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設計

《屈原》教學設計(通用10篇)

本文已影響 3.58W人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屈原》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屈原》教學設計(通用10篇)

《屈原》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態度:通過了解我國古代優秀的文化成果,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我國古代思想家不畏艱辛、追求真理的故事,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品質和刻苦鑽研、勇於創造的精神。

能力:通過了解愛國詩人屈原,暢談體會和感想,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思想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知識:知道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瞭解他熊熊的愛國之志,爲中國古代文化發展做出的貢獻及其在國內外享有的聲譽。

養成教育訓練點:

1、培養學生積極發言、認真傾聽的良好學習習慣。

2、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思想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提高學生蒐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屈原不屈的意志,壯懷激烈的氣節和風骨,強烈的愛憎和戰鬥的革命風格。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

2、學生課前預習:

課前蒐集有關屈原的相關圖片以及文字資料;整理屈原的有關愛國的名言警句。

教學過程:

一、檢查複習,談話引入課題

1、你能說一句你印象較深的孔子的名言嗎?

2、的'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吃糉子,有些地方還要舉行划龍舟比賽。你知道這是爲什麼嗎?

二、揭題並板書

愛國詩人——屈原

三、學習新課

(一)指導學生自讀課本第55頁,並將自己感受較深的地方勾畫出來。

(二)全班交流

這個環節要讓學生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蹟和代表作品。

1、指名交流自學結果。

2、補充交流課前蒐集屈原相關資料。

3、教師結合學生交流情況作相應的補充。

(1)他創作了《離騷》《九歌》《天問》《九章》等作品,以抒發自己的崇高理想和他對楚國和人民的熱愛,表達對腐朽的舊貴族的憤怒。

(2)屈原不僅是一位很有抱負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他吸收民間的文學形式,採用方言音韻,運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創造了一種新詩歌體裁,即楚辭體,代表作《離騷》。

其中,可以講解有關屈原的故事,也可以利用《離騷》中的部分詩句,突出說明屈原對楚國人民的深沉熱愛和對真理的執著追求。

(三)討論:

1、屈原具有哪些品質?

2、說說人們爲什麼要紀念屈原?全班討論,各抒己見,教師點撥,總結。

(四)寫碑文,表真情

假如班上要舉行一次屈原紀念碑碑文徵集活動,你怎樣寫?

1、學生準備。

2、交流碑文。

3、評選最佳碑文。

四、談感受,說體會

說說學了這一課你有哪些感受和體會?可從各個方面說。

《屈原》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積累重要的文言文詞句知識;疏通文意,瞭解屈原生平。

2、把握課文將屈原的遭遇與國家生死存亡相聯繫,表現其人格風采的獨特方法。

核心素養

語言建構與運用: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並運用敘議結合的方式凸顯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寫作方法。

思維發展與提升:瞭解《史記》和相關知識,把握史傳類文學作品的基本特點。掌握文中涉及的重點文言知識,重點是“伐“見”等實詞和被動句。

教學重難點

重點:積累重要的文言文詞句知識。

一、教學過程

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爲作也。

今天,我們來學習《屈原列傳》,看看司馬遷是怎樣認識與評價屈原的。

二、作者介紹

屈原者,名平。爲楚懷王左徒。博聞強記,明於治亂,嫺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

三、題目解說

史記》中的這篇傳記,是記載屈原生平事蹟的最早、最完整的文獻。該篇傳記通過記敘屈原的生平事蹟,講述了其個人的身世浮沉與國家生死存亡的內在聯繫,讚頌了他的愛國精神和高尚品德。

四、層次結構

本文共分爲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屈原由“王甚任之”到“王怒而疏”。

第二部分(第4—9段):屈原由見“絀”到見“遷”。

第三部分(第10—11段):寫屈原以身殉國的經過及他對後世的影響。

第四部分(第12段):寫作者對屈原的評價。

五、全文分析

1、解釋下列句子:

① “屈原者,名幹,楚之同姓也。爲楚懷王左徒。”

明確:在先秦,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屈原先祖暇,因受封於屈地得氏。“左徒”,在楚國是一種僅次於“令尹”(宰相)的官職,多由王室親族充任。後文“三閭大夫”,是一種掌管屈、景、昭三氏事務的官職,屈原也曾充任。

② “懷王使屈原造爲憲令,屈平屬草稿本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

明確:上官大夫公然要搶奪屈原所寫憲令草稿,在情理上說不能,因此郭沫若提出一種別解:“奪”,作“改動”解;“與”,作“同意”解。這樣解釋很合理。一方面,它符合古代“奪”、“與”的常用義之一;另一方面它反映了屈原所作“憲令”具有改革的進步意義,觸犯了上官大夫等守舊官僚的.利益,所以他們要篡改。

③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爲‘非我莫能爲’也。”

明確:用了“曰”,又用“以爲”,語意欠順通。歷來研究者認爲這兩個詞,必有一個是衍文,即因傳抄錯誤產生的多餘的詞語。

2、第1段主要介紹了屈原哪幾個方面的才能?聯繫全文,分析作者爲什麼把屈原得志時的情況寫得如此簡略。

明確:此段主要介紹了屈原的文化素養、政治才幹、外交能力這三個方面的才能。作者之所以把屈原得志時的情況寫得如此簡略,是因爲作者爲屈原寫傳的重點是要表現其失意後的忠君愛國之情和發憤著書之況。

3、屈原爲什麼不按照漁父所說的去做?

明確:“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

六、寫作特色:

①選材上,《屈原列傳》不具備曲折、生動、完整的故事情節,而是根據文獻記載,粗線條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蹟;

七、佈置作業

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黑字的字形、注音都正確的一組是:()

A、慘怛(dán)枯槁(gǎo)濯淖(nào)憔悴(cuì)

B、慘怛(dàn)枯槁(gǎo)濯淖(nào)憔悴(cuì)

C、慘怛(dá)枯槁(gǎo)濯淖(zhuō)憔悴(cuì)

D、慘怛(dá)枯槁(gǎo)濯淖(nào)憔悴(cuì)

《屈原》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大師作品及古琴樂曲,瞭解端午節與屈原的關聯,感受屈原的愛國精神與不屈的性格。

2、讓學生集體合作創作一條大龍船的製作,讓學生感受集體的力量時無窮的。

教學重難點:

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讓學生集體合作創作一條大龍船的製作。

教具準備:

1.有關屈原的故事或圖片資料。

2.龍舟的圖片資料。

3.剪刀、彩色紙等手工工具。

學具準備:

剪刀、彩色紙等手工工具。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復備學生活動復備

1、織紀律,檢查學具。

2、聽一聽:

師:講述屈原的故事(配音),使學生了解在戰國時期的楚國有一位偉大的詩人及他感人至深的故事。

3、讀一讀:

朗誦屈原的著名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加深屈原在孩子們心中的形象,同時也加深對端午節的深刻理解。

4、提出作業要求:

讓學生集體合作創作一條大龍船的製作。

5、老師示範製作一個大龍船的部件折法。

6、放背景音樂,學生製作大龍船部件,老師巡迴指導。

7、集體完成大龍船拼接。

8、教師小結:展示學生完成的大龍船作品。

1、靜息。

2、聽一聽:

講述屈原的故事(配音),使學生了解在戰國時期的楚國有一位偉大的詩人及他感人至深的故事。

3、讀一讀:

朗誦屈原的著名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4、學生認真聽老師佈置作業要求。

5、跟老師學習折大龍船部件。

6、學生製作大龍船部件。

7、集體完成大龍船拼接。

8、展示作品。

《屈原》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1、 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識。

