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頂碗少年》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3.57W人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頂碗少年》小學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頂碗少年》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頂碗少年》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

讓心循聲而動——記《頂碗少年》一文的朗讀教學

年幼時,每每看到古裝電影中一羣讀書郎個個搖頭晃腦地朗讀,我總會忍俊不禁;中學時,又從《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學到“讀到這裏,他(先生)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頭,向後面拗過去,拗過去”,總是忍不住仿效;教書後,方知朗讀的重要。

優秀的文學作品猶如悠揚的音樂,閱讀它,你常常不由自主地輕聲誦讀起來,合上書,文質兼美的語句又不自覺地浮現於腦海,回味不已。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遇上音樂性強,富有節奏感的文章,我總是不惜課時地讓學生藉助各種形式開展朗讀,用耳朵傾聽流暢、靈動的文字,用心靈領略深邃、豐富的情感。

《頂碗少年》這篇敘事散文篇幅短小、結構完整、立意鮮明,讀懂文意無需花太多的時間。中學語文的教學目標還在於引導學生懂得“如何寫”、“爲何寫”。如果以“我講你聽”、“我說你記”滿堂灌的形式教授寫作技法的話,那也許無異於嚼蠟,枯燥無味;如果以“咬文嚼字”、“逢句必究”滿堂問的形式探討人物心理的話,那也許教學內容凌亂,疲憊不堪。我把這堂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爲:通過形式各異的朗讀,讓學生進入課文情境,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體會少年身處的困境,揣摩失誤後少年的心情;體會“金邊紅花白瓷碗”反覆出現的作用。

頂碗少年第二次失手後,“場子裏一片喧譁”。爲了引導學生感同身受少年那時面臨的困境,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要求學生在有感情地朗讀文章第四段中“觀衆中有人在大聲喊:‘行了,不要再來了,演下一個節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來。’”這句話的基礎上,再現當時的場景。學生用聲情並茂的朗讀傳遞了當時觀衆內心的不滿意、不耐煩,再現場景的表演中有的學生根據生活的體驗建議加入一陣噓聲,以此顯示觀衆不買賬、喝倒彩的心態。

看到學生們這麼快地進入情境,我趁熱打鐵地拋出一個問題:如果你是這位再次失手的少年,面對臺下一片喧譁、臺上一地碎片,你又會產生怎樣的心情?學生頓時議論紛紛,學生甲眉頭擰起說:“太丟人了!恨不得地上有一條縫鑽下去。”學生乙哭喪着臉說:“天哪,我今天到底是怎麼啦?”學生丙攤開兩手說到:“完了,我真的徹底完了!”無論從學生表情,還是從他們言語,顯示出他們通過文本的朗讀真切地感受到此刻少年跌至冰點、絕望無助的心情。強烈的現場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進了文本深處,走入了人物內心。

在預習課文的過程中,七班學生劉丹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作者在描寫少年三次頂碗的過程中,爲什麼每一次都會提到那一疊“金邊紅花白瓷碗”?這個看似毫不起眼的細節每一次帶給讀者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引導學生體會這個細節的作用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常言道: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如果我簡單地把握我的理解告訴他們,那麼不僅不利於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還會讓他們失去了一次“意會”的審美體驗。“意會”自然脫離不了語境這個大背景,於是我要求學生各自大聲朗讀提及“金邊紅花白瓷碗”的三個不同的語段(文章的.第二、三、四自然段),看看它們出場的背景是否相同?認真朗讀後,學生髮現:“金邊紅花白瓷碗”第一次出場是在少年前期輕鬆自如地表演;第二次出場是在第一次失誤後,面帶微笑,不失風度的少年準備重演;第三次出場是在第二次失誤後,不知所措的少年得到白髮老者的鼓勵。

有了這一背景的認知,我再請三個朗讀水平較好的學生分別朗讀這三個語段,其他學生邊聽邊感悟。沒想到舉手發言的人還真不少,有幾個內向的女生也參與其中。通過全班的交流討論,學生逐漸體會到:當“金邊紅花白瓷碗”出現在輕鬆自如的表演中,它顯得分外精彩奪目;當它第二次出現時,由於有了前面的失誤,給人感覺有些擔心、有點讓人不敢正視;當第三次絕望的少年從老者手中接過它時,感受到一份沉沉的信任,也爲後文那場“驚心動魄的拼搏”埋下伏筆。

