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宋代詩詞

姜夔《揚州慢》宋詞註釋翻譯

本文已影響 1.23W人 

導讀:《揚州慢》乃姜夔自作調,"白石因遊揚州而作,創爲新調,即以詞意名題,其所言即揚州之事。"(萬樹《詞律》)此詞作於淳熙丙申(1176年)冬至日,距金人兵臨揚州已有十六年。當年繁華都會,如今滿目蕭條,引發詞人撫今追昔之嘆。

姜夔《揚州慢》宋詞註釋翻譯

  揚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餘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餘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爲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爲誰生?

  【譯文】

淳熙丙申至日,我路過揚州。夜雪初停,蕎麥長得無邊無際。進城之後,我又見到處一片蕭條,寒水綠綠的,暮色漸漸籠來,戍樓中傳來了黃昏的號角。我的心情受到此時此景的影響,悲愴感傷,生出無限的感慨,自創這首詞曲。千巖老人認爲有《黍離》之悲。揚州是淮左著名的都會,這裏有風景秀麗的竹西亭。我在此停止一下行程。自從金兵南侵退去,就連這廢棄的城池和老樹,都厭倦了戰爭。漸漸到了黃昏,悽清的號角吹響,這時這裏彷彿是一座無人的空城。曾在這裏觀賞的杜牧,假如今天舊地重遊,也會驚訝它的變化。縱然那豆蔻詞寫得再美,青樓夢再好,恐怕也難以表達此刻的心情,二十四橋還在,波心中盪漾着冷月的光影,無聲無息。可嘆橋邊的那一年一度的芍藥,年年是爲誰?開得花兒一片紅?

  【譯文二】

淮河東部的繁華都會,竹西亭外的江南名勝,且在此解鞍下馬稍作留停。走過“春風十里揚州路”,滿地是薺菜野麥一片蔥青。自從金人兵馬渡江南下,城池廢毀喬木凋零,人們至今還厭惡說起刀兵。漸近黃昏,悽清號角吹送寒意,瀰漫了這座荒涼空城。

曾經最善賞讚揚州的杜牧,料想他重來此地,定會魄悸魂驚。縱然豆蔻詞寫得工麗,青樓詞寫得絕妙俊逸,面對荒城也定難再抒深情。二十四橋依然存在,水波搖盪,月影四周淒冷無聲。可嘆那橋邊的紅芍藥,年復一年不知是爲誰而生?

  【評點】

本篇爲戰亂後過揚州抒懷之作。

上片寫戰亂後揚州荒蕪破敗景色,以景寓情,抒寫不堪回首的黍離之悲。揚州,位於淮河東部,是歷史上令人神往的繁華“名都”,因此詞人解鞍下馬在此稍作停留。但此時的“春風十里揚州路” 滿目瘡痍,只剩下薺菜野麥一片蔥青。 “胡馬”蹂躪破壞的痕跡處處可見,滿城都是“廢池喬木”,此情此景讓人“ 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以景抒情,渲染了蕭條的.秋日氣氛,漸近黃昏,悽清號角吹送寒意,瀰漫了這座荒涼空城。荒涼的景象烘托出詞人內心的憂愁和悲哀。

下片設想杜牧重來面對揚州荒城也會魂驚難賦深情,突出表現昔勝今衰的感傷。“二十四橋”以下結尾四句,以景抒慨,抒寫詞人哀時傷亂的悲愴悽楚。

全詞景情交融,虛實並用,使得全詞波瀾起伏,餘味不盡。此外,詞作還善於化用前人詞句入詞,將杜牧的詩境,融入自己的詞境,可謂匠心獨特,別具一格,是衆多憫時傷亂的宋詞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註釋】

①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至日:冬至。維揚:今江蘇揚州,現維揚區。維揚之名最早載於公元前約五世紀由孔子編撰的《尚書禹貢》。隋、唐時期,維揚歷史空前輝煌,有之美譽,歷史上最早的揚州城即誕生在今維揚區的土地上,是古城揚州的發祥地。

②薺麥:薺菜和麥子。

③彌望:滿眼。

④戍角:軍中號角。

⑤千巖老人:南宋詩人蕭德藻,字東夫,自號千巖老人。姜夔曾跟他學詩,又是他的侄女婿。《黍離》:《詩經·王風》篇名。周平王東遷後,周大夫經過西周故都見“宗室宮廟,盡爲禾黍”,遂賦《黍離》詩誌哀。後世即用“黍離”來表示亡國之痛。

⑥淮左:宋在蘇北和江淮設淮南東路和淮南西路,淮南東路又稱淮左。

⑦竹西:揚州城東一亭名,景色清幽。竹西佳處,揚州城東禪智寺旁有竹西亭,杜牧《題揚州禪智寺》:“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

⑧初程:指作者初次到揚州。

⑨春風十里:借指昔日揚州的最繁華處。杜牧《贈別》詩:“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這裏用以借指揚州。

