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狼和小羊》的語文課堂教學反思(通用11篇)

本文已影響 3.54W人 

隨着社會不斷地進步,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那要怎麼寫好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狼和小羊》的語文課堂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狼和小羊》的語文課堂教學反思(通用11篇)

《狼和小羊》的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篇1

在教學本課時,我讓學生圍繞“這是一隻怎樣的狼?怎樣的小羊?讀課文,找出有關句子讀一讀。並且找出根據。”這一專題各自發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進行專題漫談。學生圍繞專題漫談,從句子本身的意思到聯繫上下文的句子,直至朗讀處理等方面談了自己的認識。他們的漫談既有專題,但又不受專題的限制,顯得寬鬆而又自在,有一定的深度。

1、漫談滿足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需求。

改變單一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獨立自主與合作交流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學習是二期課改的改革要點。學生很想把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告訴別人,不善抑制自己,想到什麼就說什麼。對這節課的教學,我給予學生較多時間與空間,讓他們“自由漫談”。學生能圍繞某一專題暢談自己對這篇課文的認識,滿足了他們想說的願望。也不會對老師的提問顯得拘謹而不敢舉手。學生不那麼害怕,自然話也就多了。

2、通過漫談相互促進,相互啓發。

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的內因,外因只是起促進和催化作用。學生學習知識關鍵在自身,只有自己想學、要學、有興趣學,在教師和同學的幫助、啓發下,才能真正學到知識,學會本領。本塘課教學,給學生安排較多的時間,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通過漫談式教學學生的“說”的能力有所提高。爲了要積極參與漫談,必須認真閱讀課文和課外讀物,專心傾聽同學的發言,因此,“讀”和“聽”的能力也有一定的進步。我想三方面的提高一定會促進“寫”的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3、通過漫談總結學法,讓學生學有所得。

二期課改的課程理念要求我們教師要精選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着力培養學生的思想力和實踐能力,使學生學會學習。

在漫談的過程中,學生總是先談自己的看法,再談這樣說的依據。體現了學生在語言表達上的突破。不再像剛入學時,回答問題表達簡單。而且學習的方式也有多樣化的趨勢,如:有的看圖來理解,有的動作來理解,有的讀句子的方法來理解,有的結合生活實際來理解,還有的讀句子,找關鍵詞來理解。通過上述方法,學生能夠運用的恰到好處,說明學生不僅理解了課文,真正掌握了學習課文的法寶----學習方法的運用。

4、不足之處:

本堂課,學生漫談談他們對課文某一方面的認識和看法,在相互交流、互相啓示、互相學習的過程中,達到了對課文內容的瞭解,從而有效地提高理解、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但是,學生由於再談的過程中,受到了課件製作的影響,不能很自由地把小羊和狼穿插在一塊兒談。作爲教師的我由於運用漫談式教學的嘗試剛剛起步,對於學生的能力有所低估。在課堂上怕他們講不出,有時接下話頭繼續幫學生講,沒能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以學生爲本的觀念還需進一步加強,相信學生的能力,做到對自己的學生有信心。

《狼和小羊》的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篇2

《狼和小羊》是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講的是狼爲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兒,小羊據理力爭,狼雖然理屈詞窮,但還是蠻不講理地撲上去吃小羊。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狼的本性是兇殘的,它要存心幹壞事是很容易找到藉口的。全文篇幅短小,結構凝練,寓意深刻,作者通過對角色的神態、動作、對話的着力描寫,刻畫了角色性格,展開了故事情節,揭示了深刻哲理。對於本課,我的教學期望是:以關鍵詞“找碴兒”爲線,緊扣“故意”、“氣沖沖”等提示語,感悟、體會狼的兇殘、虛僞,在“狼”、“羊”的對立、對比中,在“讀”、“悟”中揭示寓意,明白道理。現在重新審視我的教學設計,其中不乏成功之處,當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需要商討的地方:

