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辛詞對《史記》典故的接受研究

本文已影響 1.07W人 

辛詞的主要特徵之一是大量用典。其用典之多,陳廷焯《白雨齋詞話》稱之爲:“如淮陰將兵,不以數限,可謂神勇”其用典之妙,劉熙載《藝概》稱之爲:“任古書中理語、度語,一經運用,便得風流。”其用典之廣,吳衡照《蓮子居詞話》稱之爲:“別開天地,橫絕古今,《論》、《盂》、《詩小序》、《左氏春秋》、《南華》、《離騷》、《史》、《漢》、《世說》、選學、李杜詩,拉雜運用,彌見其筆力之峭。”本文以鄧廣銘先生《稼軒詞編年箋註》爲依據,[41探索辛詞對《史記》典故的運用情況。筆者對辛詞中《史記》典故的考察基於《漢語大詞典》對典故的定義,即:(1)典制和成例;(2)詩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在本文中,我們將出自於《史記》的語詞句子,都統稱爲《史記》典故。本文考察辛詞對《史記》典故的接受,主要通過對《史記》典故在辛詞中的運用進行量化分析,進而探索辛棄疾對《史記》的接受及運用《史記》典故與其人生經歷及心態歷程的關係。

辛詞對《史記》典故的接受研究

一、辛詞中廣泛運用《史記》典故

《稼軒詞編年箋註》共輯詞629首,總共有105首詞用到《史記》典故,共有130條。用《史記》典故佔所輯詞的16.69%。《史記》共130篇,《稼軒詞編年箋註》共用到44篇,所佔比例爲33.85%。涉及到《史記》的本紀、世家、列傳、書,其中本紀5篇(除《補三皇本紀》)、世家11篇、列傳27篇、書1篇。由此可見,辛詞所用《史記》典故廣泛,涉及到的篇目衆多。許多詞中甚至不只一次運用到《史記》典故,且運用的篇目不同,並呈階段性變化。由此看出,辛棄疾對《史記》的青睞。

二、辛詞運用《史記》典故的階段性變化

辛棄疾用到《史記》典故的105首詞,具體可以分爲用事典和用人典。用事典如:《滿江紅·建康史帥致道席上賦》用女媧補天事,《小重山·席上和人韻送李子永提幹》用和氏璧事,《蘭陵王·一丘壑。老子風流》和《漢宮春·答李兼善提舉和章》用《史記》中諺語等等。用人的典故所佔的比例更大。由於《史記》的紀傳體以記人爲中心,其人物衆多,上至王侯將相下至雞鳴狗盜之徒。而且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所體現的內在精神很突出。辛詞所涉及的《史記》典故的人物較多,有專門寫一個人的如:《八聲甘州·夜讀(李廣傳),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楊民瞻約同居山間,戲用李廣事,賦以寄之》專寫李廣將軍。《虞美人·賦虞美人草》專寫項羽。有一篇僅涉及《史記》一個人物的如:《太常引·壽韓南澗尚書》寫張良,《六幺令·用陸氏事,送玉山令陸德隆侍親東歸吳中》寫到陸賈,《滿江紅·又》寫到司馬相如。也有一篇中涉及兩三個人物的如:《破陣子·爲範南伯壽。時南伯爲張南軒闢宰瀘溪,南伯遲遲未行。因作此詞以勉之》寫范增和陳涉,《鷓鴣天·又有感》引用了呂尚、伯夷和叔齊,《念奴嬌·三友同飲,借赤壁韻》寫了韓信、信陵君和周公。辛棄疾在不同時期從不同的角度借用《史記》中的典故,在詞中或委婉或淋漓或靈活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抒發了他壯志難酬的壓抑、苦悶,借古人古事抒寫凌雲壯志和報國理想,表明他的人生態度。通過表1,可以更清晰地看出辛棄疾運用《史記》的軌跡。從上表可以明顯看出辛棄疾“世間喜慍更何其,笑先生三仕三已”(《哨遍·一壑自專》)的人生經歷。