⑩胡馬窺江:1129年和1161年,金兵兩次南下,揚州都遭慘重破壞。這首詞作於1176年。

⑾廢池:廢毀的池臺。喬木:殘存的古樹。二者都是亂後餘物,表明城中荒蕪,人煙蕭條。

⑿漸:向,到。

⒀清角:悽清的號角。

⒁杜郎:唐朝詩人杜牧 ,他以在揚州詩酒清狂著稱。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揚州任淮南節度使掌書記

⒂俊賞:卓越的鑑賞水平。俊逸清賞。鍾嶸《詩品序》:“近彭城劉士章,俊賞才士。”⒃豆蔻:形容少女美豔。豆蔻詞工:杜牧《贈別》:“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⒄青樓夢:妓院。青樓夢好,杜牧《遣懷》,“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⒅二十四橋:“二十四橋”出自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詩句“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末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有二說:一說唐時揚州城內有橋二十四座,皆爲可紀之名勝。 見沈括《夢溪筆談·補筆談》。 一說專指揚州西郊的吳家磚橋(一名紅藥橋)。“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此,故名。”見《揚州畫舫錄》。傳說有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此。

⒆橋邊紅藥:二十四橋在揚州瘦西湖裏。紅藥:芍藥。二十四橋邊生長紅芍藥又名紅藥橋。

  【賞析】

這是一首揚州感懷之作。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曾佔領揚州等地,造成了嚴重的破壞。1176年姜夔路過揚州,仍是一片劫後的蕭條景象。他在這首詞裏描繪了這種慘狀,以眼前的荒涼對比往日的繁華,寄託了自己的哀思,揭露了金統治者的暴行。但由於過於渲染戰爭的後果,懷念過去的風月繁華,情緒比較低沉。

儘管姜夔一生以遊士終老,但白石詞並不僅僅是遊士生涯的反映,展現在他筆下的是折射出多種光色的情感世界。誠然,由於生活道路和審美情趣的制約,較之辛詞,姜詞的題材較爲狹窄,對現實的反映也略顯淡漠。但他並不是一位不問時事的世外野老。姜夔身歷高、孝、光、寧四朝,其青壯年正當宋金媾和之際,朝廷內外,文恬武嬉,將恢復大計置於度外。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深致慨嘆。淳熙三年,金兵南侵以來,繁華的揚州屢遭兵燹,成爲一座空城,年輕詞人客遊揚州時有感於這座歷史名城的凋敝和荒涼,觸景生情,感傷時事,而自度此曲,抒寫黍離之悲。在可考記載的姜夔詞中,這是最早的一首。

上片由“名都”、“佳處”起筆,卻以“空城”作結,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虛處傳神,城池荒蕪、人煙稀少、屋宇傾頹的淒涼情景不言自明,這與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筆相若。“春風十里”,並非實指一路春風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詩意,使作者聯想當年樓閣參差、珠簾掩映的盛況,反照今日的衰敗景象。

“胡馬窺江”二句寫金兵的劫掠雖然早已成爲過去,而“廢池喬木”猶以談論戰事爲厭,可知當年帶來的戰禍兵燹有多麼酷烈!陳廷焯《白雨齊詞話》認爲:“‘猶厭言兵’四字,包括無限傷亂語,他人累千百言,亦無此韻味。”姜詞以韻味勝,其佳處即在於淡語不淡,其中的韻味反倒是某些濃至之語所不及的。

“清角”二句,不僅益增寂悽,而且包含幾多曲折:下有同仇敵愾之心,而上無抗金北伐之意,這樣,清泠的號角聲便只能徒然震響在兵燹之餘的空城。詞的下片,作者進一步從懷古中展開聯想:晚唐詩人杜牧的揚州詩歷來膾炙人口,但如果他重臨此地,必定再也吟不出深情繾綣的詩句,因爲眼下只有一彎冷月、一泓寒水與他徜徉過的二十四橋相伴;橋邊的芍藥花雖然風姿依舊,卻是無主自開,不免落寞。

二十四橋”二句, 愈工緻,愈慘淡,可謂動魄驚心。蕭德藻認爲此詞“有黍離之悲”,的確深中肯綮。

《揚州慢》乃姜夔自作調,"白石因遊揚州而作,創爲新調,即以詞意名題,其所言即揚州之事。"(萬樹《詞律》)此詞作於淳熙丙申(1176年)冬至日,距金人兵臨揚州已有十六年。當年繁華都會,如今滿目蕭條,引發詞人撫今追昔之嘆。千巖老人讀後,"以爲有《黍離》之悲也。"詞分上下兩片。上片描述揚州眼前蕭條的景況:以"淮左名都"之昔日繁華對比今日"盡薺麥青青"之荒涼,以"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極寫傷亂之感。最後三句以"暮色、軍角、空城",描繪眼前淒涼。下片側重對揚州史事的虛擬。詞人想象風流俊賞之杜郎今日重遊揚州之"難賦深情",並多次化用杜牧歌詠揚州昔日景物的詩句,構成風月繁華與蕭條頹廢的意象對比。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