一、品味語言,重視讀悟

寓言的故事內容,是寓言的外殼,它就是靠這個外殼來蘊藏豐富的思想意義的。因此,對寓言內容理解愈深愈透,領會寓意就愈明愈深,而讀則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思想感情、學習語言的重要方法,讀能使課文中的藝術形象在兒童的心中活起來。基於以上的認識,我將“讀” 字貫穿了始終,啓發學生融入角色,激勵學生進行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了關鍵詞“找碴兒”這條線,設計教學,在引導學生找出狼“找碴兒”說的三次話後,扣住“故意”、“氣沖沖”等提示語,讓學生在讀中體會,以讀代講,以讀促悟,層層遞進,學生在變化句子表達方式的對比朗讀中,體會到了帶提示語朗讀的好處;在看圖觀察、描繪狼想吃小羊的神情中,讀出了狼迫不及待的心理;在“狼”、“羊”的對立、對比朗讀中,體會到了狼兇殘的本質,一個“讀”字,學生讀出了意、讀出了形、讀出了味、讀出瞭解,也讀出了對語文的興趣!而後我又順機將練習中伊索的話與文本進行了整合,學生興趣盎然,情緒高漲,對寓言的理解也水到渠成。

二、突破難點,貴在無痕

常常很欽佩特級教師的課堂教學,無論是指導朗讀,還是理解難點,都是那麼的不露痕跡,在自然而然中生成。本課中的“找碴兒”一詞對學生來說理解有困難,我也效仿了一把,自覺頗爲成功:在看圖描述完第一自然段後,我就出示了“找碴兒”,先讓學生讀,目的是讀準這個兒化音,而後相機詢問:你知道“找碴兒”是什麼意思嗎?學生木然,這時,我並沒有急於把詞的意思(找藉口)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在一步步的學習中逐漸得出,在理解小羊第一次說的話時,學生們已經明白它是不會把狼喝的水弄髒的,理由是:狼在上游,小羊在下游,水是不會倒流的。於是,我趁勢提出:“很明顯狼是在沒事找事,用書上的一個詞說,就是——?(找碴兒)”並出示這個詞語讓學生朗讀;當學生讀完小羊第二次辯駁的話後,我又再次提及:“狼說的話是真的嗎?”而後出示詞語“找碴兒”再次認讀,此時已無需多說,學生就明白了它的意思,我緊接着追問:“找碴兒就是找——?”(藉口、理由……)學生在這樣的循序漸進中很快理解了它的意思。

三、拓展閱讀,培養能力

讀書可以使人明智,讀書可以使人明理……,閱讀是學好語文的有力途徑,幾乎所有的語文老師都認識到了閱讀對於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新課程頒發後,閱讀受到了更大的關注,大閱讀觀也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通過接觸大量的閱讀材料讓孩子有所感悟、有所習得成爲很多語文老師的追求,我也是其中的一位。語文課堂上的拓展閱讀,有課堂的當場閱讀——對文本的一種補充與挖掘;有課後的推薦閱讀——與文本相關或作者其他精彩文章。今天我在教學中運用了第二種方法,拓展了閱讀的時間——向課餘延伸,拓展了閱讀的空間——向校外伸展,以推薦的形式向學生推薦閱讀《伊索寓言》,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關注名著。另外,推薦閱讀該書的原因有兩個:

1、與文本相關 我們學習的故事就選自這本書中,利於學生產生閱讀的親切感和迫切心理。

2、能學以致用 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我重視了“讀”、“悟”,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故事人物的情感、心理及特點,從而在一步步的朗讀中領會寓意,這種讀中感悟的方法就可以讓學生在拓展閱讀《伊索寓言》這本書時有所運用,如果堅持這樣做的話,我想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會與日俱增的。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有一些需要商討的地方:比如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中的省略號,小羊究竟有沒有被狼吃掉,要不要讓學生去說一說,寫一寫?雖然在教案中我涉及了,但在實際教學中,我還在思索,故而繞開了這個話題。

理解決定設計,設計決定呈現,呈現決定效果!的確,要學生很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教師對教材的把握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師只有自己全面、深刻地把握教材,才能正確地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從中得到深刻的感情體驗!

