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怎樣才能切實有效地進行閱讀訓練

本文已影響 3.91W人 

1.要選“三好”——好文、好題、好答案

怎樣才能切實有效地進行閱讀訓練

爲什麼?好文,它的思路清晰,文筆優美,哲理深刻,能引起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好題,它設題巧妙,發人深思,體現閱讀能力;好答案,它是出題人在瞭解學生的基礎上,對題目作了精心地研究,題的難度適中,答案的要點精準。因此,這個工作,應該說是必須由老師來完成的,學生自己很難做到。看來我們每個老師,如果想提高您學生的閱讀能力,想提高他們閱讀的成績,就得辛苦一番,認認真真地給學生們選“三好”。

2.教給學生具體、實用、見效的閱讀方法

如:閱讀的順序:先瀏覽,後看題,再回文中去找答案;

又如:閱讀的搜索:尋找關鍵語句,用鉛筆輕輕進行勾連;

再如:閱讀的表述:刪繁就簡後如何將關鍵詞連綴好並在卷子上表述,另外,關於作用的歸納,關於含義的歸納,關於藝術手法的歸納等,這些都需要做系統的訓練,不求多,只求精;不求量大,只求收效大。那麼,現代文閱讀多拿些分,不是沒有可能的。

希望我們的老師把學生從題海中拯救出來,讓他們在現代文閱讀中既能經常讀一些美文,又能掌握閱讀技能和答題技巧。使他們經常愉快地去讀文,高興地去作題,從而把現代文閱讀看作是一種享受,他們自然地就不再害怕閱讀,因爲他們覺得自己已有一種自信,並會帶着這種自信,微笑着勇敢地走在通往高考的路上。

理論性作品的分類

照傳統的分法,理論性的作品會被分類爲歷史、科學和哲學等等。所有的人都約略知道其間的差異性。但是,如果你要作更仔細的劃分與更精確的區隔時,困難就來了。此刻,我們先避過這樣的危險,作一個大略的說明吧。

以歷史書來說,祕訣就在書名。如果書名中沒有出現“歷史”兩個字,其他的前言等等也會告訴我們這本書所缺的東西是發生在過去—不一定是遠古時代,當然,也很可能是發生在昨天的事。歷史的本質就是口述的故事,歷史是某個特殊事件的知識,不只存在於過去,而且還歷經時代的不同有一連串的演變。歷史家在描述歷史時,通常會帶有個人色彩—個人的評論、觀察或意見。

歷史就是紀事(Chronotopic)。在希臘文中,chronos的意思是時間,topos的意思是地點。歷史就是在處理一些發生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真實事件。“紀事”這兩個字就是要提醒你這一點。

科學則不會太在意過去的事,它所面對的是可能發生在任何時間、地點的事。科學家尋求的是定律或通則。他要知道在所有的情況或大多的情況中,事情是如何發生的,而不像歷史學家要知道爲什麼某個特定的事件,會發生在過去某個特定的時間與地點。

科學類的書名所透露的訊息,通常比歷史類的書要少。有時會出現“科學”兩個字,但大部分出現的是心理學、幾何學或物理學之類的字眼。我們必須要知道這本書所談論的主題是哪一類的,像幾何學當然就是科學,而形上學就是哲學的。問題在很多內容並不是一清二楚的,在很多時候,許多科學家與哲學家都將物理學與心理學納入自己研究的範圍。碰到“哲學”與“科學”這兩個詞時,麻煩就會出現了,因爲他們已經被運用得太廣泛了。亞里士多德稱自己的作品《物理學》(Physics)是科學論述,但如果以目前的用法,我們該歸類爲哲學類。牛頓將自己偉大的作品定名爲《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Mathematical Princ-ples of Natural Philosophy),而我們卻認爲是科學上的偉大著作。

哲學比較像科學,不像歷史,追求的是一般的真理,而非發生在過去的特定事件,不管那個過去是近代或較遠的年代。但是哲學家所提出的問題跟科學家又不一樣,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相同。

既然書名或前言之類的東西並不能幫助我們確定一本書是哲學或科學的書,那我們該怎麼辦?有一個判斷依據我們認爲永遠有效,不過你可能要把一本書的內容讀了相當多之後才能應用。如果一本理論的書所強調的內容,超乎你日常、例行、正常生活的經驗,那就是科學的書。否則就是一本哲學的書。

