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15篇

本文已影響 2.53W人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初二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15篇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1

一、以讀爲線組織教學。通過對課文的多遍不同形式的讀,完成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我用充滿詩意的導語自然地把學生引入課文優美的意境,簡明地作了文學常識介紹後便進入了課文的學習。首先,我讓學生結合書下注釋弄清字音,自行朗讀課文。再由老師帶感情朗讀,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一下子便把學生帶到課文的意境中,然後再由學生仿讀,邊讀邊體會,讀中導,讀中悟,在兩遍三遍的朗讀中,學生大多對文章有了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數同學都能流暢自如並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因爲我特別欣賞洪鎮濤老師創導的“品讀”教學法。所謂“品”即發現,欣賞,咀嚼,感受。要想真正品出文章的味道,沒有讀的過程是不行的。“品”要以“讀”爲基礎,而“品”過之後要用“讀”來豐富語言的積累。先讀後品,品品讀讀,反覆誦讀,涵泳文意,纔是學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別是如《三峽》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二、教學過程中力求還學生以自主學習的空間。

文言文是一種知識載體,它承載着傳授知識的任務,但又絕不是惟一的任務,更不是根本任務。記得在第一次給學生上文言文課時,我就讓學生討論過爲什麼學習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務是讓學生接受古代文化的薰陶漸染,提高人文素養。這樣面對一篇文章,如果肢解開來讀,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韻味,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讓學生在整體中去解讀語言,真正實現學生與古人的對話,學到活的知識而不是孤立的字詞。於是第二個環節就是弄懂文意。依據新的'課程標準,文言文閱讀可藉助註釋和工具書,我大膽地刪節了過去串講這一環節,完全讓學生藉助註釋來讀課文,若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再拿到課堂上大家共同討論解決。實踐證明,有了前面品讀的基礎,學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決文意串講這個問題的。

三、玩味佳句,抓住文眼 。

如果說前面的讀是在爲品做準備,那麼真正的品就在學生對文章優美佳句的欣賞上。這一環節我首先讓學生找出自己喜愛的地方,然後說明喜愛的原因。許多學生都喜歡寫三峽夏季水的畫面。於是便抓住機會,誘發聯想,想起一些與此地情景相似的詩句,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夏季水流湍急,學生由原文想到了李白的《早發白帝城》,還想到了許多寫水的詩句。這既是一種對課文的理解,又是一種知識的遷移。有的學生欣賞“清榮峻茂”的圖景,於是課堂上對這四個字進行展開擴寫,用自己的語言將這四種圖景描摹出來。還有的學生喜歡秋季的悽清,面對兩岸高峻的山嶺,聆聽悲哀婉轉的猿的叫聲,體會空谷傳響的幽深,觸景生情。這種直接面對文本的傾聽和思考,拉近了學生與古代時空的距離,彷彿聽到了作者曠遠的呼喚,彷彿看到了作者對壯美河山的嘆仰。如果說《三峽》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融合,那麼學《三峽》的人也與自然景觀成爲一體了。在此基礎上,練習把文章改成一篇現代散文應該是信手拈來了,完成了聽說讀寫能力訓練的全過程。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2

一、大致情況

課內知識,特別是一些基礎知識學生掌握得比較好,如默寫、課內文言文。

課外部分(課外文言文、兩個現代文語段)情況就不容樂觀。

作文好作文幾乎沒有。

二、學生薄弱處

1、學生課外積累太少,依賴老師課堂講的內容。

集中體現在第11題,這道題目學生全軍覆沒。

2、學生篩選文本有用信息能力差。

理不清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關係,抓不住中心句。

3、學生概括事件能力差。

交待不清起因、經過、結果。

4、學生對詞語的理解缺乏方法。

5、部分學生不會寫讀後感。

6、作文材料陳舊、描寫少,多記敘、點題不到位。

三、今後舉措

1、針對學生概括能力、篩選有用信息能力差這兩點,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訓練學生這方面的能力,要讓他們掌握方法,靈活運用。

