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集合15篇

本文已影響 3.38W人 

身爲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初二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集合15篇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1

彈指一揮間,擔任初二語文教學工作一個學期已經結束,現在靜下心來對本學期的教學工作做一反思,以期發揚長處,彌補不足。

本期我努力做到了幾點:

一、細心備課。這裏備課不僅是寫教案,更是對教材的整體把握。

備課包含體現新課標、研究教材、蒐集信息、瞭解學生、考慮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寫教案等。寫教案只是備課的最後一個環節——把研究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學的目的要求、重點難點、教學過程和方法以及蒐集到的有關教學的信息記錄下來,是“備忘錄”——供課前翻閱,以便把課上好。

我把備課分爲隱性和顯性兩部分。如果說寫教案是顯性的,那麼,研究教材、查閱材料、蒐集信息、備學生、思考教法則是隱性的了。儘自己最大努力,把教材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問題都要考慮到。比如一節課在本單元在本冊書乃至在初中階段的地位怎樣?爲什麼要把這篇課文放到這裏,我都在一一思考。

二、認真上課。課堂是我們教師傳授知識最直接的手段。

三尺講臺,是聯繫着學生的生命的。我深知:你講什麼,教什麼,傳授什麼知識,培養怎樣的能力,給予怎樣的思想薰陶,給予什麼價值觀,學生將來都會反饋給你。現在學習,會影響學生一輩子生活。所以,我一刻不敢懈怠,因爲我的每一節課都會影響學生的生命質量的。在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中,融合了情感和價值觀,培養他學會學習,懂得怎樣求知。

我沒有求得課課精彩,但要他們課課有所收穫。我一向做到課課有目標,人人明確目標,我和學生一起努力完成目標。我的課堂要求嚴格,學習完了,必須明白我學到了什麼知識,懂得了什麼道理。

三、方法指導。有了方法纔可以做到觸類旁通。

針對班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薄弱這一特點,我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有意識地加強了語文解題方法的指導,注重基礎訓練,因爲我認爲“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果學生連走路的方法都不會,就要讓他學習跑步,這是不符合孩子成長規律的。語文教學也是如此。

很多學生回答問題無從着手,語無倫次。我本學期尤其注重了記敘文和說明文答題方法解題技巧指導。甚至交給他了他們答題的思路和常用術語。事實證明,學生做這類題一旦找到了路子,下面就好走了。

四、認真批改作業。作業是學習效果的最有力的反饋。

要求按時交作業的同時,還要他們認真完成。我每次把作業分成按ABC分等級,多批A級,多加鼓勵。在作文批改時,力爭找到他們作文中的閃光點加以表揚,婉轉提出不足之處。讓他們在得到肯定的氛圍裏生存學習。這樣他們的興趣越來越濃。

……

但從學生試卷反映出的問題也發現有以下不足:

一是,基礎知識被忽視。這不是難點但確實被小視的地方。拼音調號把握不準、標點符號模棱兩可現象、古詩詞默寫錯別字時時出現。以後要課課嚴格要求。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生。

二是,有時語文課被過度工具化,把課文分析得支離破碎,而對語文尤其是整體閱讀帶給我們的美的享受把握不足。下學期的語文課努力克服這個不足。

三是,課堂教學不能僅限於課本文本內容的講解,應重視知識的相關拓展和遷移訓練,尤其是語文學科的學習。我深信,語文應該是大語文,除了做好課外美文的指導欣賞外,應該吸納各科知識互補。

……

我知道自己還有很多不足,多向同行學習,取長補短,教學相長。讓自己更優秀,讓我的孩子學到更多的知識和做人的道理。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2

《核舟記》一課詳細地描繪了核舟上五個人物的造型。在通讀了這篇文言文後,給學生制定出分析對象,自學範圍。然後讓學生分組用形體演示其造型。學生爲了準確地重現核舟上的五個人物,團結起來,主動地查字典,解詞、翻譯課文,體會文中詞句的含義。之後,他們精心製作了白鬍子,“峨冠”、“手卷”裝扮東坡;爲了表現佛印的大肚子,(佛印“絕類彌勒”)他們在毛衣裏塞滿運動服,還另外用一個運動服斜系在肩上,以表現佛印身批袈裟,“袒胸露乳”;演舟子的同學挽起了頭髮,以示椎髻,脫了鞋和襪子,以更好地表現“右手攀右趾”;他們用凳子做爐,拿來了班級裏的水壺,還特別聲明沒有找到蒲葵扇,只能用摺扇代替;最後,他們還把講臺當成了船,在上面演示。學生表演的時候,我就在課件上勾勒出他們表演得正確的地方,以示表揚。“表揚包含着給被試以關於他自身的能力和自我主動性的反饋,從而使本人完成工作是愉快的,而且覺得自己是有能力完成工作的”。因此,學生們並未因爲有錯而感到沮喪。通過第一次排演,學生很快理解了“左手執卷末”“右手執卷端”等較易掌握的語句。但“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是怎麼回事呢?佛印“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又是怎樣一種姿勢呢?同學們又一次投入到緊張,歡快的探討中去。他們聯繫了核舟上人物所處時代的潮流,想到東坡、魯直所穿的是長袍,“現右足”、“現左足”自然就理解了。於是,同學們又找道具,補足了這一細節;通過查字典,問老師,他們弄清了“躺爲仰,臥爲側”。終於準確地塑造了佛印的造型另外加入了“若嘯呼狀”的細節??當他們第二次表演後,已經完全理解了課文中這一部分內容的含義,同時體會到了說明語言的準確性、生動性。既然文中的大部分內容都靠他們自學理解了,那麼,剩下的部分自然在愉悅的氛圍中迎刃而解。最後,在同學們成功的喜悅下,再一次統觀全文,使他們對文章的認識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完整而清晰。這樣,教師根據學生的臨場情況,隨機引導,啓發學生思考。而學生饒有興趣地根據自身水平按照自己設計的程式、方式討論,學習的過程,正是學生理解能力,自學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這樣一來,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字詞學習在學生主體活動和教師引導下不知不覺地完成了。

