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五年級下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集合15篇

本文已影響 1.68W人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五年級下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五年級下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集合15篇

五年級下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1

今天這堂課,我從蘇軾的另外一句詩—“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入手,讓學生品讀雨之奇,扣住一個“奇”字,學生讀到了雨的'來去匆匆,讀到黑雲白雨的奇妙色彩……一個“奇”字,提領一頓,百毛皆順啊。

品味詩文意境前後,學生對詩題中的“醉”字也有了不同的理解,剛接觸這首詩的時候,學生就注意到這個“醉”字,他們理解爲喝了點酒寫下的詩文,然而在學完詩文之後,學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有學生提出,這個“醉”,還有陶醉的意思。

五年級下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2

這是一篇介紹讀書常識和讀書方法的課文。課文介紹了精讀和略讀兩種方法。

學生對精讀不陌生,用此教學對重點過閱讀課文,幫助學生感情課文所要說明的意思是如下幾點:一是略讀的意義;二是怎麼進行略讀;三略讀該注意些什麼。通過學習課文中介紹的略讀,幫助學生增加語言積累,應道學生感悟說明問題的條理和方法,重點是略讀的方法。閱讀教學不同於閱讀,略讀教學也有別於略讀。

略讀只是一種閱讀的方式,它的任務比較單一,只是爲了獲取相關的信息。而略讀教學則是一種教學活動,它承擔了更爲廣泛的.任務,不止是讓學生在略讀實踐中獲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不斷的實踐中學習略讀方法,學會略讀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略讀能力。因此,在略讀教學中光讓學生略讀是不夠的,還要授之以法,循法而學。

五年級下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3

《音樂之都維也納》是一篇散文,作者用優美的筆觸描寫了維也納城市的獨特風貌,講述了維也納被稱作“音樂之都”的淵源,表達了作者對音樂之都的讚美和嚮往。

課文的語言簡潔、優美,對維也納的.介紹層次清晰、明快,有詳有略,如音樂般急緩有致。從這篇課文的內容看,要理解維也納爲什麼會被稱爲音樂之都,首先可以利用每一個自然段的第一句話——中心句;其次,一定要在學習課文前我讓學生蒐集了大量的資料,如各音樂家的生平、業績,維也納的公園、劇院,城市的裝飾,人們的生活習慣等等。

如果沒有補充一定的背景材料,就難以解決這一問題。經過預習,課上就產生了一個小小的亮點。我問學生:“維出納是大音樂家的搖籃,後人爲了紀念他們,用他們的名字來命名這些街道、公園。都會命什麼名呢?”學生的思維被激發了,興趣被調動起來:貝多芬公園、海頓禮堂、莫扎特劇院、莫扎特街道、施特勞斯會議大廳、舒伯特公園、海頓公園……

但反思整節課,我覺得個性化朗讀還是做得不夠好。學生感受體驗作品的語言魅力這一過程教師的講解代替不了,學生的合作學習也取代不了,必須靠自己在閱讀中邊讀邊想,開啓心智。像《音樂之都維也納》這樣一篇課文提供了優美的語言,教師在教學中要營造良好的氛圍,如果能運用多媒體的優勢,整合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把維也納的美麗畫卷根據課文內容,通過展示,使學生產生感性的認識和體會,這節課也許就會更加激發學生喜愛音樂的情趣,效果也會更好些。

五年級下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4

《月光啓蒙》是內蘊豐富的散文,作者是著名的詩人孫友田。作者回憶了自己童年時,在夏夜月光的伴隨下,母親唱民歌童謠和講神話故事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母親啓蒙教育的感激、懷念之情。孫友田感謝“月光啓蒙”,我也同樣感謝《月光啓蒙》。 《月光啓蒙》讓我進一步反思自己教學中的不足,而且這些不足還是教師對教材的解讀不夠準確和備課時偏重於備教材忽視了備學生而造成的.。

1.“對話”問題。

語文的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彼此分享對文章的理解,探討重點問題。作爲教師,比孩子早一步解讀教材,其實在整個“對話”過程中更應該是充當“引路人”的角色。也就是說教師對“對話”在備課中是早有預設的。對於預設,在備課中我是相當細緻的,從學生角度出發,設想了許多情境,同時也設計了必要的引學過程。但課堂又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在課堂上,我總是“情不自禁”地陷入自己的預設,這就不再是真正的“對話”了。

