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三年級語文下冊單元的教學反思(通用11篇)

本文已影響 2.1W人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語文下冊單元的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語文下冊單元的教學反思(通用11篇)

三年級語文下冊單元的教學反思 篇1

課程標準是現行教學的總體思路,它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精確把握了語文教學的特色,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在重複研讀《課程標準》的過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論運用到本單元課堂實踐上,有很大的收穫,反思歸納爲以下幾點:

一、從扶到放,讓學生自主識字。

雖然說三年級的語文教學重點已從低年級的學習生字詞向閱讀、寫作訓練過渡,但識字教學仍然是不可丟棄的重要一塊。那怎樣讓學生由老師的“一手包辦”到自主學習過渡呢?我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對學生的識字教學:

1、佈置學生充分利用字詞典等工具,做好生字音、形、義的預習,這有助學生在學習課文中發揮主導能動作用。

2、在課堂學習生字詞時,注意讓學生自主提出不理解的詞語,再有其他學生自己回答。如果遇到難以理解的詞語,就引導學生練習上下文去理解,這不僅讓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更有助與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3、在抄寫生字詞時,我會讓學生先把詞語帶拼音抄一次,再把抄好的詞語給其他同學批改。在這種互相批改的學習活動中,既保證了學生抄寫時少抄錯,又能在別人的抄寫中辨析生字的對錯。這樣大大提高了學生識記生字詞的效率。

二、充分利用資源,精心備課。

本單元是圍繞“可貴的親情、友情”組織專題的,老師在備課時可充分利用課件,佈置學生去調查、蒐集資料等資源,進行精心的備課。通過這些直觀形象的感知材料,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三、從課文內容到情感體驗,讓學生有所感悟。

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綜合。”執教本單元后,我們發現:無論是講讀課文還是閱讀課文,在課堂上教師一定不能忽略讓學生體驗感悟這種情感。學生通過文本感悟生活,只有感悟到了,他們纔會用心去生活,纔會逐漸變成一個有理想的人。如通過《可貴的沉默》這篇課文的學習,同學們能夠感受到周圍的人對他們的愛,同時知道在生活中處處都要回報愛,付出愛,真正感悟到了愛的真諦。

但是上完課時我們的上課老師感覺到同學們把這種沉默只停留在“給父母過生日上”。如果能引申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平時對父母的表現不只是停留在爲父母過生日這一件事上,同學們聯繫實際說到:父母每天爲我們準備早飯,我們卻總嫌飯菜不可口;父母每天送我們上學,我們卻從不說“謝謝”等這些生活小時。讓學生主動體驗父母爲我們的付出,反省自己對父母的忽略,可能這樣課堂中的沉默就會有更深一層的含義了。這節課中學生感悟沉默,要先讓學生通過文本看清自己,只有這樣才達到感悟的真正目的`。

四、從課內文本到課外閱讀,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對本單元乃至整個學期的課文教學,我們都非常注重課外知識的拓展與閱讀能力的訓練。如本單元的課文中,對“母愛、友愛、博愛”作了很好的闡釋,但父愛的方面卻有所缺失,而讓學生做關於以父愛爲主題的課外閱讀,正好彌補了這一塊的缺失。佈置學生每天做一篇課外閱讀,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們發現這確實讓學生受益匪淺:對學習優秀,自覺的學生,他們從不斷的練習中,已經摸索到一套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大大提高了他們的閱讀能力。對於那些少數的學習比較落後,不是那麼自覺的學生,也許他們只是馬虎做題,隨便敷衍而已,但他們畢竟要閱讀了文章後,才能做題呀。就在這一天天日積月累的閱讀中,也許他們知道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也許他們只認識了某個詞語,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是有收穫的,總比把時間花在看電視、打遊戲機中要強。

總的來說,課外閱讀可以鞏固課內所學過的讀寫知識,提高閱讀和寫作水平;課外閱讀能拓寬知識面,陶冶情操,培養自學能力,促進少年兒童健康成長;課外閱讀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孩子整體語文素質,爲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爲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等。

