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課文《父母的心》教學反思範文大綱

本文已影響 2.62W人 

《父母的心》是日本享譽海內外的著名小說家川端康成的一篇小小說,作者以他慣有的柔膩的纖細筆觸,懷着淡淡的哀怨,描寫了在一艘輪船上發生的至親至愛的故事。下面小編收集整理了課文《父母的心》教學反思範文,歡迎閱讀參考!

課文《父母的心》教學反思範文

  課文《父母的心》教學反思範文1

1、轉變學生學習方式

充分體現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統一。課堂的主宰者不是教師而是學生以主人公的身份去感受、品味。以學生自主學習爲基礎,品味感悟爲主導,盡展學生的心聲。是我們今後教學的一個發展趨勢。

2、開發教育資源,激發課堂

本課在設計的時候,把整篇文章從結構到主題以及語言特色、美好的祝願融爲一體。便於學生把握主脈,透析內容。要求學生在感悟親情的基礎上,表達親情,傳遞親情,並生通過三節課關於親情的學習,已經對愛並不陌生,也對通過各種文體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有了一定的瞭解,已具備了一些自主分析和理解的能力。學生的思維也由感知向感悟過度,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情感昇華來來獲得新的感悟。當然在此過程中,以一些感性知識作爲依託,藉助多媒體電教手段加強情感的感染,便於學生理解。且使學生在品讀文本方面有所收穫。基於此,本節課按照“層層剖析、梯級感悟、情感昇華”來設計。達到工具性教學和人文性薰陶的雙重目的。

  課文《父母的心》教學反思範文2

兩個星期前,我知道了自己要講一節公開課,一節對我的考覈課。這是對我一個學期以來學習成果的考覈,也是我一個學期學習成果的展示彙報。我也希望通過這次機會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讓大家對我刮目相看。

因爲臨近期末,七八年級新課已經上完,於是,我就選擇了蘇教版的一篇文章——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這是一篇表現父母對孩子愛的小說,文字淺顯易懂,所以我選擇在七年級上。這篇文章,我主要的教學目的是想讓學生通過文章的學習體會父母的那顆愛子之心,我先讓學生理清故事情節,情節概括爲“三送三悔”,然後從“爲什麼送”和“爲什麼悔”兩個方面去分析,得出“送是因爲貧苦,悔是因爲不捨”,讓學生理解“送與悔”都是對孩子的愛,最後延伸大災大難中的`母愛和日常生活中的愛,讓學生加深理解。最後讓學生通過句子仿寫,寫出自己對於父母之心的理解。我自己認爲通過這次的教學設計,我的教學環節是非常清晰,而且是環環相扣的,時間的把握也剛剛好。上完課之後,除了與學生的配合不是很好之外,我自我的感覺還比較良好。可是,聽到教研組長的意見之後,我的自信心一下子跌到了谷底,心重重地摔了下去。我真正地體會到了“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這句話。

其實一節成功的公開課,從學生課堂的表現就可以反映出來。或許是因爲我太想要表現自己了,所以忽略了學生的反應。課堂上,學生髮言不積極,回答問題不自信,這些都是老師的教學造成的。因爲這個原因,我對自己這節課的表現失望之極,但是教研組長給我的建議確實非常中肯,也讓我確確實實認識到了這節課的問題所在。首先,作爲小說,我在課堂中沒有突出小說的三要素,尤其是情節和人物的安排,沒有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以及對小說主題的作用。父親的形象,父親的心理對主題的突顯作用,次要人物高貴婦女對主題的作用等,這些我在上課時都沒有涉及到。其次,我上課之前沒有明確,通過這篇文章,我到底想要教給學生什麼知識,提高什麼能力。第三,我的提問不夠確切,不夠精煉,讓學生不知從哪個方面來回答,所以學生髮言不夠踊躍,第四,我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展示的空間少,所以課堂沉悶,部分學生遊離於課堂之外。第五,設計的朗讀環節沒有給學生提出朗讀的要求,朗讀形式多,但是朗讀沒有明確的指向性。總之,我這節課是一堂非常失敗的課。

我都不知道這是我第幾次失敗了,或許失敗多了,就開始麻木了,但是這一次,我確確實實是感覺到痛了,傷心了。我本來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展示自己的,但是卻適得其反,或許是我太想要證明自己了,所以教學設計就是我一個人在閉門造車,沒有聽取其他老師的意見,最後導致這節課的失敗。