2、加大課外文言文的訓練量。

3、抓緊課外現代文的指導。

採取分考點專項指導的'方法,注重平時的語段講評。

4、給學生印發示範性優秀習作。

分析好在哪裏,如何借鑑。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3

《核舟記》一課詳細地描繪了核舟上五個人物的造型。在通讀了這篇文言文後,給學生制定出分析對象,自學範圍。然後讓學生分組用形體演示其造型。學生爲了準確地重現核舟上的五個人物,團結起來,主動地查字典,解詞、翻譯課文,體會文中詞句的含義。之後,他們精心製作了白鬍子,“峨冠”、“手卷”裝扮東坡;爲了表現佛印的大肚子,(佛印“絕類彌勒”)他們在毛衣裏塞滿運動服,還另外用一個運動服斜系在肩上,以表現佛印身批袈裟,“袒胸露乳”;演舟子的同學挽起了頭髮,以示椎髻,脫了鞋和襪子,以更好地表現“右手攀右趾”;他們用凳子做爐,拿來了班級裏的水壺,還特別聲明沒有找到蒲葵扇,只能用摺扇代替;最後,他們還把講臺當成了船,在上面演示。學生表演的時候,我就在課件上勾勒出他們表演得正確的地方,以示表揚。“表揚包含着給被試以關於他自身的能力和自我主動性的反饋,從而使本人完成工作是愉快的,而且覺得自己是有能力完成工作的”。因此,學生們並未因爲有錯而感到沮喪。通過第一次排演,學生很快理解了“左手執卷末”“右手執卷端”等較易掌握的語句。但“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是怎麼回事呢?佛印“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又是怎樣一種姿勢呢?同學們又一次投入到緊張,歡快的探討中去。他們聯繫了核舟上人物所處時代的潮流,想到東坡、魯直所穿的是長袍,“現右足”、“現左足”自然就理解了。於是,同學們又找道具,補足了這一細節;通過查字典,問老師,他們弄清了“躺爲仰,臥爲側”。終於準確地塑造了佛印的造型另外加入了“若嘯呼狀”的細節??當他們第二次表演後,已經完全理解了課文中這一部分內容的含義,同時體會到了說明語言的準確性、生動性。既然文中的大部分內容都靠他們自學理解了,那麼,剩下的部分自然在愉悅的氛圍中迎刃而解。最後,在同學們成功的喜悅下,再一次統觀全文,使他們對文章的認識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完整而清晰。這樣,教師根據學生的臨場情況,隨機引導,啓發學生思考。而學生饒有興趣地根據自身水平按照自己設計的程式、方式討論,學習的過程,正是學生理解能力,自學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這樣一來,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字詞學習在學生主體活動和教師引導下不知不覺地完成了。

教學內容的設計,一般須遵從學生認知規律,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完整、生動地呈現事物或事理本身的美學價值。在整體感知課文的藝術美和解決文字障礙之後,通過動手做“核舟”,改寫評點“解說詞” ,使學生在動手做、動手改、動口說中,理清課文層次和說明順序。最後,學生們再一次通讀全文,使他們的`認知經歷了從語言文字到形象生動的表象,再到語言文字的完整過程。幫助他們將語言形式和語言內容緊密結合起來。吉爾伯特·海特在其《教學的藝術》一書中曾談到:“如果我們不能獲得一聲出自內心的笑,那麼這一天的教學就白費了”。通過演課本劇,動手做“核舟”,改寫評點“解說詞”。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正是獲取一聲聲出自內心的笑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我感受到了孩子們主動學習的熱情:他們滿含笑意的眼神,他們精彩紛呈的表演,他們此起彼伏的掌聲,這些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感受到了師者的偉大與自豪。如果不是因爲時間有限,我真想把孩子們的精彩表現拍照錄制下來。真的,在這短短的一節課過程中,孩子們給了我無數的感動:他們準備了齊全的道具,他們製作了精巧的核舟,他們全心的配合表現。如今他們又將美好的回憶留給我,讓我獨自回味無比享受。 由於本人板書的基本功比較差,所以本課教學過程中,板書的字跡不那麼令人滿意,需要今後教學過程中不斷加強。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4

《三峽》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佳作。雖然編者認爲它是一篇地理著作,但我認爲古人竟然能用這樣優美的文筆對祖國的河山如此謳歌,真讓我歎爲觀止。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或許是中國古代文人共有的人文品格吧。謝靈運這樣,陶弘景也這樣,蘇軾也這樣,更不用說陶淵明、酈道元這些人了。酈道元在三峽中着重寫了三峽雄奇壯麗的山和秀美可人的水。那山,連綿而高峻,挺拔而秀麗,彷彿是鬼斧神工雕琢出來的一樣。你看:“重巖疊嶂,隱天蔽日",你看,那水,能漫上山陵,能看見倒影,寂靜而清幽。它奔放,它清幽,它悽婉。在酈道元的眼中,山彷彿成了容載萬物的容器,讓那高峽容括所有水的美,水彷彿也有了靈性,“清榮俊茂,良多趣味"。

在講課過程中,我將自己朗讀文章的感受與學生交流,談三峽的美,談我到過三峽後的感受,但當我讓學生談自己閱讀課文的感受的時候,學生只能感受到文章皮毛,只能說出文章寫了三峽的四季,寫了三峽的山山水水,卻不能深刻體味作者對三峽的`讚美。

我想,這或許是因爲學生沒有到三峽的緣故吧。如果他能到三峽看一看,感受肯定就不一樣了吧!

當然,語文材料與現實是有差距的,比如課文裏有趙州橋,有盧溝橋,有故宮博物院,有蘇州園林,有錢塘江大潮,有西湖,學生不可能都去過,甚至我都沒有全去過。語文材料與現實是有差距的,我們學習課文並不代表我們一定熟悉課文的材料。讀書與實踐是兩回事,但是,如果學生長大,能有機會見識那些勝景,他又對這些景物有深刻的認知,感受應該不同吧。

文言文的學習,我們向來都是注重在識記,記住作者,記住文學嘗試,記住字詞翻譯,記住文章的中心,記住文句的分析,記住一些“爲什麼”和“答案”。其實,我認爲,光靠記憶,文言文學習的熱情和對中國文化的熱情會慢慢消失,而文言文的衰老,何嘗不是語文教學的悲哀?