這樣的區別可能會讓你很驚訝。讓我們說明一下。(記住,這隻適用於科學或哲學的書,而不適用於其他類型的書。)伽利略的《兩種新科學》(Two New Sciences)要你發揮想像力,或在實驗室中以斜面重複某種實驗。牛頓的《光學》(Opticks)則提到以棱鏡、鏡面與特殊控制的光線,在暗室中做實驗。這些作者所提到的特殊經驗,可能並不是他們自己真的在實驗室中完成的。達爾文所寫的《物種起源》是他自己經過多年實地觀察纔得到的報告。雖然這些事實可以,也已經由其他的觀察家在作過同樣的努力之後所證實,但卻不是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能查證的。

相對的,哲學家所提出來的事實或觀察,不會超越一般人的生活經驗。一個哲學家對讀者所提及的事,都是自己正常及普通的經驗,以證明或支持他所說的話。因此,洛克的《論人類悟性》是心理學中的哲學作品。而弗洛伊德的作品卻是科學的。洛克所討論的重點都來自我們生活中所體驗的心路歷程,而弗洛伊德提出的卻是報告他在精神分析診所中所觀察到的臨牀經驗。

另一個偉大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採取的是有趣的中間路線。他提出許多細節,只有受過訓練的細心的專家纔會注意到,但他也常向讀者查證,由他們自己的經驗來看,他的理論是否正確。所以詹姆斯的作品《心理學原理》是科學也是哲學的,雖然基本上仍然以科學爲主。

如果我們說科學家是以實驗爲基礎,或仰賴精確的觀察研究,而哲學家只是坐在搖椅上的思考者,大部分人都能接受這樣的差異比較,不會有什麼意見。這種對比的說法,應該不致令人不快。確實有某些問題,非常重要的問題,一個懂得如何利用人類共通經驗來思考的人,可以坐在搖椅上就想出解決的方案。也有些其他的問題,卻絕不是坐在搖椅中思考就能解決的。要解決那樣的問題必須要作研究調查—在實驗室中作實驗或作實地考察—要超越一般例行的生活經驗才行。在這樣的情況中,特殊的經驗是必要的。

這並不是說哲學家就是純粹的思考者,而科學家只是個觀察者。他們都同樣需要思考與觀察,只是他們會就不同的觀察結果來思考。不論他們如何獲得自己想要證明的結論,他們證明的方法就是各不相同:科學家會從他特殊經驗的結果作舉證,哲學家卻會以人類的共通性作例證。

哲學或科學的書中,經常會出現這種方法的差異性,而這也會讓你明白你在讀的是什麼樣的書。如果你能把書中所提到的經驗類別當作瞭解內容的條件,那麼你就會明白這本書是哲學或科學的作品了。

明白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因爲哲學家與科學家除了所依賴的經驗不同之外,他們思考的方式也並不全然相同。他們論證問題的方式也不同。你一定要有能力在這些不同種類的論證中,看得出是哪些關鍵的詞目或命題構成了其間的差異—這裏我們談得有點遠了。

在歷史書方面的狀況也類似。歷史學家的說法跟科學家、哲學家也不相同。歷史學家論證的方式不同,說明事實的方式也不一樣。何況典型的歷史書都是以說故事的形態出現。不管說的是事實或小說,說故事就是說故事。歷史學家的文詞必須要優美動人,也就是說他要遵守說一個好故事的規則。因此,無論洛克的《論人類悟性》或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有多傑出偉大,卻都不是很好的故事書。

你可能會抗議我們對書籍的分類談得太瑣碎了,至少,對一個還沒開始讀的人來說太多了。這些事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爲了要消除你的抗議,我們要請你想一件事情。如果你走進一間教室,老師正在講課或指導學生,你會很快地發現這間教室是在上歷史、科學或哲學課。這跟老師講課的方式有關,他使用的詞句,討論的方式,提出的問題,期望學生作出的答案,都會表現出他隸屬的是哪個學科。如果你想繼續很明白地聽下去,先了解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簡單來說,不同的課程有不同的教法,任何一個老師都知道這一點。因爲課程與教法的不同,哲學老師會覺得以前沒有被其他哲學老師教過的學生比較好教,而科學老師卻會希望學生已經被其他科學老師有所訓練過。諸如此類。