教學內容的設計,一般須遵從學生認知規律,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完整、生動地呈現事物或事理本身的美學價值。在整體感知課文的藝術美和解決文字障礙之後,通過動手做“核舟”,改寫評點“解說詞” ,使學生在動手做、動手改、動口說中,理清課文層次和說明順序。最後,學生們再一次通讀全文,使他們的認知經歷了從語言文字到形象生動的表象,再到語言文字的完整過程。幫助他們將語言形式和語言內容緊密結合起來。吉爾伯特·海特在其《教學的藝術》一書中曾談到:“如果我們不能獲得一聲出自內心的笑,那麼這一天的`教學就白費了”。通過演課本劇,動手做“核舟”,改寫評點“解說詞”。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正是獲取一聲聲出自內心的笑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我感受到了孩子們主動學習的熱情:他們滿含笑意的眼神,他們精彩紛呈的表演,他們此起彼伏的掌聲,這些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感受到了師者的偉大與自豪。如果不是因爲時間有限,我真想把孩子們的精彩表現拍照錄制下來。真的,在這短短的一節課過程中,孩子們給了我無數的感動:他們準備了齊全的道具,他們製作了精巧的核舟,他們全心的配合表現。如今他們又將美好的回憶留給我,讓我獨自回味無比享受。 由於本人板書的基本功比較差,所以本課教學過程中,板書的字跡不那麼令人滿意,需要今後教學過程中不斷加強。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3

一直羨慕語文老師們那雋秀的字體,橫溢的文采,在語文教研博客羣裏的溫馨互動……不成想一不留神,自己也加入到隊伍中來了。

雖然在一中時,有過n多次語文單科闖入級部前40名的喜悅,高考模擬時有過單科全市排名第三的榮耀,但畢竟大學所學不是中文專業,工作以來也從未接觸過語文教學。對這突來的挑戰總覺戰戰兢兢。

教了近一週的語文課了,隨便記點感受吧:

1、學生的摸讀能力亟待提高。

班裏趙春燕、龐偉浩看漢文書,相對來說還好些;可喬石、朱葦存的摸讀能力實在不敢恭維。喬石讀句子就沒有一句讀不破的,字的讀音也讀的亂七八糟,如此這般怎麼可能理解文章的意思呢,就更甭提欣賞了。朱葦存,視力越來越差,已經不能再看漢文課本了,她從前沒怎麼練過摸讀,晨讀時,大家一篇文章都快讀完了,她的第一自然段還未接近尾聲呢……

2、特殊學生到底特殊在何處?

吳燕,過去跟着三年級上語文,這學期卻一直留在本班上語文,她沒有課本,我也不知她有怎樣的基礎。她是上四年級的語文還是上初二的語文?在初二她能跟的上嗎?

董雲棟,不會摸書,也沒有書。大家都說他智力有問題,不必苛求。可我分明記得他英語課上那出衆的聽力與鸚鵡學舌的語言模仿能力。每當老師給予哪怕一點點的'關注他也能興奮上一節課,從他那喜悅的神情中我能體會到他那種能力被承認的成就感及由此生髮出來的自信心……

學生特殊,到底特殊在什麼地方?

3、學生對待作業的態度極差。

經常,不,應該說從來就沒認真的完成過。要求大家課後讀課文,可真正讀了的,全班最多是趙春燕一人。馬太效應在此時是那樣的大顯靈光:好的越好,差的越差!

我思考着學生們不認真完成作業的原因與對策。

認識到作業的量化程度不明確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回想自己小時候,老師佈置的讀課文自己曾認真的讀過幾次?心底裏大都認爲只有書面作業才叫作業。讀了但不熟和沒讀不熟的界限畢竟不如寫了三遍生詞和沒寫之間的界限那麼明顯,那麼易於界定,學生便可鑽着空子偷懶。再者,得怪自己的脾氣太好,對學生從來不着急上火,不會咱就講,還不會就再講——這難免助長了他們的不良風氣。

綜上分析,想來作業的量化還是相當重要的,不能隨口一說,要打印出來或將電子稿共享,讓大家切實明確,並能逐條自我檢查纔好。

下一步就給學生們備學案,量化要求才是。

4、學生的語文素養與信息素養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依賴,相互支持。

a、最近我決定着重培養學生自主查找、利用資源庫資源的能力。讓學生務必掌握復讀軟件的使用,自己一句句、一段段地聽並跟讀課文朗讀。將朗讀問題消滅在課下。

b、電子考試、作業的能力,利用博客平臺共享思想的能力培養。

c、電子作文最低誤碼率的追求!