所以我嘗試着讓學生來給三峽進行描述,寫些導遊詞,做些繪畫,加入些詩詞,做點朗誦。但矛盾又出現了,學生根本就做不了,他們寫不出導遊詞,也畫不了畫,更不能在畫上添加自作詩詞,當然朗誦可以進行,可只有別人的,什麼時候才能成自己的呢?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5

這學期我擔任八(2)班語文教學。因爲本班學生基礎差,我對教學工作不敢怠慢,認真學習,深入研究教法,虛心學習。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考試成績有了一定的提高。

教學就是教與學,兩者是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學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瞭解和分析學生情況,因材施教對教學成功與否至關重要。

一方面,農村的學生聽,說的能力相對較弱,另一方面,八年級的同學比較活躍,上課氣氛積極,但中等生、差生佔較大多數,尖子生相對較少。因此,講得太深,沒有照顧到整體,我備課時也沒有注意到這點,因此教學效果不如理想。從此可以看出,瞭解及分析學生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對授課效果有直接影響。

教學中,備課是一個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環節,備學生,又要備教法。備課不充分或者備得不好,會嚴重影響課堂氣氛和積極性,我明白到備課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備課之上,認認真真鑽研教材和教法,不滿意就不收工。雖然辛苦,但事實證明是值得的。

一堂準備充分的課,會令學生和老師都獲益不淺。我注意課堂的藝術性,如果照本宣科地講授,學生會感到困難和沉悶。爲了上好課,我認真研究了課文,找出了重點,難點,準備有針對性地講。爲了令教學生動,不沉悶,我還爲此準備了大量的教具,授課時就胸有成竹了。備課充分,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上課效果就好。但同時又要有駕馭課堂的能力,因爲學生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都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

因此上課一定要設法令學生投入,不讓其分心,這就很講究方法了。上課內容豐富,現實。教態自然,講課生動,難易適中照顧全部,就自然能夠吸引住學生。所以,老師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讓學生感受到一種自然氣氛。這樣,授課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課,我感到有點愧疚,因爲有時我並不能很好地做到這點。當學生在課堂上無心向學,違反紀律時,我的情緒就受到影響,並且把這帶到教學中,讓原本正常的講課受到衝擊,發揮不到應有的水平,以致影響教學效果。我以後必須努力克服,研究方法,採取有利方法解決當中困難。

語文是一門工具學科,對學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難,在這樣一種大環境之下,要教好語文,就要讓學生喜愛語文,讓他們對語文產生興趣。否則學生對這門學科產生畏難情緒,不願學,也無法學下去。爲此,我採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儘量多講一些文化生活故事,讓他們更瞭解語文,更喜歡學習語文。因爲只有語文水平提高,他們才能提高同學們的語文寫作能力,對成績優秀的同學很有好處。

因爲語文的特殊情況,學生在不斷學習中,會出現好差分化現象,差生面擴大,會嚴重影響班內的學習風氣。因此,絕對不能忽視。爲此,我制定了具體的計劃和目標。對這部分同學進行有計劃的輔導。我把這批同學分爲三個組。第一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時懶動腦筋不學的同學,對這些同學,我採取集體輔導,給他們分配固定任務,不讓他們有偷懶的機會,讓他們發揮應有水平;第二組是肯學,但由於能力不強的同學。對這部分同學要適當引導,耐心教導,慢慢提高他們的成績,不能操之過急,且要多鼓勵。只要他們肯努力,成績有望提高;第三組是紀律鬆散,學習不認真,基礎又不好的同學。對這部分人要進行課餘時間個別輔導。因爲這部分同學需要一個安靜而又不受干擾的環境,纔會立下心來學習。只要堅持輔導,這些同學基礎重新建立起來,以後授課的效果就會更好。

語文是語言。困此,除了課堂效果之外,還需要讓學生多讀,多講,多練。爲此,在早讀時,我堅持下班瞭解早讀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親自檢查學生背書情況,並做到凡是要求學生背的,我都先背。課後發現學生作業問題也及時解決,及時講清楚,讓學生即時消化。另外,對部分不自覺的同學還採取強硬背誦等方式,提高他們的能力。

雖然做了一些努力,但存在的問題實在還有很多。教學方法陳舊,不敢放手讓學生自學,上課力求面面俱到,抓不住重點,學生的思維能力沒有得到發展,這些問題都是亟待解決的。

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種考驗。無論成績高低,都體現了我在這學期的教學成果。我明白到這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學期後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我都繼續努力,多問,多想,多學習,爭取教學水平再上一層樓。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6