2.“評價”問題。

在課堂上適時的評價是推動教學,促進學習的一種有效的辦法。我在評價上做得總欠火候,有時一個手勢、一個微笑、適時的示範都是評價,往往“無聲勝有聲”。學生是否從評價中獲益,並有所提高,是評價有效與否的標準。在本課的教學中,對朗讀的評價是重點,怎麼樣才能讓孩子從評價中理解課文應該怎麼讀好,讀出味道。如對歌謠的朗讀,第一次我是讓孩子在理解第四節的基礎上讀得柔美、深情。第二次則是讓孩子在理解歌謠的基礎上讀出文字的意韻。

但在教學中,因爲評價的意向性不夠明確,孩子沒有讀到位就急於推進教學,而使讀的層次體現得並不分明。可見,作爲一名語文教師更應有豐厚的語言底蘊,對於課堂中生成的問題能用妥當的語言引導,巧妙而又自然的推入下一環節是非常重要的,這就需要不斷的學習和提高。

五年級下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5

《談禮貌》是一篇說理性的文章,文中通過三個生動的事例從正反兩方面告訴學生禮貌的重要性:禮貌待人,使用禮貌語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與人交往的時候,以禮待人,恰當地使用禮貌語言,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社會生活更加美好。

教學之前,因爲大隊部舉辦的“踏英雄足跡,做文明少年”的.隊會活動中,我班學生將文中的三個事例進行了課本劇排練,所以教學時,我讓學生把三個小戲劇在課堂上進行了表演。再讓學生討論,同是問路,爲什麼岳飛就得到了悉心的指點,而牛皋就沒有得到指點呢?從而讓學生理解了禮貌待人,使用禮貌語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接着,我採用了放手的態度,讓學生自學後兩個事例,效果不錯。這節課,我還通過結合以前所學的課文讓學生了解了議論文的文體。但仿寫的效果並不理想。還應加強寫作指導。

五年級下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6

在教學《宿新市徐公店》這首充滿童趣的古詩時,上課伊始,我先給學生講了個有趣的故事:“春天來了,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清晨,一個住在鄉村的孩子剛剛起牀,推開家門,就看見一隻黃色的蝴蝶在院中翩翩起舞。孩子被吸引住了,想趁着蝴蝶落在一朵鮮豔的太陽花上休息的時候抓住它。

可是再怎麼輕手輕腳,那隻機靈的蝴蝶還是一拍翅膀飛走了,沿着鄉間的小路,直飛進黃澄澄的油菜花中。孩子追啊跑啊,但茫茫如海的油菜花叢裏,哪裏還能發現蝴蝶的`蹤跡?大家想,這時,這個小男孩的心情會怎樣?”學生議論紛紛,有的說:“他一定很生氣。”

有的說:“他氣壞了。”有的說:“他大哭起來,因爲油菜花是黃色的,蝴蝶也是黃色的,他找不着了。”我故意擺出一副神祕的樣子,對他們的答案均無情地給予否定,順勢說:“請看圖,這個孩子發現蝴蝶突然不見了,不但不生氣,反而很開心,很興奮。這是爲什麼呢?”學生們一頭霧水,一個勁兒地搖頭。我連忙再趁熱打鐵:“大家認真讀讀古詩,再好好欣賞插圖,就明白了。老師也很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你們能告訴我嗎?”

話音落畢,教室裏孩子們認真欣賞古詩的情景讓我很欣慰:有獨自搖頭晃腦吟詩的;有用手指指點點與同桌交流的;有神情專注、仔細閱讀的。纔不過幾分鐘,一隻只可愛的小手就已高高舉起,爭着發表自己的看法。

這節課我並沒有使用多媒體,而是藉助教師的語言和課本插圖,我認爲也創設出了一種學習的情境,所以我認爲創設情境不一定要依賴多媒體。

五年級下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7

這篇關於克隆的說明文結構嚴謹,思路清晰。上課時,我採取讓學生先整體感知課文,抓住(定義-範圍-作用-前景)理清文章的結構。通過圈點勾畫的方式,學生們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理解了什麼是克隆,並就克隆對人類的意義進行了討論,學生明確了克隆是一把“雙刃劍”,對人類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知道了說明文的一些說明方法(如本文用到的下定義和舉例子)。