5、尚存疑問:用盲文書的同學怎樣才能在書上做標記。

比如我們碰到了生詞,查完後可以標上拼音,他們怎麼辦?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4

基礎仍然要重視,尤其是字詞積累;閱讀應該逐步成爲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寫作方面應該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同時向中考靠近。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在摸索中前進,反思。

因爲語文的特殊情況,學生在不斷學習中,會出現好差分化現象,差生面擴大,會嚴重影響班內的學習風氣。因此,絕對不能忽視。爲此,我制定了具體的`計劃和目標。對這部分同學進行有計劃的輔導。我把這批同學分爲三個組。第一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時懶動腦筋不學的同學,對這些同學,我採取集體輔導,給他們分配固定任務,不讓他們有偷懶的機會,讓他們發揮應有水平;第二組是肯學,但由於能力不強的同學。對這部分同學要適當引導,耐心教導,慢慢提高他們的成績,不能操之過急,且要多鼓勵。只要他們肯努力,成績有望提高;第三組是紀律鬆散,學習不認真,基礎又不好的同學。對這部分人要進行課餘時間個別輔導。因爲這部分同學需要一個安靜而又不受干擾的環境,纔會立下心來學習。只要堅持輔導,這些同學基礎重新建立起來,以後授課的效果就會更好。

到現在,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裏,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希望能衝破以往教學模式,突破新天地。

一個學期不知不覺就快過去了,一期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種考驗。無論成績高低,都體現了我在這學期的教學成果。我明白到這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學期後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我都會繼續努力,多問,多想,多學習,爭取教學水平再上一層樓。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5

經驗:

1、選課很好,用優美的富有哲理的語言由名勝導入帶領學生進入情境,啓迪學生思考,較有詩意,讓人感覺真正進入語文課課堂。

2、學前明確目標法,運用有效。

3、課件選擇與文章相配,很有特點,古樸優雅,相得益彰。

4、分析文章層次較清晰,教學設計科學合理,條理清晰,基礎知識紮實。

5、講課時專業自然,有及時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環節過渡自然,環環相扣,文化知識滲透的很深。

6、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個性發展,重難點突出。

7、板書較清秀,層次分明,有內涵。

8、結尾處延伸恰到好處,拓展延伸適當到位。

9、文學氣息濃厚,知識性強,給學生和聽衆一定的收穫。

不足:

1、課前時間掌握不夠科學,課前一首歌較長,耽誤幾分時間。

2、課上分析文章時,有些不自然流暢,對問題挖掘不深。

3、課上拓展自己姓名,有些學生說得過多,未能及時靈活處理,將學生解釋自己姓名應該和給自己起名字同時安排在一個環節進行,顯得課內容就活潑動人了。

4、最後時間分配上把握不是很好,40分鐘的課按45分鐘準備的'課,最後一首洗兒詩,精彩拓展時,部分聽課教師離席,很是掃興和失落。

5、個別教師認爲課的內容上需要調整,不應該在課上講姓名文化知識,這點建議,我不接受,因爲我的課歷來都力求在課上給學生一定知識,有學生學的部分,也有教師講的部分,至於蘇軾兄弟二人一生動盪,沒有大的拓展,也怕衝擊課的主體,有意沒講。所以個別教師的評課裏提及的,恕不能接受。至於口誤,話多,下次改正。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6

本學期我擔任了初二年級3班和13班的語文教學工作。初二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比如,部編版初二年級教材難度明顯增加,兩個單元都是文言文,加大了學生的背誦量,其次學生的文言文是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文言文學習的“度”很難把握,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文言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語文課應該注重品詞析句,品出語文味。語文課本身包含的知識豐富多彩,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語文課強調學生對於語言的品味,有時候因爲時間關係,我不得不對一些文句優美描寫精彩的片斷,對其中的重點詞句忽略,讓學生籠統讀過幾遍就過。但是大多數時間在課文方面都是讓學生對重點語句品析,來了解作者思想,認知文本走進文本。因此對於語文教學我反思得出以下方法:

一、反覆朗讀能讓學生感悟理解文本。語文課重在品詞析句,這是語文課語文味的來源。語文教學需要品詞析句,甚至咬文嚼字。尤其是對一些成語,需啓動分析思維、聚合思維,並在聯繫上下文的過程中進行理解。需要強調的是,這理解決非斧砍刀劈式的肢解,更非喧賓奪主式的灌輸,而是學生與作者的對話、心靈與文本的交融。品詞析句、咬文嚼字理應成爲閱讀的基本功。

二、將品詞析句與朗讀相結合。遊離於品詞析句之外的朗讀,猶如喪失靈魂的軀殼。只有將二者有機結合方顯其完美。讓學生在反覆朗讀中品味,在解析後藉助朗讀進行表達。對一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思,可直接讓學生通過朗讀來詮釋、表達對文本的理解。有品有讀,語言文字才能得以咀嚼,消化,積澱,學生才能學會閱讀,才能進行大閱讀,他們心靈中的文學園地纔有可能生機盎然,碩果累累,才能品嚐到語文課的味道!

在以後的語文教學上我對自己要更加嚴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繼續聽課學習,勤於請教師傅,讓自己快速成長起來。“授之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教育的意旨並非知識的累積,而是心智上能力的發育。學生在學校的時間是有限的,所學的知識也受時代的侷限,他們要在未來有所作爲,要在未來跟上時代,就一定要不斷地學習,終身學習,去吸收新東西,更新知識結構。可見,方法的確比知識更爲重要,教授方法纔是教學的根本。那麼,學生對於傳授的方法是否能夠靈活運用,對學生而言,則需要一個較長時間的反覆的訓練過程。

作爲一名年輕教師,首先要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在本冊教材中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使教材更加完善,學生的認知更加強化。

其次要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爲學習的主人。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行爲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我的教學行爲,使我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

在這一個學期的教學過程中,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不過我覺得已有的知識、兩年的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的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課堂上要不斷的創新,不然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所以我想是到了要及時充電、及時補充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希望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創造一片新天地。