三年級語文下冊單元的教學反思 篇2

第三組課文都是一些有趣的故事,告訴我麼應該怎樣看問題,怎樣想問題。

根據課文特點,對話較多,在教學中我也主要抓住對話通過朗讀、表演、討論來學習。如《南轅北轍》抓住主人公和朋友的對話體會人物的得意無知,南轅北轍。

《驚弓之鳥》重點通過人物的對話朗讀體會人物特點,讓學生認識一個善於觀察、思考和分析的更羸。同時明白驚弓之鳥的字面含義以及比喻義。記得當時我讓學生討論了“害死大雁的是誰?”這個問題,緊接着解釋了驚弓之鳥的含義。這裏處理不當,沒有給學生更多思考的時間,讓學生通過思考體會出比喻義。或者順勢讓學生談談學了這篇課文的收穫。《畫楊桃》我主要抓住同學們與老師之間的兩次對話來體會他們不同的反應以及老師的不同反應。同時以父親和老師的話爲難點來體會無論做什麼事或看問題都應該實事求是的'道理。在體會老師和父親的話時,可能是引導不到位,學生答的就是“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是不一樣的”“不要嘲笑別人”“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之類。總是重複說,總是不能答出精彩。當時似乎又變成了我的獨角戲,又是我說出實事求是。是同學們積累詞彙不夠?是我執着於他們要答出更準確的道理?還是朗讀體會不夠?

《想別人沒想到的》是自讀課文,我講得也比較簡單,自讀、學習詞語,就拋出幾個重要問題“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三個徒弟是怎麼畫的?”“爲什麼小徒弟會受到稱讚?”讓學生自學,然後反饋。現在反思,應該要讓學生再說說啓示。不過還是一個老問題學生在反饋“爲什麼小徒弟會受到稱讚?”時,又只是講到表面的他畫的好,讓人覺得有很多駱駝,他畫了“一隻駱駝……另一隻……”只有李奕初說道他的畫有種若隱若現的感覺,讓人猜不出到底有多少駱駝。沒有更深刻的想法了,甚至沒有人說道課題“想別人沒想到的”,孩子們是沒詞彙麼?後來我引導也說不出更深刻的想法。創新,智慧,多想多動腦,他們也想不到?那估計讓他們回答啓示還是會是這樣……

三年級語文下冊單元的教學反思 篇3

《荷花》是一篇描寫生動、文質兼美的經典文章,語言樸實,想象豐富,富於感染力。讓學生在讀文章、想畫面中,體會作者豐富的想象力並讓學生在欣賞美麗的荷花中,體會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是本課的教學目標

爲了完成以上兩個教學目標,在教學本文時,我主要採用了兩種教學方法。一是通過直觀的荷塘配樂視頻及課文中描繪的相關畫面,出示多種圖片,給予學生直觀感受,從而感知作者眼前,心中,筆下荷花的美麗,體會大自然的神奇美妙。

而在學習、體會作者豐富的想象力的寫法時,我嘗試採用了給課文補白的教學方法,充分把學生的想象與作者的想象結合起來,以便使學生更好地融會到作者所表達的情感中來。

"補白”,指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把與文本有關,又沒有直接表達出來的空白點部分進行合理的補充、解釋和說明。“補白”會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使教學內容更加周密、清楚、完整,從而使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感悟文本,體會文本所表現的情感,進入更廣闊的學習空間,以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如在教學第二自然段,在學習了荷花的三種姿態後,出示“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這個句子,引導學生結合前面欣賞的荷花的三種姿態,想一想:這些白荷花冒出來是要幹什麼呢?學生在交流時非常活躍,有的孩子說是想冒出來呼吸外面的新鮮空氣;有的孩子說它是想出來和蜻蜓,蝴蝶交朋友;有的孩子說它是想出來看看滿塘的荷葉;還有的孩子說它是想出來展示自己的美貌……孩子們說得多好啊!既表達自己的童真童趣,還把荷花當成人了,把自己當成荷花了。

看到孩子們這樣富有個性又生動的想象,在進行後面一個想象寫話環節時,我發動全班同學都來寫一寫:如果你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還會有哪些你喜歡的小動物過來和你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呢?孩子們各有想法,有的寫着:小青蛙跳過來告訴我它又捉到了多少害蟲;有的孩子寫着:小蜜蜂飛過來告訴我採蜜蜂的快樂;有的孩子寫着:小魚游過來對我說“你的雪白的衣裳真漂亮啊!”

