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蒙學國學常識

中國茶文化的起源

本文已影響 1.19W人 

古來品茶也有個習俗,叫“茶三酒四”。以茶待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那麼最早茶是怎麼被發現的呢?從何時開始,荼形成爲一種獨特的中國文化呢?“茶道”本是中國的產物。爲何時下的年輕人會認爲那是東洋之趣呢?

中國茶文化的起源

  最早的茶

茶,最初可不是像今天這樣放在杯裏來泡飲的。最初人們飲茶,是把茶葉放在鍋裏來煮飲的。而且,茶的功能與價值,最早也不是用作飲品,而是藥用。那最早人們是怎樣發現茶不僅能喝還能當藥用呢?這裏還有一個好玩的故事。

傳說早在四千七百多年前,我們的老祖宗皇帝神農氏。爲了醫治百姓的疾病,親自到深山採藥。他每天都要採很多很多的藥革,並親口去嘗試。有一天,他採藥時,遇到了七十多種有毒的藥草,一時間,毒性發作,頓時感到口乾舌麻,頭暈目眩,便搖搖晃晃倒在了一棵大樹下。就在這時,突然一陣風吹來,只見大樹輕搖,被葉晃動,幾片樹葉恰好飄落到他的嘴邊,他順勢一嚼,嚼着嚼着,就感到滿嘴生香,舌底生津,不一會兒,神志便漸漸清醒過來。他趕忙撿拾一些樹葉,帶回去研究,發現這樹葉果然能起到解毒、提神、鎮痛、利尿、明日、去火、降脂、消食等多種療效,並把它命名爲“茶”,也就是今天的“茶”。

但是這裏有點小問題,平時我們看到的茶樹,都是長成一棵棵低矮的灌木,這神農氏發現的卻是一棵大樹,這是怎麼一回事?

現在的茶樹,都是古人後來插活繁殖而成的。爲了採摘方便,就不讓它們長高了,久而久之,就成了現在這樣的樹狀。但神農氏那時的野生大茶樹,現在我國的雲南地區還保留有許多。從出土於貴州的茶籽化石表明:早在6000至7000萬年前的中生代末期,這裏已有了茶樹的生長。從這棵需要登着梯子才能採摘的野生大茶樹來看,起碼也已生長有2700百多年。事實證明,我國確實是茶的發源地。

  以茶爲菜

在我國雲南地區,有一個叫“基諾族”的少數民族,常常在招待客人時,將剛採摘來的新鮮茶葉放在鍋裏煮,然後撈起來,拌上香油、鹽和其他作料用來蔬食。基諾族還把這種涼拌茶的吃法稱作“那坡批批”。

基諾族的涼拌茶,就是保留了自藥用之後,古人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中,將茶當作一種苦菜來食用的證明。直到在《詩經》的《邶風·穀風》裏,還有記載一首關於苦菜的歌謠:“誰謂荼苦,甘之如薺(ji)”“薺”是薺菜,意思是說:誰說荼苦呵,吃起來還是像薺菜那樣苦中有甜的`呢!歌裏表達了一種原配夫妻共同生活“夫妻恩愛苦作甜”的感覺。後來,人們又將它作爲羹飲,就是在鍋裏煮成羹湯來飲用。

不過,人們真正普遍對茶的飲用,據顧炎武的《日知錄》說,“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就是說自從在2000多年前秦始皇的軍隊打到的巴蜀(現在四川這個地方)以後,飲茶才慢慢發展起來的。當年巴蜀的一個文學家王饢地在他的一篇叫做《僮約》(就是與家奴的一個約定)的文章裏,寫有“烹荼盡具”、“武陽買茶”,就是說,茶器具要洗滌乾淨,要到武陽(今四川彭山縣)那個地方去買茶的內容。如今滬上一些時尚餐館也推出以茶爲原料的菜系,不僅口味清雅,還帶點減肥功效,也頗受白領們的青睞。

  茶道老家在中國

現在,有許多對中國茶文化不瞭解的人,都以爲中國的茶藝是向日本學的。事實恰恰相反,今天的日本茶道,在點茶的方法上,正是學的我國宋代的點茶方法。日本在古代,不僅沒有茶,更談不上茶道。茶,是在我國的唐代,日本派了許多的“遣唐史”,也就是到大唐來學習的代表團,其中,有一個僧人叫榮西的將中國的茶帶到日本進行繁殖,後來又從宋代東渡到日本的禪僧那裏學會了我國宋代僧人的點茶法,再從我國唐代的茶文中看到“茶道”一詞,於是,纔有了今天的日本茶道。

“茶道”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詩僧皎然詩《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中:“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的詩句,意思是說:怎樣才能全面地掌握茶道的真正含義,只有丹丘(一個仙道)才知道。前面提到的《封氏聞見錄》也有“茶道大行”之句。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茶文中提到“茶道”,只是,在唐代,集中國茶文化之大全者陸羽的《茶經》沒有提“茶道”一詞,中國文人用詞,喜好引經據典,之後的茶文就不常用“茶道”了。

日本茶道的藝術表現形式與精神內涵,基本都是從達到了空前的水平。另外,茶葉的生產工期也大大地加快。有了充足的時間,也促進了茶葉的品種的增加,於是,花茶、烏龍茶和紅茶等品種的生產,也得到迅速地發展。看來,這朱元璋皇帝,倒還蠻注意發展生產力的。

茶葉生產力的提高,同時又促進了生產關係的發展。到了清代,茶葉的國際貿易也進一步擴大。茶葉遠銷歐美,青花茶具整船整船地運往世界各地,使世界越來越瞭解中國的茶,喜愛中國的茶,迷戀中國的茶文化。

  “茶”字的演變

“茶”字在唐代之前,還有檟(jia)、荈(chuan)、茗(ming)、荼(tu)字作分別表示,直到唐代編撰《開元文字音義》,才統一改成今天的“茶”字。所以“茶”字是從唐代統一的。

史稱“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它不僅反映了在唐代,茶葉的種植面積迅速擴大,人們飲茶逐成風俗,而且,“雅化”後的飲茶形式,也使茶的文化基本形成。特別是被後人稱作“茶聖”的陸羽寫的《茶經》出現後,據當時封演的《封氏聞見錄》記載:“……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鴻漸”是陸羽的字,“鴻漸之論”是指陸羽寫的《茶經》,意思是說:由於陸羽寫了《茶經》之後,飲茶就更加講究了,從而也使茶道推廣於天下。

  “茶”怎麼就成了文化?

一般來說,一種由物質生活方式而派生的文化現象,或叫文化形態,首先必須有文化人以文化的形式加入其中,使這種物質生活融入了文化的形式與內涵,才能形成其獨有的文化形態。茶之所以有別於其他飲、食品而形成其獨特的茶文化,就是由於古代大批文人的加入,以大量的詩、文、書、畫及其他藝術形式,表現了因茶性電所具有的苦、甘、儉、淡、靜、和等內涵生髮的中國文人情愫與人格追求,比方茶的平和,不像酒那樣張揚;又比方茶的質樸與單純,不像其他飲、食品那樣雍繁而雕飾等,這些都是中國古代文人所崇尚的人格精神與需求。直至發展到唐代,茶的文化便逐步形成。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