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選6篇)

本文已影響 2.19W人 

作爲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選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選6篇)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

本學期我擔任了三年級語文教學工作。與高年級教學相比,三年級的教學有許多不同之處,值得好好反思。三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比如,從三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閱讀就應逐步成爲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三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在二年級只是安排寫句練習,這個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十分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應對這些問題,應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思考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潛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透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潛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瞭解、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教材較爲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30篇課文,六個閱讀鏈接和六個綜合學習,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明白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透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纔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狀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潛力的構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爲學習的主人。三年級剛剛從低年級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爲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透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爲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爲,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化。如在教學《詩的材料》時,由於備課時側重於對課文資料的挖掘、側重於教學環節的設計,對學生的學情沒有正確的估計、預測,在課堂上,學生感到在跟着老師走,有些要求不知如何去操作,結果學得很累、學得被動。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在後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個性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爲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否定中成長

課上到此刻,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齊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狀況。30篇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立刻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透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裏,對以前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潛力,期望能衝破瓶頸,開拓教學的新天地。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2

因爲我是第一次走入三年級語文教學這個環境中,在教學過程中有很多問題需要去反思,去探究,具體做到一下幾點:

一、創建趣味、豐富的語文課堂來吸引學生的集中力,提高教學效果。

我剛教三年級語文教材時,初感新奇,教材內容形式多樣化,但同時又擔心應如何吃透新大綱精神,把握教材內容,充分發揮教材的精湛之處。要想讓學生一堂課40分鐘全神貫注的聽講確實不易,就算是好同學也很難做到。老師講課的時候必須讓他們把焦點放在老師身上。開始上課的時候常常覺得力不從心,覺得孩子總是不是那麼認真的聽課,不能那麼專心,開小差,常常半路停下來處理課堂紀律問題。反省覺得是自己紀律沒抓好。我開始反思課堂紀律不單是孩子的問題,更多的也是老師的問題,正如所說“我拿什麼去吸引你——我的孩子。”我開始注重提高課堂本身的趣味性,更加用心的去好好的備課。你的課有激情,同學們也容易被你的激情所帶動,所感染;你的課有意思,同學們才樂意全身心的步入你的課堂,走進樂於學習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備課、認真備課,不備好課,不進課堂。

二、要必須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優良的學習氛圍,更加註重他們“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首先要大膽放手,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讓學生自主預習的預習要求,讓學生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能夠在初讀的時候學生字,組詞,讀順課文,摘抄課文當中的好詞好句,做到課前的自主學習。小語修訂版大綱認定,“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因而,“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長基本上得益於自己的學習。

同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多采用同桌間互讀互講,小組討論、一些朗讀遊戲的方式拓寬他們的合作能力。再者多問一些有創建性的問題來啓發學生的思維。老師本身在這方面也得下苦功夫去研究,那些問題是可以問的,如何問?學生會有哪些答案,是否能達到自己想要的教學效果?

三、鼓勵學生多閱讀課外書籍,同時自己也要多讀、多看、多思考。

閱讀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鼓勵他們多讀多看,同時開設小小讀書交流會或是讓他們寫讀書筆記。一能培養他們的口語交際的能力,讓他們向同伴介紹自己看過的書;二能幫助他們更好地學好三年級的新增內容——作文,讓他們把寫讀書筆記當成習慣積累,也當成一種練筆。另外,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養,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養,才幹只有靠才幹去培養”的論斷。言盡之意就是說“名師出高徒”。當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會,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知識,開闊視野。學生素質的提高對老師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新教材的內容更是從古到今,包羅萬象,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要力爭使自己成爲一名學者。在學生眼裏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無事無物不曉。要使自己成爲一名學者,平時應該多讀書、多積累、多思考、多實踐、多總結。更要重視新教材中參考資料的學習,因爲這與學生的學習有着直接的聯繫!