今天的語文課在同學們的配合下順利完成了,對於《奇妙的克隆》這[篇文章,學生也有了瞭解。回顧起來,也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是內容的連貫性還有些欠缺。這是一篇說明文,所講的內容學生在生物課上略有所聞,但知道的很少,真正說起來很難。尤其一些關於克隆的知識,本來就很抽象,只是憑藉查到的資料,是不能掌握的。因此在分析的時候,學生就顯得有些生疏,不能夠快速讀懂課文,以至造成冷場的局面,我提出的問題,他們不知道該怎樣回答。這樣課堂教學就有些不連貫了。如果事先要求學生更多的瞭解這方面知識,或者多請生物老師來介紹一下,或許效果會好些。學生也會更感興趣了。由此看來,學生預習準備地方過程還是很關鍵的。其次,學生評價量規的不全面。對於學生髮言的評價,一直是很重要的。但我在確定評價標準的時候,考慮還不夠全面,而到問題出現的時候,纔有所察覺。也就是說,忽略了學生髮言和討論時的隨機性。有的同學見多識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既新穎,又有道理,使得討論很熱烈,而評價標準中對這些卻沒有考慮,因此做出結論時,就有些偏頗了,而且在評價時,還缺少細則,沒有作到全面的考察學生,這也是今後應該注意的問題。當然,在總體上來看,課堂還是達到了令人滿意的效果,學生對文章的掌握也取得了預期的效果。我的反思如下:

一.自主學習,提出問題,培養學生自求能力。

在預習課文過程中,學生提出了好多問題。有簡單的,有深奧的,幼稚的,有成熟的。如Clone這個英文單詞怎麼讀?什麼叫無性繁殖?

能不能克隆人?克隆人將會是什麼樣的?克隆技術對人類有哪些好處?克隆技術有沒有壞處???以往,對於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引導學生查《英漢詞典》、認真讀課文,在課文中找答案。結果學生們查英漢詞典,找出了克隆的讀音[kl[Un],讀出了克隆的含義,讀出了無性繁殖的定義,也找到了克隆技術造福人類的四方面表現。通過自主學習,學生解決了大部分問題。

二.克隆是一項新技術,究竟是怎麼回事,不認真研讀是弄不明白的。爲了更好的弄懂弄通克隆知識,我上網查閱了有關資料並打印出來。有《克隆時代》、《人類進行克隆的歷史》、《中國克隆動物研究大事記》等。通過這些材料,我初步掌握了克隆的有關知識,掌握了克隆技術在國內外的發展與現狀。這爲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背景材料,使教學更有了基礎。要求學生會研究性學習,教師首先也應該會研究性學習,應該是個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者和倡導者。試想,教師都不會研究性學習,你如何能指導好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呢?而研究性學習中,蒐集材料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奇妙的克隆》是一篇科普文,重在“普”,作者從常見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現象寫起,將高深的科學技術說得生動形象,明白曉暢接着又從詞源追溯“克隆”原意,進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義

這節課我通過小組競賽,創設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進行學習,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課前有準備,課堂上能打開思維,積極探討、辯論、回答問題,並能將科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起

來,這充分體現了“生活中處處有語文”。

四、爲了更好的激發學生們的探索慾望,激發學生們的創新精神,激發學生們對科學的興趣。我設計了討論這一環節,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討論,明確學習內容,探討克隆技術對人類的影響。討論過程,基本上還可以。有的說,大熊貓是瀕危動物,繁殖很不容易,運用克隆技術,可以保護國寶。有的說,如果有人利用克隆技術克隆出病毒,人類可就遭殃了。不足的是,學生的.討論還不夠充分,思想還有些緊張,放不開。使討論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

五、對於科普文章,我沒有在寫作思路的分析上花太多的時間,因爲這樣會讓學生感覺枯燥乏味,《新課標》也明確提出,要讓學生提高分析、理解、提取、整理信息的能力,高科技知識的文章,學生較爲感興趣,但如果老師過多的介入,反而會適得其反,因而我設計了一個問題:閱讀本文,你瞭解了什麼知識?問題較淺而且範圍很廣,同學們暢所欲言,或多或少,或深或淺全由自己的水平而定,回答問題的同學爭先恐後,熱情高漲,在這個過程中,結合他們在生物課上學的關於細胞學的知識,便很快地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重點:瞭解有關克隆的科學知識。在拓展延伸的部分裏我還設計院一個辯論題:正方——克隆技術能爲人類造福,反方——克隆技術不能爲人類造福。以課本的知識作爲理論基礎,加上他們課外所瞭解的事例、數據、故事等作爲論據,展開了激烈的爭辯,男女雙方你不讓我,我不服你,爭得面紅耳赤,場面達到白熱化的程度。在這一環節裏,課文的一個難點: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不用老師做過多的分析,一切都迎刃而解了,非常的輕鬆。

總之,這節課的課堂教學過程能體現高效課堂的思想,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珍視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與理解,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足之處,就是學生平時缺乏這樣的學習,可能還是習慣於接受性的學習,乍上這樣一節課,不太習慣,不很適應,不過,我覺得我們不能因此牽就學生而墨守成規,停留在原來的教學中,不去探索,不去追求。要達到高效課堂的要求,還要走很長很艱難的路。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7

長久以來,語文課堂充斥着模板,格式化,矯情,千篇一律。給人的感覺是語文課堂就是思想品德課,說到基礎知識,就是字詞句;語文老師猶如豆腐娘、猶如皰丁大劫八塊,作文教學就是樣板戲;語文課改,如同”腦筋急轉彎“;語文要審美性,那就朗讀一下,最好再來點眼淚,到處是矯飾之情……

在語文教學崗位上第三個年頭了。見識了太多的墨守成規,見識了太多的矯情造作,見識了太多的陳詞濫情,自己總是與現實不夠合拍,跟不上形勢。有同行問我,你是怎麼樣上語文課的?