辛詞對《史記》典故的接受及運用可以按照辛棄疾的人生經歷分爲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江淮、兩湖任職期間。這一階段辛棄疾共有15首詞用到《史記》典故。涉及3篇本紀,5篇世家,6篇列傳。南歸之初,辛棄疾雖然官卑職小,只是在州府任小官,但他懷着抗戰復國的決心,希望在戰場上博取功名,盡展其雄才偉略,“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破陣子·醉裏挑燈看劍》)。故其對《史記》的接受也表現爲積極事功的一方面。如《破陣子·爲範南伯壽 時南伯爲張南軒闢宰瀘溪,南伯遲遲未行,因作此詞以勉之》:

擲地劉郎玉斗,掛帆西子扁舟。千古風流今在此。萬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

燕雀豈知鴻鵠,貂蟬元出兜鏊。卻笑瀘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試手不?壽君雙玉甌。

這首詞作於宋淳熙五年(1178)。作者借爲範如山祝壽的機會,鼓勵他應該去瀘溪,施展自己的才幹,鍛鍊自己的能力,準備爲收復祖國失地建功立業。詞的主題就是勸他以國事爲重,“萬里功名莫放休”,時時掛念“君王三百州”,努力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詞的開篇作者用了“擲地劉郎玉斗”的典故,來源於《史記·項羽本紀》鴻門宴上劉邦令張良獻玉斗給亞父范增,范增痛感項羽不聽勸告放走劉邦,貽下後患,而將玉斗置於地,拔劍撞而破之。作者用此典是希望範如山成爲范增那樣的人物,能竭誠盡智爲自己的君國做出應有的貢獻。下片,針對範如山“遲遲未行”進行勸勉。稱讚了範的大才宏志,預言他定能有所成就,運用“燕雀豈知鴻鵠”來表達這方面的意思。這一典故來源於《史記·陳涉世家》:“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庸者笑而應日:‘若爲庸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日:‘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肋 )藉此故事表明自己理解範的志向,他的不願就任是想有更大的作爲。

再如《滿江紅·建康史帥致道席上賦》:

鵬翼垂空,笑人世蒼然無物。又還向九重深處,玉階山立。袖裏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補天西北。且歸來談笑護長江,波澄碧。

佳麗地,文章伯。《金縷》唱,紅牙拍。看尊前飛下,日邊消息。料想寶香黃閣夢,依然畫舫青溪笛。

待如今端的約鐘山,長相識。

這是一首贈詞,是寫給屢向朝廷提出恢復建議的史致道的,不僅表達了對史的欽敬之情,也抒發了他的愛國思想。“袖裏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補天西北。”這句話來源於《史記·補三皇本紀》:“女媧氏末年,諸侯有共工氏,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絕,女媧乃煉五色石以補天。

於是地平天成,不改舊物。”這兩句是說史致道有驅逐金人,收得失地的本領。

第二階段:帶湖家居期間。這一時期辛詞共有34首用到《史記》典故。“綜觀這一時期,詞人大抵是在罷官閒居的投閒置散中度過的。詞人這一時期所作詞,數量大大超過了前二十年,在題材和風格上較前期也更加豐富多樣。在這些作品中,我們不僅讀到他不甘沉淪,希望東山再起的雄心,也讀到了淡泊致遠、厭倦官場的避世思想,二者交融,揉雜難分。這在辛棄疾引用《史記》典故中可以看出,如《太常引·壽韓南澗尚書》:

君王着意履聲間,便合押,紫宸班。今代又尊韓,道吏部文章泰山。

一杯千歲,問公何事,早伴赤松閒?功業後來看,似江左風流謝安。

這首詞寫於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是作者給韓南澗的詞。頌揚韓南澗的才華,讓他不要早早地退居山林,與赤松子作伴閒遊,並鼓勵他要有謝安東山再起之志。“赤松”典出自《史記·留侯世家》:“今以三寸舌爲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辛棄疾在這裏是反用,勸告韓南澗不要學張良早早歸隱。這也反映出此時辛棄疾不甘沉淪,希望將來自己仍有一番作爲。可是被迫閒居的辛棄疾,每每想起不堪回首的往事,他的心情自然十分苦悶,並表現出退隱的思想。如曾想學范蠡“一棹歸來,只做個五湖范蠡。”(《洞仙歌·開南溪初成賦》)