在傳統觀念裏,朗讀似乎是字正腔圓者的專利。其實不然,記得那次兒童文學家曹文軒操着一口寧波味的普通話作講座,誠懇的聲音,真摯的情感贏得滿堂喝彩。既然朗讀具有如此神奇的美麗,那麼讓文學的節奏在我們語文課堂裏迴盪動人的旋律,讓我們的心兒在琅琅的書聲中譜寫美妙的樂章。

《頂碗少年》小學語文教學反思2

《頂碗少年》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的一篇略讀課文。這篇文章爲我們介紹了文章描寫了一場扣人心絃的雜技表演。演雜技的頂碗歷經兩次失敗,最終在一位老者的鼓勵以及少年自身的堅定意志下獲得成功。結合本單元的主題“感悟生活,獲得人生啓示”,這篇課文的教學要讓學生自主獨立地讀書,把握課文的梗概,瞭解課文的表達順序,感悟出“失敗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以前我總不敢放手,只用一節課上完一篇課文,哪怕是略讀課文,因爲從各個教參裏告訴我們要教會學生的內容太多了,總是難以取捨。不過今天的課卻引起了我的思考。何謂略讀課文教學?不就是讓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嗎?今天的這節課讓我看到曙光了。在本文教學中,由於文章較長,我從“說說你對頂碗少年的印象”入手,讓學生對人物有初步的感受。在這個環節裏,其實學生也已經能夠找到相關少年失敗後堅毅表現的句子來說明人物形象的了,這對進一步領悟文章蘊含的人生道理有很大的幫助。然而,爲了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悟這個少年最終獲得的成功不是唾手可得的,我設計了讓學生去了解“這是一場怎樣的雜技表演?”。

這個環節讓學生從文章多處找到相關的句子來品析這場表演的“驚心動魄和超高難度”。爲了引導學生突破教學重點,我通過讓學生對比在表演兩次失敗後觀衆的.反應和少年的表現來讓學生感悟少年在連續兩次失敗後,在觀衆的巨大壓力下永不放棄的精神。當時我設計了兩條線來幫助學生理解。一條是抓兩次失敗後觀衆的反應,另一條是抓兩次失敗後少年的表現。通過閱讀課文,弄清故事的梗概,瞭解課文的表達順序;抓住重點句子理解,把握主要內容,弄清頂碗少年是怎樣面對失敗,堅持一次次表演,最後獲得成功的。通過讀分析領悟作者看錶演時受到的啓示;感悟“堅持到底就是勝利”的人生哲理,培養學生面對挫折應有的信心和勇氣;能結合實際談自己的體會和感悟。引導讓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領悟做人道理。

這節課上也存在着不少遺憾:比如,對學生的朗讀指導不到位。我在教學時過於重視學生品詞析句的能力培養,而忽視了朗讀的指導。學生每每分析後都是自讀感悟,朗讀方式單一不說,也不能瞭解學生的朗讀是否體現了少年的精神,學生讀的面比較少。如果每位學生分析後,都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讀一讀,學生在彙報朗讀時如果沒有讀到位,可以讓他們先說體會,如果理解到位後再去讀,或者可以讓讀到位的同學範讀,他學讀。在體會少年在失敗後的反應時教師可以先讀出觀衆的反映,再讓學生跟讀少年的反應,進行師生對讀。課文的最後一段是烘托感情的段落也可以讓學生齊讀,等等,總之要通過多種形式來練習學生的朗讀。如果這樣,我想可能學生的理解會更深入一些。

《頂碗少年》小學語文教學反思3

《頂碗少年》這篇文章描寫了一場扣人心絃的雜技表演。頂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敗了,但他不失風度地向觀衆鞠了一躬,一切重新開始;第二次碗又掉下來了,少年又鎮定下來,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向觀衆鞠了一躬;第三次終於把碗穩住了,全場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多少年後,作者每每想起,總會產生一陣微微的激動…