2、 瞭解屈原身世,感悟屈原的人格精神。

3、 瞭解本文的寫作特色。

教學重點和難點:

1、 文言詞彙的意思和用法,特殊句式。

2、 屈原的人格精神的理解。

3、 本文傳評結合的寫法。

教學方法:

教授法、串講法、啓發式、練習法。

教學課時:

4課時

教學設想:

這是一篇傳評結合的人物傳記,是“太史公別調”。敘事部分文字還比較簡單,議論部分就比較艱深了,而且還有些歷來存有疑義的地方,所以句句疏通和掌握就很重要。1班可以稍微快些,重點難句要求筆頭翻譯。2班則要慢些,其中練習儘量安排在課內,促其自覺完成,實現有效學習。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 回顧已知的屈原。

2、 研讀1—3段。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回顧已知的屈原。

學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屈原。

古代偉大的浪漫主義愛國詩人。

高二時我們學習過《離騷》節選,可以溫習其中的名句。如:日月忽其不淹兮,

二、研讀1—3段。

1、 學生朗讀1—3段,梳理三段的內容。

2、 把握第1段內容。

這一段首先簡介屈原的姓名、官職和傑出才能,說明“王甚任之”。王怎樣“甚任”之?爲什麼“甚任之”?

分析:王甚任之:“爲左徒”,“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左徒:楚官名。相當於上大夫而次於令尹。在國王左右參預政事,起草詔令,是相當重要的職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1)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兒子,受封於屈,因以屈爲氏,是楚國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後來姓氏不分。)

(2)屈原具有傑出的才能:“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嫺於辭令”。(明、嫺,形容詞用作動詞,這兩句狀語後置。)

這是屈原的見任。

3、把握第2段內容。

王爲什麼怒而疏屈原?

分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讒之”,根子在於上官大夫“爭寵而心害其能”。 而最隱晦的原因卻是屈原的功高震主,懷王的嫉妒和昏聵。

這是屈原的見疏。見疏的理由很簡單,簡單到讓人難以相信。

4、重點研讀第3段。

這一段難度最大;最集中地揭示了屈原的崇高品格;又是歷來評價《離騷》的最重要文字(按:原是淮南王劉安所作《離騷經傳》中語,太史公採入《屈傳》內,原作已佚)。

(2)疏通文意和難句。

①屈原爲什麼作《離騷》?

“憂愁幽思而作《離騷》”。憂愁的具體內容是“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翻譯。

②“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

這句提出屈原作《離騷》的緣由之一:“窮”,處境困窘,走投無路,屈原之窮——“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由“窮”必然生“怨”,所以下句寫“怨”,屈原之怨——“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勞苦倦極”,與下句“疾痛慘怛”四字對舉,“極”,應解作“困憊”。

③“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

這句承“上稱(稱道)帝嚳”等句,進一步說明《離騷》的內容。“明”是“闡明”。“道德”,在這裏不但指個人品格,還指政治上舉賢授能的善政(按:古代“道德”本有此義,見《禮記?王制》)。“條貫”,條理,加以推演,指道理,再進一步推演,可用來指因果關係。整個這句可以譯爲:“(作者)闡明瞭‘舉賢授能’的道德的崇高偉大,國家治亂的因果關係,(所要說明的道理)無不完全揭示了出來。”“見”,通“現”,表現,表達。

④“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

這句是總說《離騷》寫作特徵,下面“其稱文”數句是這句的具體解說。課本註釋解釋“約”爲“簡約”,“微”爲“含蓄”,似欠妥帖。因爲《離騷》的文辭並不簡約,相反,它在反覆申說;並不含蓄,相反,它是淋漓痛切。按這兩句是同義反復,意爲“它的文辭迂典深微”。“約”的本義是“纏束”,可引申爲“迂曲”,“微”的義項之一是“深微”。整個這句話應譯爲:“它的文辭迂曲深微,它所表達的志趣是高潔的,所表達的品格是端方正直的。”

⑤“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速而見義遠。”

這兩句互文見義,承接“文約辭微”加以申說。課本已有註釋,要補充說一說的是,這兩句是說明《離騷》的.“引類譬喻”這一表現手法,如用“善鳥香草,以譬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虯龍駕鳳,以託君子,飄風去霓,以爲小人”(王逸語),等等。

⑥“其志浩,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這兩句承上“志潔行廉”進一步申說,並用它來轉入下一層的評論屈原的偉大人格。“稱物芳”,具體指屈原修養品格,堅持節操,多用蘭惠費桂等芳香草木來說明自己的愛好。這兩句可譯爲:“由於他志趣高潔,所以作品中多引用芳香之物;由於他行爲端正不苟,所以作品中表達他即使至死也不爲讒諂小人所容。”

⑦“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至“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自疏’以下五句,表達的意思重複,而且句式、節奏不很協調。據前人考證,可能有“異文竄入”,加上詞語解釋,說法甚多,是全段的難點。因此,我們只要藉助註釋,大致弄清文意就行了,不必追求譯得很順暢。

譯文:他自動地遠離污泥濁水,像蟬脫殼那樣擺脫污穢,超脫於塵埃之外,不沾染世俗的污垢,他真是一個潔白乾淨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我們推論他的這種志趣,即使同日月爭光也是可以的。

(3)理清本段的思路。

(見前)

(4)反覆誦讀,讀出詠歎的意味。

三、佈置作業。

1、 熟讀文段。

2、 翻譯重點句子。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 誦讀第三段,提問詞語的意思。

2、 學習4—10段,瞭解楚國的歷史。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誦讀第三段,提問詞語的意思。

1、 集體或個人反覆誦讀第三段。

2、 提問一些詞語的意思和用法。

(1)心害其能 (2)屬草稿未定 (3)平伐其功

(4)離騷 (5)靡不畢見 (6)其指極大

(7)蟬蛻於濁穢 (8)世之滋垢

二、學習4—10段,瞭解楚國的歷史。

1、 師生共同閱讀4—10段,強調重點詞語,學生表述事件,瞭解概括作者寫到的楚國的歷史。

屈原被絀,張儀行騙

懷王被惑,縱儀歸秦

諸侯擊楚,楚兵大敗

懷王赴秦,客死異鄉

屈原被放,心繫懷王

子蘭使奸,屈原被遷

2、 重點翻譯8、9小節

3、 探討,爲什麼歷敘楚國的歷史?

寫屈原處江湖之遠,依然心憂祖國。雖然懷王“終不悟”,但屈原的“存君興國”之志從未泯滅。儒家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屈原卻無論是否在其位都要謀其政。儒家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屈原則是不管窮達都要兼濟天下。“位卑未敢忘憂國”,屈原的愛國之心既不會因個人的榮辱而動搖,也不會隨楚國的治亂而改變。對祖國的一片忠心是屈原傲骨的內在精髓。

這樣寫就突出了屈原的精神和品質。

4、 這兩段的脈絡:

這兩段緊承懷王三受秦騙,客死於秦的記敘,遠接評介《離騷》中“信而見疑,忠而被謗”二語,並把議論推進一層,’指明“聖君治國累世而不見”的原因,就在“其所謂忠者不忠,賢者不賢”。這個見解非常深刻,它融合了作者個人的體驗在內,寄託着作者個人特有的政治幽憤,特別值得注意。從這兩段本身的脈絡來看,它是從兩個角度來寫的。先從爲臣(屈原)的角度寫,方法是寓議於敘,突出屈原的“忠”與“賢”,闡明他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後從爲君(懷王)的角度寫,方法是純用議論,突出其結果是“兵挫地削,身客死於秦”,闡明人君“不知人之禍”。兩相結合,在文筆上就顯出往復迴環的特點。