第三階段:七閩任職時期。這一時間較短,僅僅三年,“其中只1192年春赴福建提點刑獄任,同年秋攝閩帥,而冬即被召。次年,遷太府卿,秋又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然1194年秋又被罷職,主管建寧府武夷山衝佑觀。”由此可見,蟄伏十年後再次被朝廷召用的辛棄疾,在爲官期間過得並不愉快。

這期間所作詞也僅36首,含《史記》典故的有8首。有直接引用《史記·留侯世家》中的戚夫人爲漢高祖所歌,感慨自己“何人爲我楚舞,聽我楚狂聲”(《水調歌頭·壬子三山被召,陳端仁給事飲餞席上作》)的鬱郁不得志;有“李蔡爲人在下中”(《鷓鴣天》)卻封侯的疑問;也有“疇昔此山安在,應爲先生見晚”(《水調歌頭·題張晉英提舉玉峯樓》)的感慨。

第四階段:瓢泉家居時期。這是辛棄疾人生的第二次閒居。共有225首詞,其中36首詞用到《史記》典故。這一時期辛棄疾較多引用《史記·項羽本紀》和《史記·滑稽列傳》。前者如:《浪淘沙·賦虞美人草》和《虞美人·賦虞美人草》寫項羽,感慨項羽“當年得意如芳草”最終卻是“怕是曲中猶帶楚歌聲。”這兩首詞用到項羽的“不肯過江東”、“虞兮奈若何”“羽亦重瞳子”、“垓下被圍”、“四面楚歌”等典故,表達了辛棄疾對項羽最終命運的嘆息,同時也感慨自己有才能得不到重用。而《史記·滑稽列傳》多次用到淳于髡的典故,如:《陵王·賦一丘一壑》、《水龍吟·愛李延年歌、淳于髡語,合爲詞。庶幾(高唐)、(神女)、(洛神賦)之意雲》及《水調歌頭·席上爲葉仲洽賦》。淳于髡是《史記·滑稽列傳》中的`人物,他雖地位低下卻足智多謀並且不畏權勢,辛棄疾寫他如:“仰天大笑冠簪落”,淳于髡因齊王所求甚多而付出甚少,故此仰天大笑,冠纓盡斷,藉此諷刺統治者的貪婪吝嗇。這一時期的辛棄疾對南宋小朝廷的卑鄙無能與腐朽,多了些諷刺。

第五階段:爲官兩浙鉛山時期。嘉泰三年(1203),辛棄疾六十四歲,朝廷起用他爲浙江東路安撫使。他東山再起卻是步入“廉頗老矣”的暮年時期。這一時期他留詞24首,有l0首用到《史記》的典,這個比率是相當大的。他雖再次復出卻早已看透南宋朝廷的碌碌無爲,內心也滿是蒼涼之情。詞的格調也從早期的激揚轉而爲低沉。以《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爲代表。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追敘千古英雄,懷古傷今。全詞雖悲卻不失豪壯,但卻有“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如此蒼涼的嘆息。

辛棄疾“三仕三已”的人生經歷對《史記》的接受及運用就是這樣一步一步慢慢變化的,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辛棄疾人生的第一階段江淮、兩湖期間,出自《史記》的典故主要表現了積極事功的一面;第二第三階段帶湖期間和七閩任職時期則有不甘沉淪,又夾雜着厭倦避世的一面;至第四、第五階段,從再次家居到再任職,此時他已看清南宋小朝廷的無能與腐朽,多了些諷刺。步入暮年的辛棄疾也多了些無可奈何的蒼涼之感。