就像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教法一樣,不同的課程也有不同的學習方法。學生對老師的教法,多少要有一些相對的迴應。書本與閱讀者之間的關係,跟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是相同的。因此,既然書本所要傳達給我們的知識不同,對我們的指導方式也會不同。如果我們要跟隨這些書本的指導,那就應該學習以適當的態度來閱讀不同的書。

漢字特點,直觀達意

漢字是象形文字,其顯著的特點是字形和字義的聯繫非常密切,具有明顯的直觀性和表意性。

漢字的表意性使漢字成爲世界上惟一能跨越時空的文字。只有中國的兒童,仍能讀懂2500年前的《詩經》,朗誦“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只有中國的教材,能把唐詩、宋詞作爲兒童必讀的啓蒙材料。而三四百年前的英文,除了專家之外,其他人很難讀懂。可見,漢字更有利於讀者形成“形-義”的直接聯結。

漢字的表意性使漢字成爲世界上單位字符信息量最大的文字,因此容易辨識, 利於聯想,這也爲加快閱讀速度帶來極大的便利。

現代的快速閱讀法,首先是在歐美國家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他們的文字有一個共同特徵--都是表音的拼音文字,單個字母沒有任何意義,只有若干個字母組合起來才構成單詞。這樣在閱讀時,由於符合認知心理學的組塊原則.所以有利於快速閱讀的進行。而我們的文字卻是與拼音文字截然不同的表意文字。那麼,漢語和漢字構成的閱讀材料能不能進行快速閱讀呢?答案當然是非常肯定的:漢語和漢字不僅能進行快速閱讀,而且更適合快速閱讀。具體來講有以下幾大方面:

首先,漢字的表意性便於形意互見,爲快速閱讀提供了天然有利條件;

其次,漢字作爲語素文字, 構詞能力強,常用字集中,爲速讀提供了便利;

其三,漢字作爲拼形文字, 同音異義字差別明顯,也是快速閱讀的有利條件;

其四,漢字的書寫形式便於整體認知,也有利於進行快速閱讀;

其五,漢字作爲復腦文字,認讀充分發揮了大腦兩半球的功能;

最後,漢語語法的意合特點,使其言簡意賅,容易意會神攝,便於快速閱讀,直觀達意。

漢字有着區別於世界其他各種語言的根本特點,這就是漢語語法自身的特殊性即意合。無論是詞組合成句子,還是單句組合成複句,首先考慮的因素往往是語意的配合,而不是語法形式的使用,只要幾個負載着重要信息的關鍵詞語在意義上大致搭配得攏,就能言簡意賅地達到交際目的,這幾個詞就可以組合在一起,這就是所謂的“意合”。漢語語法的這一特點,使它結構獨特,靈活多變,頗多隱含,着重意念,其意合性、靈活性和簡約性是其它語言所不能比擬的。漢語語法的上述特點,有利於我們在閱讀中運用意會的方式來進行感知和理解,這對於加快閱讀速度就有極大的便利。

漢字的以上六個方面的特點,無疑會使其在閱讀心理方面較拼音文字具有相當大的優勢,使漢字的書面語在感知、理解的各個方面都有較高的速度和效率,能夠實現閱讀速度、理解速度、記憶速度的協調發展,快速閱讀。

淺談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爲了開創局面,必須首先使閱讀教學跨越到一個新的境界。因爲,語文能力讀爲先,是語文教育的重心,閱讀教學的宗旨在於提高效率,培養閱讀習慣,營造讀書氛圍,使學生通過閱讀不斷吸收人類先進思想和創造性思維的成果,獲得自學能力,學會終身學習。因此,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閱讀能力的培養最容易體現效果的是語文課。《初中語文新課標》中規定“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因此,語文學習的主要功夫在於“讀”。好的詞語、優美的句子、精巧的構思等等,這些都離不開讀,在讀中去感悟、品味,從而吸收和借鑑。

我們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必須通過廣泛的閱讀及正確的方法來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

一、培養廣泛

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培養閱讀能力的基礎。但就目前來看,許多學生都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導致了閱讀面狹窄,閱讀的興致低落等現象。因此,我們必須做好以下工作來培養學生廣泛閱讀的習慣:

1、激發

所選讀物要語言質樸生動,內容引人入勝,要盡力選那些學生讀起來愛不釋手,非一口氣讀完不可的讀物。同時必須遵守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如果難易適當,就一定能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增加搞好閱讀的信心。

2、拓寬閱讀的範圍

讓學生儘可能多地涉獵交際功能強、實用性強的應用文、說明文。提供給學生各種體裁、題材的文字材料,包括人物軼事、科普常識、文化習俗、人文歷史、新聞報道、廣告說明等。如果有條件的話還可以讀些原文版的簡易讀本、報刊雜誌等。

3、保證閱讀的時間

除每週至少安排一節課進行閱讀訓練外,還必須開展每天堅持10—15分鐘的課外閱讀活動,力爭每人每天課外閱讀500個字左右的短文。爲鼓勵學生多閱讀,可把讀物化整爲零,打印成單頁發給學生,以便隨身攜帶,利用零星時間閱讀。

二、調動主動閱讀的興趣

現代的中小學生主動、自覺地去讀書,我們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方法:

1、懸念調動法

在讀書時,留下懸念給學生。聽老師讀了精彩的文章,卻缺少結尾,懸而未決的情節催促學生自己急切地去尋找問題的答案,慢慢他會掙脫老師的扶持,自己自由地暢遊於書海,尋求他的精神家園。

2、故事梗概法

老師先把故事的大意講給學生聽,引導學生進行閱讀。例如引導學生閱讀笛福著的《魯濱遜漂流記》。事先,老師將故事的大致內容簡單地向學生介紹,學生聽了有趣,就會自己去閱讀此書了。

3、電視輔助法

社會上流行的電視劇往往會對學生的閱讀造成相當大的影響,老師如能抓住機會,因勢利導,趁機向學生介紹相應的讀物,學生閱讀的興趣會比較大。例如中央電視臺曾經播出的《水滸傳》,在社會上引起了較大的反響,對學生們也產生了較大的衝擊,他們常常討論劇情的發展。針對這種現象,老師和學生一起讀《水滸》,談談一百零八將,學生們邊讀邊思,邊讀邊議,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苟子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便會輕鬆面對語文學習,助益也是頗大的。

三、培養科學

要求大家從文體、文題、層次、中心、寫法及現實社會意義諸多角度去考查閱讀文章。

首先是文題。要讀懂一篇文章要先審文題。文章題目在讀懂文章的過程中起關鍵作用,它往往是文章中心的集中表現,或者是一條線索等等。明白文題在文章中的作用,才能順藤摸瓜,讀懂文章。如《濟南的冬天》題目就表明所寫的是濟南這個特定環境的冬天,不同於其他地方的冬天,一看題目便明白文章的中心,一目瞭然。

其次,理清文章的層次可幫助我們掌握文章的脈絡。閱讀一篇文章,先明白文章敘述、描寫或說明對象,再看圍繞這一對象分幾個方面來寫,即文章層次。如《看雲識天氣》一文,作者主要圍繞“雲和天氣”的關係來說,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就出現了晴天和雨天的兩種情況,“天上掛什麼雲,就將出現什麼樣的天氣”帶着這個問題再去閱讀,學生就容易把握作者思路,沿着思路讀下去,既能加快閱讀速度,又能提高閱讀質量。

第三,中心是閱讀文章時對內容方面的又一要求。讀一篇文章總要明白文章說了些什麼,哪些是對文章內容的精練概括即文章中心。抓主筆閱讀,能產生認識上的飛躍。主筆一般是主旨的體現,抓住主筆,可牽一髮而動全身。又如《濟南的冬天》一文寫了濟南冬天的多種自然景象:有靜臥的小山,有澄清的河水;有古城,有小村;有青松垂柳,有綠色水藻;有雪前的景,有雪後的景;有映在水中的倒影,也有不映在水裏的“正影”,紅黃藍白黑色彩斑駁;山木水草天,多態多姿,都—一寫了進去。真是曲盡散文那個“散”字的妙處。但是它神不散。如許錯綜複雜的描寫都環繞一個主旨,即冬天的濟南那溫晴的天氣。“溫晴”二字總領全文,使文章脈絡清楚,雜而不亂,多而不繁。作者從三個角度具體寫出濟南冬天暖和安適的特點。一是從地理環境方面直接說明(“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二是從人們的表現、感覺、幻想去描寫(“濟南的人們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三是以景襯托濟南冬天的暖和安適。劉熙載在《藝概》中說:“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本文即採用此法。冬天之精神寫不出,以人、日、山、水寫之。先以襯托之法寫濟南的冬天“沒有風聲”“響睛”“溫晴”,突出了“暖和安適”的主旨,下面便重點寫了濟南的山水。以小山的秀氣、美景村其“暖和”,再以兩個“臥”字襯其“安適”。接下來寫水,“不結冰”“冒熱氣”“水藻真綠”“垂柳照影”襯出暖和安道之氣氛。最後“藍水晶”中包着“紅屋頂、黃草山。……”這一整體美集中襯出“暖和安適”這一“精神”。