這一學期,我沒有帶班,時間是很充足的,我也確確實實聽了好多老師的課,主要是小學語文老師的課,也看了一些教學名師的著作和教學實錄,我自認爲還是學到了不少的東西,但是爲什麼都沒有展示出來呢?其實,實行課堂模式改革以來,我自己雖然也在積極地學習,認真地思考,也在借鑑別人的模式,可是我似乎總是沒有開竅一樣。以前,我原來完全沒有意識到教學設計的重要性,只是單純地按照教案來進行教學,現在知道了教學設計的重要性,可是卻不知道如何入手去設計。各種題材的文章的教學,我還沒有形成基本的模式,也就是還沒有“入模”,比如小說的教學就要抓住小說的三要素,分析人物形象和情節對主題的作用,整個課堂沒有一以貫之的主線,所以看起來非常的散亂,而且沒有知識點和能力點。如果說太過於模式化會導致課堂僵化,但是我連基本的模式都沒有,更別提有其他的發展了。其次,我在備課的時候依然沒有從學生的認知出發,沒有認真去分析學情,完全從我個人的理解和意志出發,所以根本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無法讓學生與文本形成共鳴。

儘管遭遇了無數次的失敗之後,我還是不相信這一點。就算是所有人都懷疑我的能力,我依然對自己有信心,只是我現在遇到了瓶頸,我一直還沒有開竅,只要我努力學習,虛心聽取意見,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多多的摸索,我一定會取得進步的。

  課文《父母的心》教學反思範文3

《父母的心》是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的一篇自讀課文,要求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這篇教學設計是我的教學過程的實錄,課結束後,我做了如下反思:

一、對整體設計的反思

這份設計從學生實際出發,能針對當今中學生以自我爲中心,不理解、體諒父母的現狀,通過故事《一袋父母心》引導學生進入父母的內心世界,通過分析揣摩課文中父母的心理體會父母的不易,通過續寫表達學生的願望,通過觀察日記《懂你》教育學生懂得父母對自己的濃濃的愛心和深切的期望,做一個懂事的孩子,走好成長路上的每一步,既是教書,也是育人。

在這份設計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得到了充分體現,層層鋪墊,循序漸進。如導入中的複述故事爲後面的複述課文情節做了很好的鋪墊和示範,導學過程中的每個問題也都是環環相扣,步步深入,引導學生認真思考,大膽發現與探究。教師的話無需多說,答案自然水到渠成。學生的學習也不會感到什麼困難,並能在發現與探究中找到自信,學習的興趣也會倍增。

備課時,有好多相關的故事都涌上心頭,因爲父母爲我們做得太多太多,一時不知如何是好,可課堂時間有限,最後只好忍痛割愛,其他故事只得不了了之。這或許是我的一大遺憾吧。

二、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分析整堂課的教學過程:引入情境——整體感知——探究情節特點——體會語言風格——拓展延伸,不難看出,這個過程設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能根據學生的思維水平和思維方式設計問題,讓學生以先學到的東西爲基點,步步爲營,不斷加入新的內容,既注重思維訓練,又注重語言表述。從細節體現教學理念,教師成了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學生進步的賞識者,而教師的引導和賞識正好又成了學生學習的動力。以課本爲綱,又不侷限於課本,將語文學習於生活自然緊密地聯繫起來,教育的目的也就很順利地達到了。

另外,教學目標的出示我一直不贊成詳盡地展示,很多時候,這會使不少學生產生依賴心理,他們會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套用教師提出的目標中的語言來答,無形中減少了思維過程。

三、教學技能和教學策略的運用的反思

在這堂課的組織中,導入和導學過程都促進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的活動,能使學生迅速進入教師預設的環節,省時高效。多年的教學,我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學生能學會的教師不講,學生能說出的教師不說,學生可以做學生的老師,學生也可以做學生的學生,課堂上人人都可以是老師,誰都不必怕說錯,“歡迎出錯”是我上課常說的話,因爲“錯了我們大家都有了發表見解的機會。”事實證明,學生的思維能力在主動學習中不斷提升,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在不斷地糾錯中實現了飛躍,學生的回答偏題率也越來越低。

因此,我對我的教學策略充滿自信,至於我的學生,我更是相信,他們個個都是高情商的天才!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