一、品讀中,悟課文

在彙報時,各小組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朗讀,心靈與文本撞擊,在撞擊中觸動,真正讀出了自己的心裏感受。從而使學生在讀中具體地感受到頂碗少年的精神。例如學生在分析:在輕鬆幽雅的樂曲聲裏,只見他頭上頂着高高的一疊金邊紅花白瓷碗,柔軟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體,做出各種各樣令人驚羨的動作,忽而臥倒,忽而躍起……碗在他的頭頂上搖搖晃晃,卻總是不掉下來。學生只知道這句話是對頂碗少年表演的具體描寫,但缺乏想象,體會不到當時的驚險。總之,在挖掘教材的基礎上以情促讀,以情導讀。運用不同的`朗讀方法,在朗讀中感悟人物的內心感受,讓真、善、美有機地統一起來。

二、抓主脈,貫全文。

一疊金邊紅花白瓷碗在文中反覆出現4次,每次出現的作用都不同,但如果在講課文時生硬地提出每次出現的作用是什麼,學生肯定不能理解,答不出來。我在修改導學案時反覆考慮,如何在分析理解課文時邊理解,邊滲透,從而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例如:當頂碗少年準備第3次表演時,我提問:面對着第三次出現的一疊金邊紅花白瓷碗,這一疊碗不僅僅告訴了我們它的色彩,數量,還意味着什麼?學生順勢回答了多種答案,一道無情的考題,就這樣難點被擊破。通過對這一內容的研究,使我知道了只有老師多讀、多思、多悟,學生才能更進一步的感受字裏行間的真正內涵,領悟全篇文章的主旨。

本課教學基本上按預先設計完成,但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在教學少年兩次失敗的時候語句的理解還不夠透徹,寫作上的技法沒有點明,以致後面的相關教學有點模糊。如果能做到位,學生後面的理解會更輕鬆,更到位。其次是課文結束的省略號的處理,我只是把學生停留在少年的身上進行想象,而沒有讓學生更深地領悟少年身上的精神,最後的環節可以讓學生在“微微激動”上展開想象,這樣或許會更好。

《頂碗少年》小學語文教學反思4

《頂碗少年》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的一篇略讀課文。這篇文章爲我們描寫了一場驚心動魄的雜技表演。演雜技的頂碗少年曆經兩次失敗,最終在他人的鼓勵以及自身的不懈拼搏下表演成功。結合本單元的主題“感悟生活,獲得人生啓示”,本課要讓學生感悟到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棄的精神。

這篇課文語言優美,感情豐富,道理深刻,是進行讀寫訓練的好教材。我本課的教學設計旨在創設情境,讓學生自主地、自由地閱讀,提升閱讀技能,享受閱讀成功的樂趣。讓學生從文本和畫面中真切的感受到:在生活中,當我們面對挫折時,只有不懈努力才能獲得成功。結合我的主題教研個人主題——“讀寫結合學表達的方法研究”,本節課我主要引導學生學會課文的一種寫法——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讓學生在感悟文本內容的同時,培養他們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儘可能地使讀寫實現有機融合。現結合個人的教研主題,將本節課的教學反思如下:

一、挖掘字詞,想象表達

課文內容較簡單,描寫了頂碗少年的三次表演經過,緊緊圍繞表演的“驚心動魄”展開,課堂中我先拋出一個問題:“這是一場怎樣的雜技表演,爲什麼說是一場( )的雜技表演。”由此引導學生抓住感受最深的句子,緊扣重點字詞感悟文本。品讀時,我又重點帶領學生感悟第一次表演,通過扣詞——自悟——自讀,從少年、碗、觀衆三方面感受到了表演的驚心動魄。特別是“屏住氣、目不轉睛、忍不住”等詞,學生感悟深刻,想象豐富,有的說到:“觀衆生怕大聲呼一口氣都會打擾了少年。”有的說到: “少年的表演太精彩了,觀衆是不由自主地拍巴掌。”有的抓住少年的動作,有的抓住少年的神態,一一感悟到了少年表演的驚心動魄。在字詞的.深度挖掘過程中,學生們也進入了情境,學會了循作者的思路進行想象補白,讀的獨特感悟與表達實現了互聯互通。