5、 反覆誦讀8、9兩段。感受屈原的精神和司馬遷的寄託。

三、佈置作業。

1、 翻譯重點句子。

2、 記憶重點詞義。

3、 背誦第三段。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1、 研讀最後兩段。

2、 總結屈原精神和本文寫法特色。

3、 整理文言詞彙和句式。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研讀最後兩段。

1、 朗讀翻譯最後兩段文字,強調重點詞語。

2、 概括文段的意思

江畔答問,絕望自沉

文澤後世,德威衆傑

3、 理解記敘屈原與漁父對話的作用。

屈原與漁父的對話,顯現了兩種不同的人生哲學、品格操守、政治取向,作者把二者放在一起,形成了比照。

屈原被放,“行吟澤畔”。他在吟什麼?屈原仍在“吟”其志,他是爲了其“志”而“顏色憔悴”到如此“枯槁”之狀,頹廢的外表之中仍透露着一種對精神追求的執着。漁父明知故問其見放之因,屈原答:“舉世混濁而我獨清,衆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這既是對不合理遭遇的解釋,也是對自我人格立場的持守。可見屈原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漁父建議屈原“與世推移”,沒有必要“懷瑾握瑜”,屈原則用形象化的比喻(“彈冠”與“振衣”)表明自己誓不改變自己的政治主張和人生信念。“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一句突出了屈原的高貴品質,可見屈原的矢志不移,寧棄生求死,不墜青雲之志。死亡已經成爲屈原標舉清高解脫愁苦的唯一手段。

綜上所述,屈原形象就是一個殉道者的形象,這個“道”就是理想和信仰,就是祖國和人民,就是人格的神聖與精神的絕對純淨。

二、總結屈原精神和本文寫法特色。

1、 學生總結屈原精神。

2、 探討本文寫法特色。

“傳評結合”的寫法。

這篇史傳與我們以前學的《鴻門宴》《廉頗藺相如列傳》等人物傳記有些不同。前面幾篇是“寓論斷於敘事”,情節曲折、戲劇性強、人物性格鮮明。而本文則“以議論行敘事”,沒有離奇完整的情節,也沒有驚心動魄的場面描寫和人物的細緻刻畫,只是粗線條地勾勒人物的一生,或邊傳邊議,或傳中寓評,所以有人稱它是“太史公之變調”,亦即史傳中的“變體”,其原因可能有四:

其一、先秦史籍皆不傳屈原生平事蹟,有關屈原的史料太少(可能與秦始皇焚書有關),單靠敘事不容易寫出屈原光輝的一生。

其二、屈原史料雖少,但其作品猶在,通過作品感其精神是最好的辦法,而將閱讀所得見諸筆端就離不開“評議”。

其三、司馬遷寫此傳也意在抒寫個人幽憤,所以“評”就顯得尤其重要。

其四、“評議”利於表現屈原的性格。

如通過文首敘述屈原躊躇滿志卻遭忌恨這個簡單的概括,屈原的個性品質、政治見解等只能給人以大概的印象,單憑此寥寥幾筆無法使形象豐滿,所以第三段用大量筆墨評議屈原爲文的根由,從而展示了屈原在忠奸、公私、正邪鬥爭中的鮮明立場和敢於抨擊黑暗的鬥爭精神。司馬遷還通過評“文”來展現屈原“方正”不屈的性格。如此這般,屈原的形象就會更深入人心。

在歷敘楚國敗事之後,司馬遷又評論楚國日衰的因由,這就是:忠奸不分,用人不智,從而證明,屈原本人牽繫祖國安危,其浮其沉就意味着楚國之興之衰,屈原的高大形象由此而現。

三、整理文言詞彙和句式。

當堂整理,集體交流。

四、佈置作業。

1、 記憶詞彙

2、 背誦,準備默寫。

《屈原》教學設計 5

【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能聯繫已學知識,自主整理積累文言基礎知識,發現問題

能熟練掌握文言句式與詞語的活用、通假、多義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能結合屈原的生平與遭遇讀懂文意,並且能與準確理解作者在描述屈原遭遇與內心情感中寄託的複雜感情

能辯證地評價屈原忠貞報國的志向與堅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聯繫當今社會與個人實際,體會堅持理想追求與現實的差距。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正確理解並培養高尚的聯繫與人生價值觀,培養勇於面對困境,百折不撓及珍愛生命不懈追求的精神

【教學方法】

誦讀、啓發、品析、評論 、多媒體輔助

【教學課時】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結合《離騷》的複習,瞭解屈原的生平與高尚的節操,進而瞭解司馬遷寫此傳的目的。

屈原傳是人物評傳,司馬遷寫屈原是抒憤:—個忠心耿耿的大賢,被讒而終不得用,以至於身殉理想。詩人的悲劇。是一個民族的悲劇…聯齊抗秦的主張,變法自強的主張,力保楚國無虞,進而可以統一天下,但這個主張損害了楚國羣小的利益,再加上楚王昏庸,所以纔有這樣的悲劇。

司馬遷作此傳,意在表明,小人讒言私慾,待遇昏庸之主,致使志士窮困,國家喪亡;提出尊賢重道,明察賢佞是國家之福,表旌屈原矢志不渝,至死不悔地堅持自己的操守、價值觀。

屈原以他的價值觀,超越了世俗功利價值尺度,獲得了永恆的意義。故曰:“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存在的意義也是自我的人生意義,是在與世俗的、強權的、讒佞的對抗中呈現的。

屈原的自一殺是以生命的結束來拒絕非楚國文化的行爲,同時也是使楚國臣君處在了非常尷尬的境地。這是一種悲劇精神。

二、自主研究,梳理文言字詞知識〖多媒體輔助〗

【通假字】

離通罹遭受;

反通返返回;

見通現顯現;

指通旨主旨;

濯通濁濁水;

絀通黜罷黜;

質通贄見面禮;

內通納接納;

被同披披散;

【古今異義】

明於信而見疑其文約,其辭微故死而不容泥而不滓者齊與楚從

楚誠能絕齊使使如秦受地興師伐秦而齊竟怒不救楚

與王圖議國事王甚任之屈平屬草稿未定爭一寵一而心害其能平伐其功屈平疾王聽之不聰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以一儀而當漢中地秦伏兵斷其後冀幸君之一悟然亡國破家相隨屬上官大夫短屈原新沐者必振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同形異義】

治亂悉發國中兵上官大夫與之同列又因厚幣用事者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

形容枯槁祖屈原之從容辭令

三、朗讀全文,感悟作者的情感與屈原的精神

〖學生朗讀後談談自己的感受〗

四、練習與實踐

1、鞏固梳理字詞知識

2、誦讀全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上課時學習的字詞

二、學生找出疑難語句,師生共同研討解決

三、重點語句翻譯訓練【多媒體輔助】

〖口述與書面練習結合〗

其稱文極小而其指極大

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委質事秦。

而設詭辯於懷王之一寵一姬鄭袖。

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用,舉賢以自佐。

懷王因爲不知忠臣的區分,所以在內受鄭袖的迷惑,在外受張儀的欺騙。

身客死於秦,爲天下人笑。

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

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爲?