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飛速發展,要求具有新鮮活力的語文課堂不僅要有教學模式的轉變,學生思維的開啓,更要有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掌握教學助手的功能,用先進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習效率。用教學助手輔助教學採用生動靈活的教學方式,煥發課堂活力。這學期我所帶班級,雖然經過努力取得一些進步,教學水平及經驗上尚有很多的不足之處,仍須努力學習,從實際工作中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工作能力。我經常教導學生“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也要堅信但,只要堅持“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我一定會讓自己所帶班的語文成績的進步更上一層樓。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7

一、以讀爲線組織教學。通過對課文的多遍不同形式的讀,完成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我用充滿詩意的導語自然地把學生引入課文優美的意境,簡明地作了文學常識介紹後便進入了課文的學習。首先,我讓學生結合書下注釋弄清字音,自行朗讀課文。再由老師帶感情朗讀,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一下子便把學生帶到課文的意境中,然後再由學生仿讀,邊讀邊體會,讀中導,讀中悟,在兩遍三遍的朗讀中,學生大多對文章有了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數同學都能流暢自如並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因爲我特別欣賞洪鎮濤老師創導的“品讀”教學法。所謂“品”即發現,欣賞,咀嚼,感受。要想真正品出文章的味道,沒有讀的過程是不行的。“品”要以“讀”爲基礎,而“品”過之後要用“讀”來豐富語言的積累。先讀後品,品品讀讀,反覆誦讀,涵泳文意,纔是學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別是如《三峽》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二、教學過程中力求還學生以自主學習的空間。

文言文是一種知識載體,它承載着傳授知識的任務,但又絕不是惟一的'任務,更不是根本任務。記得在第一次給學生上文言文課時,我就讓學生討論過爲什麼學習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務是讓學生接受古代文化的薰陶漸染,提高人文素養。這樣面對一篇文章,如果肢解開來讀,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韻味,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讓學生在整體中去解讀語言,真正實現學生與古人的對話,學到活的知識而不是孤立的字詞。於是第二個環節就是弄懂文意。依據新的課程標準,文言文閱讀可藉助註釋和工具書,我大膽地刪節了過去串講這一環節,完全讓學生藉助註釋來讀課文,若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再拿到課堂上大家共同討論解決。實踐證明,有了前面品讀的基礎,學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決文意串講這個問題的。

三、玩味佳句,抓住文眼 。

如果說前面的讀是在爲品做準備,那麼真正的品就在學生對文章優美佳句的欣賞上。這一環節我首先讓學生找出自己喜愛的地方,然後說明喜愛的原因。許多學生都喜歡寫三峽夏季水的畫面。於是便抓住機會,誘發聯想,想起一些與此地情景相似的詩句,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夏季水流湍急,學生由原文想到了李白的《早發白帝城》,還想到了許多寫水的詩句。這既是一種對課文的理解,又是一種知識的遷移。有的學生欣賞“清榮峻茂”的圖景,於是課堂上對這四個字進行展開擴寫,用自己的語言將這四種圖景描摹出來。還有的學生喜歡秋季的悽清,面對兩岸高峻的山嶺,聆聽悲哀婉轉的猿的叫聲,體會空谷傳響的幽深,觸景生情。這種直接面對文本的傾聽和思考,拉近了學生與古代時空的距離,彷彿聽到了作者曠遠的呼喚,彷彿看到了作者對壯美河山的嘆仰。如果說《三峽》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融合,那麼學《三峽》的人也與自然景觀成爲一體了。在此基礎上,練習把文章改成一篇現代散文應該是信手拈來了,完成了聽說讀寫能力訓練的全過程。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8

《桃花源記》這篇課文已經教過很多次了,這次重新再教,我又有了新的感悟,新的收穫:

在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時,我用幻燈片出示了與課文語句相符的彩色圖片,學生非常感興趣,都被那優美的桃源之景深深吸引了,就連那平常上課愛開小差的學生都大聲地朗讀起來。我趁機讓學生練習朗讀,誰讀得好,誰就有機會開啓下一頁的美景,結果學生非常踊躍。而在教學之前,我還擔心這一教學設計是否幼稚,會不會讓學生只注意圖片,而忽略了對課文的學習。這一出乎意料的結果啓發我深思究竟什麼纔是以學生爲主體?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爲主體,教師在備課時就必須想想學生希望以什麼樣的形式學習,教師如何設計纔是學生所喜愛的教學方式,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現在我校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生命課堂教學改革,其目的和宗旨也是希望通過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效益,朔造有終身學習能力的人,而我認爲現階段我們所面臨的一個一直在提,但一直未解決的課題就是如何激發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上學期開始,我校在各班開展小組學習以來,應該說,我們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由於教師加強了對小組的評價,各小組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是我們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操作,發現有些時候小組的發言成了默認的那麼幾個學生的事,甚至成了組長的任務了,一些學困生在歷經失敗後,又是興趣缺缺了。至此,小組學習已經陷入了流產的危機,該如何及時採取措施彌補、挽救?