二、寫法學習,鋪墊寫作

回憶自己以前的閱讀教學,往往是隻注重對語言的感悟、積累,而忽視了對語言的運用,在閱讀教學中滲透習作的因素太少,學生沒能通過閱讀認真感悟文章的語言、寫作方法,沒有及時地吸收內化。這篇略讀課文,最明顯的一個寫法是作者採用正面和側面相結合的方法來寫出少年表演的驚心動魄和堅持不懈。在課堂上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抓住少年、碗、觀衆三方面感悟,在反覆誦讀中感受語言的凝鍊優美,在賞析交流中領悟寫法的獨特奇妙。最後經過通俗易懂的文字小結昇華,告訴學生什麼是正面描寫,什麼是側面描寫,以後在自己的寫作中也可以用這樣的寫作方法。學生從閱讀實踐中學習,把積累的寫作技法知識及時轉化爲能力,可操作性很強。讀了一篇文章後,經過老師有效地指導,便能嘗試寫出與範文相類似的習作,降低習作的難度,讓學生的習作言之有物,且有了參照、借鑑,使學生樂於表達,這也是我們搞讀寫結合訓練的終極目標。

三、領悟道理,延伸生活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情趣。經過反覆的讀與悟,學生能夠真正理解文本的,文章最後作者也寫到,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所以每每想起,作者內心總會有一陣微微的激動,他想到了什麼?配上音樂,讓學生聯繫自己實際或聽到過的故事寫下自己的感受,讓孩子的心靈感受到語文課堂的魅力。課內的讀,不但使學生習得了技能,更使學生感悟到了人生哲理,事理型文章的寫法也於無形中被學生所領悟。

四、不足之處:

對於略讀課文,雖然設計的時候力爭讓課堂粗放些,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但真正課堂實施起來還是不夠理想。圍繞語言文字的品析較多,而對於寫法的教學,還沒能真正做到滲透、潤無聲的境界,這都需要在以後的研讀教材、精心備課環節過程中潛心鑽研,創新設計。

《頂碗少年》小學語文教學反思5

《頂碗少年》是一篇閱讀課文。這篇文章爲我們介紹了文章描寫了一場扣人心絃的雜技表演。演雜技的頂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敗了,但他不失風度地向觀衆鞠了一躬,一切重新開始;第二次,碗又掉下來了,少年又鎮定下來,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向觀衆鞠了一躬;第三次,終於把碗穩住了,全場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多少年後,作者每每想起,總會產生一陣微微的激動……

這篇文章的教育意義特別大。因爲現在的孩子都是小公主小皇帝,養尊處優,環境過於優越。很多孩子不知道失敗的滋味,不知道挫折的滋味。因此,極少有孩子能正確面對人生中的不確定。而我們這個社會是個多變的社會,有着人們無法預料的太多的意外。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如何能面對着人生中的變數呢?

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就設計了教學難點是接受失敗,走向成功。

因爲是閱讀課文,我把更多的時間交給了孩子們。在弄清了課文的生字新詞以及主要內容後就把時間完全交給了孩子們。讓孩子們圍繞“這是一場怎麼樣的表演?你是從哪些地方體會出來的?這僅僅是一場表演嗎?你認爲是什麼?爲什麼?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收穫?”這些問題讓學生自學並展開討論。

學生的態度很積極,在第二堂課的時候我和孩子們進行了交流。其中第四個問題孩子們討論的結果讓我很是吃驚。

“我認爲這不是一場表演。而是一場拼搏,因爲這是頂碗少年自己和自己的拼搏,自己和碗的拼搏,他終於戰勝了自己,戰勝了碗!”

“我認爲這是一場較量。是頂碗少年自己和失敗的較量,他終於在較量中獲勝!”

“我認爲這是一場心理戰鬥。頂碗少年打敗了害怕失敗的心理,打敗自己的'懦弱。他終於戰勝了自己,獲得了表演的成功。”

“我認爲這是一堂課,頂碗少年在這堂課裏告訴我們如何面對失敗,如何接受失敗,如何走向成功。”

“我認爲這是奇蹟。因爲小小年紀的頂碗少年能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化失敗爲力量,對我們來說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是我,早就掩面而逃了。而他居然能讓奇蹟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因此我認爲這簡直是一個奇蹟。”儘管我沒有看孩子們所寫的收穫,但是我認爲已經足夠了。孩子們已經達到了本課的教學要求。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