《狼和小羊》的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篇3

《狼和小羊》是本單元中的第三篇寓言故事,選自《伊索寓言》,講的是狼爲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兒,小羊據理力爭,狼雖然理屈詞窮,但還是蠻不講理地撲上去吃小羊。全文篇幅短小,內容凝練,寓意深刻,作者通過對角色的神態、動作、對話的着力描寫,刻畫了角色性格,展開了故事情節俄,揭示了深刻的哲理。課文配有插圖,形象地再現了課文內容。課文對於學生來說,一點兒都不陌生,孩子們老早就知道,也能流利地講下這個故事,而本文作者的目的不僅僅只是讓孩子會懂這個故事內容,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能通過讀,明白道理:像狼一樣的壞人,總找藉口做壞事,他們是不講道理的。怎樣讓孩子明白呢?唯一的辦法就是通過朗讀。所以整個教學環節,都是圍繞朗讀展開的。在揭示課題後,直奔課文的兩個主要人物,“狼”和“小羊”在你的印象中,它們各是什麼樣子的?激起孩子原有的感情基礎,激發孩子的愛憎之情,同時也爲理解課文作鋪墊。帶着已有的點點情感,進入課文的朗讀中,朗讀學習課文,緊緊扣住“找碴兒”這個關鍵詞。首先,理解它,“找碴兒”就是“找藉口,挑毛病”的意思,那麼“故意找碴兒”又是什麼意思呢?“故意找碴兒“就是“故意找藉口、故意挑毛病”的意思,”誰對誰故意找碴兒?(狼故意找碴兒),“一共找了幾次碴兒?”“每次它都是怎麼找碴兒的?”問題的層層推進,環環相扣,讓學生更清楚、更深刻地認識到狼的面貌,狼的故意找碴兒就是想吃掉小羊。故事中的狼和小羊的對話,是指導的另一重點,生動的對話把主人公的特點表露無遺,狼的蠻橫無禮,故意找碴兒;小羊溫和而又據理力爭的特點,與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分角色朗讀課文,讓學生的感情基礎再上一個高潮,這時的孩子們,他們的情感是豐富的,這時提出又一個問題:讀了課文,你讀懂了什麼呢?此時孩子對這個問題的理解俄還是不難的,現實的課堂教學中能說的孩子還是挺多的。另外,柯文最後的省略號,使學生思維的又一拓展,結合學生的心情,提出“你願意小羊死嗎?”孩子們都回答不願意,“你能想想辦法救救小羊嗎?”此時的教室裏一下子熱鬧了,孩子們的機智是嚇人的,各種各樣的辦法讓我不禁爲這一羣可愛、天真、善良的孩子而感動,那一刻我真的感動了。

《狼和小羊》的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篇4

《狼和小羊》選自《伊索寓言》,講的是狼爲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兒,小羊據理力爭,狼雖然理屈詞窮,但還是蠻不講理地撲上去吃小羊。課文對於學生來說,一點兒都不陌生,孩子們老早就知道,也能流利地講下這個故事,而本文作者的目的不僅僅只是讓孩子會讀這個故事內容,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能通過讀,明白道理:像狼一樣的壞人,它的本性是兇殘的,是一定要幹壞事的,對狼這種壞傢伙只講道理是不行的。可是怎樣讓孩子明白呢?唯一的辦法就是通過朗讀。所以整個教學環節,都是圍繞朗讀展開的。在揭示課題後,直奔課文的兩個主要人物,“狼”和“小羊”在你的印象中,它們各是什麼樣子的?這一問題既激起孩子原有的感情基礎,又激發孩子的愛憎之情,同時也爲理解課文作了鋪墊。整個教學過程,緊緊扣住“找碴兒”這個關鍵詞。首先,理解 “找碴兒”就是“找藉口,找事”的意思,那麼“故意找碴兒”又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故意找藉口、故意找事”的意思,”誰對誰故意找碴兒?(狼故意找碴兒),“一共找了幾次碴兒?”“每次它都是怎麼找碴兒的?”問題層層推進,環環相扣,既讓二年級的孩子易於理解,又能讓學生更清楚認識到狼的本來面貌,狼故意找碴兒就是想吃掉小羊。狼是兇殘的,蠻橫無理的,狡猾的;小羊的溫和善良,與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故事中的對話最能體現兩者的特點,因此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我又組織了分角色朗讀課文,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狼和小羊》的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篇5

《狼和小羊》是蘇教版教材中一篇生動的寓言故事。講的是狼爲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兒,小羊據理申辯,狼雖然理屈詞窮,但是還是蠻不講理地向小羊撲去。課文篇幅短小,通過狼和小羊的神態,對話揭示了角色的本質,故事中蘊含着深刻的哲理。