在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後,我開始引導學生思考課前提出的問題:克隆是怎麼一回事?請大家默讀一、二自然段,畫出能解釋這個問題的語句。片刻,有學生開始舉手了。幾位學生都說到了這樣兩句話,“孫悟空緊急關頭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氣,毫毛立刻變成了一羣和自己一模一樣的孫悟空。這就是克隆。”“不經過兩性細胞結合而直接繁衍後代,就叫無性繁殖,也稱克隆。”這兩句話都是在說明什麼是克隆。顯然,第一句是形象化的描述,而第二句則是科學定語,這是兩種不同的`說明方法。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習說明文,不僅要知道文章寫了什麼,更要清楚是怎麼寫的,也就是說明方法的問題。於是,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對這兩句話的不同表達方式進行再辨析。“請大家讀一讀,比一比,這兩句話哪一句話更能說清楚克隆是怎麼回事?爲什麼?”結果,學生一致認定第一句形象一些,易於理解。第二句則更爲準確一點。通過比較,學生也明白了這是兩種不同的說明方法。 最後,我給學生來了個總結:“爲了幫助我們弄清楚克隆是怎麼回事,作者採用了兩種不同的說明方法。第一種較爲形象生動,一讀就明白,也容易記住。第二種是科學定義,更爲準確。兩種說明方法各有所長。至於哪一種好,可以根據寫作目的和讀者的不同靈活使用。說明文是兼知識傳輸與說明方法滲透於一體的文體。自我感覺,這類型的課文,說明方法的滲透應與知識傳輸並重,而不能僅僅把它當做一般的科學作品解讀。

五年級下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8

本文是一篇讚美人世間美好情感的美文。文中從細節處一次次表現了父母之間真摯、深厚的愛情。茉莉花是全文的線索,也是借茉莉純潔、樸實的特點來託物言志,讚歎這對普通父母之間的感情就如同這茉莉般感動人心,耐人尋味。

考慮到這是第一課時,文章的篇幅較長,學生之前並沒有充分的預習。所以我在教學設計時依然保留了感知課文、認讀和理解生字詞的環節。但五年級的孩子已具備一定的獨立識字和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能力。因此,這個環節的時間不宜佔用太長時間,否則重、難點就不夠突出了。

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不能面面俱到。我想通過“解題”讓學生初步理解課文。即:“人與人之間的愛”與“茉莉花”之間究竟有什麼共同點?在感受“愛”這個環節中,我側重於讓學生充分地讀6-13節,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感受。“珍視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是課標一再提出的要求,我鼓勵學生真實地談談自己爲何而感動。並且及時抓住課堂上學生有閃光點的回答進行點撥、渲染和深化。我想,語文的課堂應從“一

言堂”變爲“衆言堂”。我們不應機械化地拉着學生圍繞我們事先安排好的教學設計跑,而應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個性化的閱讀能力。

對於茉莉花的特點,文中很明確地用三個詞來形容:平淡無奇、潔白純淨、散發清香。由於在6-13節細節中,學生已深刻體會父母的愛,因此,能輕鬆地淺談這三個特點與“愛”之間的`共同點,我相機總結。

達到“解題”這個教學目標後,我引導學生對於“愛”的概念進行拓展和延伸――我們讚美人世間一切美好的愛,無論是茉莉般樸實的愛,還是玫瑰般熱情的愛……從而聯繫自己的感受,聯繫自己的生活,談談你對“愛”理解。通過這個環節的昇華,發揮語文薰陶、感染的德育作用,而不能僅侷限在課本的範圍。

當然,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還是出現了一些力不從心的地方:課件設計不夠新穎、板書的位置有些偏、語言方面可能還需日後的錘鍊……作爲年輕教師,可能我的反思不夠全面,尚未看到其他的不足之處,若能得到各位老師的點評,我會本着虛心求學的態度繼續摸索,繼續努力!

