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小學語文趣味識字教學策略的探究與思考

本文已影響 1.91W人 

摘 要:識字教育不僅是小學語文教育的基礎,更是文化教育的根基。然而在現今的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常常依靠簡單機械的重複和練習“強迫”小學生去識字、記字,忽視小學生的意願和認知範圍,這不僅會造成教學效果低下,而且會抹殺小學生的識字興趣,對後續教育產生消極影響。趣味識字教學法就是針對傳統識字教育中的缺陷而產生的。本文將通過分析比較趣味識字教學法與傳統識字教學法的區別和優勢,探討小學語文趣味識字教學的實際應用策略,以幫助更多的小學生愛上識字、愛上語文。

小學語文趣味識字教學策略的探究與思考

關鍵詞:趣味識字;教學策略;小學語文

一、小學識字教學現狀分析

(一)教學方法單一乏味

傳統識字教學主要依靠教師領讀,學生跟讀,以及背誦記憶,是在形成一種慣性而催生的記憶,然而在之後的學習中需要不斷反覆地重複以達到記憶的目的。一遍又一遍的重複是傳統識字教育的法寶。這種單一乏味的教學方法常常需要老師和學生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收到的效果卻不甚樂觀。

(二)學生學習缺乏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好一門學科、掌握好知識內容的有利條件。傳統的識字教育雖然意在強調是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努力做到寓教於樂,但是由於單調乏味的教學形式仍然激不起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學習興趣低迷成了制約識字教學效果發揮的主要因素,同樣也是衆多教師一籌莫展的難題。

(三)識字耗時長實效差

我們在走訪多所小學後發現,很多學校的教師仍然採用老師領讀、學生跟讀,老師在展示臺上寫、學生在作業本上寫的模式,一個課時只能進行幾個生詞的學習,更不要說對詞語意義的解釋和例句中運用方法的闡釋。這樣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很多寶貴的課堂時間被白白的浪費,而學生學到的知識卻是寥寥無幾。傳統識字教育耗時長實效性差的現象,成爲了識字教學不斷改革的壓力。

二、趣味識字教學的優勢

(一)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

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小學生由於年齡偏小,學習經歷和生活閱歷基本是一張白紙,對於學習並沒有什麼概念。而且小學生天性活潑、對新鮮的事物充滿好奇心、喜歡聽故事也喜歡將故事的內容進行生髮和想像。趣味識字教學法正是建立在對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規律進行科學把握的基礎上,它善於挖掘小學生的興趣點,並將其與文字的識記進行對接,讓小學生在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既放鬆身心又能學到知識。

(二)利於創建開放互動課堂

趣味識字教學法融入了衆多的互動性遊戲和情境化故事,使小學生注意力和好奇心得以集中到課堂上。同時趣味識字教學法又強調師生的密切配合,使學生成爲課堂的主體,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在一定意義上就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下死氣沉沉的課堂氛圍,成爲一種相對開放和活躍的課堂。小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易於找到參與感和存在感,從而會融入到課堂學習中,也會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趣味識字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創設故事情境,激發小學生識字情趣

創設故事情境是最能激發小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的一種方式。教師可以通過講述故事進行課堂導入,讓娓娓道來的故事情節成爲吸引小學生專心聽講的主導線索。例如教師可以講述《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講故事的情節形象生動的表現出來。在故事結束的時候向學生提問“你們想不想學更多的故事?”小學生一定會給出肯定的答案。然後教師就可以接着說“只有學會認識字,我們就可以看很多很多書,也會學到更多的故事和知識”,隨後教師就可以將《小蝌蚪找媽媽》這則小故事中的主人公的名字寫在展板上,進行識字教學。小學生經過故事情境的引入,會對學習這些主人公的名字產生興趣,也會積極投入到學習和記憶中。

教師在運用故事情境帶入教學的時候可以選擇的故事除了寓言故事,還有神話、傳說、時事新聞、校園故事等等,當然教師也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自己編寫小故事。這就需要教師注意收集內容豐富、情節精彩、爲小學生喜愛的小故事,還要不斷提升自己講故事的技巧。

(二)設計識字小遊戲,讓小學生愛上課堂

在識字教學中恰當運用識字小遊戲,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氛圍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率和積極性。在遊戲中學習是每一個孩子的願望,一方面能夠獲得開心快樂,另一方面還能夠獲取知識和學識。其實這也是趣味識字教學法所追求的目標。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行爲特點選取不同的小遊戲。例如教師可以讓小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排練一個小型的話劇。這時學生頭上帶着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名字,只有叫出對方的名字才能成爲朋友,比比誰交到的朋友多。也可以選用“蘿蔔蹲”的遊戲,每個學生的頭上都帶着標有詞語名稱的帽子,分成兩組面對面站着進行遊戲。遊戲開始前教師應帶領學生進行初步學習,在遊戲的過程中要記憶自己面前同學帽子上的詞語,一輪結束後交換位置再記憶自己面前的同學帽子上的詞語。通過遊戲刺激學生的注意力和記憶力,使學生在遊戲中學到知識,是小學生愛上課堂,愛上學習。

(三)運用聯想與想象,加深識字和記憶

小學生正處於由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的階段,想象力豐富、想象空間廣闊。小學語文識字教師可以抓住小學生這一思維特點,教會小學生恰當運用聯想和想象,加深對文字的識記。教師可以借鑑象形字和會意字造字法的特點,分層次逐步向小學生滲透識字技巧。例如在學習“休”這個字時,就可以把這個字進行拆分成“亻”和“木”兩部分,然後向小學生講解“亻”就是“人”的意思。他們對“人”和“木”會比較熟悉,隨後講解“休”字的意思就是一個人靠在一棵樹旁進行休息。通過這樣的講解,學生會自然而然地在腦海中形成這樣的畫面。同樣,對於“鮮”這一類的會意字,也可以運用聯想的方法。魚肉很鮮美,羊肉也很鮮美,魚和羊湊到了一起就更加鮮美了。通過這樣的方法讓學生掌握一類字的記憶方法。

小學語文趣味識字教學其實是對傳統語文識字教學缺陷的彌合,也因其更貼近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規律,更加符合小學生的學習行爲特點,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更易於小學生接受和歡迎,因而趣味教學法的教學效果較傳統識字法更出色。但是我們也不難發現,趣味教學法作爲一種較爲新鮮的教學方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倘若教師控制和組織課堂的能力較弱或者是小學生的自控能力較差,都會使課堂秩序變得混亂,教學效果難以保障,這都是趣味識字教學法需要改進的部分。有益於學生成長、發展的教學方法都是每一個教育教學實踐者的首要選擇。我們相信經過不斷地優化和創新,趣味識字教學定會日臻完善,爲學生的發展服務。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