三、使用頻次較高的《史記》篇目具體運用情況分析

據統計《稼軒詞編年箋註》共用到《史記》44篇,佔總數130篇的33.85%。涉及《史記》的5篇本紀(除《補三皇本紀》)、11篇世家、27篇列傳、1篇書。

《史記》篇目在辛詞中具體使用情況見表2。由上表可見《史記》中本紀和列傳是辛棄疾用典來源比例較大的部分。這兩部分人物衆多,且《史記》是以人物爲中心的傳記體史書,司馬遷以其飽含感情的生花妙筆刻畫了成百上千形象各異的歷史人物,這些人物在歷代讀者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辛棄疾對《史記》的接受及運用也可以從他對《史記》人物的引用上看出。

《稼軒詞編年箋註》引用《史記》典故次數較多的前十名篇目爲:《史記·司馬相如列傳》l0次、《史記·李將軍列傳》9次、《史記·留侯世家》9次、《史記·項羽本紀》8次、《史記·封禪書》7次、《史記·趙世家》6次、《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5次、《史記·滑稽列傳》5次、《史記·范雎蔡澤列傳》5次、《史記·補三皇本紀》和《史記·酈生陸賈列傳》4次。

下面主要就辛詞中出現頻次較高的《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史記·李將軍列傳》進行具體分析。

辛棄疾有l0首詞用到《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這是辛詞引用《史記》次數最多的一篇。10次用典僅“倦遊”用了兩次,其它引用各不相同。辛詞9次引用《史記·李將軍列傳》,共8處用李廣事,有3處寫李廣“射虎南山”,兩次寫到“李蔡爲人在下中”。辛詞多次寫到李廣將軍,一方面是欽佩李廣武技高超有卓越的軍事才能,且辛、李兩人都爲少年英雄,因而惺惺相惜。另一方面,“李廣能征善戰,卻終生不得重用,受辱於灞陵尉後,被削職閒居終南山;辛棄疾則由於諫官王藺的彈劾,也受到削職的處分閒居於江西農村。兩人都爲功高不賞、懷才不遇的雄才。”L7 J命運相似,同是失意不得志。同時他又爲李廣抱不平,戰功碩碩卻不被封侯,辛棄疾纔有“李蔡爲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的疑問。

辛詞用典之精妙,無人能及,從對《史記》典故的運用上可見一斑。辛詞對《史記》典故的運用涉及範圍極廣,篇目較多。一方面可見辛棄疾學識的淵博、涉獵之廣,另一方面可見他對司馬遷《史記》的青睞。

司馬遷悲憤着書的生命絕唱,《史記》中數量衆多、類型豐富、特徵鮮明的人物形象及司馬遷塑造的悲壯人物的命運,這些都對奮發激昂、抗戰愛國而又一生鬱郁不得志的辛棄疾有着不可磨滅的影響。對典故的選擇與運用是辛棄疾世界觀、人生觀傾向的自然流露。身處“南共北,正分裂”的時代,既爲辛棄疾“試手補天”提供了難得的機會,卻又使辛棄疾在政治與精神上處處遭受排擠。他感嘆項羽“不肯過江東,玉帳匆匆。”他欣賞“人盡說君家飛將”的李廣,他嚮往“謾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煙雨”的范蠡。

他心繫天下卻沒有施展抱負的機會,被彈劾、降職、閒居,最終複雜的社會矛盾和骯髒醜陋的政治現實使辛棄疾對南宋小朝廷有了更加清醒的認識。“國家不幸詩家幸”,辛棄疾的詞作也因此達到了“自有蒼生以來所無”的最高境界。

從思想上看,辛棄疾在運用《史記》典故的同時,間接接受了《史記》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進步的人生觀、世界觀,俠義精神,悲壯的人生抉擇等。從文學創作上,辛棄疾對《史記》的繼承與其人生經歷與心態歷程有着密切的關係。《史記》飽含血淚的激情,司馬遷的發憤着書所寄託的悲憤,傾注於他筆下人物的血肉生命,都與“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的辛棄疾所崇尚的陽剛、深沉、奇壯等崇高美具有共性,所引之典也與他的人生際遇密切相關。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