除以上這些的方法外,還有帶疑難閱讀、對比閱讀等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我們教師如能因教材因學生施教,學生的閱讀能力必會大有提高。

第四,閱讀時要注重。閱讀分瀏覽式的快速閱讀和字斟句酌的研究式閱讀。快速閱讀要求能儘量在短時間內完成閱讀內容。在對內容的把握上要求能瞭解課文大意,對課文內容有一個初步的概括瞭解。字斟句酌的研究式閱讀要求對課文內容理解比較透徹,包括對一些小問題的探究。當然,這種閱讀所用時間相對於快速瀏覽式的閱讀所用時間要長得多。畢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把握要透徹得多。這兩種閱讀各有針對性。“在語文課堂的自我學習中,往往可採取快速閱讀的方式,一目十行,把握文章大意,然後是字斟句酌的研究性閱讀,深入到關鍵詞、關鍵句子的理解,這樣可以詳細掌握課文內容”

最後,我們還要看閱讀的效果。通常我們閱讀完一本書,會急著想跟別人分享的是:(1)讀完此書的心情、感受;(2)讀完此書的收穫;(3)對此書不解的部分;(4)對此書的評價。在語文課教學中,可以把這些要求應用到每一個學生的閱讀當中,讓學生閱讀後反思、總結、歸納、提升所獲得的心得和體會,這樣的閱讀效果就顯而易見。

總之,在中,我們強調以學生爲主體,激發學生的多向思維,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從而培養具有創造力的學生。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用什麼樣的學習方法去指導學生閱讀,就成了問題的關鍵。如果能培養學生的個性、鼓勵學生創新,我們的閱讀教學就能從單一的掌握知識進入培養創造力的階段。事在人爲,只要我們善於思考,勇於探索,路就在我們腳下。

速讀級別與速讀段位標準

一、理解和記憶率的考覈標準

1、什麼也寫不出來。理解和記憶程度爲:0 。

2、能寫出與文章主題(中心思想)無關的隻言片語。理解和記憶程度爲:10%--30% 。

3、能就某一部分寫出大致的內容。理解和記憶程度爲:40%--50% 。

4、儘管有的部分漏的乾乾淨淨,但大部分能具體地寫出來;或者,能概要地寫出整體性的內容。理解和記憶程度爲:60%--70% 。

5、漏掉的很少,能按照原文正確、具體地寫出內容的發展過程。理解和記憶程度爲:80%--90% 。

6、幾乎能像背下來似的寫出原文。理解和記憶程度爲:100% 。

二、國際快讀協會制定的考覈標準

1級別標準:

2.段位標準:

級別

閱讀速度

段位

閱讀速度

十級

2100字/分鐘

一段

20000字/分鐘

九級

3000字/分鐘

二段

30000字/分鐘

八級

4000字/分鐘

三段

40000字/分鐘

七級

5000字/分鐘

四段

50000字/分鐘

六級

6000字/分鐘

五段

60000字/分鐘

五級

7000字/分鐘

六段

70000字/分鐘

四級

8000字/分鐘

七段

80000字/分鐘

三級

10000字/分鐘

八段

90000字/分鐘

二級

12000字/分鐘

九段

100000字/分鐘

一級

15000字/分鐘

十段

150000字/分鐘

以上標準爲國際快讀協會制定

注:以上閱讀速度對讀物內容的理解記憶測試方式爲筆試,試卷共計20題,總分100分(其中主觀、客觀題型各半),答題得分達到60分以上者爲合格,方能獲得相應的級別或段位。