通過這節課和孩子們的相處,我能感受到他們的心情始終是快樂的,學習狀態始終是高漲和積極地。我覺得我的上的這節課時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和大家分享的:

一、挖掘成功的源泉

俗話說得好,好的開頭就已經成功了一半。這一節課的開始我就設置了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來幫助學生嘗試學習成功帶來的喜悅,也就是讓學生帶着自信走進課堂。我準備的問題是:“你們最喜歡什麼動物?”問題雖然簡單,但是目的是在簡單的問題當中讓學生找到自信,讓學生形成我是很棒的心態。而且在孩子們的這種心態下我又是利用了孩子們從未接觸過的中小學遠程教育資源——課件,來導入新課的。當這樣的新生事物展現在孩子們眼前時,無疑就是增加了孩子們的好奇心,這使我又達到了一個目的,那就是無意識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比直白地堆學生說:“我們已經開始上課了,請同學們注意聽講”相比較,那使用遠程教育資源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二、利用遠教資源營造學習氣氛,搭建朗讀平臺

我認爲利用遠程教育資源,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不但使語文課堂教學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而且還能使學生積極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揮。

課堂教學要給予學生充分自由發展的餘地,而傳統的教學總是很難滿足學生這方面的要求的。遠程教育資源的出現,則改變了一切,它撥動着學生的心絃,像磁鐵一樣緊緊吸引着學生。教學中所用到的聲音,圖片等不僅可以調節課堂的氣氛,改善教室裏緊張的學習環境,不同的圖片會給不同的學生帶來不同的視覺效果,引起學生不同的情緒變化,而不同的情緒變化正是激發學生自主探究意識的基礎。就像《狼和小羊》中的狼和小羊兩種動物不同的表情都可以用課件展示在學生的眼前。

而且我覺得利用遠程教育資源輔助語文朗讀教學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看着課件投影出來的課文內容,總比讓學生看着書,或者看着黑板去讀的效果好得多。比如《狼和小羊》朗讀教學就收到了讓我滿意的效果的。《狼和小羊》是寓言故事,而寓言故事的內容,是寓言的外殼,它是靠這個外殼來蘊含豐富的思想意義的。

因此對寓言內容的理解越深越透,領會寓意就越明確。而朗讀則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特別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主要形式,基於以上的學習寓言的重要方法,也是我在本課教學過程中,十分重視朗讀的指導和訓練,試圖讓學生在讀中感悟,以讀待講,以讀促學去幫助學生領會寓意。本篇課文的中點式狼和小羊的次對話。我緊緊抓住了“找碴兒”這個詞引導學生展開朗讀訓練,設計提問,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狼想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兒的話,小羊極力申辯的話。狼的話以粗而低沉的語調來讀,一字一句充滿殺機,小羊的話用尖細柔和的語氣來讀,這樣把課文內容角色化地讀書,一方面完全適應孩子的童心,談化學生爲讀書而讀書的被動意識,激起了學生“我要讀”的熱情,激發學生主動體味角色的情感,心理及語言的興趣,另一方面抓住角色的對話的朗讀容易在學生腦海中引發一種情境激發學生大腦,活躍學生思維。通過這次教學我更明白了“讀”的力量和必要性。

總之,遠程教育資源讓我們實現了同在一片藍天下,共享優質教育資源的目的,她正在面向學生,走進課堂,用於教學,成爲教師的好幫手,學生的好朋友。

《狼和小羊》的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篇6

《狼和小羊》是蘇教版教材中二年級語文上冊一篇生動的寓言故事。講的是狼爲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兒,小羊據理申辯,狼雖然理屈詞窮,但是還是蠻不講理地向小羊撲去。課文篇幅短小,通過狼和小羊的神態,對話揭示了角色的本質,故事中蘊含着深刻的哲理。在這節課上,我注重學生的年齡、認知特點,創設情境,讓學生走進故事,把自己當作故事中的人物,體會寓言故事表達的寓意。這節課我覺得可取之處有:

1、注重閱讀感悟

“讀”是閱讀教學的主要活動,這一教學環節中,“讀”貫穿始終讓學生從“讀”中發現問題,在“讀”中解決問題,在“讀”中感悟表達情感。既培養了閱讀能力,又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而且朗讀的方式多種多樣,自由讀、指名讀、表演讀、分角色讀,同桌讀、師生讀。在讀中體會狼的兇狠,羊的溫和勇敢。