其後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爲秦所滅。

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數十年。

士以此方數千裏爭往歸之。

秦王使使者告魏王。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見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軍狀。

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

四、練習與實踐

口頭翻譯最後三段,加深對文意的理解

第三課時

一、口頭複述最後三段內容

二、理請全文脈絡,品味司馬遷寫人物傳記選材與構思的精妙

開頭兩段是敘事,交代屈原家世,才幹和職任。楚制,高級官員都是王族,左徒亦是屈氏世任之職,屈原任此,忠於楚國,獲得懷王信任,關鍵在“明於治亂”這四字。

屈原很清楚戰國時代必須在國內修法度,富國強兵,在國外,連齊抗秦才能大治,他要佐懷王行美政,效法先王之德,尊賢重道,這樣—來,便觸犯了楚國貴族的特權和利益,所以“上官大夫必害其能”“固時俗之工巧合,儷規矩以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改度。”當時的楚國貴族一味地顧及私利而不顧公義,討好楚王,破壞法度,再加上楚王昏聵,致使羣小得勢,賢人日退。

此傳只寫了一個細節:上官大夫給楚王進讒,毀謗屈原,楚王怒屈原“自伐其功”,因而疏之。奪了他的政治權力,這樣無異於自毀長城。懷王心胸狹隘,並且虛榮浮誇,頭腦糊塗,他倚仗先王開創的楚國國力,稱雄於世,實際上是個平庸無才的人,因而不能與賢臣共事,更不能正確判斷局勢,末世之主即此等人。三、四兩段寫屈原被罷黜使齊後仍然心繫楚國與楚王,堅持力排衆議,忠貞進言。從側面與羣小作有力的'對比,爲下文楚王不聽勸諫導致最終身死國滅做有力的鋪墊。

五至八段寫楚王誤信讒言深入險地,導致身死國滅的歷史教訓,在敘事中插一入作者的深深慨嘆與評價,突出文章的主旨。

最後兩段通過屈原與漁父的對話與沉江而死的細節描寫及後人對屈原的繼承表現屈原精神的意義與影響,也點明瞭寫作目的。

三、練習與實踐

1、背誦第三段,並且在理請層次的基礎上熟練默寫。

2、寫一篇短文,談談你對屈原寧死不屈的行爲與精神的理解,可以有自己的創新理解。

【教學反思】

《屈原》教學設計 6

一、劃讀文章

1、介紹屈原的基本情況

姓名:屈平家庭背景:楚之同姓也最初任職:左徒

才識:博聞強識,明於之亂,嫺於辭令。

2、新人名:上官大夫

事件內容:(1)“王怒而疏屈平”的經過

(2)揭示楚國黑暗現實:上有昏君,下有佞臣

事件①

3、新人物(對象):《離騷》

事件內容:(1)寫作緣由、內容介紹及對其評價

(2)讚美屈原的品德修養

事件②

4、時間:屈平既絀新人名:秦惠王、張儀

事件內容:楚第一次被秦國欺騙

事件③

5、時間:明年新人名:靳尚、鄭袖

事件內容:楚第二次被秦國欺騙

事件④

6、時間:其後諸侯共擊楚新人名:唐眛

事件內容:楚大敗,大將被殺

事件⑤

7、時間:實秦昭王與楚婚新人名:秦昭王、子蘭

事件內容:楚第三次被秦國欺騙,懷王身死於秦

事件③——⑤可歸納爲:

(1)楚國三次被騙,一步步走向衰落

(2)突出屈原的個人遭遇與國家息息相關

8、新人名:頃襄王事件內容:遷之

事件⑥

6、地點:江濱新人名:漁父

事件內容:沉江經過

事件⑦

7、時間:屈原既死之後新人名:宋玉、唐勒、景差之徒

事件內容:死後影響(1)楚辭後繼有人(2)無人敢於直諫

事件⑧

二、翻譯下列句子

1、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嫺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

學識淵博,記憶力很強,對國家存亡興衰的道理非常瞭解,對外交往來,接人待物的辭令又非常熟悉。因此他入朝就和楚王討論國家大事,制定政令;對外就接待各國使節,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處理對各諸侯國的外交事物。楚懷王對他非常信任。

2、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

屈原對懷王聽聞失靈而不能分辨是非,視線被讒佞諂媚之徒所矇蔽而不能辨明真僞,致使邪惡傷害了公道,正直的人不被朝廷所容,感到萬分痛心,所以才憂愁苦悶,沉鬱深

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

思而寫成《離騷》。所謂“離騷”,就是遭遇憂患之意。

3、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

屈原堅持公證,行爲耿直,對君王他一片忠心,竭盡才智,但是卻受到小人的挑撥離間,其處境可以說是極端困窘了。因誠心爲國而被君王懷疑,因忠心事主而被小人誹謗,怎

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能沒有悲憤之情呢?屈原寫作《離騷》,正是爲了抒發這種悲憤之情。

4、雖放流,眷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雖然身遭放逐,卻依然眷戀楚國,懷念懷王,時刻惦記着能重返朝廷,總是希望國王能突然覺悟,不良習俗也爲之改變。

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爲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

結果使軍隊慘敗,國土被侵佔,失去了六郡地盤,自己還流落他鄉,客死秦國,被天下人所恥笑。這是由於不知人所造成的災禍。

6、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

我聽說過,剛洗過頭的人一定要彈去帽子上的灰塵,剛洗過身軀的人一定要把衣服上的塵土抖乾淨,人們又有誰願意以清白之身,而受外界污垢的`玷染呢?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

我寧願跳入江水長流之內,葬身魚腹之中,也不讓自己的清白品德蒙受世俗的污染!

三、一詞多義

見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表被動)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看見的景象)

秦王坐章臺見相如(召見)冀君實或見恕也(“我”)

謖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見。”(見解,見識)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出現)

事不耳聞目見(看見)項伯即入見沛公(會見,拜見)

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動詞前,有稱代作用,相當於“我”)

使懷王使屈原造爲憲令(命令)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讓,叫)

是時屈平既疏,不復在位,使於齊(出使)人皆得以隸使之(使喚)

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趙(使者)向使三國各愛其地(假使,如果)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時周瑜受使至番陽(使命)

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官職)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讓,致使)

屬屈平屬草稿未定(寫作)屬予作文以記之(囑咐)

若屬皆且爲所虜(一類人)在骨髓,司命之所屬(掌管)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隸屬)忠之屬也,可以一戰(類)

天下屬安定,何故反乎?(剛剛,適才)

爲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爲?(語氣詞)爲之奈何?(對)

如今人爲刀俎,我爲魚肉,何辭爲?(語氣詞)

請以趙之十五城爲趙王壽(給,替)不者,若屬皆且爲所虜(爲所表被動)

慎勿爲婦死,貴賤輕和薄!(爲,爲了)非爲織作遲(是)

兩小兒笑曰:“孰爲汝多智乎?”(認爲)斬木爲兵,接竿爲旗(作爲,當作)

然後,以六合爲家,崤函爲宮(當做)獨其爲文猶可識,曰:“花山”(有)

公爲都御史。與太監某守遼東(擔任)媼之送燕後也,持其踵爲之泣(向)

治國者無使爲積威之所劫哉(治理)

乎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疑問語氣詞,呢,嗎)

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爲愚,其皆出於此乎?(揣測語氣詞,吧)

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感嘆詞,啊,呀)

吾嘗疑乎是(對於)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比)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於)於是乎書(句中停頓)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的樣子)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在)

而舉世混濁而我獨清,衆人皆醉而我獨醒(轉折,卻)

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衆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醴?並列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遞進)吾恂恂而起(修飾)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承接)死而有之,其幾何離?(假設)

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因果)縵立遠視,而望幸焉(目的)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你的)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複音虛詞,句末語氣詞,罷了)