在教學中,我還有很多明顯存在的許多不足。比如有時不能調控好;或是對學生的指導方法還不夠技巧等。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能夠不斷反省,不斷進步!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3

人教版三年級教材第一組課文編入了一組描寫家鄉景物的文章,緊扣第一單元主題,在語文園地一中編入了以《介紹家鄉景物》爲主題的一次口語交際訓練和作文訓練。這次口語交際的主題以介紹家鄉景物爲交際內容,緊扣學生生活實際。課前爲了讓學生有話可說,我佈置學生觀察了一處身邊的景物。爲了活躍課堂氛圍,開課時我以一位旅遊公司的同學要求老師推薦幾名優秀小導遊代表宜昌市參加省優秀小導遊競賽,就以“介紹家鄉的一處景物”爲題在全班展開選拔激發學生的交際熱情。爲了讓本次口語交際課與作文教學銜接,讓學生有好的介紹效果,在激發學生的熱情後我出示了五條介紹要求:

1、這處景物在什麼地方?

2、介紹出景物的特點。

3、按一定的順序說清楚。

4、表達出熱愛家鄉的感情。

5、展開合理豐富的想象。

要求提出後,教室裏舉手要求表達的學生並沒有如我預期的哪樣紛紛舉手,而是一片沉默。看到學生有困難,我又提示學生可將景點裏自己想介紹的具體景物列成提綱以便介紹。學生們都去思索提綱,好半天沒想好的樣子。一節課在沉悶與學生的思索中用去了一大半時間。此後匆匆的分小組交流、派代表介紹,草草收場。

課後與組內教師反思失敗的原因一是過分重視與作文銜接,忽視了口語交際的課型特點。忽視了學生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的區別。二是一口氣提出了作文的五點要求,忽視了學生年段特點,要求學生出口成章,拔高了口語交際的要求。老師貪多求全,反而擋住了學生的交際慾望,學生由於無法同時滿足種。種要求望而怯步。三年級以段的教學爲住,這一思想同樣運用貫穿於口語交際教學之中,學生能說一段話,能針對五項要求在一段話中體現一項即是很大的了不起。

這節失敗的口語交際課提示我們,教師應時刻將學生年段特點放在心中,提出符合學生年段特點的要求。將教材中的種。種要求想出具體的辦法落實在教學過程之中,不能生硬的出示成對學生的要求。在口語交際課中教師在創設寬鬆交際氛圍同時,更要提供給學生具體的說話材料,即讓學生有具體的說話內容,知道按怎樣的順序說,有哪些具體的詞彙和方式(如擬人、比喻、數字說明等)去說清自己想表達的內容。一步一步爲學生搭建一個寬鬆、自由、有話可說、知道如何說的交際平臺。在紮實的訓練中逐步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4

《趕海》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文章。敘述了“我”童年時代跟舅舅去趕海的事,生動展示了趕海的無限樂趣,表露了作者對大海、對生活的熱愛。

對於大海,學生並不陌生,有的自己親眼目睹過大海的雄姿,有的在電視或書上見到過,但大海給他們的印象只是表面的,如“一望無邊的大海”、“遼闊的大海”、“波濤洶涌的大海”等等,那趕海是怎麼回事呢?不少學生都很難理解,那怎樣讓學生理解趕海並體會到趕海的樂趣呢?我想應該抓住文本語言,藉助多媒體、朗讀等多種形式,啓發學生想象,從而感悟趕海的樂趣。

全文共五個自然段,文字優美,富有情趣。教學第一自然段時,通過播放學生熟悉並喜愛的歌曲《大海,我的故鄉》,創設情境,喚起學生對大海的嚮往和回憶,抓住“每當……便……”的句式,體會趕海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第二自然段一個“鬧”字特別有趣,童年時代都喜歡玩、鬧,帶有一種興奮的心情。通過師生對“鬧”的表演,使感受到趕海的快樂和有趣。

第三自然段是全文重點,圍繞“趣”字,讓學生找找文中“爲了表現趕海的趣,作者抓住了哪幾件事來寫的?”學生很迅速找出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龍蝦”。“這幾件事中你最喜歡的是哪一件?爲什麼?比較詳細的是哪一件?你從什麼地方看出來的?”通過這幾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從不同的角度去感悟趕海的快樂。有趣的幾個情境,還讓小組的同學進行表演,使學生入境悟情,加深情感體驗中講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尤其是抓住幾個語氣詞的朗讀,從而既體會到樂趣,又理清了課文的條理,並教會學生在平時開展過活動進行習作時也要象課文一樣有條理的寫清每一件事。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5