幾年來,我聆聽到前輩的語文課總能給學生以不同的感覺,他的課對傳統的課來說其實不能說是課,因爲課堂上我喜歡瞎扯,說這說那,東拉四扯,海闊天空,信馬無疆,扯到哪兒算哪兒,評課者很是感冒,諄諄教導,不能腳踩西瓜皮,溜到哪裏算哪裏,放開教學,就是要放得開,爲什麼要收回來呢?其實收不回來是也沒有關係的,學生其實在他瞎扯時是最認真的時候,也就是教學效果最佳的時候,他們聽着聽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課了。讓自己那充滿智慧的語言、靈動的語言、個性的語言、幽默的語言、甚至是勇敢的語言,更甚至那些語驚人倒的語言,全都猶如釘子般一個一個地釘進學生的心裏,一翻學生作文,寫下的全是慷慨激昂的氣勢。看到這樣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還有什麼理由不給高分呢?所以學生總是對他的課充滿着期待,希望帶他們到處神遊,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飽飽的,並富有全面的營養,然後,“大腹便便”地走上課堂。一番神聊海侃,學生就得要領,就得新知,就解學生心中之惑,使難點疑點就通通變成亮點,真是事半功倍,掙得滿堂悅色。

語文一節課能達到多少教學目標?特別是高段,一節課下來,他們就有了愛的衝動了?有愛的`感覺了?絕對不是那麼簡單,其實語文的教學目標決不是一節課,幾節課所能達成的,就算字詞目標,也是不可能在一節課中達成的,學生通過不停的運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時雖然你在上課時講過一下,帶過一下,難道學生就可以初步達成思想目標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標一個學期,幾個學期,甚至幾年,也是達不成的,有些目標根本就是虛的。一種價值觀,一種情感,一種能力,不是靠某一課堂上的某一環節來完成,但我們必須在潛意識裏不斷的滲透,而後才能達到一種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節課不過四十五分鐘,根本就來不及講幾個笑話,根本就講不了一個精彩故事,根本就來不及一次精彩的辯論,根本就來不及一次朗讀比賽,也根本就來不及一次口語比賽。所以以每節課爲單位備課上課,是不太科學的。真搞不清楚大語文到底是什麼。

課本上自認美文的幾篇文章上完以後,其餘的時間都用來給學生講些課外的東西,比如向學生推薦一些美文,一起來學,學生興趣昂然,羣情激奮,人人陶醉。或和學生談談國內外的大事啊等等,開闊開闊眼界,課堂內外到處都是語文,講着講着,常常會發現正講在興頭上,學生聽的正高興,下課時間卻到了……這是不是也是一堂成功的語文課呢?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8

教材分析:

《大道之行也》通過對理想中社會特徵的描述,闡明瞭儒家理想“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表達了“天下爲公”的理想。並且在文中指出了“大同”社會的三個基本特徵: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人人都能安居樂業;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

對於初二學生能夠來說,文言文的學習已經不算什麼太難的事情。在初一學習的基礎上,學生已經掌握了很多文言字詞的用法,套用在今後的文言學習中,可以大致讀懂文意。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放在重點字詞的講解、課文的背誦及聯繫實際談體會上。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對文意的理解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因爲教師在課堂時間分配上不夠合理,因此,討論交流這一環節沒有充分展開,使得課堂重點沒有凸現出來。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

2.瞭解先賢聖哲關於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

3.背誦並默寫全文。

能力目標

1.重視誦讀,提高朗讀和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儘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聯繫實際,談談如何能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爲實現“大同社會”添磚加瓦。

德育目標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學習古人敢於衝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爲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要求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最好當堂成誦。

2.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

教學難點

1.聯繫《桃花源記》,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社會生活與文中“大同”社會相比,有無相似之處?

2.聯繫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了嗎?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9

本學期我擔任了初二年級3班和13班的語文教學工作。初二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比如,部編版初二年級教材難度明顯增加,兩個單元都是文言文,加大了學生的背誦量,其次學生的文言文是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文言文學習的“度”很難把握,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文言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語文課應該注重品詞析句,品出語文味。語文課本身包含的知識豐富多彩,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語文課強調學生對於語言的品味,有時候因爲時間關係,我不得不對一些文句優美描寫精彩的片斷,對其中的重點詞句忽略,讓學生籠統讀過幾遍就過。但是大多數時間在課文方面都是讓學生對重點語句品析,來了解作者思想,認知文本走進文本。因此對於語文教學我反思得出以下方法:

一、反覆朗讀能讓學生感悟理解文本。語文課重在品詞析句,這是語文課語文味的來源。語文教學需要品詞析句,甚至咬文嚼字。尤其是對一些成語,需啓動分析思維、聚合思維,並在聯繫上下文的過程中進行理解。需要強調的是,這理解決非斧砍刀劈式的肢解,更非喧賓奪主式的灌輸,而是學生與作者的對話、心靈與文本的交融。品詞析句、咬文嚼字理應成爲閱讀的基本功。

二、將品詞析句與朗讀相結合。遊離於品詞析句之外的朗讀,猶如喪失靈魂的軀殼。只有將二者有機結合方顯其完美。讓學生在反覆朗讀中品味,在解析後藉助朗讀進行表達。對一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思,可直接讓學生通過朗讀來詮釋、表達對文本的理解。有品有讀,語言文字才能得以咀嚼,消化,積澱,學生才能學會閱讀,才能進行大閱讀,他們心靈中的文學園地纔有可能生機盎然,碩果累累,才能品嚐到語文課的味道!

在以後的語文教學上我對自己要更加嚴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繼續聽課學習,勤於請教師傅,讓自己快速成長起來。“授之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教育的意旨並非知識的累積,而是心智上能力的發育。學生在學校的時間是有限的,所學的知識也受時代的侷限,他們要在未來有所作爲,要在未來跟上時代,就一定要不斷地學習,終身學習,去吸收新東西,更新知識結構。可見,方法的確比知識更爲重要,教授方法纔是教學的根本。那麼,學生對於傳授的方法是否能夠靈活運用,對學生而言,則需要一個較長時間的反覆的訓練過程。

作爲一名年輕教師,首先要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在本冊教材中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使教材更加完善,學生的認知更加強化。

其次要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爲學習的主人。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行爲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我的教學行爲,使我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

在這一個學期的教學過程中,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不過我覺得已有的知識、兩年的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的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課堂上要不斷的創新,不然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所以我想是到了要及時充電、及時補充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希望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創造一片新天地。

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飛速發展,要求具有新鮮活力的語文課堂不僅要有教學模式的轉變,學生思維的開啓,更要有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掌握教學助手的功能,用先進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習效率。用教學助手輔助教學採用生動靈活的教學方式,煥發課堂活力。這學期我所帶班級,雖然經過努力取得一些進步,教學水平及經驗上尚有很多的不足之處,仍須努力學習,從實際工作中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工作能力。我經常教導學生“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也要堅信但,只要堅持“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我一定會讓自己所帶班的語文成績的進步更上一層樓。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10

本課在教學環節設計方面,思路還較爲清晰,但在一些教學細節方面處理得還不夠到位。主要表現爲:

一、小組討論不充分

在教學第一部分發現人類的遺傳現象教學中,前4個小環節分別是:(1)爲走失得孩子找父母(2)彙報(3)提問:你是怎麼幫他們找到父母的?(4)學生說理由。在教學時,沒有很好的利用小組討論,而是讓學生單個彙報,而且在彙報時直接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理由。導致學生說得不夠全面,而且說得特徵也不夠具體。如果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看看哪個小組找到的理由多,這樣可以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

同時給學生討論的時間,指導學生把特徵說得更具體些。

二、概念出示得不夠自然順暢,鋪墊的不夠。

在學生猜是誰的父母活動中,學生說明是按長相找到同學的父母的,並大致說說同學哪些地方與他的父母像之後,就把遺傳的概念出示了,有些倉促。長相只是人的特徵的一方面。應該再讓學生擴展到其他方面特徵去說說自己與父母的相似之處,這樣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什麼是遺傳,讓學生明白不光只是長相會發生遺傳,性格、血型、習性、膚色等方面都有可能發生遺傳。

改正:在教第一個班級時,出現的`教學問題,在後兩個教學班做了及時的調整和改進,改進後,學生在課堂上彙報的相似特徵更多更全面了,而且特徵說的也更具體了。由於調動學生說出了自己除了長相以外與父母在其他特徵方面的相似之處,學生更好地理解了什麼是遺傳。教學實效性增強。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11

經驗:

1、選課很好,用優美的富有哲理的語言由名勝導入帶領學生進入情境,啓迪學生思考,較有詩意,讓人感覺真正進入語文課課堂。

2、學前明確目標法,運用有效。

3、課件選擇與文章相配,很有特點,古樸優雅,相得益彰。

4、分析文章層次較清晰,教學設計科學合理,條理清晰,基礎知識紮實。

5、講課時專業自然,有及時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環節過渡自然,環環相扣,文化知識滲透的很深。

6、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個性發展,重難點突出。

7、板書較清秀,層次分明,有內涵。

8、結尾處延伸恰到好處,拓展延伸適當到位。

9、文學氣息濃厚,知識性強,給學生和聽衆一定的收穫。

不足:

1、課前時間掌握不夠科學,課前一首歌較長,耽誤幾分時間。

2、課上分析文章時,有些不自然流暢,對問題挖掘不深。

3、課上拓展自己姓名,有些學生說得過多,未能及時靈活處理,將學生解釋自己姓名應該和給自己起名字同時安排在一個環節進行,顯得課內容就活潑動人了。

4、最後時間分配上把握不是很好,40分鐘的課按45分鐘準備的'課,最後一首洗兒詩,精彩拓展時,部分聽課教師離席,很是掃興和失落。

5、個別教師認爲課的內容上需要調整,不應該在課上講姓名文化知識,這點建議,我不接受,因爲我的課歷來都力求在課上給學生一定知識,有學生學的部分,也有教師講的部分,至於蘇軾兄弟二人一生動盪,沒有大的拓展,也怕衝擊課的主體,有意沒講。所以個別教師的評課裏提及的,恕不能接受。至於口誤,話多,下次改正。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12

基礎仍然要重視,尤其是字詞積累;閱讀應該逐步成爲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寫作方面應該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同時向中考靠近。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在摸索中前進,反思。

因爲語文的特殊情況,學生在不斷學習中,會出現好差分化現象,差生面擴大,會嚴重影響班內的.學習風氣。因此,絕對不能忽視。爲此,我制定了具體的計劃和目標。對這部分同學進行有計劃的輔導。我把這批同學分爲三個組。第一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時懶動腦筋不學的同學,對這些同學,我採取集體輔導,給他們分配固定任務,不讓他們有偷懶的機會,讓他們發揮應有水平;第二組是肯學,但由於能力不強的同學。對這部分同學要適當引導,耐心教導,慢慢提高他們的成績,不能操之過急,且要多鼓勵。只要他們肯努力,成績有望提高;第三組是紀律鬆散,學習不認真,基礎又不好的同學。對這部分人要進行課餘時間個別輔導。因爲這部分同學需要一個安靜而又不受干擾的環境,纔會立下心來學習。只要堅持輔導,這些同學基礎重新建立起來,以後授課的效果就會更好。

到現在,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裏,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希望能衝破以往教學模式,突破新天地。

一個學期不知不覺就快過去了,一期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種考驗。無論成績高低,都體現了我在這學期的教學成果。我明白到這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學期後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我都會繼續努力,多問,多想,多學習,爭取教學水平再上一層樓。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13

這是一篇非常優美的文章,即使是文言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讀起來依然不應該有多大困難,《桃花源記》教學反思。但不管怎麼說,它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字解句意的工具性必須放在首位,怎樣讓學生在感受文章語言美意境美的同時又能識記理解文章的字解句意,我還是使用一貫用的方法:多讀。

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也常聽說熟能生巧。文章讀熟了,好多意思自然而然就悟出來了,試想,一個同學文章都讀的不通順,想讓他理解是不大可能的。

於是我抓住早讀課時間,讓同學充分預習,反覆的讀,先把課文讀通順,然後找到自己感覺優美的句子,再反覆讀,能成誦最好。

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疏通這篇課文文意時,我沒有采用串講的方式,因爲我發現串講的效果不大好,班級除了幾個好學生能認真聽講記筆記,其他的同學堅持不了幾分鐘,也不能完全怪他們,因爲串講確實比較枯燥乏味,一節課講下來,老師講的口乾舌燥,學生聽的昏昏欲睡,一節課基本就是填鴨式,效果甚微,教學反思《《桃花源記》教學反思》。於是我想了一個辦法,就是一小節一小節疏通文意。先把這一小節的重點字詞劃給同學,因爲理解文言句意時,關鍵字詞非常重要,關鍵字詞解決了,這個句子的意思就差不多了,然後我再讓同學根據註釋,同桌或前後桌分組討論,實在討論不出來的字詞先放那兒,然後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實在解決不了的,老師再加以指導。這樣,他們的積極性比較高,而且每個人都有發言的機會,甚至是成績很差的同學都能回答對問題,因爲好多詞意註釋上都有,只要他們“有意注意”了,就能回答出來。即便是如此,我在講到文句優美的地方,還是放一定的時間讓他們在理解的基礎上再反覆讀,我覺得這個很有必要。

第二課時,由於時間緊張,很多第一節課該有的環節到這節課上都沒有了,學生讀的不夠充分,自己展開也不多,因爲緊張好多原來想好的過程都亂了,加上自己“功力”不夠,所以感覺不好。因爲很多文言字詞,在已學過的多篇文言文中反覆出現過,幫助學生找規律,讓他們學會“舉一反三”非常重要,這樣可以增強他們閱讀課外文言文的能力。但在第二課時這方面我做的很不夠。好在由於文章的內容比較簡單,所以在分析文章思想時,學生配合的.比較好。文章的寫作順序,桃源的美景,桃源人的幸福生活,桃源的神祕,桃源人對外界的戒備,及陶淵明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學生都找到關鍵句子理解回答,這點讓我感到比較欣慰。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一定要把課堂的細節做好,在平時的教學中,提高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也要鍛鍊自己的心裏素質,同時還要不斷學習,增強自己的教學水平。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14