通過本節課的嘗試,我發現引導學生給課文“補白”也是一種非常不錯的教學方法,它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自主創作,自主表達的興趣,更好地理解文本深刻的含義,體會作者寄予在字裏行間的真情實意。只是在“補白”的教學設計之前,教師一定要認真鑽研文本,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充分準備,這樣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年級語文下冊單元的教學反思 篇4

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進取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

我認爲,對於小學三年級的學生,教師應千方百計地營造寬鬆的教學環境,給學生充分閱讀的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在深入閱讀時,要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調動各種感官,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學生在良好的個性化閱讀氛圍中,會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覺,於是才能進取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賞析課文,使閱讀成爲個人化的行爲,僅有學生主動、自由地個性化閱讀,才能在其中構成自我獨特的閱讀感受。而個性化閱讀是建立在學生很多閱讀的基礎上的。然而,在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異常強調對課本上文章的精講精讀,結果是學生的閱讀視野狹窄對閱讀失去活力。所以,教師要千方百計把學生的'閱讀視野引向課外,引向一個更廣闊的空間,加大課外閱讀量,鼓勵學生讀有益的書和各種報刊雜誌,鼓勵學生在網上閱讀,學生從中獲取豐富的精神養料,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的啓迪,享受審美的樂趣,從而提高語文的素養。

三年級語文下冊單元的教學反思 篇5

《找駱駝》這一課寫了一位老人指點商人找駱駝的事,說明遇到問題只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作出正確判斷,纔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課文以對話描寫爲主要表達方式,爲我們提供了具有指導意義的科學的思想規律和方法。教學時,我本着化理性分析爲感性體驗的思想,緊緊抓住課文的語言表達特點,以“提示語”爲語言訓練的突破點,層層推進,引導學生去感悟、體會、表達,在語言實踐中獲得思想啓迪,掌握語言規律,提高語文能力。

《找駱駝》一文中寫商人與老人的對話時有兩處加了提示語:一是寫商人見老人詳細描述了駱駝的樣兒卻又聲稱自己並不知道駱駝的`下落後“忿忿地”指責他;二是寫老人“不緊不慢地”回答商人的質問。雖然只有兩處,卻顯出人物此刻的內心世界及性格特點。

教學時,我以此爲切入口引導學生研讀兩人的對話:“忿忿”是什麼意思?從哪裏可以看出商人確實很生氣?“不緊不慢”該怎麼讀?從老人“不緊不慢”的敘述中,你明白老人是怎麼知道商人走失的駱駝的樣兒了嗎?通過課文具體語句的閱讀感知,學生不僅讀懂了課文,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態,還培養了可貴的語言意識——不少學生捕捉到了商人由稱老人“您”改爲“你”這一情感變化的語言信息。

三年級語文下冊單元的教學反思 篇6

詩歌有其自身的特點:韻律性強、有節奏、簡單易懂。因此,教學這類課文,既不能因小失大,也不能顧此失彼。針對三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我把本課的教學定位於:學會抓文中的`重點詞句理解品讀課文,“寄託”和“懂得”是這首詩的兩個重點詞語。

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方能知道“寄託”體現了親人對“我”的關愛與期盼,“懂得”體現了“我”在親人的關愛與期盼下成長,這樣,讓學生逐漸體會“禮物”的含義,達到段篇的訓練。有時讓學生讀文後用批註方法來抒發內心體驗,感悟親人對“我”的關愛和期望。激發學生對親情的嚮往;同時學會愛自然、愛生命、愛時間、愛生活等,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同生同長。

閱讀應基於生活,聯繫生活並及時迴歸生活,人的情感才得以昇華。學完此文,讓學生感受第一節至第四節寫作上的相同之處,並讓學生仿照這樣的寫法,把自己收到的禮物故事寫一寫,然後再讀給同桌聽,與同學一起分享快樂。

