩是“騷之苗裔”,同時也指出他缺乏《離騷》那種“言及君臣理亂”,“有以激發人意”的思理。他說自己的創作是“苦心爲詩,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不涉習俗,不今不古,處於中間”(《獻詩啓》)。這些話,可以看出他在詩歌理論上的主張和創作上的積極追求。但在創作實踐上,他那些以華麗詞藻寫頹放享樂生活的詩,顯然和“不務奇麗,不涉習俗”的主張是自相矛盾的。

北宋詩人楊樸《莎衣》賞析

莎衣

北宋 楊樸

軟綠柔藍著勝衣,倚船吟釣正相宜。

蒹葭影裏和煙臥,菡萏香中帶雨披。

狂脫酒家春醉後,亂堆漁舍晚晴時。

直饒②紫綬金章③貴,未肯輕輕博換伊。

【注】①莎衣:即蓑衣。②直饒:猶縱使,即使。③紫綬金章:紫色的綬帶和黃金印章,代指高等的官爵。

8.結合詩句說明頷聯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5分)

9.這首詩通過莎衣寄寓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請簡要分析。(6分)

8.①對仗,如“蒹葭”對“菡萏”,“影裏”對“香中”。②視覺和嗅覺等角度進行描寫,如“蒹葭影裏和煙臥”是視覺角度“菡萏香中帶雨披”是嗅覺角度。③借景抒情,藉此景抒發對莎衣的喜愛之情,對漁人生活的嚮往之情。(答出2組)這兩句描繪的畫面充滿了詩情畫意,波光瀲灩,煙靄迷濛,葦影參差,蓮葉滴翠,荷花吐香,雨灑湖面,如濺珠迸玉,此間一葉扁舟,舟上臥着一位披着蓑衣的漁人。(術語+解析)

9.桃花源式的理想天地的嚮往,也是對官場的厭惡與摒棄。(結合四聯分析)

《莎衣》是北宋詩人楊樸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借詠莎衣,描寫了詩人狂放不羈、清逸超羣的個性與垂釣江湖、吟詩耽酒的隱居生活的極度融合、協調,並借對莎衣的珍重,婉言地謝絕了朝廷賜與的富貴爵祿。全詩立意新異,語言清麗。

詞句註釋

⑴莎衣:即蓑衣,以蓑草編織成的御雨衣披。

⑵軟綠柔藍:綠色柔軟的。著:穿。勝衣:即蓑衣。

⑶正相宜:合適,十分自然。

⑷蒹葭(jiān jiā):蘆葦。

⑸菡萏(hàn dàn):荷花。

⑹狂脫:狂醉。

⑺亂堆:隨便堆放。晚晴:傍晚雨後初晴。

⑻饒:任憑。紫綬(shòu)金章:紫色綬帶,黃金印章,指高級官員的服飾。綬,系印環的絲帶。

⑼博換:交換。伊:第三人稱,指莎衣,亦即指隱居生活。

白話譯文

無論穿著什麼樣的衣裳,都比不上柔軟綠草織成的蓑衣,它跟斜倚篷船吟詩垂釣的生活,實在是最最相宜。夏日在清涼的蘆葦影中,和衣睡在迷離的暮煙裏,又在幽雅的荷花香氣中,綿綿細雨下披着我的蓑衣。春天在酒家痛飲,狂醉後纔將蓑衣脫下去,當黃昏雨過天晴,就把它隨便堆放在漁舍裏。儘管紫色綬帶黃金印章極其尊貴,我也不肯輕易拿蓑衣去換取。

創作背景

楊樸淡泊名利,終生不仕,他的同學畢士安向宋太宗推薦他,於是他便賦《莎衣》辭歸。

名家評價

方回《瀛奎律髓》:“此《莎衣》詩天下傳誦,對御所賦。”

陳衍《宋詩精華錄》:“第三聯,晚唐人除陸魯望、張志和,無能及者。”

賞析

這首詩除尾聯兩句抒情言志以外,其餘六句都是詠蓑衣的。首聯寫漁人愛蓑衣。頷聯寫漁人披蓑衣。頸聯寫漁人脫蓑衣。

蓑衣雖然是用草和繩子編綴而成的,但是在漁人的眼裏,它是色彩鮮明、質地輕柔的,穿着它是勝過衣服的。穿上它,倚在船上釣魚是非常合適愜意的。吟詩是詩人的事,釣魚是漁人的事,既釣魚又吟詩,就不是一般的漁翁,而是閒居江湖的高雅之士的行爲了。詩人愛蓑衣,正是他喜愛浪跡江湖,不與污濁庸俗的官場往來的思想情感的流露。這兩句爲全詩定下了基調,表現了淡泊清高的情韻。

頷聯敘漁人披蓑衣。這兩句意思是:在那蘆葦的婆娑影子裏,在那浮動的水氣中,披着蓑衣臥在漁船之上;在那如蓋的蓮葉影裏,在那清幽的荷香中間,披着蓑衣御着雨。這一聯寫得有意境,波光瀲灩,煙靄迷濛,葦影參差,蓮葉滴翠,荷花吐香,加上雨灑做面,如濺珠進玉,此間一葉扁舟,舟上臥着披了蓑衣的漁人,這景象充滿了詩情畫意。詩人描繪這麼一幅漁人樂趣圖,是對漁人無優無慮生活的讚頌,也是對“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世外桃源的嚮往。詩人之所以要敘寫漁人披蓑衣的情景,就在於藉此表現一個桃花源式的理想天地。因此這裏的景愈美,也就顯得人愈雅,從而對比了現實社會中官場的混濁,披上蓑衣,就能超然塵外,就可歸返自然,詩人對蓑衣是非常喜愛的。