《屈原》教學設計 7

教學目的:

1、進一步學習屈原愛國、正直的高尚品德,並從文中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2、 解本文寫作特點:記敘、議論、抒情三者的緊密結合,即人物評傳的特點,明確本文不同與其它人物傳記的地方。

3、 將本文屈原的詩歌結合起來閱讀,從中感受屈原的正直集中表現在他潔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和敢於同邪惡勢力抗爭而決不妥協的鬥爭精神上。

4、 重點的文言實詞、通假字、古今詞義的運用等等。

教學重點:

1、重點閱讀第三自然段,背誦並理解作者在敘述屈原遭嫉蒙讒被楚懷王疏遠之後,有用大段的文字夾敘夾議,讚揚了屈原的偉大作品《離騷》。作者從幾個方面介紹了《離騷》,並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結合起來。

2、明確課文記敘了與屈原有關的幾件大事,並把屈原個人的遭遇同楚國的命運緊密地連在一起。

教學難點:

課文記敘屈原與漁父的對話,對其作用以及蘊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閱讀全文,理清全文記敘的線索。

教學步驟:

一、由《報任安書》中:“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導入新課,並回顧學過的屈原的詩歌:《離騷》與《涉江》堪稱姐妹篇,讓學生背誦兩篇詩歌中詩句,明確屈原思想的內核:正直與愛國

政治理想詩人形象

美政民本憂國憂民,熱愛祖國長嘆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潔身自好,自我完善奇服……高馳……食玉英

(唯美情結)制芰荷以爲衣兮,集芙蓉以爲裳

嫉惡如仇,不同流合污世溷濁——高馳不顧、苟餘心……

剛直不阿,一身正氣不能變心……固將愁苦……董道…重昏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

堅持真理,獻身理想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

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

二、教師朗讀課文,學生明確課文以屈原活動的時間爲序,分四部分進行

記敘把表示這四個部分的段落做上記號,找出記敘屈原一生遭遇的五個詞語:

任——疏——黜——遷——投

三、學生參照註釋,閱讀課文,進一步明確文章的內容層次:全文以屈原

活動的時間爲序,第一部分(1——3自然段)任——疏

第二部分(4——10自然段)黜——遷

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投

第四部分(第12自然段)身後影響

四、佈置作業:熟讀翻譯課文,思考課後練習。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重點閱讀第三自然段,背誦並理解作者在敘述屈原遭嫉蒙讒被楚懷王疏遠之後,有用大段的文字夾敘夾議,讚揚了屈原的偉大作品《離騷》。作者從幾個方面介紹了《離騷》,並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結合起來。

15、屈原列傳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2、明確課文記敘了與屈原有關的幾件大事,並把屈原個人的遭遇同楚國的命運緊密地連在一起。

3、課文記敘屈原與漁父的對話,對其作用以及蘊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教學步驟:

一、重點閱讀第三自然段,背誦並理解作者在敘述屈原遭嫉蒙讒被楚懷王疏遠之後,有用大段的文字夾敘夾議,讚揚了屈原的偉大作品《離騷》。作者從幾個方面介紹了《離騷》,並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結合起來。

明確:作者從解題、成因、內容、風格四方面介紹了《離騷》。“其文約……其志潔……其行廉……雖與日月爭光可也”這段話,是結合屈原的作品和人格說的,說明屈原的秀美文辭與高潔志行互相輝映,渾然一體。

二、重點閱讀課文的'第二部分,課文記敘了與屈原有關的幾件大事,並把屈原個人的遭遇同楚國的命運緊密地連在一起,其用意是什麼。

明確:幾件大事:第一,受騙絕齊,第二兵敗丹淅,第三複釋張儀,第四諸侯擊楚,第五赴秦身死,第六爲秦所滅。屈原個人的遭遇同祖國的命運息息相關。

三、課文記敘屈原與漁父的對話,對其作用以及蘊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明確:體會屈原憤世嫉俗的心情和對待人生的態度,體會作者流露出的那種憤慨惋惜之情。漁父和屈原的對話,代表兩種不同的人生哲學、兩種不同的品格操守、兩種不同的政治取向,漁父認爲對人生、對世事都不要太認真、太執著,最好是得過且過、隨遇而安,即篇中所謂的隨流揚波、與世推移,至於舉世渾濁而我獨清、衆人皆醉而我獨醒,則是大可不必的。屈原反對這種人生哲學,認爲絕對不能隨波逐流,絕對不能同流合污,寧可葬身魚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潔行廉的人格。司馬遷把魚父和屈原的觀點兩相比照,是對屈原人格的讚揚和景仰,其中也表露出對黑暗勢力的強烈憤慨和對屈原同情惋惜之情。

四、熟讀課文,體味:司馬遷有着與屈原相似的政治上的不幸遭遇,有着屈原那樣正道直行的品格,有着屈原那樣深厚而又執著的感情。他景仰屈原,同情屈原,他是褒貶分明地爲屈原立傳的。字裏行間噴瀉着激憤、哀怨之情。

五、佈置作業:課後習題。

六、《信陵君竊符救趙》本篇重在引導學生自學,列出結構提綱,舉出集中表現信陵君、侯嬴性格的言論和行動,進一步瞭解《史記》紀傳作品的主要特點。

本篇記敘了信陵君禮賢下士和竊符救趙的始末,表現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謙虛作風和救人之困的義勇精神。(略)

七、學生自讀《語文讀本》中:《孔子世家》、《伯夷列傳》、《毛遂自薦》、《魯仲義不帝連秦》《賈生列傳》《魏其武安侯列傳》《貨殖傳序》。

八、佈置作業:學生在網上查找一些資料。

1、學生以“司馬遷的選擇”爲話題寫一篇作文。2、以“我讀司馬遷的《史記》”爲題寫一篇感想。3、在班上召開一次研究性學習報告會:走近司馬遷

《屈原》教學設計 8

學習目標

審美鑑賞與創造:理解屈原的生平事蹟和他的政治主張,感受其熱愛祖國和敢於同邪惡勢力作鬥爭、絕不妥協的精神,學習其志潔行廉、剛正不阿的高尚品格。

文化傳承與理解:根據自己的理解,對屈原的人生經歷做出評價;體會司馬遷爲屈原立傳目的,努力追求和構建能耐高尚的人格。

教學重點:聯繫作者司馬遷,理解作者爲屈原立傳的目的,引導學生思考感悟,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精神。

教學過程

任務一:梳理結構(事件)

在學生複述故事情節的基礎上,把課文分爲四部分:

第一部分(1-3):屈原由“王甚任之”到“王怒而疏”。

第一層(1-2):因才而被“任”,因“讒”而被“疏”(記敘)。

第二層(3):創作《離騷》的緣由,對屈原志向和人格的評價(議論抒情,詳寫)。

第二部分(4-9):屈原由見“絀”到見“遷”。

第一層(4-7):屈原被“絀”後,楚懷王三次被騙,最終客死於秦(記敘)。

第二層(8):批評楚懷王“不知人之禍”(議論抒情)。

第三層(9):頃襄王昏庸,對屈原“怒而遷之”(記敘)。

第三部分(10-11):屈原以身殉國的經過以及他對後世的影響(敘議結合)。

第四部分(12):司馬遷的評價(議論抒情)。

結論:

司馬遷用1段66個字寫屈原的任(人生得志),卻用大量的筆墨10段詳寫屈原的人生失意(疏—絀—遷—沉),旨在告訴我們,屈原的“存君興國”的愛國主義,不僅在楚國強大時愛國,個人施展理想時愛國;更在自己遭受屈辱時候熱愛楚國,在國君危難時熱愛楚國。

任務二:圍繞評價,解讀其志

1.解讀其志

太史公評價裏說:“餘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請結合文章第3段來分析。

第3段的關鍵句有:

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2.思考:司馬遷是怎樣《離騷》認識的?屈原的“志”是什麼?司馬遷“悲其志”又是爲什麼?