五年級下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9

反思《語文課程標準》在談到關於修辭的教學時指出:“閱讀教學中,爲了幫助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告訴我們學習修辭的目的不是爲了系統掌握修辭學的知識,而是要服從理解課文的需要;告訴我們小學生學習修辭要掌握的“角”是“必要”,不要講得太深,要在學生所能理解的範圍內;還告訴我們不必另設修辭課專門講解修辭知識,應當採取“隨文學習”的做法。

比如,本課中的'“從頭頂傾注而下的水滑過了我們的臉,像一條小溪流,順着脖子緩緩地滑過了我們的胸和背……”和“先是像我們這樣的孩子……”前者是比喻,後者不是比喻,通過比較的方法,學生就能理解比喻容易出現的誤區。

五年級下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10

每次授完課後,我總是有意地提醒自己。思,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想,學生是否在此節課上獲得發展。本次教學我旨在引導學生憑藉具體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描寫彭德懷深情、動作、語言的句子,感受彭德懷愛騾子更愛戰士的情感,體會其與戰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質

爲了達成這一教學目標,我讓孩子們邊讀邊圈畫,抓住一字一詞一標點來多元感悟,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交流內心感受,特別是對“不耐煩”、“怒吼”、“發火”等詞語的.品讀,使學生不知不覺中走進了彭德懷複雜的內心。那種忍痛割愛的疼痛就像是在行走在刀刃上一般呀!真的非常令人感動。

我想,這種有效的閱讀活動歸功於學生的靜思默想,沉浸在文本中的閱讀才能撥動學生的情感之弦。如果學生真的能掌握了這一點閱讀的方法,假以時日,他們的閱讀能力一定能夠不斷提高。

五年級下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11

《秦兵馬俑》這篇課文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與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表達了作者對光輝燦爛的中華民族藝術的熱愛。文章不僅採用了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等說明事物的方法,而且展開了豐富而合理的想象,從而把秦兵馬俑的特點栩栩如生地描繪出來。

因此,作者是如何寫兵馬俑的恢弘氣勢和高超的製作技術,怎樣表現兵馬俑衆多的類型和鮮明的個性,便是本篇文章的教學重點,同時也是教學難點。在我上這一課之前,孔華老師已經完成了教學公開課,恰是這一課。當時,爲引導學生感受中國悠久燦爛的民族文化和人民無窮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孔華老師緊緊扣住秦兵馬俑的特點,抓住“享譽世界”“舉世無雙”等重點詞語,有效運用多媒體課件,使得學生在多媒體的視覺衝擊下,理解了秦兵馬俑的整體特點和個體特點。尤其可貴的是,教師還將寫作教學落實到課堂中,增強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我自覺達不到孔老師的高度,於是將整節課的重點分解到兩節課上。第一課時,我把重點放在詞語意思的理解上,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這樣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學生對詞語的意思理解得會更加深刻。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重點引導學生理解了三個詞語“舉世無雙、享譽世界、絕無僅有”。首先,我讓學生從文中找出作者對兵馬俑的'高度評價和讚美,學生很快找出了含有這三個詞語的句子,讓學生從字面上理解了詞語的意思。然後,讀

課文,看看課文的哪些描寫讓我們感受到兵馬俑的“舉世無雙、享譽世界、絕無僅有”。這樣,把詞語的教學和課文內容緊緊聯繫在一起。其次,我抓住“規模宏大”的特點進行了講解與朗讀指導;第二課時,我抓住“秦兵馬俑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的特點進行教學。教學這一部分內容時,我通過讓學生表演,聯繫上下文等方法,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兵馬俑進行朗讀指導,學生學習興趣高,思維活躍。

五年級下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12

回顧了長征的艱難歷程,謳歌紅軍戰士英雄無畏和樂觀精神,抒發作者勇往直前,無往而不勝的豪邁情懷,《七律長征》是毛澤東同志爲紀念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徵而作。作者以其軍事家高瞻遠矚的眼光和詩人豪放熱情的氣概,爲了讓學生更好的瞭解寫作背景。我首先設計了精彩回放,走進長征。使學生對長征有一定的瞭解,再通過課文中註釋,和學生查找的資料中讓學生大致瞭解課文內容。再以讀代講,感知長征。特別引導學生高聲朗讀課文,領會和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詩歌是很講究煉字煉句的具有音樂美的.一種語言藝術。因此,讀詩對語言要進行咀嚼,反覆地深入地體會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句話有所表現的