頸聯寫醉後和晴時脫蓑衣,在兩種情況下脫下蓑衣:一是在好客的酒家開懷暢飲、醉意朦朧之後,狂放自在,拋開了蓑衣;一是在晚霞滿天,收棹攏岸之後,把蓑衣脫下來,隨手堆放在漁舍裏。這顯然是對無拘無束、怡然自樂的漁人生活的謳歌。

以上三聯都集中筆墨於寫蓑衣。首聯繫總起,二三兩聯分寫,一寫“披”,一寫“脫”。“披妙時風景如畫,“脫”時神情活現。寫“披”,景是動,人是靜;寫“脫”,景是靜,人是動。一“披”一“脫”,兩相對照,把詩人對這種漁人生活的由衷深愛披瀝無遺。

尾聯畫龍點睛,揭示主旨:任憑你紫綬金章有多高貴,我是不會輕易把我的蓑衣換你的官場禮服的。“莎衣”也就有了象徵意義。“富貴非吾願”,衣錦而招搖過市那是沐猴而冠。穿上莎衣“遁世以保真”,“漁歌入浦深”;“白雲依靜渚”,“萬事不關心”。詩人面對宋太宗而拒絕受官,正和他不願將蓑衣換官服的思想行爲是相一致的,由此可見其思想情操。這就表明,這首《莎衣》,不是一般的詠物詩,而是一首詠物言志詩。

這首詩表現了詩人視官爵如敝屣的思想,由於要和“紫緩金章妙對舉,因而詩人改變了自楚辭《漁父》以來一貫詠漁翁的寫法,不着力於“人”而專意於“衣”,從而構成“換”的關係,構思新巧。在前三聯極寫蓑衣的基礎上,筆鋒一轉,瀉出正題,是點峭傳神之筆,足有千鈞萬解之力。

唐代大詩人李白《對酒憶賀監二首》賞析

對酒憶賀監二首

李白

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爲松下塵。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

狂客歸四明,山陰道士迎。敕賜鏡湖水,爲君臺沼榮。

人亡餘故宅,空有荷花生。念此杳如夢,悽然傷我情。

譯文

四明山中曾出現過一個狂客,他就是久負風流盛名的賀季真。

在長安頭一次相見,他就稱呼我爲天上下凡的仙人。

當初是喜愛杯中美酒的酒中仙,今日卻已變成了松下塵。

每想想起用盎龜換酒的情景,不禁就悲傷地淚滴沾巾。

狂客賀先生回到四明,首先受到山陰道士的歡迎。

御賜一池鏡湖水,爲您遊賞在山光水色之中。

人已逝去僅餘故居在,鏡湖裏空有朵朵荷花生。

看到這些就使人感到人生渺茫如一場大夢,使我悽然傷情。

註釋

⑴賀監:即賀知章。唐肅宗爲太子時,賀知章曾官太子賓客兼正授祕書監,故詩題及序中以“賀監”、“太子賓客賀公”稱之。竇蒙《述書賦注》:賀知章,天寶二年以年老上表,請入道,歸鄉里,特詔許之。知章以贏老乘輿而往,到會稽,無幾老終。九年冬十二月,詔曰:“故越州千秋觀道士賀知章,神清志逸,學富才雄,挺會稽之美箭,蘊昆岡之良玉,故飛名仙省,侍講龍樓。願追二老之奇蹤,克遂四明之狂客。允協初志,脫落朝衣,駕青牛而不還,狎白鷗而長往。舟壑靡息,人壑兩亡,推舊之懷,有深追悼,宜加縟禮,式展哀榮,可贈兵部尚書。”

⑵金龜換酒:《本事詩》: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師。舍於逆旅。賀監知章聞其名,首訪之,既奇其姿,復請所爲文,出《蜀道難》以示之。讀未竟,稱歎者數四,號爲“謫仙”。解金龜換酒,與傾盡醉,期不間日,由是聲益光赫。“金龜”蓋是所佩雜玩之類,非武后朝內外官所佩之金龜也。楊升庵因杜詩有“金魚換酒”之句偶爾相似,遂謂“白弱冠遇賀知章在中宗朝,未改武后之制”云云。考武后天授元年九月。改內外官所佩魚爲龜。中宗神龍元年二月,詔文武官五品以上,依舊式佩魚袋。當是時,太白年未滿十齡,何能與知章用遇於長安?又知章自開元以前,官不過太常博士,品居從七,於例亦未得佩魚。楊氏之說,殆未之考耶?

⑶四明:浙江舊寧波府的別稱,以境內有四明山得名。四明山,在今浙江寧波市西南。《名山洞天福地記》:四明山,周圍一百八十里,名丹山赤水之天,在明州。

⑷賀季真:即賀知章,季真是賀知章的字。《唐書》:賀知章,字季真,越州永興人。性曠夷,善談說,陸象先嚐謂人曰:“季真清談風流,吾一日不見,則鄙吝生矣。”證聖初,擢進士超拔羣類科,累遷太常博士。開元十三年,遷禮部侍郎,兼集賢院學士。一日並謝。遷太子右庶子,充侍讀,徙工部。肅宗爲太子,知章遷賓客、授祕書監。晚節尤誕放,邀嬉里巷,自號“四明狂客”。及祕書外監,每醉輒屬詞,筆不停書,鹹有可觀,未始刊飭。善草隸,好事者具筆研從之,意有所愜,不復拒,然紙才十數字,世傳以爲寶。

