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後世影響和典故

本文已影響 2.89W人 

桃李滿天下的意思

後世影響和典故

[拼音] táo lǐ mǎn tiān xià

[釋義] 比喻一個人的學生很多;各地都有。桃李:桃樹和李樹;比喻老師教的學生。

[語出] 唐·白居易《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辨形] 李;不能寫作“裏”。

[近義] 遍佈天涯

[用法] 用作褒義。多用歌頌教師或學校。一般作謂語。

[結構] 複句式。

[例句]

①張老師在教育戰線上奮鬥了大半輩子;如今早已是~了。

②趙老師辛勤教學三十年;~。

[英譯] have students all over the country

[成語故事]

唐代武則天當皇帝時,有一個宰相叫狄仁傑,字懷英,太原(今屬山西)人。此人德高望重,敢於直言相諫,深得武則天賞識。武則天稱他爲“國老”(武則天即位時,狄仁傑已八十多)而不直呼其名。就是上朝時,武則天也不讓他跪拜,說:見狄公下拜,我渾身都痛。武則天常對其他大臣說:“不是特別重要的軍國大事,你們不要去麻煩狄老。”

武則天爲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採取多種措施,廣羅人才,並讓狄仁傑給他推薦能擔任將相的人才。狄仁傑推薦了張柬之、姚崇等數十人,這些人後來多成了名臣。有人對狄仁傑說:“你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朝廷裏有才能的大臣都是你推薦的,真是桃李滿天下啊。”狄仁傑說:“推薦有才能的人爲國家效力,不是爲私,是我應該做的。”

公元700年,九十三歲的狄仁傑病死,武則天痛哭流涕。自此以後,每當朝廷有大事而衆人又不能解決時,武則天常嘆息說:“老天爺爲什麼這麼早就奪去了我的國老啊!”

桃李滿天下造句

1、他爲祖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真是“桃李滿天下”。

2、還有曾經相伴的老師,因爲我們有緣成了他們的學生,他們就渴盼“滿天下”的都是“桃李”。

3、若不是應屆生,還得報上自己是某某年次某級某班的學生,否則桃李滿天下的老師如何知道你是誰呢?

4、張教授桃李滿天下,受他教益而不同專業的學生都成爲了團隊領袖、獎項得主和大學教授。

5、李老師,聖誕節快樂。祝你桃李滿天下。

6、祝願我們的老師:桃李滿天下!

7、作爲一個特教工作者,深知不可能桃李滿天下。

8、真誠祝您教師節快樂,桃李滿天下。

9、園丁,崇高的稱號,祝您桃李滿天下,春暉遍四方。

10、我真誠地希望在畢業後能夠真正成爲一名教師,辛勤耕耘,爲求桃李滿天下。

21、老校長致力小學教育三十年,桃李滿天下。

22、他爲師40年,現已是桃李滿天下了。

23、德高望重的老藝人,他教出來的學生桃李滿天下。

24、貴校樂育人材,桃李滿天下,在下實在如雷貫耳。

25、張老師在教育戰線上奮鬥了大半輩子,如今早已是桃李滿天下了。

26、這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藝人,他教出來的學生桃李滿天下。

27、陳老師辛勤教學三十餘年,桃李滿天下。

28、一位教師,可以漚心瀝血的.在粉筆灰中老去,也可以培養桃李滿天下。

29、趙老師辛勤教學三十年,桃李滿天下。

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介紹

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原文

綠野堂開佔物華,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譯文

綠野堂開着佔盡了萬物的精華,路人說那就是令公的家。

令公的學生遍佈天下,何須在房前再種花呢?

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賞析

此詩運用借代的修辭,以桃李代學生,綠野堂指的是唐代裴度的房子名。這首詩通過寫裴度房子不用種花就佔盡了萬物的精華(房子顯眼氣派)。表現了對一個老師桃李滿天下芳名遠播的讚美。

白居易詩歌介紹

題材集中是白居易諷喻詩的藝術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選擇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個主題,“一吟悲一事”,主題非常明確。爲使主題更明確傳達給讀者,或詩題下加小序點明主題,或“卒章顯其志”突出主題。其次,白詩的藝術特色還表現在刻畫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徵,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但白詩的詩意並不淺顯,他常以淺白之句寄託諷喻之意,取得怵目驚心的藝術效果。《輕肥》一詩描寫了內臣、大夫、將軍們赴會的氣概和席上酒食的豐盛,結句卻寫道:“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這是一幅多麼慘烈的情景。

閒適詩和諷喻詩是白居易特別看重的兩類詩作,二者都具有尚實、尚俗、務盡的特點,但在內容和情調上卻很不相同。諷喻詩志在“兼濟”,與社會政治緊相關聯,多寫得意激氣烈;閒適詩則意在“獨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與元九書》),從而表現出淡泊平和、閒逸悠然的情調。

白居易的閒適詩在後代有很大影響,其淺切平易的語言風格、淡泊悠閒的意緒情調,都曾屢屢爲人稱道,但相比之下,這些詩中所表現的那種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閒適”思想,以及歸趨佛老、效法陶淵明的生活態度,因與後世文人的心理較爲吻合,所以影響更爲深遠。如白居易有“相爭兩蝸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來飲酒七首》其七)、“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對酒五首》其二)的詩句,而“後之使蝸角事悉稽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號論,“醉翁、迂叟、東坡之名,皆出於白樂天詩云”(龔頤正《芥隱筆記》)。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蘇文忠公不輕許可,獨敬愛樂天,屢形詩篇。蓋其文章皆主辭達,而忠厚好施,剛直盡言,與人有情,於物無着,大略相似。謫居黃州,始號東坡,其原必起於樂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詩話》)凡此種種,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詩的影響軌跡。

白居易的思想,綜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爲主導。孟子說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他終生遵循的信條。其“兼濟”之志,以儒家仁政爲主,也包括黃老之說、管蕭之術和申韓之法;其“獨善”之心,則吸取了老莊的知足、齊物、逍遙觀念和佛家的“解脫”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貶江州司馬爲界。白居易不僅留下近三千首詩,還提出一整套詩歌理論。他把詩比作果樹,提出“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的觀點,他認爲“情”是詩歌的根本條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與元九書》),而情感的產生又是有感於事而繫於時政。因此,詩歌創作不能離開現實,必須取材於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反映一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狀況。他繼承了《詩經》以來的比興美刺傳統,重視詩歌的現實內容和社會作用。強調詩歌揭露、批評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詩歌表現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則。《與元九書》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的現實主義創作原則。

他的這種詩歌理論對於促使詩人正視現實,關心民生疾苦,是有進步意義的。對大曆(766~779)以來逐漸偏重形式的詩風,亦有鍼砭作用。但過分強調詩歌創作服從於現實政治的需要,則勢必束縛詩歌的藝術創造和風格的多樣化。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