三年級語文下冊單元的教學反思 篇7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每一個學生對教材的`感受各不相同,在教學中我們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在揭示《蒲公英》這則寓言故事的道理時,我不是照搬教參上的正確答案灌輸學生,而是在學生充分閱讀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主體感受,鼓勵學生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讓學生談談自己欣賞哪一類的人,適時讓學生“辯一辯”。學生思想碰撞和觀點交鋒的過程,就是他們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過程,更是追求真理、探求真知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的體驗得到了昇華,主體性得到了落實。常此以往,就能達到《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倡的“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的境界。

結尾的小練筆設計,既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更幫助學生在懂得探索與幻想重要的同時,要正確處理聽從和盲從的關係,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三年級語文下冊單元的教學反思 篇8

《爬天都峯》是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一組中的第三篇課文。根據教材的體系編排,考慮低年級到中年級的銜接,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我在教學中力圖體現以下這些特點:

一、緊扣重點段落,理解課文內容。

“窺一斑而見全豹。”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我着力於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的重點段落——“我”和老爺爺爬天都峯的經過。“我們”在爬山途中,相互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峯。

二、抓住關鍵語句,感覺人物形象。

與主要內容密切相關的那些關鍵語句的理解,是學懂課文的關鍵,要把它放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課文中的許多語言描寫挺有兒童味,內涵豐富,令人回味。如文中“我”和老爺爺對話中的兩個“也”字,細細揣摩,我們就可以體會到言外之意:一老一少相互羨慕、敬佩,表現了他們不怕困難、勇於攀登的精神,人物的形象自然也就豐滿了。

三、加強朗讀指導,領悟人生道理。

葉聖陶先生說:“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語感訓練。”本節課通過各種方式的`指導朗讀,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讓他們在讀中體驗;而適當的口語交際訓練落實到閱讀教學當中,有利於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還能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文中老爺爺和“我”,不怕困難奮發向上的精神,將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學生。

本節課最大的不足是忽視了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過多地注重理性的分析,結果學生少了些靈氣,課堂少了些生氣,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有待於進一步改正。

三年級語文下冊單元的教學反思 篇9

一、整體情況分析

本次語文期中測試試卷印刷清晰,卷面整潔,內容覆蓋面較廣。從整體看凸顯了課改精神,以學生爲主體,題型以開放爲主。就內容看,主要測試一至四單元課文中要求識記的字詞及語文園地中出現的句子,這樣既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又能激發學生答題興趣,充滿了吸引力。題型結構合理,難易恰當,既能檢查學生對字詞掌握的情況,又能拉開分數。

二、基礎知識部分

這次三年級語文期中試卷題型有“看拼音,寫詞語”“把詞語補充完整”“詞語連線”“的、得、地的用法”“反問句改陳述句”“連詞成句”“展示臺”等。其題型較新穎,能貼進學生生活,覆蓋面較廣,既考查了學生對字、詞、句的積累、理解、運用的情況,又檢測了學生閱讀和寫作的能力,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和要求。

三、閱讀部分

這次的閱讀理解內容是課外的選段《牛頓的'故事》,所以相對,課內的閱讀學生感覺難一些。尤其是第三個小題短文被分成三部分,第二部分寫了什麼,本題相當於是把短文分段,然後寫出段意。這種分析短文的方法在平時的課文學習中我們沒有涉及到。大部分學生沒有做對。由此可以看出學生理解詞意的能力有待提高。在教學當中應當教給學生感悟、理解詞語意思的方法,要多多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四、習作部分

本次習作是寫春天的花,半年來我們教科書上沒有涉及到本類型體裁,在平時的習作練習中練習的較少,所以學生在作文的時候感覺比較困難,找不到入手點。習作題有很大部分同學失分較多。

三年級語文下冊單元的教學反思 篇10

《驚弓之鳥》教師這樣開課”這件事已經在社會上引起廣泛的關注,就連動物報小雁子也給我發了一封報道:本報訊,昨天我一同胞飛過魏國,被該國射手更羸一箭射死,死者的母親已經告上法庭,狀告更羸殺害野生動物,法院已受理此案,將擇日開庭審理。”