⑸謫仙人:被貶謫到人間來的仙人。

⑹杯中物:即酒。語出陶潛詩:“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⑺松下塵:已亡故的意思,古時墳墓上多植松柏,故云。語出釋曇遷詩:“我住刊江側,終爲松下塵。”

⑻山陰:今浙江紹興,賀知章的故鄉。

⑼鏡湖:在今浙江紹興會稽山北麓。《唐書》:賀知章,天寶初病,夢遊帝居,數日寤,乃請爲道士,還鄉里,詔許之。以宅爲千秋觀而居,又求周宮湖數頃爲放生池,有詔賜鏡湖剡川一曲。既行,帝賜詩,皇太子百官餞送。擢其子曾子爲會稽郡司馬,賜緋魚,使侍養。幼子亦聽爲道士。卒年八十六。

⑽沼:池塘,這裏指鏡湖。

⑾故宅:據王琦《李太白全集》注引《會稽志》。唐賀祕監故宅在會稽縣東北三裏,遺址今已不存。施宿《會稽志》:唐賀祕監宅,在會稽縣東北三裏八十步,今天長觀是。

創作背景

賀知章,字季真,會稽永興(今浙江蕭山)人。性放曠,善談笑,晚年尤加縱誕,邀嬉里巷,自號“四明狂客”及“祕書外監”,當時賢達皆傾慕之。天寶三載(744)春正月,知章因病恍惚,乃上疏請度爲道士,求還鄉里,詔許之。又求周宮湖數頃爲放生池,有詔賜鏡湖剡川一曲。臨行,帝賜詩,皇太子及百官皆餞送執別。李白當時寫有《送賀監歸四明應制》及《送賀賓客歸越》二詩。賀知章回鄉後不久便去世了,卒年八十六。這兩首詩是在賀知章去世之後的天寶六載(747),李白遊會稽時悼念賀知章而作的'。

唐人孟棨《本事詩》記載:“李太白初至京師,舍於逆旅,賀監知章聞其名,首訪之。既奇其姿,復請所爲文,出《蜀道難》以示之,讀未竟,稱賞者數四,號爲謫仙。解金龜換酒,與傾盡醉,期不間日,由是稱譽光赫。”這段記載與李白的自序大同小異,“金龜換酒”的故事。在當時傳爲美談。

李白與賀知章之間的關係十分密切,其中除了“稱譽光赫”的感激之情外,最根本的原因,還是他們在性格及愛好上有共同之處:一是性格放曠縱誕,二是工詩善書法,三是嗜酒如命。故杜甫《飲中八仙歌》說:“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同賀知章相識之初,正是李白充滿浪漫幻想之時。儘管李白懷抱宏偉的理想,希望完全憑藉個人的才能以布衣直取卿相,但名聲顯赫的賀知章對於他的稱譽褒獎,事實上也就更加容易引起世人對於李白的重視。這一點對於李白來說,應該是刻骨銘心的。

就在賀知章辭官歸裏的這一年三月,李白似乎也失去了依靠,遭讒受謗,帝用疏之。一切理想和希望遂亦破滅,最終也只得滿懷悲憤,揮淚離開了長安。天寶六載(747),李白往會稽憑弔賀知章,回首往事,對酒思人,昔日的歡樂,今日的悲辛,一時涌上心頭,詩人不免“悵然有懷”,寫下了這兩首詩。

賞析

第一首以“金龜換酒”事爲中心,追憶與賀知章的情誼。“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寧波府志》:“四明山發自天台,屹峙於郡治之坤隅,上有二百八十峯,綿亙明、越、臺三州之境,爲三十六洞天之一。”《會稽記》亦載:“縣南有四明山,高峯迭雲,連岫蔽日。”賀知章家於此,故自號“四明狂客”。“風流”二字,本陸象先語,《舊唐書》卷一九〇引陸氏語云:“賀兄言論倜儻,真可謂風流之士。吾與子弟離闊,都不思之,一日不見賀兄,則鄙吝生矣。”可見李白用“風流”二字,並非僅僅用以形容賀知章的言談風姿,而且還帶有無限的思念之情。始二句點明所憶之人,接下來回憶:“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此二句所言之事已見詩序。

“昔好杯中物,今爲松下塵。”一言昔,一言今。“昔好杯中物”概括了賀知章一生的嗜好——酒。李白在寫這兩首詩之後,還有《重憶一首》詩云:“欲向江東去,定將誰舉杯?稽山無賀老,卻棹酒船回。”似乎李白與賀知章情誼的凝聚點就在於“酒”。而賀知章也的確是離不開酒的,前引杜甫《飲中八仙歌》也說明了這一點。“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金龜換酒”,可以說是李白與賀知章交往中最難以忘懷的一幕。這裏的“換酒處”與下句的“卻憶”是倒裝句,本應爲:“卻憶金龜換酒處”,但詩人爲了強調“金龜換酒”事,以突出賀知章那豪爽的性格和對友情的傾心,方作如此安排。今日對酒,詩人難免會想起昔日“長安一相見”的情形,也更不會忘記“金龜換酒”那令人愜意的一幕;尤其是當詩人在今與昔的反覆對比與追憶中,其中也不排斥詩人自身的遭際,不能不倍加思念這位曾有知遇之恩的亡友,不能不淚盈滿巾。

第二首從賀知章歸鄉後着筆,進一步抒發詩人內心的懷念與悲悽之情。“狂客歸四明,山陰道士迎。”賀知章是“請爲道士還鄉里”,故云“道士迎。二句雖同爲遙憶,但前句實寫,後句虛擬。“歸”、“迎”二字概括了賀知章還鄉的整個過程,容量極大。“敕賜鏡湖水,爲君臺沼榮。”賀知章歸鄉時,皇帝曾下詔,將鏡湖剡川一曲賜於他,作爲放生池。“爲君臺沼榮”,即爲這一片池塘增添了榮耀和光彩。

