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關於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的閱讀理解

本文已影響 3.25W人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關於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的閱讀理解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1)首句寫出駱氏亭怎樣的環境特點?這樣寫的作用是什麼?(2分)

答:

(2)許多人說“留得枯荷聽雨聲”是全篇的點睛之筆,請說說你的理解。(4分)

答:

參考答案:

12.(1)詩歌首句描寫了駱氏亭清靜寂寥(或“悽清雅潔”、“悽清孤寂”)的環境特點。觸景生情,引發了詩人對友人的思念之情。(或:如此環境自然惹動懷友思緒,爲下文抒發思念之情作鋪墊。)(2分,環境特點、作用各1分)

(2)本詩是懷友詩,而這一句寫詩人因旅宿思友而徹夜不眠,而雨打枯荷的清韻,暫時能慰藉思友之情,所以說此句是點晴之筆。(或:本詩是懷友詩,雨打枯荷的聲音,單調而悽清,更襯出環境的寂寥和詩人無法排遣的思念,所以說此句是點睛之筆。)

賞析:

一個深秋的夜晚,詩人李商隱寄宿在一位駱姓人家的園亭裏,寂寥中懷念起遠方的朋友,聽着秋雨灑落在枯荷上的沙沙聲,寫下了這首富於情韻的小詩。詩題中的.崔雍、崔袞是詩人的知遇者崔戎的兩個兒子。這首詩就是詩人與崔雍、崔袞告別後旅途中寄懷之作。

首句寫駱氏亭:翠綠的修竹環抱着一塵不染的船塢,駱氏亭外臨着清澄的湖水。翠竹、清水把這座亭軒映襯得格外清幽雅潔,詩人置身其間,頗有遠離塵囂之感。

接着寫詩人對友人的思念:詩人眼下所宿的駱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在的長安,中間隔着重重的城池,路途迢迢,詩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隨風飄蕩的遊絲,悠悠然飄向友人所在的長安。詩人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因無好友共賞幽勝而微感惆悵。“秋陰不散霜飛晚”,又回到眼前景物,渲染氣氛,烘托情緒。時令已屆深秋,但連日天氣陰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天色一片迷濛,本來就因相思而耿耿不寐的詩人,心情不免更加暗淡,而這種心情又反過來更增加了相思的濃度。

詩人是旅途中暫宿駱氏亭,此地近一段時期的天氣,包括霜期之晚,自然是出之揣測,這揣測的根據就是“秋陰不散”與“留得枯荷”。這句一方面是爲末句作鋪墊(由於“秋陰不散”故有“雨”;由於“霜飛晚”故“留得殘荷”),另一方面又兼有渲染氣氛、烘托情緒的作用。

末句是全篇的點睛之筆,寫詩人聆聽雨打枯荷的聲音和詩人的心情變化過程。詩人原來是一直在那裏思念着遠隔重城的朋友的,由於神馳天外竟沒有留意天氣的變化。不知不覺間,下起了淅瀝的小雨,雨點點點滴滴地灑落在枯荷上,發出一陣錯落有致的聲響。詩人這才意外地發現,這蕭瑟的秋雨敲打殘荷的聲韻竟別有一種美的情趣。枯荷給人一種殘敗衰颯之感,本無可“留”的價值;但自己這樣一個旅宿思友整夜不眠的人,卻因聆聽枯荷秋雨的清韻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所以反而深幸枯荷之“留”了。“留”蘊涵有一種不期而遇的喜悅。而詩人“聽”到的,又何止是那悽楚的雨聲?枯荷秋雨的清韻,有誰能解其中滋味?這單調而悽清的聲音卻又更增加了環境的寂寥,從而更加深了對朋友的思念。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