現代文閱讀的表達技巧分析

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是指作家運用了哪些寫作原則、規律和方法來塑造文學形象和表現作品的內容的。具體來說,對文章的表達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達方式運用上的技巧和文體知識運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辭手法的運用和其他相關寫作方面的技巧。

從高考試題來看,對錶達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學生判斷某種表達技巧是什麼,而且要求賞析其表達的作用。

一、敘述人稱

1.第一人稱:敘述親切自然,能自由地表達思想感情,給讀者以真實生動之感。

2.第二人稱:增強文章的抒情性和親切感,便於感情交流。

3.第三人稱:能比較直接客觀地展現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反映現實比較靈活自由。

二、敘述方式

1.順敘:能按某一順序(時間或空間)較清楚地進行記敘。

2.倒敘:造成懸念,引人入勝。

3.插敘:對主要情節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鋪墊照應,補充說明,使情節更加完整,結構更加嚴密,內容更加充實豐滿。

4.補敘:對上文內容加以補充解釋,對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敘:俗稱“花開兩枝,各表一朵”,(指敘述兩件或多件同時發生的事)使頭緒清楚,照應得體。

三、描寫

總體來說,描寫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現自然風光。②描繪人物的外貌及內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動的自然及社會環境。

1.人物肖像、動作描寫、心理描寫:更好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性格特徵。

2.景物描寫:具體描寫自然風光,營造一種氣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環境、場面描寫:交代人物活動的背景,寫明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渲染氣氛,更好地表現人物。

4.人物對話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動,促進故事情節的發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語態,收到一種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寫、側面描寫:正面直接表現人物、事物;側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辭

1.比喻:化平淡爲生動,化深奧爲淺顯,化抽象爲具體。

2.比擬:給物賦予人的形態情感(指擬人),描寫生動形象,表意豐富。

3.借代: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

4.誇張: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增強聯想;創造氣氛,揭示本質,給人以啓示。

5.對偶:便於吟誦,易於記憶,使詞句有音樂感;表意凝練,抒情酣暢。

6.排比:節奏鮮明,內容集中,增強氣勢;敘事透闢,條分縷析;長於抒情。

7.反覆:寫景抒情感染力強;承上啓下,分清層次;多次強調,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8.對比:使所表現的事物特徵或所闡述的道理觀點更鮮明、更突出。

9.設問:自問自答,提出問題,引發讀者的思考。

10.反問:強調語氣,語氣強烈,強化情感。

五、結構安排

佈局謀篇的技巧:開門見山、首尾呼應、卒章顯志、伏筆照應、層層深入、過度鋪墊、設置線索;結構嚴密,完整勻稱;烘托鋪墊,前後照應;設置懸念,製造波瀾,起承轉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關係的處理,主次詳略是否得當;材料是否典型、真實、新穎、有力。

記敘文常以時間推移、空間轉換、情景變化、思維邏輯順序等來安排層次。散文構思的線索,一般常見的有如下幾種:以情爲線索;以理爲線索;以物爲線索;以空間位置爲線索。

從結構上明確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統領全文、提綱挈領、引出下文,爲後文做鋪墊、埋下伏筆;

2、尾句——總結全文,深化主題,照應上文,前後呼應,言有盡而意無窮,回味深長。

3、轉承句——承上啓下,過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點明中心、揭示主旨;

5、點睛句——點明全文中心,統領全文;句子含義深刻,耐人尋味,讀後能給人以啓迪。

6、情感句——抒發強烈內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從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卻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內涵,表達深刻見解。

(1)記敘文(散文)的結構特點

①按時間順序或事件發生、發展的順序組織材料。

②按觀察點的變換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樓閣》。

③按場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內蒙訪古》。

④按材料性質歸類安排結構,如《瑣憶》。

⑤按作者認識的過程或感情的變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作爲行文線索安排材料。

(2)議論文的結構特點

①按邏輯思維分,包括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或緒論、本論、結論三部分。

②按篇章結構分,常見的結構有並列式、對照式、層進式和總分式。

六、表達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記敘文中的議論往往起畫龍點睛、揭示記敘目的和意義的作用;