以上四句平平道來,似無深意,但它卻很自然地把讀者帶回到了當初長安送別的場面,更令人不禁想起李白當時贈行的兩首詩:“久辭榮祿遂初衣,曾向長生說息機。真訣自從茅氏得,恩波應阻洞庭歸。”(《送賀監歸四明應制》)“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送賀賓客歸越》)完全是一種樂觀的、恭賀的態度。對於賀知章來說,這種“辭榮祿”而“遂初衣”的結局,的確是功成身退、榮歸鄉里。而這正是李白所羨慕、所追求的。但詩人感情一轉:“人亡餘故宅,空有荷花生。”

可以想象,如果賀知章還在世的話,此時二人的相聚,應該是怎樣的情形。“荷花生”不僅點明瞭此行的季節,而且還帶有無限的情韻,尤其是“空有”二字,更準確地傳達出了詩人那深深的思念之情。睹物思人,對酒懷人,往事歷歷在目,然而“念此杳如夢,悽然傷我情”。如幻似夢般的往事,空餘故宅的現實,不僅有睹物思人、對酒懷人之念,也更有蕭條異代、物是人非之感,這一切,不能不令人落淚沾巾、悽然傷情。

這兩首詩在藝術上主要採用了今昔對比的手法,隨着鏡頭的一再轉換,展現出詩人撫今追昔、感慨萬千的心緒。第一首前四句着重對昔日的追憶,但後四句卻是在今——昔、今——昔的反覆重迭之中,來加強感情的抒發。第二首前四句言昔,後四句言今,同樣是在對比之中展示出詩人那極不平靜的心緒。這一手法的運用,無疑加強了詩歌的藝術效果。

明代詩論家陸時雍本着“絕去形容,獨標真素”(《詩鏡總論》)的論詩宗旨,對唐代五言古詩,包括杜甫在內,基本上持否定態度,而唯獨李白頗得讚許。他在《詩鏡總論》中說:“觀五言古於唐,此猶求二代之瑚璉於漢世也。古人情深,而唐以意索之,一不得也;古人象遠,而唐以景逼之,二不得也;古人法變,而唐以格律之,三不得也;古人色真,而唐以巧繪之,四不得也;古人貌厚,而唐以姣飾之,五不得也;古人氣凝,而唐以佻乘之,六不得也;古人言簡,而唐以好盡之,七不得也;古人作用盤礴,而唐以徑出之,八不得也。雖以子美雄材,亦踣躓於此而不得進矣。庶幾者其太白乎?意遠寄而不迫,體安雅而不煩,言簡要而有歸,局卷舒而自得。離合變化,有阮籍之遺蹤;寄託深長,有漢魏之委致。”陸氏的見解未免過於偏激,但李白的《對酒憶賀監》這一類詩,的確具有上述特徵,從而帶有“絕去舊形容,獨標真素”的顯著特點。

首先,當時律詩已相當成熟,但李白卻仍採用古詩的形式,這正是爲了更貼切地表現他那種樸素、純真而又自然的情感,詩歌的本身,已說明了這一點。其次,從這兩首詩中可以看出,詩人不事雕鑿,毫無驚人之句,一切平平道來,然而其中蘊含的情韻和詩人內心的悽楚,卻十分深沉飽滿。這大概就是陸時雍所說的“深情淺趣,深則情,淺則趣”(《詩鏡總論》)的道理。從詩歌審美角度來說,這也正是李白所說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準則。

宋代詩人劉克莊《落梅》賞析

落梅

劉克莊

一片能教一斷腸,可堪平砌更堆牆。

飄如遷客來過嶺,墜似騷人去赴湘。

亂點莓苔多莫數,偶粘衣袖久猶香。

東風謬掌花權柄,卻忌孤高不主張。

8.本詩頸聯與陸游的《卜算子·詠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有異曲同工之妙。請結合兩句詩,對“同工”之處作簡要分析。(5分)

9.《落梅》一詩,因其言近旨遠而成爲宋代屈指可數的詠梅佳作。請結合尾聯分析詩中包含的諷喻之意。(6分)

8.兩句詩表面上都寫了梅花的不幸遭遇和寂寞淒涼:“零落成泥”“亂點莓苔”(1分)讚美梅花雖遭不幸但香氣經久不滅:“香如故”“久猶香”(1分)實際上都是託物言志(1分)都讚美了梅花高階的品格(1分)更是讚頌了那些雖遭遷謫放逐但仍堅守志節的遷客騷人。(1分)

9.尾聯看似指責“東風”胡亂使用對百花生殺予奪的權力,嫉恨梅花孤高。(1分)實際上是用比喻手法,把“東風”比作歷史上和現實中的執掌權柄者,(1分)把矛頭指向歷史和現實中的一切嫉賢妒能、打擊人才的當權者。(2分)寄託自己仕途不遇的強烈的感慨和不滿。(2分)

(1)本詩頷聯運用比喻手法表達了哪些豐富的意蘊?請簡要分析。(3分)

(2)據史書記載,當時曾有人指控本詩尾聯爲“訕謗當國”,作者因而被罷黜,史稱“落梅詩案”。請分析尾聯中詩人是如何表達“訕謗當國”之意的。(4分)

(1)本聯比喻奇特,意蘊深刻豐富。①生動表現了落梅凋謝飄零、隨風四散的悽慘景象;②用“遷客”“騷人”的遷謫放逐來比喻“落梅”,又概括了歷史上無數“遷客”“騷人”坎坷失意的人生;③用梅花的高潔品格來讚美“遷客”“騷人”雖然遭遷謫放逐但仍堅守志節的精神。(每點1分)