豐富的內涵,教唱、吟誦,體會詩的音韻美和節奏美,逐步培養欣賞和朗誦詩歌的能力。文本對話,深入長征。詩人展開誇張的手法,創造出新的藝術境界,例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烏蒙山的高大險峻,可在紅軍戰士眼中它們不過是細浪和泥丸而已。足見紅軍的頑強和樂觀。在學習課文時,把詩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躍性的生活內容,人物形象通過想象加以充實,加以補充,使畫面呈現在學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課文內容。把這一課真正上成讀書課,通過反覆情感朗讀,讀出詩的意境,讀出紅軍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五年級下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13

《灰椋鳥》這篇散文描繪了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場面,表達了作者對鳥兒的喜愛和對林場工人辛勤勞動的敬仰之情。這節課,我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自讀自悟,領會並欣賞灰椋鳥歸林以及他們落下起飛、起舞爭鳴的景象,體會作者觀鳥時的興奮,歡呼時的情感,增強學生愛鳥意識。課始,我利用談話方式把學生引入了課文的重點段落第四和第五自然段,特別針對“投入”、“排空而至”、“浩浩蕩蕩”、“傾訴”、“百鳥爭鳴”、“似……,如……”等重點詞、句的理解、品味、反覆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體會後再朗讀。

教學的`過程是師生共創共生的過程,師生同屬於課程的構成因素,教師與學生平等地參

與教學,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我覺得還有很多不足:首先,我開始複習時出示灰椋鳥的外貌,到最後沒有再出示進行比較,使課堂教學少完整;其次,在讓學生想象說話時,學生思路較窄,我沒有及時進行思維廣度的引導,使課堂缺少了靈性;還有,在對學生朗讀的評價上,我覺得自己的評價語言比較貧乏,對學生的激勵性不夠,使課堂語言少豐富。

五年級下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14

教學本課時,我抓住了兩個問題統領全文,其一:司馬遷爲什麼要寫史記?其二:司馬遷爲什麼要發憤寫史記?對於司馬遷爲什麼要發憤寫史記?通過與發奮的比較,學生理解爲“一場飛來橫禍”造成。通過教師補充“李陵事件”,使學生了解司馬遷是一個正直、勇敢,不同流合污的硬漢子,是個是非分明的客觀的史官;接着抓住“血濺牆頭”“了此殘生”理解司馬遷所受的`屈辱是常人所不能想象的,他想象一個男子漢一樣光明磊落的活着,可是現實卻不容他如此;他想象男子漢一樣壯烈的死去,可是父親的遺志沒有完成,理想沒有實現,他只能忍受着悲憤苟活着,他是一個偉丈夫。

因爲開始提出的問題準確地把握了課文的重點,貼近了文章的主旨,有利於學生深入地讀書感悟、薰陶、內化,充分地開發文本的教育資源。教學時,我引導學生通過潛心會文和表情朗讀課文,感悟、體驗司馬談臨終時“淚流滿面”的遺囑,司馬遷受酷刑時“悲憤交加”的情景,使學生的心靈就會受到震撼,司馬遷的形象在學生的腦海裏打下深深的烙印,效果很好。

五年級下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15

《早》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文中借梅花“開得早”,讚美的魯迅“時時早,事事早”的精神,借梅花開在深冬,預示着春的到來,讚美魯迅敢於與敵人奮鬥一生,教育人們要做“東風第一枝”, 珍惜清晨,珍惜春天。

我認爲:只有讓學生體會到“物(梅花)”與“人(魯迅)”之間的關係,纔可能真正讀懂課文。一個“早”字,說到了兩事,是全文的靈魂所在。

上課伊始,我讓學生質疑,一個學生舉手:“老師,課文講的是三味書屋和魯迅的故事,爲什麼卻以‘早’字爲題呢?” 另一個學生也提問:“老師,這篇文章寫魯迅,爲什麼要寫梅花呢?”

我心中一喜:本文“梅花”聯繫了 “書屋”和“魯迅”,而“早”又是“梅花”與“魯迅”的.共同之處。解決了這兩個問題,這篇課文就會被真正讀懂。

因此,第一課時,我抓住“書屋”進行教學,讓學生從方位,書屋的作用,書屋的陳設,通過圖文對照,在圖上找出魯迅的桌子位置。學生通過方位,都認定了左邊是魯迅的書桌。接着,再按照課文內容進行朗讀,學生就很容易瞭解三味書屋的具體位置與陳設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