2、努力構建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過程中,我注重自主、探究學習方法的.培養。提出問題,6人小組續編故事,然後選代表上臺續編故事,師生共同評價,情感朗讀表達。此外,合作的模式也不單一,合作學習中不但提高了學生自學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與人交往的合作精神,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3、時刻表揚和鼓勵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上,我時刻關注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對學生進行及時的鼓勵和表揚,表揚方式多樣,言語鼓勵、掌聲鼓勵,與學生握一握手,撫摸學生的頭。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注和對他的期待。所以這節課學生學生一直保持積極活躍的學習狀態,有濃厚的學習興趣。我能感受到他們的心情始終是快樂的,學習狀態始終是高漲和積極地。

4、在閱讀教學中,有效滲透學生口語交際的訓練。

在教學中,我充分創設情境,給學生提供說話、交流的機會,如:模仿狼的聲音說一說狼在想些什麼?小羊會怎樣救自己?誰給他續編的故事提一提建議?你覺得他讀得怎樣?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提高了學生口語表達和交際的能力。

5、利用遠教資源營造學習氣氛,搭建朗讀平臺

我認爲利用遠程教育資源,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不但使語文課堂教學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而且還能使學生積極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揮。

存在的不足之處:

1、教學中,教師創設口語交際的情境還不夠,比如:“找碴兒”一詞,學生理解起來比較抽象,教師可以課堂上與學生互動創設情境,讓學生理解什麼是“找碴兒”。

2、續編故事應在熟讀課文之後,第一課時就讓學生續編好故事有些不恰當。

3、故事的寓意挖掘不夠深,如果讓學生結合實際說一說,學生感悟會更深刻。

《狼和小羊》的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篇7

在教學第二課時的時候,我充分運用課文中的語言眼,引導學生在具體情景和語言環境中理解“找碴兒”這一詞語的意思。

教學過程自然流暢,既將“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的方法滲透其中,又讓學生加深了對狼的本性的認識。

加強了朗讀訓練。

在教學第三小節時,把講與讀緊密結合起來,把個人的體會與個性化朗讀結合起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教學中我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能力。

爲了教學學生讀書,我每一步都有明確的要求。

學生一般都能由淺入深、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逐步掌握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而且從中學到讀書方法,養成認真讀書的習慣。

《狼和小羊》的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篇8

一、激發興趣,墊好基石。

愛因斯坦說過:“對於一切來說,只有興趣,纔是最好的老師。”

1.精心設計導語激趣。生動、巧妙的導語好比美味佳餚中的作料,它能挑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一堂課中如何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開頭的導入顯得尤爲重要。由於配套掛圖太小,我只能自己製作了狼和小羊的圖片。我在課開始這樣導入:拿出狼的圖片,說“瞧,老師給你們到來了一隻什麼動物?”當小朋友看到是狼的圖片後都興奮地叫起來:“狼,是狼!”我接着問:“在你印象中狼是一種什麼樣的動物?”小朋友們結合自己平時的認識說“兇惡、殘暴、討厭……”我又用同樣的方法揭示了小羊,然後問:“一隻兇惡的狼和一隻可的小羊之間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呢?”這樣的導語一下子扣住了學生的心絃,就這樣在短短几分鐘裏,學生的興趣就調動起來了。

而且我發現,學生對老師親手畫的精美的圖更感興趣,學生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圖,更從心裏佩服老師。這樣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

2.運用各種鼓勵激趣。形式多樣的鼓勵能激發起學生極大的參與熱情。興趣濃厚,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就高,而且還能增強奮發向上的競爭意識。我考慮平時上課經常用獎花,可對他們來說這已經沒有新鮮感了,該換點花樣了。我設計了和課文有關的圖片,並在每張後面寫上有關的文字,作爲獎品送給回答問題出色的孩子。上課了,當幾個孩子回答問題較好,我把畫有可愛的小羊的圖片作爲禮物獎給他們時,他們如獲至寶。其他的小朋友也更積極起來。當我告訴他們:“背後還有文字,讀一讀!”他們像發現新大陸一樣又驚奇地翻看後面,情不自禁地朗讀起來,他們在驚喜中,不知不覺學到了課外的知識。