(2)尾聯用了象徵(比喻)手法表達諷喻之意(1分),表面看是指“東風”胡亂使用對百花生殺予奪的權力,忌妒梅花孤高任意摧殘它(1分),實際上暗諷歷史上和現實中的執掌權柄者嫉賢妒能、打擊人才(1分),寄託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對這種不尊重人才現象的強烈不滿(1分)。

創作背景

劉克莊(1187-1269)宇潛夫,號白村居士,又號後村。劉克莊是詩詞兼擅的作家,爲江湖詩派的代表詩人。劉克莊是一位很有才華的詩人、詞家及史學家。他主張收復中原,在詩詞中曾有“男兒西北有神州,莫灑水西橋畔淚。”“笑談裏,定齊魯。”“問長纓,何時入手,縛住戎主?”等豪壯之句。劉克莊的詩詞多有感慨時事之作,爲當時“江湖派”重要作家。著有《後村先生大全集》。

寧宗嘉定年間,時任建陽(福建)令的劉克莊寫了《落梅》一詩,這是他詠物寄情的上乘之作。當時南宋小朝廷偏安東南一隅,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而統治階級的上層人物卻過着紙醉金迷的生活。目睹此情此景,愛國憂民的詩人真是萬分痛心。作者雖有一腔報國熱情,卻得不到統治者的重用,倍受排擠、迫害,於是詩人便將內心的悲憤和不滿借“落梅”這一意象曲折地表達出來。

賞析

首聯的“一片能教一斷腸,可堪平砌更堆牆”,描繪了一幅淒涼衰敗的落梅景象,奠定了全詩悽愴憂憤的基調。每一片落梅都使詩人觸目愁腸,更何況那如雪花般飄落下來的鋪滿臺階又堆上了牆頭的落梅呢?面對如此淒涼的景象,自然引起詩人對社會、人生的思考。

頷聯進一步刻畫落梅:“飄如遷客來過嶺,墜似騷人去赴湘。”這兩句對仗工整,化用典故,寓意深刻。兩句詩不僅生動描繪了落梅凋謝飄零、隨風四散的悽慘景象,而且高度概括了歷史上無數“遷客”、“騷人”的坎坷一生。“飄如遷客來過嶺”中的“過嶺”,越過五嶺,指到達今廣東一帶,暗喻韓愈被貶謫潮州的故事。“墜似騷人去赴湘”中的“湘”,指湘江流域,今湖南一帶,暗用屈原失寵被逐,投汨羅江而死的故事。然而,這裏的“遷客”、“騷人”不僅指屈原、韓愈,而且泛指歷史上一切仕途坎坷的有志之士。詩人一筆雙寫,不僅用“遷客”、“騷人”的遷謫放逐來比喻“落梅”,且用梅花的高潔品格來讚美“遷客”、“騷人”。

頸聯寫落梅的最後結局:“亂點莓苔多莫數,偶粘衣袖久猶香。”這兩句與陸游的《卜算子·詠梅》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有異曲同工之妙。落梅雖零落成泥,但香氣經久不滅。詩人在此表面是讚美梅花,實際上是對那些遭遷謫放逐但是仍堅守志節的“遷客”、“騷人”的讚頌,用筆委婉,言近旨遠。

上三聯重在寫景,景中寓情。尾聯在此基礎上展開議論,是全篇的點睛之筆。“東風謬掌花權柄,卻忌孤高不主張。”這兩句看似指“東風”胡亂使用對百花生殺予奪的權力,即不憐香惜玉。實際上,“東風”者,指控的是執掌權柄者,詩人用暗諷的筆觸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頭指向歷史和現實中的一切嫉賢妒能、打擊人才的當權者。

這首詠梅詩不同於一般的詠物詩,有着深刻的寓意,寄託着詩人濃烈的悲憤之情。簡直可視爲一篇濃縮了的《離騷》。“若非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劉克莊詠梅詩詞之豐無人可及。不啻於斯,他的一生針對南宋“國脈微如縷”的現狀,寫下了大量抒發感慨的不同題材的詩篇,愛國之心“似放翁”,高潔之志“似稼軒”,其身其品一如梅花。

唐代詩人白居易《南湖早春》賞析

南湖早春

白居易

風回雲斷雨初晴,返照湖邊暖復明。

亂點碎紅山杏發,平鋪新綠水蘋生。

翅低白雁飛仍重,舌澀黃鸝語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減心情。

譯文

烏雲散去,風雨初停,天氣剛剛放晴,陽光照射在湖面上形成倒影,有一種溫暖明快之感。

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紅點點;湖面上漂浮的水蘋,一望無際,猶如整齊的草坪。

白雁身上雨水未乾,翅膀變得沉重,不得不低空飛行;黃鴯的舌頭也頗有些生澀,不聽使喚。

不是說江南的春天不好,而是身心一年年衰老,我的興致也減少了。

註釋

1、南湖:彭蠡湖,即鄱陽湖。《太平寰宇記·江州》:“彭蠡湖在(德化)縣東南,與都昌縣分界。”湛方生《帆入南湖詩》:“彭蠡紀三江,廬嶽主衆阜。"