然後教師故意很嚴肅地說大雁國已經對更羸治罪,責成我這個法官把更羸抓住,判處死刑。學生情不自禁叫起來:不行。看來教師從課文特點出發,從孩子年齡特點出發,營造了一個非常好的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情境,孩子們都願意到課文中給更羸找證據開脫罪證,孩子們在這種強烈的閱讀需求中的的確確讀進課文中去了。

但是我一直有個疑問:爲什麼孩子們都這麼一致認爲更羸沒有罪呢?是對更羸喜愛的感情驅使?是教師語言的'暗示?這兩者都是可能的原因。但不應該沒有一個孩子有不同看法呀,課堂上這樣同一的聲音讓我感到困惑和不安。我問老師:怎麼沒有一個孩子會認爲更羸有罪呢?老師笑了,說:有,小組討論時,有孩子提出,被同學按下去了。哦,原來如此。孩子們和老師真是“心心相印”啊,知道老師需要什麼樣的聲音,就發出什麼樣的聲音,真會“配合”老師啊。我提出這個問題時,有人不以爲然,認爲這個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創設這個情境讓孩子讀書。我卻始終難以釋懷:教師創設情境的目的是讓孩子們更好地讀書,讀得有趣味,讀得主動。如果爲了這個目的,犧牲掉孩子們獨立的人格培養,我以爲是因小失大。我想之所以有孩子會按下其他同學的發言,說明孩子們已經不是全身心真正投入學習,而是在配合親愛的老師在表演。孩子們這樣做肯定也是以前積累下來的習慣。可見,我們的課堂還沒有真正轉變觀念,還是在爲老師的教服務。沒有充分尊重學生,張揚學生的個性,哪怕那樣的課堂會失控,會難以操作,但是孩子們是在用自己的心說話,敞開心扉說自己想說的話,沒有任何顧忌。

三年級語文下冊單元的教學反思 篇11

掌聲》,這節課是第二課時,我通過讓學生對小英前後的對比,在輪到小英上臺演講,及小英一搖一晃走上講臺時的同學們目光的對比,及同學們兩掌聲的對比,從而讓學生體會到,文中同學們的掌聲中包含了對小英的鼓勵、支持、信任、讚美、欣賞,正是同學們的愛心,才使得小英由原來的自卑、憂鬱變爲自信開朗,勇敢地面對生活的,從而懂得生活中要珍惜別人的掌聲,同時也要把自已的掌聲送給別人的道理。

這節課上,我和學生都進入了狀態,因而教學效果比較令人滿意。不過課後我進行了反思,覺得教學中還有不少環節值得認真推敲,可以更進一步。

1.兩次“目光”,第一次是:輪到小英上臺演講時,同學們的“目光一起投向了那個角落”。此時,同學們的目光中,可能包含着關注、期待,甚至也有少數學生準備看笑話的意思。但等到小英猶豫一會兒,慢吞吞地站起來,紅着眼圈,準備走向講臺時,同學們的目光爲“注視”。此時的目光中更多包含了鼓勵、支持和信任。這樣纔有當小英剛剛在講臺上站定,教室裏驟然間響起了熱烈、持久的掌聲的情況出現。教學中我沒有抓住這些,未讓學生清晰地體會到“目光到掌聲”,這一發展過程中的同學們對小英態度的變化。

2.文中“驟然間響起了一陣掌聲”這句,我只引導學生對“驟然間”的意思進行了理解,而未想到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驟然間”在這句中使用的準確,是“突然間、忽然間、一瞬間”所不夠替代的。這是本人對文本解讀不夠到位造成的`。

3.本課教學中,我通過語言文字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還是較有深度的,但在讀的指導上不夠到位。

4.在通過三次對比之後,學生體會到了小英的來信的意思和作者在文章最後發自內心的感慨。教學中我設計了寫詩的環節但由於時間有限只是匆匆帶過,這也讓人感到些許遺憾。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