2、議論文中的記敘往往起到例證的作用;

3、說明文中描寫、文藝性筆調起到點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動形象的作用。

4、夾敘夾議,記敘與議論交叉運用的寫法,使文章在輕鬆活潑之中,闡發議論,讀來饒有興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記敘是爲議論服務的,而議論又以記敘爲基礎,敘爲議提供了事實依據,使立論有根有據,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七、語言

1、語言是否準確、簡練、生動、形象;

2、具有怎樣獨特的語言風格(幽默、辛辣、平實、自然、簡潔明快、含蓄深沉等);

3、運用了什麼獨特的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誇張、通感等)。

八、表現手法

1、象徵,藉助某一具體事物來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點是利用象徵物與被象徵物之間的某一特點(內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現,增強文章的表現力,象徵手法的“託義於物”也就是“藉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隱而不晦。

2、襯托,是指不直接地對主要的人物或事物進行描寫,而是對其背景、與之相關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繪,使其形象突出,這種寫法除了利用反差對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鮮明外,還會使文章曲折含蓄,獨具風格。

3、先抑後揚,引發好奇,感情鋪墊,引發好奇。

4、託物言志,作者在對事物的進行描繪的過程中,非常巧妙地寄託作者個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讀者在欣賞中獲得獨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過景物的描寫,來襯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虛實結合,可以抓住重點,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從而更鮮明的刻畫人物的性格,凸現事物、景物的特點,更集中地揭示題旨。結構緊湊,筆墨集中。

7、動靜相襯,動襯靜,靜襯動,生動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見大,由平凡細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題,突出表現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過對人物的外形、行爲、心理、語言或事件、環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揮灑鋪陳,集中描寫,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質特點,用以加深主題的一種表現手法。襯托是指不直接地對主要的人物或事物進行描寫,而是對其背景,與之相關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繪,使其形象突出。這種寫法除了利用反差對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鮮明外,還會使文章曲折含蓄,獨具風格。比較一下,我們就可以發現二者的不同點:渲染在於對某種事物的有意重彩潑墨式的描寫;襯托卻是通過與之有關的其他事物的描寫,對該事物起到映襯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時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對用來襯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來描寫。

10、聯想想象,所謂聯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所謂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聯想想象經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內容更爲豐富,形象更豐滿、生動,增添文章的藝術表現力。

九、議論文論證方法

1、比喻論證,其作用是將抽象的道理寓於具體的形象之中,使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容易被人接受。

2、類比論證,通過講故事、打比方的辦法將相類似的兩件事進行比較,從而由此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結論的論證方法。它以淺寓深,以近比遠,形象鮮明,有很強的說服力。

3、舉例論證,用確鑿典型的事實來證明論點,事實勝於雄辯,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4、對比論證,運用正反兩方面的事例或道理進行對比,在對比中證明論點,鮮明的對比,正確錯誤分明,是非曲直明確,給人印象深刻。

5、引用論證,具有權威性,論證有力。

6、引申論證,通過對事理原因或結果的周密分析,層層剖析,從而證明論點的正確性、合理性,精彩深刻。

十、答題技巧提醒

1、高考對錶達技巧題的考查多是主觀題,需要組織文字準確的表述。表述可採用三段式:技巧、內容、效果。也就是運用了什麼技巧,表達了什麼內容,達到了什麼效果。

2、多角度:條分縷析。有些文段所顯示的表達技巧不只一個,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盡的,而且高考題已取消了字數的限制,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我們完全可以從多個角度出發,條分縷析,答得更全面更詳盡一些。特別是在答賦分較高的概括性題目時,一定要設①②③等序號回答,這樣清晰明白,顯示了答題的深度和廣度,也讓閱卷老師一目瞭然。

3、用術語:

一要熟記一些使用頻率較高的表達技巧的名稱,如動靜相襯、以小見大、虛實結合、欲揚先抑、託物言志、承上啓下、卒章顯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對比、象徵、反襯等等;

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爲生動,化深奧爲淺顯,化抽象爲具體;排比的作用是節奏鮮明,增強氣勢,便於抒情;第一人稱真實,第二人稱親切,第三人稱客觀;

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體現了什麼,強調了什麼,強化了什麼,營造了什麼,表現了什麼,還有深化了主題,點明瞭題旨等等。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