2、早春:初春。

3、風回:春風返回大地。

4、雲斷:雲被風吹散。

5、返照:陽光重新照射。

6、亂:繁多。意爲漫山遍野都閃現着。

7、碎紅:杏花花苞剛剛綻開露出點點紅色。

8、發:開花。

9、水蘋:水上浮蘋。

10、翅低:飛得很低。

11、白雁:湖邊的白鷗。

12、舌澀:指言語不流利。澀,形容叫聲艱澀,尚不連慣婉轉。

13、黃鸝:黃鶯。

14、不道:不是說。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元和十二年(817),當時作者被貶謫爲江州司馬。因而詩中在寫出美好春景的同時,也表達了作者貶官遠方的抑鬱心情。

鑑賞一

白居易遭到貶謫後在江州時所留下的作品。這也是作者在江州時留下的作品。

《南湖早春》,前六句描寫南湖早春明媚動人的景物,最後兩句顯示出作者遭到貶謫後消沉鬱悶的心情。

作品抓住春雨初晴,陽光返照,山杏吐豔,水蘋爭綠,白雁低飛,黃鸝語澀幾個最富早春特徵的意象進行了突出的描繪。大雨剛過,地面和湖上經過雨水的沖洗,嫵媚之中更添清新之感。早春時節,尚有冷氣襲人,而陽光返照,不僅景色秀麗,復有溫暖明快之感;山杏發,水蘋生,欣欣向榮,紅綠相映,色彩對比鮮明,是早春時節最富特徵的景色,也是這幅畫中不可缺少的點綴。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紅點點,毫無秩序可言,顯示出大自然的生機勃勃之態,故用“亂”字點出;而湖面之水蘋,一望無際,猶如整齊地鋪在水面上的綠色草坪,故說“平鋪”。“平”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蘋的整齊,其次它與“鋪”字合用,有平展、闊大無邊的意思,令人想見湖面的闊遠與水蘋的茂盛。四句之中,雲、雨、陽光、山杏、水蘋幾個意象的描寫都恰到好處地反映出早春徵候。然而若盡乎此,又似乎有些美中不足,原來還缺少最具生命活力的動物。五、六句“翅低白雁飛仍重,舌澀黃鸝語未成”正好彌補了這個缺憾。因爲身上雨水未乾,翅膀變得沉重的白雁不得不低空飛行;同樣由於雨水的淋澆,黃鸝的舌頭也頗有些生澀不聽使喚之感。然而,它們一個不顧身上雨水未乾,仍然翩翩起舞,一個雖然舌澀但也禁不住歌唱嗚叫,其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這剛剛到來的春天太美妙,太富有魅力了。它們的飛舞和鳴叫,更增添了早春的嫵媚可人之態。

前人云“刻畫早春,有色澤,腹聯尤警”(《唐宋詩醇》卷二十三)正是指出第三聯的關鍵作用。有了這一聯,一幅完整的《南湖早春》圖才宣告完成。詩的最後兩句表現了作者消沉的心情。面對如此美妙的春天,詩人尚且缺乏興致,無心情可言,則其內心必有巨大的隱痛。此時國家內憂外患,國勢日益衰微,而詩人卻只能眼睜睜看着,無計可施,對於一個被貶在外的下層小吏來說,即使有賢才良策也徒然無用。憂國憂民、衰病不堪的詩人,怎麼會有興致欣賞美妙的春色呢?同時,春色愈美,國家河山愈可愛,就愈讓人擔心山河破碎、國破家亡的可怕後果。所以“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減心情”正是憂國憂民的詩人,在爽心悅目的早春景色面前,思前瞻後所發出的無可奈何的嘆息。

時值初春,景象不同於其它季節,也有別於仲春、暮春。詩人選取了傍晚時分雨住天晴、返照映湖這一特定角度,着重描繪了山杏、水蘋、白雁、黃鵬這些頗具江南風情的景物,惟妙惟肖地畫出了南湖早春的神韻。時令尚早,大地剛剛甦醒,山杏初發,花開得不多,點綴在湖光山色中,故謂“碎紅”,“亂點”則一下將杏花隨意開放、隨處點染的神態活畫出來。“亂”並非雜亂、零亂,而是自然、隨意,詩人寫西湖春景時亦說“亂花漸欲迷人眼”(《錢塘湖春行》)、“亂峯圍繞水平鋪”(《春題湖上》),都從“亂”中見出天然情趣,毫無人工的矯揉。水蘋新生,葉子平鋪水面,“平”與“亂”相互映照,向人展示了春天的無限生機,惟在水鄉;才見此景緻,也讓人覺得隨着季節的推移,春色轉濃,它們也會在湖面上不斷伸展、擴大。寫了看似靜止的景物,詩人又轉而接筆描繪了湖上的雁影鶯聲,靜與動、景與聲相映成趣。嚴冬剛過,大雁尚未從冬天的慵懶狀態中恢復過來,還不善高飛,在湖上飛得低而緩慢,詩人以一“重”字活現出了它此時慵懶、笨拙的神態。經歷了整整一個冬天的禁錮,黃鸝在初展歌喉時也難免舌澀口拙,不能婉轉高歌。白雁翅低、黃鵬舌澀,莫不帶有早春時節它們自身的特徵,也別具情趣。它們不惟使詩人所描繪的畫面有了動感,且有了聲音,也讓人感到它們不久即會振翅高飛,舒喉長鳴。一幅充滿希望和生機的早春畫圖呈現在讀者眼前。

白居易倡言“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反對詩文的艱深晦澀,他的詩家弦戶誦,流傳中外,所謂“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與他詩歌的通俗易懂分不開。若以此以爲白居易不注重詩歌的推敲鍛鍊,則與他的創作實際大相徑庭,有時他的作品太自然了,反讓人不易覺察他創作的苦心。這首《南湖早春》,適可見出他詩歌創作的功力與匠心。