二、重視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

《狼和小羊》一文中狼的兇惡和小羊的溫和形成鮮明的不同,感情色彩非常濃重。本文是以對話形式展開故事情節的,狼和小羊的對話比較適合朗讀訓練。狼的三次找碴兒,一次比一次兇,一次比一次蠻不講理。而小羊從開始的溫和變得後來的緊張、害怕、着急。我讓學生通過看圖、想象、做動作等來體會狼的一次比一次兇殘和小羊的善良。通過教師的情來激發學生的情,利用形式多種多樣的讀,使學生讀得有味,不感到枯燥;使學生讀得有情,充分展露學生個性;使學生讀得有悟,讀出小羊的善良,狼的蠻橫。

文中出現兩個“喊道”。我抓住了小羊第二次回答時的“喊道”和狼第三次找碴兒的“喊道”,讓學生比較兩個“喊道”的不同,體會小羊的“喊道”是因爲小羊被狼冤枉而着急、害怕;狼的“喊道”是狼兩次找碴兒失敗後惱羞成怒,不想再爭辯了。這樣一比較,學生就明白了文字所蘊涵着的不同情感,很容易讀出情感來。

但,還不夠,還要讀,要把情感在朗讀中酣暢淋漓地表達出來。在這基礎上,我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讓學生投入情感認真地讀,讓學生戴頭飾表演讀,讀到狼聽了小羊的話“大吃一驚”,狼露出了兇殘的真面目,讓學生做相應的動作,不僅避免單調、乏味的解釋,還活躍了課堂氣氛,變抽象爲具體。

三、反覆品讀,提升認識。

只有讓學生反覆品味、朗讀,才能體會到故事的內涵和寓意。1.在教學“我怎麼會把您喝的水弄髒呢?”這句話時,我首先問:“小羊真的把狼喝的水弄髒了嗎?”引導學生看圖,理解水流的方向,什麼是“上游”,什麼是“下游”,水是從狼這裏流到小羊那裏去的,水是不會倒流的。再來理解小羊的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沒有把您喝的水弄髒。”然後出示兩句話,讓學生比較。學生在比較着讀後很自然地明白反問句是更強調了沒有把水弄髒。

2.在理解寓意時,我引導學生:“小羊在狼的一次次找碴兒中總是和狼講道理,但最後狼還是向它撲去,那麼跟狼講道理有用嗎?你從小羊的身上得到了什麼教訓?”學生在反覆品讀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認識到“和狼這樣的壞傢伙講道理是沒有用的。”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品得認真,讀得有味,想得也很多。

四、拓展口語訓練,培養想象能力。

課文的結尾處:“狼說着,就往小羊身上撲去……”課文到此嘎然而止,課文最後是個省略號,沒有寫狼有沒有吃掉小羊,留給學生無限想象空間。教學時,我抓住這一空白,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你願意那可憐的小羊被狼吃掉嗎?如果你就是這隻小羊,你會怎麼做?請你給這個故事編個結尾。”引導學想象,這樣的拓展與延伸,讓學生在思考時、表達中,自然而然地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只可惜,由於時間掌握得不夠,課上沒有時間讓學生展開述說,這是個遺憾。

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雖然在課前設計時已經注意到體現以學生爲主體,然而課堂上還是教師給予得較多,把自己的感受過多地加給學生。其實,應該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只需在學生確有困難的地方點撥指導,教給學習方法,體現學生的學習能力。

《狼和小羊》的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篇9

通過學習《狼和小羊》一課,進一步瞭解了狼的本性是兇殘的,對狼這樣的壞傢伙只講道理是不行的。

一、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整堂課幾乎沒有老師的講,以讀代講,讀中感悟,讓位於學生,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教學中,教師以興趣爲先導,從形式的實際出發,創設情境,營造寬鬆、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讓學生讀得輕鬆,讀得高興,增強讀書的成就感。教師利用課文自身的美去調動學生讀書的興趣,創設情境,在生動活潑的教學中紮紮實實地訓練學生的語言。

第二、注重思維的訓練。教師一次又一次地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學生一次又一次說得有新意,超越課本,超越別人。