這一課的教學給了我很大的`啓發。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是否不要只盯着這一課的教學目標,能更多地去關注學生:學生的知識水平、知識結構、學生的需求,然後着重思考採用什麼樣的形式去教學,纔是學生所能接受的,所喜愛的。教師的教學不是隻要我的教學完美了就可以了,而是應該以學生學到了什麼,學會了什麼爲標準。只要從這一目的出發,採用什麼教學方式都是可行的。所以我認爲我們不能只依賴於小組學習,還應該採用形式豐富的教學模式,讓我們的課堂豐富起來。特別是在語文課堂上,我們作爲語文教師必須讓學生能夠在語文課堂上時時體會到語言的美,生活的美,要善於用美去感染學生。吸引學生樂於學習,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9

這是一篇非常優美的文章,即使是文言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讀起來依然不應該有多大困難,《桃花源記》教學反思。但不管怎麼說,它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字解句意的工具性必須放在首位,怎樣讓學生在感受文章語言美意境美的同時又能識記理解文章的字解句意,我還是使用一貫用的方法:多讀。

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也常聽說熟能生巧。文章讀熟了,好多意思自然而然就悟出來了,試想,一個同學文章都讀的不通順,想讓他理解是不大可能的。

於是我抓住早讀課時間,讓同學充分預習,反覆的讀,先把課文讀通順,然後找到自己感覺優美的句子,再反覆讀,能成誦最好。

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疏通這篇課文文意時,我沒有采用串講的方式,因爲我發現串講的效果不大好,班級除了幾個好學生能認真聽講記筆記,其他的同學堅持不了幾分鐘,也不能完全怪他們,因爲串講確實比較枯燥乏味,一節課講下來,老師講的口乾舌燥,學生聽的昏昏欲睡,一節課基本就是填鴨式,效果甚微,教學反思《《桃花源記》教學反思》。於是我想了一個辦法,就是一小節一小節疏通文意。先把這一小節的重點字詞劃給同學,因爲理解文言句意時,關鍵字詞非常重要,關鍵字詞解決了,這個句子的意思就差不多了,然後我再讓同學根據註釋,同桌或前後桌分組討論,實在討論不出來的字詞先放那兒,然後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實在解決不了的,老師再加以指導。這樣,他們的積極性比較高,而且每個人都有發言的機會,甚至是成績很差的同學都能回答對問題,因爲好多詞意註釋上都有,只要他們“有意注意”了,就能回答出來。即便是如此,我在講到文句優美的地方,還是放一定的'時間讓他們在理解的基礎上再反覆讀,我覺得這個很有必要。

第二課時,由於時間緊張,很多第一節課該有的環節到這節課上都沒有了,學生讀的不夠充分,自己展開也不多,因爲緊張好多原來想好的過程都亂了,加上自己“功力”不夠,所以感覺不好。因爲很多文言字詞,在已學過的多篇文言文中反覆出現過,幫助學生找規律,讓他們學會“舉一反三”非常重要,這樣可以增強他們閱讀課外文言文的能力。但在第二課時這方面我做的很不夠。好在由於文章的內容比較簡單,所以在分析文章思想時,學生配合的比較好。文章的寫作順序,桃源的美景,桃源人的幸福生活,桃源的神祕,桃源人對外界的戒備,及陶淵明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學生都找到關鍵句子理解回答,這點讓我感到比較欣慰。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一定要把課堂的細節做好,在平時的教學中,提高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也要鍛鍊自己的心裏素質,同時還要不斷學習,增強自己的教學水平。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10

一、大致情況

課內知識,特別是一些基礎知識學生掌握得比較好,如默寫、課內文言文。

課外部分(課外文言文、兩個現代文語段)情況就不容樂觀。

作文好作文幾乎沒有。

二、學生薄弱處

1、學生課外積累太少,依賴老師課堂講的內容。

集中體現在第11題,這道題目學生全軍覆沒。

2、學生篩選文本有用信息能力差。

理不清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關係,抓不住中心句。

3、學生概括事件能力差。

交待不清起因、經過、結果。

4、學生對詞語的理解缺乏方法。

5、部分學生不會寫讀後感。

6、作文材料陳舊、描寫少,多記敘、點題不到位。

三、今後舉措

1、針對學生概括能力、篩選有用信息能力差這兩點,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訓練學生這方面的'能力,要讓他們掌握方法,靈活運用。

2、加大課外文言文的訓練量。

3、抓緊課外現代文的指導。

採取分考點專項指導的方法,注重平時的語段講評。

4、給學生印發示範性優秀習作。

分析好在哪裏,如何借鑑。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11

一、教材依據:

本教學設計的《小石潭記》一課是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26課,所用版本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第3版。本單元入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國山水文學情景交融的特點。

二、設計思路:

1、教材分析: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遊、遊覽、返回的全過程,觀察入微,描摹細緻,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形似寫景,實則寫心。作者在寫景中傳達出貶居生活中孤寂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2、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在七年級學習了十多篇文言詩文,在八年級又系統的學習了三個單元的文言文,到第四個單元的文言文學習時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識積累,能借助註釋、工具書和一定的文言知識初步讀懂課文,對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也已具備了一定的能力。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不是很濃厚,在教學文言文時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指導思想:

課堂上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知識體系的主動建構者。心理學研究也表明:一節課中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間大約爲二十分鐘,因此本課的設計以趣味爲導入點,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實現知識的建構與重點、難點的突破。

4、設計理念:

語文教學應充分體現“以人爲本”的教學理念,本課的學習中通過營造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行朗讀競賽幫助學生掃除字詞障礙,加強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現知識的建構與重點、難點的突破,讓學生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不斷髮展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產生繼續學習的慾望,最終養成自主積累的習慣,發展自主學習能力,潛移默化中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品味和文學素養。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瞭解柳宗元的經歷及作品常識,能借助工具書、註釋疏通文義,學習對自然景物入微的觀察、細緻的描摹。

方法與途徑目標:通過營造氛圍激發興趣、進行朗讀競賽掃清字詞障礙,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突破重點、難點。