詩人切入詩題選取了雨後初晴這一獨特角度,簡潔明快,起筆便向人描繪了一幅清新明澈的畫卷:暖風吹回,雲彩散開,雨止天晴,尤可喜的是太陽的返光回射湖邊,一切顯得溫暖而又明亮,詩人的心情也隱含其中。首聯兩句十四字,包含了多少事物,刻畫它們的特徵可謂一語傳神。輕捷地將詩境展開之後,詩人便妙筆點染湖上景物。山杏初發,詩人以“亂點”見其自然情致,蘋葉新生,詩人用“平鋪”示其生長情景,各極其趣,“亂點”、“平鋪”亦都使原本靜止的事物有了動感,讓人彷彿看到春天不斷生長的力量。說黃鵬“語未成”尚屬常見,謂白雁“飛仍重”則是詩人的創造,一“重”字活畫出了早春白雁難以奮翅高飛的情態,不知詩人斟酌了多少次,才最終選定了這足以讓人折服,讓白雁俯首的“重”字。白雁“飛仍重”尚可意會,黃鵬“語未成”則簡直無法在畫中表現,惟可於詩中傳出。春光明媚,詩人繪影圖形,也不忘着色。山杏與水蘋的“碎紅”、“新綠”交相輝映,白雁、黃鵬爲春光增了色彩,亦使得畫面添了動感,傳出聲音。詩人所描繪的鄱陽早春,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有視覺、有聽覺,還有觸覺,給人以全方位的整體感受,讓人看到多姿多彩、生趣盎然的春天畫卷,這實也離不開詩人對詩歌語言的鍛鍊,對謀篇佈局的推敲。

景緻的選擇,語言的運用,畢竟屬於外在、表面的東西,深入品味不難發現,這首《南湖早春》可謂“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的精神、情感實灌注在筆下的景物中。風回雲斷,雨住天晴,一切都是那麼自然,合人心意,那風似也可吹去人心頭的陰翳,讓人心境亦如夕照下的湖面,立時明朗起來。湖上安詳的色彩給人以溫暖的感覺,山杏、水蘋也向人展示了春天的無限生機,值此早春時節,詩人當也感受到春天的希望與溫馨。此詩作於詩人謫居江州時,在此之前不久,詩人剛經歷過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重大痛苦與挫折。公元815年(元和十年)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謀殺,忠直的白居易憤而上疏,請求朝廷緝捕兇手,洗血國恥,反被政敵誣爲越職言事,於是年秋被遠貶江州,現在冬去春回,創傷漸復,江南春色讓他感到驚喜、欣慰。可心頭的陰雲畢竟還未散盡,不能奮飛的白雁,學語未成的黃鵬,莫不帶有他自身的影子,他在它們身上寄寓了自己的情感。在遠離京城的謫居之地見到春歸,詩人的情感是複雜的,既欣喜有所憧憬,又難以將原先心頭積存的愁苦完全擺脫。總觀全詩,詩人對江南春色是由衷喜愛,掩飾不住的,他雖自嘆“年年衰病減心情”,可隨着春光轉濃加深,心情想也會日益開朗起來。

賞析二

詩的前六句描繪了一幅清新美麗的春景圖。詩人緊緊把握春雨初晴、陽光返照、山杏吐芳、水蘋爭綠、白雁低飛、黃鸝語澀等幾個最具早春特徵的意象進行描繪。春雨剛停,湖水經過雨水的浸潤,柔媚之中更增添了幾分清新明快。早春時節,不時仍有寒風陣陣,而陽光返照,不僅給景物鍍上一層柔和的色調,還具有一種溫暖明快之感。這時候,漫山遍野的山杏,吐豔爭芳,碎紅點點,雖沒有秩序可言,卻展現了春的勃勃生機。“翅低白雁飛仍重,舌澀黃鸝語未成”,這兩句寫白雁因爲身上的雨水未乾,翅膀變得沉重,不得不低空飛行,而因爲下雨黃鸝的舌頭也頗有些生澀,不聽使喚。然而,前者不顧身上雨水未乾,仍然低空飛行,後者雖然舌澀不聽使喚,也要歌唱嗚叫,原因在於剛剛來臨的春天實在太美妙,太有魅力了,因而它們忍不住飛舞歌唱。詩人通過寫白雁與黃鸝的飛舞和嗚叫,將早春的嫵媚可人之態生動地刻畫出來。

湖光水色,一切都顯露出生機和活力。在這迷人的佳境中,詩人自當緩步湖畔,盡情賞春,但他卻出入意料地感嘆,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減心情。原因之一在於作者蒙冤被貶,貶後的憤懣加上江州生活的孤寂悽苦,一直縈繞在他的心頭。由此可見,“減心情”的原因,固然是由於“年年衰病”,但更主要的還是政治上遭遇挫折。按常理,此情應以蕭條冷落之景來表達。但詩人一反常例,採用“反襯”手法,着力描繪春景的無限美好,藉以襯托被貶的哀傷之情。春景越美,憤懣愈深,悲傷愈切。

詩人不僅無心欣賞嫵媚可人的早春景色,反而心情鬱悶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當時國勢衰微,朝政黑暗,而詩人既無救國良策,也無諫言之徑,無能爲力,心中之沉痛可想而知。這種隋況下,憂國憂民、衰病不堪的詩人,並沒有興致欣賞早春美景。而且,春色愈美,山水愈可愛,就愈讓人害怕山河破碎、國破家亡。因而,“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減心情”正是憂國憂民的詩人面對一派嫵媚的早春景色生髮的無可奈何的感嘆。