《離騷》是屈原憂愁幽思時所作的,體現了他潔身自好,志潔行廉的品質。

屈原之志既是一種政治抱負、治國宏圖,更是一種理想主義激情,一種特立獨行的精神。

結論:司馬遷既然是“悲其志”,而不是悲其人,司馬遷的泣涕就不僅僅是針對屈原一個人,而是爲天下所有懷有遠大志向而難以實現的人而哭泣。

2.理解其志

(1)太史公評價裏說:“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爲人。”結合文章第10段,談談屈原投江前的情形,聽聽屈原與漁夫的對話。

(2)集體朗讀課文第10段,找出關鍵語句。

第10段的關鍵句有:

漁夫: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

屈原:舉世混濁而我獨清,衆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夫: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衆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爲?

屈原: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

(3)思考:從屈原與漁夫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思想有怎樣的差異?認識到屈原有着怎樣的品質?包含了司馬遷什麼樣的感情?

屈原與漁父的對話,代表着兩種不同的人生哲學、兩種不同的品格操守、兩種不同的政治取向。一種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一種是矢志不渝,以死明志。

兩相比照,突出了屈原高潔的品格和堅定的操守,表現了他矢志不渝,以死明志的品質。

對話中表達了作者對屈原人格的讚揚和景仰以及同情惋惜之情,其中也表現出對黑暗勢力的強烈憤慨。

任務三:圍繞遭遇,評議其人

1.引入評議

太史公評價裏說:“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遊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結合課文相關段落,說說屈原一生的主要遭遇。

2.概括生平

如果用一個字概括他人生中的幾個階段,哪些字可以用到呢?

任→疏→絀→遷→沉(王甚任之→王怒而疏屈平→屈平既絀→頃襄王怒而遷之→遂自沉)

3.人物評價

(1)“想見其爲人”,屈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屈原是一個忠誠不阿、忠君愛國、遠見卓識、才華出衆的傑出人物。

一是才能出衆。

二是通過對《離騷》的高度評價讚美了他志潔行廉、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氣節。

三是通過寫楚國的外交失敗,顯現了屈原對楚國的眷顧和懷念。

四是借批評楚懷王不識忠奸,襯托屈原的正直和忠誠。

五是借與漁父的對話表現了屈原高潔的人格追求。

六是通過寫宋玉之徒來反襯屈原敢於直諫的`品行。

結論:屈原正道直行、志潔行廉、正直忠誠、直諫從容,這些品格體現在他的整個生平當中。但無論哪個人生階段都可以用“悲”字來呈現司馬遷的情懷,即爲他的政治才能不被重用,志潔行廉的不被賞識,正直忠誠的不解,直諫從容的不聽而痛惜。

不用——不識——不解——不聽

(2)司馬遷在表現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時有兩個方面與一般文章不同。

一是把屈原的個人遭遇同整個楚國的命運緊密地結合起來,從而說明了屈原的遭遇與祖國的命運是休慼相關的。

二是通過他的“忠君愛國”的思想集中表現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屈原的愛國之心,不因楚國的治亂興衰而改變,更不隨個人的榮辱升沉而動搖。他對待祖國確是一顆丹心,一片赤誠,堅貞不移,至死不悔!(因古代君主是國家的象徵“眷顧楚國”同“心繫懷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屈原》教學設計 9

一、導讀目標

1、瞭解文章主要內容,以及作者藉助屈原的形象所弘揚的家國情懷和擔當精神

2、掌握傳記文學的一般寫法,並學習本文創造性的表達方式。

3、學會屈原和司馬遷對待現實的態度和思考社會問題的方法。

二、學情自診

1、對比《藤野先生》、《鴻門宴》、《蘇武傳》三篇傳記類文章,分析它們刻畫人物手法的不同之處。

魯迅的《藤野先生》主要利用側面描寫的手法,寫了我在日本的求學遭遇,以及思想的轉變,從而寫出藤野先生對我的影響。作者通過側面描寫清國留學生的不求上進,指出日本老師對學生的不負責任,從而與藤野先生相比較,突出藤野先生沒有民族偏見、民族歧視,心中只有藥學的偉大人格。

司馬遷在《鴻門宴》中主要利用矛盾衝突展示人物性格。鴻門宴前,是戰與和的矛盾,寫了項羽求戰的雷厲風行,止戰的堅決果斷。鴻門宴中,是殺與保的矛盾,寫出了項羽的一諾千金、大仁大義。鴻門宴後,是責與容的矛盾,項羽對劉邦的擅自離席不加追究,任其回到軍營,顯示了自己的寬宏大度和從容自信。

班固《蘇武傳》的對比描寫十分突出。張勝貪生怕死,毫無骨氣,反面襯托出了蘇武的臨危不懼、矢志愛國的情懷。衛律見利忘義,賣國求榮,表現了蘇武大義凜然、威武不屈的崇高民族氣節。李陵善於僞裝,忍氣吞聲,抱怨指責,突出了蘇武的赤膽忠心、無怨無悔。

2、分析第1題中三篇傳記中人物的性格,比較他們對待現實問題的態度。

藤野先生面對日本國內民族情緒的高漲,全身心投入於醫學研究和教學之中,鼓勵自己的學生用學術拯救自己的國家,沒有一絲民族偏見和歧視,不愧是一位讓人敬仰的人物。

項羽在錯綜複雜的戰爭形勢中,一直堅守着自己的大義和大愛,用坦誠、守信和包容彰顯了一個真正大英雄的氣概,頂天立地,讓人扼腕讚歎。

蘇武在死亡面前毫無懼色,以寧死不屈的精神,把愛國之志和民族氣節演繹得淋漓盡致,讓敵人都感動不已。在長達十九年的寒冷、貧窮、飢餓面前,毫不動搖,絕不降低自己的志氣,堅守着自己的節操,讓天地都爲之動容。

三、主要內容

1、本文主要通過寫屈原的哪幾件事來展示屈原的性格特點?

主要通過直接寫屈原的四件事來表達他的癡心愛國的精神品質,第一件事是修憲因妒被疏,寫上官大夫嫉妒屈原的才華,在楚懷王面前詆譭屈原,楚懷王疏遠了屈原。第二件事是著《離騷》以明志,寫屈原蒙受了不白之冤,爲了表明自己的愛國情懷,寫出了一篇彪炳千古的文章《離騷》。第三件事是流放不改愛國,楚國被秦國的張儀欺騙,楚國卻無人能辨識詭計,屈原多次進言,但不被重視,致使楚國國力削弱。第四件事是汨羅一身殉國,寫了屈原不願與朝中權貴同流合污,寧願死也不改變自己的志向。

另外還從側面寫了兩件事來突出屈原在楚國的重要性,第一件事是張儀欺騙並削弱了楚國,而楚國竟然無人識破並反擊。第二件事是屈原對後世的巨大影響。

2、本文使用了哪些獨到的手法來表現屈原的精神品質和偉大人格?