三年級語文教學工作與高年級教學工作相比,三年級的教學有許多不同之處,是值得我們好好反思的。三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他們開始從閱讀逐步成爲學習重點,經常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對閱讀“度”很難把握,不能及時的把自己的見解表達出來。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比如,學生在課堂上坐姿歪歪扭扭、有的學生上課玩玩具。面對這些問題,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在面對這種亂課堂的情況,我們教師要引用好的方法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的學習上,把學生轉換成形散神不散,這樣的課堂教學就不會亂,如果學生沒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上,形散神又散,這樣的課堂教學肯定會亂。所以,要想讓學生在課堂上躍而不亂,教師應該在學生思維形式與學習方式上擬定好課堂秩序的新規範,才能取得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二、教師要明確要求

在平時教學中,教師要鄭重地向學生強調,聽和說同樣重要,說是表達自己,讓別人聽明白,要善於表達。聽是尊重別人,弄懂別人的意思,因此,說要大膽、聽要專心,在傾聽的基礎上再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那就更好了。

三、要發揮示範作用

課堂上學生的發言是對還是錯,是流暢還是吞吐。教師要專心傾聽每一個學生的發言,偶爾作提示,但不要打斷學生的發言,發言時要讓學生養成舉手的好習慣,即使有不同的意見也要等到別人說完再說,不要在課堂上說與課堂無關的話題等。教師的評價中也要尋找學生的閃光點,這樣學生會在無形中受到了潛移默化,我相信在這樣秩序成長起來的孩子,會少一些自以爲是、多一些尊重、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實實在在的知識、少一些毛病、多一些良好的學習習慣。

只要我們在課堂上堅持要求明確,堅持榜樣示範,課堂上學生的傾聽意識就會無其間慢慢流淌。語文課堂教學要改進很多,我這裏所舉的一些方法也僅是“拋磚引玉”。但我相信,教師只要時時反思,工作是不是比過去有所改進、有所創新、學生學習興趣是不是更爲濃厚、學習熱情是不是更爲高漲。那麼,我們的教學水平就會日益提高,在教海中探索就會更接近成功的彼岸。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6

《趙州橋》是一篇說明文,向我們介紹了中國古代修築的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它表明了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聰明能幹、有能力、有志氣,讚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

一、設計簡單的教學程序

語文教學專家提出了“簡簡單單教語文”這一觀點。爲了這個“簡單”,我背後做了“不簡單”的事情:收集大量關於趙州橋的資料,例如現在的以前的趙州橋的圖片,趙州橋的結構特點,還有地震中的趙州橋,洪水後的趙州橋等等。解讀完課文,趙州橋的形象、特點已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中。最後我設計了簡單的教學程序,以切入點引出三個特點:“雄偉、堅固、美觀”,再根據這三個詞去學句學段學篇,去感受趙州橋的無限魅力,

二、以老師之情撥動學生之情

雖然趙州橋是一篇說明文,但它的字裏行間無不透出作者的情感------自豪。教學中我緊緊抓住關鍵詞引發學生的情感,讓他們通過朗讀表達情感。例如結合收集的資料:比歐洲同類的設計早七百年,並經受住了洪水、地震、風雨和使用的考驗,至今仍然雄姿不減當年,體會它的堅固,感受它的“世界聞名”。我告訴他們一個數字往往勝過千言萬語,從“1400多年”、“五十多米長”,“九米多寬”中體會這些數字傳遞出來的信息,體會趙州橋的堅固雄偉。抓住關鍵詞“抵”、“回首遙望”,做動作體會橋的圖案的傳神。最後我讓學生利用不同形式讀趙州橋精美的段落……此時學生的情感,老師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文本的情感融爲了一體。

三、用多媒體突破難點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適時運用多媒體突破難點,效果顯著。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