情感與評價目標:理解作者失意被貶,寄情山水得抑鬱憂傷的感情;體會作者筆下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注重學生互評與教師評價。

現代教學手段運用:使用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重點:

1、疏通文義;

2、學習抓住景物特點寫景狀物的方法。

五、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

六、教學準備:

1、蒐集資料、製作課件;

2、指導學生課前預習:

(1)收集有關作者及與《小石潭記》相關的資料。

(2)藉助工具書、書下注釋,讀懂文章大意。

(3)整理出預習中解決不了的疑難字句。

(4)在閱讀和蒐集資料的過程中,將發現的問題整理到預習筆記上。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請你暫時忘掉周圍的一切,讓我們伴着《瀟湘水雲》的古琴曲一起走近小石潭。一邊欣賞圖片中的美景,一邊展開想像的翅膀,漫步於青翠的山林間。看清亮透明的泉水歡快地流淌;聞野花淡淡的撲鼻而來的清香;聽各種鳥兒啁啾婉轉的鳴叫;陽光透過樹隙,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

美麗的大自然是改變我們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們感覺有些疲倦,如果我們感覺心情有些煩悶,我們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們人類最好的朋友。今天我們來到的地方是永州的小石潭,那兒曾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去過的地方。被貶後的詩人爲擺脫抑鬱悲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間,有一天他來到了小石潭……

(設計意圖:創設幽深寧靜的意境,引導學生走近作者,走近作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走近作者,瞭解背景

請學生交流收集到的柳宗元的資料。學生交流後,教師評價、補充,多媒體呈現有關柳宗元的資料。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人,世稱柳河東。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聰慧好學,21歲中進士第。他與韓愈、劉禹錫是同事。永貞元年,柳宗元積極參與王叔文爲首的政治革新活動,但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革新運動失敗,柳宗元被貶到永州,永州之貶,一貶就是十年。在這期間他寫下了《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遊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澗記》、《石渠記》、《小石城山記》)、《江雪》、《捕蛇者說》等大量詩文。柳宗元的散文與韓愈齊名,堪稱我國曆史上最傑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記》已成爲我國古代山水遊記名作。這些山水遊記,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鬱的心情。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主收集資料、整合資料的能力。通過對作者的生平介紹瞭解寫作背景,有利於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對難點的突破起到關鍵的作用。)

(三)整體感知、走近作品

1、教師示範朗讀課文,請同學們注意字音與斷句。

2、自讀課文,教師指導,要求:讀準字音,吐字清晰,聲音洪亮;讀出節奏,停頓正確;讀出語氣,讀出感情。

3、以大組爲單位進行朗讀競賽,看看哪一組讀完整篇文章的人數最少。規則:出現朗讀聲音不宏亮、打絆子;字音、斷句不準確時換下一位同學接着朗讀,教師不發表意見,請其他組來評價。

(設計意圖:誦讀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務,教師通過示範朗讀和方法指導教會學生如何誦讀文言文。然後抓住中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進行朗讀競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快速、高效地掃清文字障礙,爲理解文意與背誦打基礎。)

(四)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形式: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結合課下注釋疏通全文。圈點勾畫出疑難詞句,小組內質疑,記錄不能解決的難題。教師請小組的A、B、C、D類學生(異質分組:按學生語文基礎與理解能力差異分成四類)進行疑難文句的朗讀、翻譯、重點詞解析並且進行評價。教師點撥,強調重點字詞句。

(設計意圖:教會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師灌輸。引導學生養成查工具書看課下注釋的習慣,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的習慣,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利用小組合作方式,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新課標指出“評價學生閱讀文言文,重點在於考察學生記誦積累過程,考察他們能否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

對於A、B、C、D四類學生教師要胸有成竹,在每次分配任務時可有不同的側重點,以便及時反饋課堂學習的落實情況。學生互評的形式不僅能夠讓他們體會到學習成功的喜悅,而且能夠加強他們合作的意識。這一環節在合作、互動中完成知識的建構與重點突破。)

(五)質疑探究、抓住特點

1、投影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1)本文寫景條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

(2)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們有什麼特點?作者是怎樣寫的?

2、在學習小組內展開討論,小組代表總結髮言。教師評價並板書明確,並對第二段重點品讀,嘗試背誦其中的佳句。

(設計意圖:本文是文言文遊記中的佳作,作者對小石潭觀察入微,描摹細緻,這兩個問題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去探究文章的寫作特點,感受小石潭的幽靜。)

(六)品味文章,對話作者

1、精讀感悟,體會以景寫情的寫法

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暢說優美景色給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彷彿置身其境。自古以來,多少文人墨客對《小石潭記》稱讚不已,如果你也坐在潭邊,會有什麼感受?

2、深入探究,走進柳宗元

面對如此優美景色,作者卻是如此憂傷,文中的哪一句體現了作者的感情呢?你能不能結合寫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憂鬱從何而來呢?(可以從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

(設計意圖:新課標要求學生“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說出自己的體驗”,而且“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設計這個環節,要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通過對內容的分析,結合作者的背景資料來理解文中包含的情,這就是寓情於景,這樣達成突破文章的難點的目標。)

(七)暢談收穫、總結全文

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以下方面談收穫:

1、這堂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方法?

2、通過對課文的分析及對作者的瞭解,你獲得了那些啓示?