第一點,本文以記敘爲主,融入了抒情和議論的成分,讓文章的感情非常強烈,觀點非常突出,這和常見的很多史官寫史手法不太一樣,也和自己寫其它人物傳記的手法不太一樣。尤其是節選部分的和漁父的對話,更是用對話的形式探討人生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是很有創意的議論文形式和記敘文形式的結合,讓人耳目一新。這種手法更能突出屈原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向惡勢力低頭,保持自己高潔品行,雖死而不悔的偉大人格。

第二點,通過側面描寫來展示屈原對於楚國的重要性。一個是寫張儀的欺詐在楚國沒有人能夠識破,屈原識破了卻不被重視,以至於楚國丟失了大量國土,楚懷王也被囚禁秦國,最終死在秦國。另外一個是屈原死後的影響,很多人模仿屈原的文風,出現了很多文學家,寫出了屈原的文學對後世的影響;再一個影響就是屈原死後,楚國難以抵擋秦國的進攻,最終被秦國消滅。

四、基礎應用

1、下列的劃線字詞是從不同的角度表達屈原高潔、高尚的品行,我們可以稱之爲高頻詞,請具體解釋這些高頻詞。

方正之不容也:方正,遵守規則,正直。

竭忠盡智:竭忠,竭盡忠誠。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皭然,清白、純淨的樣子。

眷顧楚國:眷顧,眷戀懷念。

何故懷瑾握瑜:懷瑾握瑜,原意指帶着美玉,這裏比喻指具有美好的品德。

而蒙世之溫蠖乎:溫蠖,惛憒和污濁的意思。

2、下列的語句都體現了屈原面對現實的態度,請字字落實地翻譯這些高頻句。

①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

②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

③舉世皆濁而我獨清,衆人皆醉而我獨醒。

翻譯:

①上官大夫看到屈原起草的法令就想修改而邀功,屈原不贊成他的做法。

②闡明道德的廣大崇高,治理國家動盪不安的辦法和道理,沒有不完全透徹明白的。

③整個世界都污濁不堪,而我獨自清白;衆人都在沉迷中失去自己,而我獨自清醒。

3、讀寫同步:

請寫出“家國情懷”的高頻詞,不少於五個,並寫成一篇不少於150字的作文。

寫作提示:高頻詞可以讓文章中心明確、突出,結構嚴謹,富有文采。高頻詞、高頻句運用得好,可以讓文章不跑題,有創意。

“家國情懷”的高頻詞有:天下爲公、匹夫有責、大愛無疆、責任道義、爲生民立命、不負人民、無私奉獻等等,如果有兩個字、三個字、四個字等不同字數的高頻詞會讓文章增色亮點。

五、重點解析

具體分析汨羅河畔屈原與漁父對話的部分,說說這部分的獨特魅力。

在敘事類文學作品中,對話是常見的文學形式,它具有推動情節發展、加劇矛盾衝突、展示人物性格、突出中心思想等重要作用,屈原和漁父的這段對話,不但具有以上四個重要作用,而且還具有展示社會背景、覆蓋全文主要內容、揭示屈原悲劇的根源、蘊含人生哲理和治世之道等作用。

屈原投水而死,不只是屈原個性的悲劇,更是一個時代悲劇。漁父能夠認識屈原,並瞭解時事,講出了一段“聖人”的道理,可見是一位並不一般的打魚人,而是一位隱居世外高才。這兩個人的對話,把當時的時代背景交代得非常清楚,而且認識如此一致,就是屈原所說的“舉世混濁”,“衆人皆醉”,只是兩個人採取的人生態度不一樣,一個是“與世推移”,一個是“九死而不悔”。

在治世之道上,兩個人也是不一致的,屈原是深思高舉,絕不妥協,而漁父則是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這裏的“水清”和“水濁”形成對比,結合屈原說的“舉世皆濁而我獨清”中的“濁”、“清”可以看出,這裏的'“水清”是比喻治世。“纓”是古代帽子上彩色的裝飾品,是有地位男子佩戴的帽子,他讓屈原“濯我纓”,就是暗示屈原積極入世做官,即使是“水濁”,也可以用來洗腳,是告訴屈原不要放棄自己的志向,讓屈原因勢利導,積極參與楚國政事。也許有人會說,一開始的對話,漁父就要屈原“隨其流而揚其波”,或者“哺其糠而啜其醨”,但是我們要看清漁父用的是反問句,這他是在試探屈原,當他看清屈原的志向之後,就建議他振作起來,激濁揚清,再次有所作爲。

六、自主探究

司馬遷在《史記》中嘔心瀝血刻畫的人物有三個:屈原、項羽、陳涉,他最欣賞的就是屈原,最佩服的是項羽,最讚賞的是陳涉,請結合語文課本中的內容和相關資料,分三個小組研究探討司馬遷爲什麼對他們三個如此讚賞,又是在行文中怎樣表達的。

探究提示:司馬遷自比屈原,因爲他和屈原有着同樣有才華不被重用的遭遇,一個被處於宮刑,一個因流放而死。所以司馬遷在行文中忍不住義憤填膺,替屈原吶喊、鳴不平,也是在訴說自己遭遇的不公。

項羽是被漢朝的創始人劉邦打敗的英雄,而司馬遷在對劉氏王朝的怨恨通過項羽表達出來也是合情合理的。項羽本身就是西楚霸王,也應該載入“世家”,司馬遷本來是要把項羽寫入世家,作爲震古爍今的帝王記載的,但是遭到了劉氏王朝的反對,只能作罷,所以他在行文中比較全面地對比項羽和劉邦,寫了劉邦的陰險奸詐,寫了項羽的率真摯誠。司馬遷恨不能自己成爲項羽,讓歷史重演,去打敗劉邦,所以司馬遷精雕細刻項羽,寫出了一個頂天立地的英雄形象,也爲他的失敗感到無比的遺憾。

司馬遷很欣賞陳涉的首創精神和敢於反抗強權的勇氣,把他列入世家,和那些歷史上的明君賢臣相提並論,寫出了一個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英雄是如何從下層人崛起,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又如何被人利用,最終被暗害犧牲,爲後來的農民起義提供了很高的參考價值。也可以把陳涉和項羽進行橫向對比,找出他們之間成功和失敗的根源。

司馬遷融己於史直抒胸臆,融今於史秉筆直書,體現了一個歷史學家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以及他質樸真誠、真情寫作的獨特魅力。他的這些方面和屈原、項羽、陳涉相比,真的是氣概相似、氣魄相通、氣脈相承。

七、讀寫結合

假如你回到了戰國後期,遇見了屈原,請選擇一個場景,加以描述,並體現你對屈原的感情。不少於600字。

寫作點撥:場景要選擇本文中的幾個地點,楚國都城郢、汨羅河畔、楚王宮內等。

描述時要有時間、環境的背景,要有場景細節的刻畫,更要有抒情和議論的成分,讓描寫、記敘、抒情、議論相結合,來表達對屈原的感情。

對屈原的感情可讚揚,可批評,可警告,可勸導8943;8943;還要注意場景的描寫要和對屈原的感情具有一致性。

《屈原》教學設計 10

【教學設想】

魯迅曾從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上評價《史記》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的文學價值,學界已基本達成共識,但對其史學價值則有不同觀點。其中不乏有班固、幹寶、劉知幾、黃震、胡適等大家,而劉知幾在《史通》中的評價較具代表性,姑錄於下:“至於屈原《離騷》辭,稱遇漁夫於江渚;宋玉《高唐賦》雲夢神女於陽臺。夫言並文章,句結音韻。以茲敘事,足驗憑虛。而司馬遷、習鑿齒之徒,皆採爲逸事,編諸史籍,疑誤後學,不其甚邪。”這是對《史記》的真實性進行質疑。《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是歷史文獻中第一個詳細敘述屈原生平事蹟的,在司馬遷之前的文獻中鮮見對屈原事蹟的記載。這不得不讓我們思考:司馬遷寫作《屈原列傳》的依據是什麼?其真實性到底如何?本節課的目的是以《屈原列傳》爲例,分析司馬遷寫作《史記》的方法.探究其寫作《屈原列傳》的真實性,以及爲屈原作傳的原因。

