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成語

發聾振聵的成語故事大綱

本文已影響 2.65W人 

成語】:

發聾振聵的成語故事

發聾振聵

【拼音】:

[fā lóng zhèn kuì]

【解釋】:

聵:耳聾。聲音很大,連耳聾的人也聽得見。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麻木的人。

【出處】:

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此數言,振聾發聵,想當時必有曲士以經學談詩者。”

【舉例造句】:

出了匕首、投槍,也還有~的'木鐸,有悠然發人深思的靜夜鐘聲

成語故事】:

清朝道光初期,英國艦船經常侵犯我國的領海主權,還偷偷地測繪我國的山川形勢地圖,暴露出了侵略意圖。

當時擔任鴻臚寺卿的黃爵滋目睹這些情況憂心如焚,就上奏朝廷要警惕外國侵略者險惡用心。他說:“外國不可盡以恩撫,而沿海無備可危。”接着,他上奏《禁菸議疏》,首次提出要在我國禁止鴉片。

在那份奏疏中,他列舉大量史料:自從鴉片流入中國,每年有數百萬兩白銀外流。道光三年之後越來越嚴重,僅廣東一省,自道光三年至十一年,每年外流的白銀一千七八百萬兩;道光十一年至十四年,每年外流的白銀二千餘萬兩;道光十四年至今,已經達到三千萬兩之多。而福建、浙江、山東、天津各海口,合起來每年也有幾千萬兩。以中國有用之財,去填海外無窮之壑,年復一年,何處是底呢?長此下去,則成病國之憂。爲了嚴禁鴉片,應該動用死刑,以達到發聾振聵的目的。

道光皇帝對黃爵滋的意見表示贊同。不久,就委任林則徐爲欽差大臣,前去廣東禁菸。

“發聾振聵”,意思是聲音大得連耳聾者都能聽得見,比喻用驚人的語言來喚醒糊塗麻木之人。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