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後教師做總結髮言。

(設計意圖: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設計這一環節是爲了讓學生回顧本節課學習的要點,鞏固所學知識,並能結合生活進行思考。)

(八)我做導遊,介紹美景

選擇文中自己最喜歡的一處景緻,設計一段導遊詞,允許發揮想象做形象的描述,以引起“遊客”的遊玩興致。

請4——5名學生爲全班同學導遊(時間允許的話可以多請幾位學生),評評誰的導演最棒。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能就適當的話題即席講話,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說服力”,設計這一環節,既訓練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也有利於鍛鍊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一舉多得。)

(九)課後回顧,舉一反三

1、根據寫作思路背誦課文;

2、課外你一定看過不少描寫景物的古詩文,試着把其中描寫山水的名句摘錄下來,並選擇一兩則加以賞析。

(設計意圖:記誦積累是文言文學習的重點,故設計第一題。設計第二題意在培養學生對優秀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和對祖國優美山水的審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這是一道拓展性的聯繫題。)

附板書設計

板書在學生探究、討論的過程中逐步寫出。此板書設計將文章的寫作順序清晰地表現出來,能很好的幫助學生把握課文內容及寫作方法,並較好的理解作者情感。

發現小石潭: 聞其聲 見其形

潭中景物:水清(側面描寫)寫小石潭美景

柳 魚樂(動靜結合)寫魚兒活潑可愛

宗 小潭源頭: 形象比喻 (寓情於景)

元 潭中氣氛: 幽靜 (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同遊之人 抒孤寂悲涼之情

八、教學反思:

本課的學習注重以興趣爲導入點,設計中處處彰顯學生的主體性,不管是朗讀競賽、小組合作、互相評價,還是對話作者、暢談收穫、我做導遊等環節,都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及由淺入深的教學規律。教學中師生平等對話,共同探究,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以充分發揮,學生品嚐到學習的快樂,充分體現了“以人爲本”的教學理念。

從整個教學過程看,真正做到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教師只是做了相應的點撥,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維,同時激發了他們質疑、辨疑的意識。

語文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內,要注重課外的延伸,讓學生學以致用,拓寬對文章的理解。本設計的“課後回顧,舉一反三”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它將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有機結合起來,共同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12

人教版八上的教材編排與七年級的有所不同,文言文不再是每一單元有一篇,而是把文言文集中到五六兩單元。這學期我們先學習的是第五單元,《核舟記》是第五單元的第三篇文言文,也是本單元中最長的一篇,共六段,其中第二至四段是主要部分也是要求背誦的部分。考慮到《核舟記》是一篇自讀課,我想到了長文短上,精心設置了四個教學環節:

一、整體感知;二、理清思路;三、重點文言字詞、句用練習題體現,通過課件展示;

四、主體部分(2—4段)的學習以及背誦指導。

其中第三個環節是重點,但面太大,一點一點梳理下來,枯燥又費時。於是用練習的方式呈現,會的自行解決,有疑問的再重點講解,有針對性,同時目標又能落實。

第四個環節既是重點也是難點。本文是說明性文章,介紹一工藝品,本就有些枯燥,何況還是學生不熟悉的文言文,而且還要求背誦。怎樣讓學生在課堂上快速地感知,形象地理解,進而背誦呢?

在第2-4段學習中,我根據相應的段落的'具體情況,採取了不同方法讓學生巧妙地背誦,背誦效果很好。具體做法爲:

第2自然段,我引導學生首先了解結構方位介紹順序。這一部分是從核舟的整體到核舟的船艙部位,具體來說,從核舟的整體(長——高——中)——局部的小窗——啓之——閉之——右刻——左刻來練習背誦,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說明順序的理解和把握,同時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巧妙的背誦,取得了功倍事半的效果。

第3自然段,學生容易對蘇軾和黃魯直二人的動作神態及相互的方位配置產生了混淆,爲此,我引導學生三人一組,首先疏通段落的文意,然後三人配合模仿相互的動作神態,把無形的文字語言轉化爲有形的動作演示語言,然後根據有形的動作、神態進行背誦,尤其是注意兩個人的手的相互位置動作,膝的相互位置,這樣就解決了蘇軾和黃魯直的雙手的左右和兩個膝的左右的混淆的難點,從三人配合模仿動作,再到要求每個人描畫三人的動作、神情,既而按照畫面的神情動作進行復述,乃至背誦,這樣就事倍功半地解決了這一段的背誦的難點,也激發了學生背誦的興趣和積極性。

第4段背誦的難點是兩個舟子的動作的配置,也是出現左右混淆的問題。爲此我引導學生首先把兩個人的左右位置及其左右手的動作相互關係理清,如兩個舟子是從右邊到左邊的順序來介紹,右邊的舟子是從左手到右手,左邊的舟子是從右手到左手,這樣就形成了總體是從右邊舟子到左邊舟子,具體的兩個人的手是從"左——右——左"的結構形式,這樣背誦就省力多了。

課堂上,學生積極活躍,教師引導周密,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而最重要的是學生都能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背誦,速度快多了,而且學得很開心。通過這節課,我深刻認識到了教師認真備課,精心設計,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13

一學期的初二語文教學,我發現了以下問題將是我今後工作努力的方向。

一、學生方面:

1、學生的口頭、文字表達能力較差。在上課過程中,有些學生對問題答案心知肚明,卻不知該用如何的詞語來表達,往往表達出來的意思並不是很確切,與原意有一段差距。在作文過程中也是這樣,學生很難找到好詞好句來美化自己的文章,結果寫出來的文章乾巴巴的,不夠生動形象。由此可見,學生的詞彙存儲量是很小的,課外閱讀明顯偏少。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多閱讀美文,多摘錄好詞佳句,以提高詞彙存儲量,並多開展一些口頭和書面表達訓練,最終提高口頭、文字表達能力。

