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手抄報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手抄報內容

本文已影響 3.23W人 

中國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憂國憂民、以德化人、和諧持中等思想,對當前的素質教育有借鑑意義。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手抄報內容

1.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 爲了與天地鬥爭,中國人民從來就不肯輕易認輸,總是不屈不饒地抗爭。《易傳》總結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支撐着中華民族的發展,激勵着中華兒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奮進,永不屈從於外來的壓迫。自強不息還體現爲一種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徵,形成中國人講名分、重氣節的民族精神。正如孔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孟子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三謂大丈夫"。這使得人們追求一種獨立完善的人格,這種美德流傳下來,成爲人們爲國家、爲民族奮爭的精神力量,並推動着社會的發展。

2.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孔子的"詩可心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再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打上了這種憂患意識的烙印。從岳飛的"笑談渴飲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這種憂患意識就是一種愛國精神,體現了以天下爲己任的高尚情懷。

3.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寬厚之德包容萬物,即厚德載物。如戰國時代,齊桓公開創的稷下學宮彙集了當時儒、墨、道、法、陰陽、名、縱橫等諸家學派,當時在稷下學宮講學和遊學的大師有淳于髡、鄒衍、田駢、孟子、荀子等諸子,號稱諸子百家。這些大師在學宮裏自由講學、自由辯論,開創了我國文化史上百家爭鳴的先河,爲中華文化的繼往開來做出了巨大貢獻。一般認爲,從漢武帝開始,我國便形成了儒家文化占主導地位的'文化局面,但實際上我國文化發展史主要是以儒道互補爲基本線索的,而這一線索本身就體現了文化的兼容性。

4.以德化人的高尚風範 春秋時期的大政治家管仲曾把道德與國家的存亡聯繫起來,把禮義廉恥提高到國家興亡的高度。大思想家孔子則更是以禮釋仁,認爲"仁"與"禮"是相互制約、相互統一的,而"仁""禮"的統一就是德。孔子所強調的"德",一是指統治階級的統帥之德,要求以此德來統治百姓,擁有百姓。二是指感化之德即倫理之德,以此德來感化百姓,保持和諧。這種崇德思想不斷髮展和泛化,並在家庭倫理中得到完全的體現。這使得我國古代在文化傳遞和教育過程中始終把道德放在第一位,如孔子進行教育的內容是禮、樂、射、御、術、數,他把禮放在首位,這是崇德思想在教育活動中的典型反映。這一思想的目的是主張以德化人,利用道德的作用和力量來尋求家庭倫理的和諧,尋求社會政治秩序的一致和整個社會秩序的穩定。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