此詩爲一幅多姿多彩、生機盎然的早春畫卷,堪與作者名篇《錢塘湖春行》媲美。其特點有二:一是精於選景構圖。詩從傍晚雨住天晴、返照映湖的特定場景落筆,緊扣時令和地域特徵,着重描繪了山杏、水蘋、白雁、黃鸝的各異情態,活畫出了南湖早春的神韻。二是工於鍛鍊語詞。寫山杏初發,隨處開放,曰“亂點”;因其點綴於湖光山色之間,故曰“碎紅”,顯現其天然情致。寫水蘋新生,則用“平鋪”、“新綠”,顯示其生長情景。五、六句尤爲精警。嚴冬方過,大雁飛得低而緩慢,寫其“翅低”、“飛仍重”,爲作者之精心創造。一個“重”字,活現白雁早春懶慵笨拙之神態,可謂“詩眼”。下寫黃鸝早春嗚叫,說其“舌澀”而“語未成”。一個“澀”字,亦傳達出黃鸝初歌口拙之態。“碎紅”、“新綠”,交相輝映;白雁、黃鸝,各極其趣。描摹情狀,有靜有動,有聲有色。遣詞造句,看似平易,其實精純。

縱觀全詩,此詩的首聯描寫了初春的各種景物,連綿的冬雨過後,春風悄悄地回到人間,吹散濃密的愁雲,帶來和煦的陽光。陽光照射着靜靜的南湖,一切都顯得那麼美好。頷聯寫初發的杏花,星星點點;湖面上新生的水草綠葉,一片青翠。此聯對仗精工,清麗自然。“亂點碎紅”與“平鋪新綠”,偶對天成,形象鮮明。一“點”一“鋪”,一“紅”一“綠”,對立相生,極富詩味。尤其“亂點碎紅”四字,無一字不情趣盎然,最能體現詩人觀察的細緻與技巧的成熟。而“發”與“生”的取用,生動地表現了植物的動態與靜態。頷聯寫靜態的植物,頸聯則描摹動物的情態。白雁羽翅淋雨未乾,飛得很低,仍覺得雙翅沉重吃力。寫“黃鸝”則更切合“早春”,經冬後初發的啼鳴聲尚有“舌澀”之感。

全詩在寫景狀物時,善於抓住特徵,令讀者感受到早春的氣息,早春的色彩,早春的聲音,一切都具有早春的特點。另外,意境的清麗,風格的樸實,以及選詞用字的精妙渾成,都是這首詩的顯著亮點。

唐代詩人周樸《春日秦國懷古》賞析

春日秦國懷古

唐·周樸

荒郊一望欲消魂,涇水縈紆傍遠村。

牛馬放多春草盡,原田耕破古碑存。

雲和積雪蒼山晚,煙伴殘陽綠樹昏。

數裏黃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譯文

春日裏遙望荒郊,看着涇水曲折地流去,環繞着遠處的村落,無限愁緒從胸中升起。

衆多的牛馬放牧,導致原上春草殆盡。耕破了田地,發現了古碑,證實了這裏就是秦國故地。

積雪茫茫的山巒,在黃昏中變得更加蒼茫;夕陽伴着雲煙,讓樹林變得更加昏暗。

行走好幾里路,還都是茫茫黃沙。太荒涼了,想想這秦地當年的繁盛,的確讓人不堪回首。

註釋

⑴消魂:這裏形容極其哀愁。

⑵涇水:渭水支流,在今陝西省中部,古屬秦國。縈紆:旋繞曲折。

⑶原:同“塬”,黃土高原地區因沖刷形成的高地,四邊陡,頂上平。

作者簡介

周樸(?—878),字見素,一作太樸,福州長樂人。【《全唐詩》作吳興(今湖州)人。此從《唐才子傳》】生年不詳,卒於唐僖宗乾符五年。工於詩,無功名之念,隱居嵩山,寄食寺廟中當居士,常與山僧釣叟相往還。與詩僧貫休、方幹、李頻爲詩友。周樸,唐末詩人,生性喜歡吟詩,尤其喜歡苦澀的詩風。

簡析

《春日秦國懷古》是晚唐詩人周樸的一首作品,此詩曾作爲詩歌鑑賞題的材料出現在2011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新課標卷的語文試題中。

這是一首懷古詩,詩的前六句描繪眼前之景,後兩句表達了懷古傷今之情。詩人春日眺望涇水之濱,不見春草,只見古碑,行客之路盡是黃沙,想當年秦國何等強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國勢日衰,眼前一片荒涼,於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首句統攝全篇點明作者的情感極其哀愁,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涇水彎彎曲曲靠在遙遠的村子旁邊;因爲過多的放牧牛馬,春天的草已經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沒有人耕種,只有秦朝時的古碑還在,還能證明這裏曾經的興盛;天色已晚,雲彩與積雪一道圍繞在蒼山上,幾縷炊煙伴着殘陽,綠樹顯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盡是黃沙。看到這荒涼的景色,想當年秦國何等強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國勢日衰,眼前一片荒涼,於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詩歌用了觸景生情、寓情於景的手法,借涇水、春草、古碑、蒼山、殘陽、綠樹、黃沙等淒涼敗落的景物,表達了自己的懷古傷今之情。詩人春日眺望涇水之濱,不見春草,只見古碑,行客之路盡是黃沙,想當年秦國何等強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國勢日衰,眼前一片荒涼,於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用極富特徵的荒涼景物抒發了對唐王朝國勢日衰的悲嘆。表現手法上頸聯採用擬人,寫景細緻入微。

這首詩在格律上用韻規範,對仗工整,景情關係的處理是觸景生情、寓情於景、寫哀景抒哀情,在情感上則蘊含了一種低沉、落寞的思想情緒。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