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中國古代印章的起源

本文已影響 2.33W人 

  中國古代印章的起源

中國古代印章的起源

我國傳統造型藝術之一。鐫刻印章的通稱。因印章字體大都採用篆書,先書後刻,故稱。金屬印章,一般先刻印模,隨後澆鑄;晶玉印章,古代用手工琢成,現用金剛砂琢蝕,即‘電刻’;石、牙、角、木等印章,直接用刀鐫刻。

篆刻是書法藝術通過刀刻以後的再現,是書法、章法、刀法三者綜合的藝術。種類有秦印、漢印、半通印、象形印、套印、六面印、迴文印、花押印、關防、閒章等。秦漢及魏晉時期,印章由印工鐫刻,藝術水準頗高。隋唐以來,亦

各有其時代特徵風格。北宋米芾、元代趙孟俯、王冕均爲篆刻名家。

相傳王冕始用花乳石(青田石之類)刻印,因鐫刻方便,流行更廣。到明代文彭、何震,印學日漸發展。因明清以來,出土文物中印章漸多,參考資料大增,研討篆刻之風日盛,涌現很多篆刻家,形成各種流派。如院派(何震等)、浙派

(丁敬等)、鄧派(鄧石如)、趙派(趙之謙)、吳派(吳昌碩)、齊派(齊白石)等。

古‘璽’。先秦印章之通稱。古鈴璽印面文字爲當時六國的篆書,風格奇特,章法多變,不易辨識。秦統一六國後,皇帝所用稱‘璽’,官、私所用均改稱‘印’。大都以銅製作,亦有用銀、玉等;渾穆古樸,形式多樣。

歷代璽印名稱的變遷

秦以前,無論官,私印都稱‘璽’秦統一六國後,規定皇帝獨稱‘璽’,臣民只稱‘印’。漢代也有諸侯王、王太后稱爲‘璽’的。唐武則天時因覺得‘璽’‘死’同音,改稱爲‘寶’。唐至清沿舊制而‘璽’‘寶’並用。漢將軍印稱‘章’。之後,印章根據歷代人民的習慣有:‘印章’、‘印信’、‘記’、‘朱記’、‘合同’、‘關防’、‘圖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種稱呼。

中國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鐘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銅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稱‘金石’。璽印即包括在‘金石’裏。璽印的起源或說三代,或說殷代,至今尚無定論。根據遺物和歷史記載,至少在春秋戰國時代已出現,在戰國時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爲商業上交流貨物時的憑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印章範圍擴大爲表徵當權者權益的法物,爲當權者掌握,作爲統治人民的工具。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