2、學生的'閱讀能力差,閱讀只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思考下去。甚至有時連大方向也把握不好。古文閱讀更差了,一些字的常用意義都不瞭解,無法對語句進行正確的翻譯,根本不瞭解古文所寫內容,答題自然是一蹋糊塗了。因此教師要多開展一些閱讀練習,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3、學生的兩極分化嚴重,形成了活躍和沉默兩派。活躍的經常是這幾個,活躍人數較少,大多數學生甘於沉默,不願發言。因此教師要想辦法讓更多的學生參與發言,參與課堂討論,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4、學生在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時,特別是在進行討論時,有時討論會偏離中心,提出一些無關課文內容的問題。因此教師有時要事前框定討論的範圍,對於討論的進程作一些適當的調整,對於學生新生髮的問題要有所準備。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

5、新課程教材基本上沒有框定統一的答案,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但並不是說學生的答案是漫無邊際的,最起碼要言之有理。教師在這方面也要做好引導工作,對有些問題的答案要指導學生做好筆記。

二、教材方面:

1、教材中有的課文難度太大,八年級學生無法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解決,教師這時要適當講解,以幫助學生答疑解惑。對於一些難的地方,教師也不必挖掘得太深,問題要設計得淺顯些,儘量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知識基礎相貼近,以利於學生的理解。

2、教材中有的研討與練習題難度太大,教師也要靈活處理,要有選擇性的做題,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

3、新課程教材中的課文人文性加強了,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也要對學生加強人文性教育,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感、健全的人格,讓學生學以致用。

4、新課程教材中的課文涉及的知識面廣了,所以作爲語文教師要不斷給自己充電,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做好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工作,加強語文與其他學科的聯繫。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14

教材分析:

《大道之行也》通過對理想中社會特徵的描述,闡明瞭儒家理想“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表達了“天下爲公”的理想。並且在文中指出了“大同”社會的三個基本特徵: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人人都能安居樂業;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

對於初二學生能夠來說,文言文的學習已經不算什麼太難的'事情。在初一學習的基礎上,學生已經掌握了很多文言字詞的用法,套用在今後的文言學習中,可以大致讀懂文意。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放在重點字詞的講解、課文的背誦及聯繫實際談體會上。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對文意的理解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因爲教師在課堂時間分配上不夠合理,因此,討論交流這一環節沒有充分展開,使得課堂重點沒有凸現出來。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

2.瞭解先賢聖哲關於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

3.背誦並默寫全文。

能力目標

1.重視誦讀,提高朗讀和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儘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聯繫實際,談談如何能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爲實現“大同社會”添磚加瓦。

德育目標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學習古人敢於衝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爲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要求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最好當堂成誦。

2.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

教學難點

1.聯繫《桃花源記》,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社會生活與文中“大同”社會相比,有無相似之處?

2.聯繫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了嗎?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15

(一)課堂教學善於調動學生,“激勵,喚醒,鼓勵”是教師組織課堂的三大法寶。

要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課堂上老師要善於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挖掘各科教材的興趣點,使學生形成比較穩定的學習動機,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爲可操作的實踐化知識。聽了周景軍老師的課,我就想:幽默的語言,搞笑的手勢,學生的思想就在融洽輕鬆地氛圍中活躍起來了,思維活躍了,學習興趣也隨之而來。

以學生爲主體,就要善於調動學生,花費心思,搞活課堂,可以應用情感激勵法、喚起注意法、自我發現法、討論辨析法、競賽評比法、小品表演法、分組結對法、擂臺比武法等等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快樂學習,幸福成長”這一境界。

(二)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正確方法。

學生有要學習的心理慾望,但往往不得法,方法不對,就談不上高效,就談不上自主,要會使用正確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的學習行爲無非是讀、思、問、議、評。讀:學生會讀書;思:會思考,邊讀書邊思考;問:對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詞語會質疑;議:討論時會說出自己的見解;評:會評價別人和自己的發言,哪些是對,哪些是錯,能加以區別。這幾個環節做實了,也就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注意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來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1,“會聽、勤思、敢說、善問”的習慣。會聽:上課時專心聽課,細心聽同學們的發言,邊聽邊思,精力集中。勤思:積極思考提出的問題和同學們的解答,要在學習過程中邊操作邊思考,邊觀察邊思考。敢說:上課要大膽發言,敢說話,敢大聲說話,敢於反駁別人乃至老師的意見。善問:沒聽懂的內容和在練習中遇到的不會的問題,要善於問。

2,“樂寫,善寫,會分析,將條理”的記筆記的習慣。我們的學生都有積累本,平時的課堂練習就要要求學生高質量的.寫,這樣考試時就會寫得優秀。

3,培養學生聯繫生活實踐來學語文的習慣。課堂上要注重學生的主觀體驗和發現,應讓學生放飛思緒,自由表達,不要把學生的思維框死於文本中,要把語文和學生的生活聯繫起來,引導學生學更主要的是引導學生做人。

總之,作爲語文教師要全力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就要把把語文和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能力培養聯繫起來,樹立教學就是育人,課堂就是學生的舞臺,以思想,想方設法、千方百計地爲學生創造展示、發展、培養自己的機會。把文本和學生的實際緊密聯繫起來,以育人爲本,,一切爲了學生的成長,發展組織教學活動進一步改進和完善教學環節。教是爲了不教,真正的放手,讓學生會學習,培養自主學習能力,讓課堂充滿生氣和激情,使學生更加自信、快樂地完善自己!這將是我極力追求的課堂教學效果。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