三、教學思路環環相扣,把課堂教學推向一個又一個新高潮。讀童話——分角色朗讀童話——給動畫配音,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看動畫片是學生最喜歡的,教師把爲本文自制的動畫片引進課堂,讓學生給動畫片配音,當配音演員,其實是要學生複述課文,練習說話,發展思維,發展語言。教師巧妙地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達到了這一目的,讓學生在快樂中學到了知識。

《狼和小羊》的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篇10

《狼和小羊》是孩子們十分喜歡的一個寓言故事。文本中兇惡的狼與溫順的小羊圖片在課題邊,學生對角色的印象十分深刻。帶着對角色的認識,走進故事,對於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學生能瞭解清楚。但是個別學生朗讀的速度有待加強,語言的概括能有待提高,他們不能用自己的話語來表達自己想要說明的意思。起因:狼要吃小羊。經過:狼三次找茬。學生在故事發展過程能認清三次找的碴:第一次:“你把我喝的水弄髒了”“去年你在背地裏罵我”“罵我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很多學生能找出相應的語言。學生能模仿狼的語氣將這幾句話讀好。同桌能進行對話,把狼的兇惡,羊的溫順表現的淋漓盡致。

在評價角色時,學生結合伊索的名言“存心要幹兇惡殘酷的壞事情,那是很容易找到藉口的”,學生暢談狼的種種不是。有的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小羊太過善良了,跟壞人是不需要講道理的。我鼓勵學生,只要說的在理,都是正確的。在故事的結尾處,學生進行了暢想。他們把小羊的命運設計成有悲有喜。學生筆下的小羊能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逃脫狼口,回到媽媽身邊。他吸取這次教訓,在以後的日子中,他知道了如何應對壞人。有的學生筆下的小羊沒能逃脫餓狼的爪子,他被吃了。狼美滋滋地在河邊曬太陽,被獵人捕殺了。

《狼和小羊》的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篇11

《狼和小羊》是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4單元的一篇課文,講的是狼爲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兒,小羊據理力爭,狼雖然理屈詞窮,但還是蠻不講理地撲上去吃小羊。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狼的本性是兇殘的,它是一定要幹壞事的,對狼這種壞傢伙只講道理是不行的。全文篇幅短小,結構凝練,寓意深刻,作者通過對角色的神態,動作,對話的着力描寫,刻畫了角色性格,展開了故事情節,揭示了深刻哲理。

在教學中,我通過提問:狼想幹什麼他爲了吃小羊是怎麼做的來引出狼"故意找碴兒"。並通過讓學生邊讀課文邊劃出狼找了幾次碴兒,分別找的什麼碴兒來組織教學。學生們基本都能找出狼找的碴兒,雖然有的沒有完全找出來,但是部分學生都能找正確。在交流後,緊抓住狼和小羊的不同特點,不同說話的語氣以及他們的動作,神情等,讓學生表演讀,來體會狼這是在"故意找碴兒"。由於學生對狼和羊的性格特點都有一定的瞭解,所以在閱讀時都能揣摩各自的語氣,投入得表演讀。正因爲一些學生的惟妙惟肖地表演和有感情地朗讀,調動了很多學生的積極性,他們都想來演一演,讀一讀。基於他們的心理需求,我讓每個小朋友都能參與其中,同桌一起表演,一人做狼,一人做羊,在表演中他們個個興致高漲,不但得到了快樂,也更好了理解了課文的內容,理解了狼這是在"故意找碴兒"。

課文結束時,狼向小羊撲去用了一個省略號,緊扣住這個省略號我讓學生大膽想象結果會是怎樣的,將故事接着編下去。學生有的說"吃了";有的說"沒有"。沒有吃的學生想出了小羊"沒有吃掉"的理由,如"狼撞到山崖上昏到了","用力過猛摔死了","跳進前面的陷阱裏了"等等。學生們興趣十足,很多學生都想來交流自己編的故事。但由於時間關係交流的學生不多。其實我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編的小故事寫下來,再找個時間交流,完全可以將學生的熱情延續下去,也能激發學生協作的興趣。以後教學中,要多抓住學生喜歡創編童話的心理特點,讓學生多寫,寫交流,提高他們寫作的興趣,以及學習語文的興趣。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