通過一學月的語文教學,我發現了以下問題將是我今後工作努力的方向。

1、學生的口頭、文字表達能力較差。在上課過程中,有些學生對問題答案心知肚明,卻不知該用如何的詞語來表達,往往表達出來的意思並不是很確實,與原意有一段差距。在作文過程中也是這樣,學生很難找到好詞好句來美化自己的文章,成果寫出來的文章乾巴巴的,不夠活潑形象。由此可見,學生的詞彙存儲量是很小的,課外閱讀明顯偏少。因此教師要領導學生多閱讀美文,多摘錄好詞佳句,以提高詞彙存儲量,並多開展一些口頭和書面表達訓練,最終提高口頭、文字表達能力。

2、學生的閱讀能力差,閱讀只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思考下去。甚至有時連慷慨向也把握不好。古文閱讀更差了,一些字的常用意義都不瞭解,無法對語句進行精確的翻譯,根本不瞭解古文所寫內容,答題自然是一蹋糊塗了。因此教師要多開展一些閱讀練習,增強對學生的引導,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3、學生的兩極分化嚴重,形成了活潑和緘默兩派。活潑的經常是這幾個,活潑人數較少,大多數學生甘於緘默,不願發言。因此教師要想辦法讓更多的學生參與發言,參與課堂討論,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4、學生在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時,特殊是在進行討論時,有時討論會偏離中心,提出一些無關課文內容的問題。因此教師有時要事前框定討論的範圍,對於討論的過程作一些適當的'調整,對於學生新生髮的問題要有所籌備。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

5、新課程教材基本上沒有框定統一的答案,激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但並不是說學生的答案是漫無邊際的,最起碼要言之有理。教師在這方面也要做好引導工作,對有些問題的答案要領導學生做好筆記。

6、新課程教材中的課文人文性增強了,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也要對學生增能人文性教育,培育學生美好的情緒、健全的人格,讓學生學以致用。

7、新課程教材中的課文涉及的知識面廣了,所以作爲語文教師要不斷給自己充電,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做好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工作,增強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接洽。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15

這學期,我擔任初中語文的教學。任教一學期以來,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我特別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是語文課堂新的學習方式,它注重的是學習過程和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上課時我充分體現了這種學習方式。如上課時的小組內質疑解疑,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讓集體來解決;小組合作,讓學生不但理解了在探究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從而進一步體會文章的中心。這樣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在合作探究中獲得解決問題的快樂,感受學習的樂趣。

另外,在課堂上本人也特別重視語言文字的訓練。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較差,比如說常寫錯別字,寫文章病句多,表達不清晰等等。本學期本人注重了這方面的訓練。訓練時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再如對生字的教學方法多樣,有比較法,有重點突破法,有歸類法等等。總之是想方設法讓學生記住易錯的字。在整個過程中都本着求真務實的精神,紮紮實實,認認真真地研究。

但是,在教學中也有幾點問題值得反思:

一、朗讀指導不到位

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語言,學習語言的感受和積累。朗讀就是對語言的直接感受,文章中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必須通過朗讀才能更充分地體現出來。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缺乏朗讀指導,所以學生通過學習後朗讀水平沒有得到大的提高。在平時上課時的備課設計中沒有朗讀指導的設計。通過這學期的教學後,我將在以後的教學中逐漸加強朗讀訓練這一環節。學生的朗讀水平不高,究其原因,有以下兩個:

1 、缺乏朗讀技巧的指點。課文朗讀的目的之一是通過朗讀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徵,如何通過朗讀來體會,除了理解課文內容外,應該要有朗讀技巧運用的問題,比如說重音的處理等。學生對重音的處理也是五花八門。而我平時忽視了對學生的指導,默認了學生各種各樣的處理方式。這樣,學生的朗讀水平勢必得不到提高。

2 、缺乏示範後的及時指導。在朗讀過程中,老師的示範應該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在課堂上本人經常只顧範讀,而忽視對學生學生範讀後的`及時指導,自然收效甚微了。

二、寫作指導不夠

作文是用文字或口頭語言表達思想感情的活動,是對學生進行語文能力綜合訓練的重要方式,也是發展學生智力、創造力良好個性心理品質的重要途徑。

通過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有機結合的重要方式引發學生進行積極的創造性思維,用新方式表達新思想。它要求老師通過創設的情境,使學生能有話想說、有事可敘、有情可抒,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讓學生寫出高質量的作文。

作文的基礎是生活,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但對豐富多彩的生活,學生往往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因而寫起來就難免空泛。

細緻的觀察帶來了學生具體的描寫,不同角度的觀察產生了不同的形象創造。想象是由當前的人或事物,想到其他的人或事物的過程。它是探索和創造的一把重要鑰匙,許多發明創造都是從聯想開始的。聯想對排除墨守成規的思維定勢、開闊思路有重要作用。培養學生聯想能力既是整個語文教學的一項任務,也是提高中作文教學質量的迫切要求。

許多學生的作文,思路狹窄、語言乾癟。與他們的聯想能力薄弱有一定關係。從多角度有體裁上的、內容上的、主題上的。許多事實證明,變換角度能導致發現和創新。多角度作文可以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使學生想象豐富,學會全面地考察事物。

在今後的教學中本人要注意及時小結,及時反思,及時校正,在“小結——反思——校正”的良性循環中全面提升自己的語文教學水平,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