【教學目標】

1.研讀文本,理解司馬遷寫作人物傳記的方法。

2.研讀、體悟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佈置預習】

1.重點預習課文《屈原列傳》第三小節、屈原與漁父對話部分和最後一節。大致瞭解並概括文章其他部分的內容。

2.回顧《〈離騷〉節選》,寫下你的“屈原印象”。

【教學過程】

—、導入

1922年,胡適發表《讀楚辭》一文,認爲“屈原是一種複合物,是一個’箭垛式’的人物,與黃帝、周公同類,與希臘的荷馬同類”,並指出集中於屈原身上的相關事蹟很有可能只是後世的一種想象與附會。因爲先秦文獻中有關屈原事蹟的記載較少,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是第一次對屈原生平做詳細記載,而司馬遷的時代與屈原的時代有一段距離,因而懷疑其真實性也是有一定理由的。今天我們以《屈原列傳》爲例,來探一探其真實性到底如何。

二、閱讀文本,探討作傳之法

1.司馬遷在爲屈原作傳時的依據是什麼?

提示:在文章中找出相關語句,包括司馬遷的尋訪與閱讀等。

PPT:太史公曰:“餘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見賈生吊之”。

明確:司馬遷書寫《屈原列傳》獲取資料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爲直接資料,即閱讀屈原所寫相關文章並實地踏訪屈原沉江之地;二爲間接資料,即賈誼所寫相關文章。從寫作人物傳記角度來說,直接資料的權威性要高於間接資料。

2.司馬遷獲取的直接資料非常有限,他是如何充分利用這些資料的呢?

提示:找出文中與這些直接資料有關內容。如司馬遷對於《離騷》的評點,對於《漁父》的引用。

明確:司馬遷讀屈原作品之後“悲其志”;“觀屈原所自沉淵”後,“垂涕”,“想見其爲人”;見“賈生吊之”後,“怪”屈原,“爽然自失”。司馬遷獲取的直接資料有限,因而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加入了大量的議論。

3.孔子的“述而不作”曾被奉爲寫作歷史著作的圭臬。作爲一位史學家,司馬遷爲何在《史記》中加入大量議論?

提示:從司馬遷作傳的依據和屈原的身份兩個方面去思考分析。

明確:原因有兩個:一是司馬遷所能見到的關於屈原生平的資料有限,在寫作的過程中需要“填白”;二是司馬遷寫作所依據的是屈原的作品,而文學作品有其“隱晦性”,要揭開這層面紗必然要加入作者的議論,這樣隱藏在其作品中的屈原的形象方可顯現。所以司馬遷在寫《屈原列傳》時採用的是“以議論行敘事”的“變調”寫法,即以粗筆寫“形”,以工筆寫“心”。

三、研讀文本,追因探源

在屈原的一系列作品中,司馬遷重點介紹評價了《離騷》,認爲《離騷》是最能“代表”屈原的。下面我們看看司馬遷是如何介紹、分析《離騷》的。

(一)這一小節主要分幾層?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離騷》的?

明確:分三層。寫作緣由、內容特色、偉大人格。

(二)屈原創作《離騷》的原因是什麼?文中是如何體現的?

(學生找出文中有關內容,進行概括歸納。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PPT: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明確:憂愁的具體內容是“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隨文鞏固重點詞義:“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這四個主謂短語都是“疾”的賓語。)

(三)分析“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的歷史事件。

1.屈原周圍的“王”“讒諂”“邪曲”分別指誰?“不聰”“蔽明”“害公”“不容”又分別指哪些具體事件?

提示:結合文中其他段落的內容.找出原文語句,梳理出相關的`人物與事件。

明確:“王”指楚懷王、頃襄王;“讒諂者”指上官大夫、子蘭;“邪曲者”指靳尚、鄭袖;“不聰”指“王怒而疏屈平”;“蔽明”指“讒之”;“害公”指“復釋去張儀,竟死於秦”;“不容”指“爭寵而心害其能”“怒而疏屈平”“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

2.司馬遷用一個“窮”字來概括屈原的處境,這裏的“窮”做何解釋?

PPT展示“窮”的解釋及例句。

①阻塞不通。與“通”相對。引申爲"走投無路”。

②不得志,不顯貴。與“達”相對。

③生活困難。

④窮盡、完結。

⑤窮究,追究到底。

例句:日暮途窮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窮則獨善其身不忍窮竟其事……

明確:從文中屈原的“疾”與“怨”中可以想見他處境困厄。

3.同學們已學習過《離騷》,你同意司馬遷的分析嗎?在《離騷》中你看到的是一個怎樣的屈原?

(此爲開放型問題,學生可各言爾志。)

小結:通過同學們的發言,我們可以基本達成這樣一個共識:司馬遷對《離騷》的分析是合理的,可以成爲支持《屈原列傳》真實性的一個依據。

五、深入文本,見其爲人

(一)我們來看另一處直接資料,關於屈原與漁父的對話(PPT略)。

1.這段對話給你的感覺是什麼?

明確:對《屈原列傳》的真實性存疑。

2.爲什麼司馬遷明知會有人對真實性存疑卻依舊採用了這則材料?

明確:《漁父》中“舉世”“衆人”與“我”之間,這種“多”與“少”的對比,表現了屈原的“窮”之境況,而這與《離騷》所表現的內在精神是一致的。

小結:真實是有不同維度的,基本層面是“事實的真實”,即確實發生,有明確依據;更高層面則爲“想象的真實”,也許沒有明確的依據,但通過歷史學家的嚴密推導,是能夠成立的。作爲一位歷史學家.不僅要做一位記錄者,更要做一名開拓者;作爲讀者,我們需要知道的不僅僅是既定事實,更希望歷史研究者引領我們能夠探索未知的領域。這纔是歷史學的奧祕.也是歷史學家的魅力所在。

六、尋幽探微,由人及己

《史記》體例的一大特點是在每篇之後都有一段“太史公曰”,代表司馬遷對傳主的態度,請同學們齊讀《屈原列傳》最後一小節,思考:司馬遷對屈原是什麼態度?說說你的理由。

預設學生的回答:同情、惋惜、肯定、惺惺相惜……

明確:可以看出司馬遷在寫作《屈原賈生列傳》時,其內心可謂百感交集,似乎不是一位客觀敘述者應持有的態度,他把屈原賈生兩人合在一起寫,是基於兩人才情與命運的相似。其中,也不乏他對這一類人的同情,由此及彼,想到自身的遭際,有惺惺相惜之感,故而傾注了個人的豐富情感。

課堂總結:胡適說屈原是“箭垛”式的人物,甚確,我們人人都可以在他那裏映射出心中所想;但由此否定屈原在歷史上的真實性未必恰當,“箭垛”一詞爲歷史學家提供了豐富的闡釋空間,也增添了一份接近真實的可能性。“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精神的屈原永在生長,且日益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庇廕着吾國吾民的精神家園,同時也滋養着我們的精神力量。

七、課後閱讀,拓展深化

課後閱讀鮑鵬山《屈原:面向風雨的歌者》一文,寫一篇300字的讀後感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