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手抄報

關於中國傳統手抄報

本文已影響 1.17W人 

中國傳統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閱讀關於中國傳統手抄報,相信能帶給大家幫助。

  關於中國傳統手抄報一

關於中國傳統手抄報

  關於中國傳統手抄報二

關於中國傳統手抄報 第2張

  關於中國傳統手抄報三

關於中國傳統手抄報 第3張

  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一直是學界關注的熱點,也是當代文化建設的難點。爲了深化對這一問題的研究,近日,中山大學文化研究所、廣東省社科聯《學術研究》雜誌社和廣東儒學研究會共同主辦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學術研討會。來自香港、澳門以及內地十多個省市的60餘位專家學者參與了本次會議。與會者圍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價值尺度及其當代價值等主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與會專家首先對“中國文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等基本但又十分重要的概念進行了總結和梳理,並提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尺度問題。中山大學李宗桂教授提出,“優秀”傳統文化是限定在傳承層面的,是從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角度而言的優秀。這要求優秀傳統文化首先要具備繼承和發展的功能,具有發展的連續性;其次要具備斷裂和創新的特質,能夠和不符合時代要求的、衰頹的觀點決裂,並在不同地域文化之間的碰撞與融合中實現文化創新。就“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評判標準而言,應當從民族性、時代性、世界性三元合一的視角融合角度進行,既強調文化發生發展的民族因素、張揚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又要注意到民族文化在特定時代的時代精神、民族精神、文化精神之間的相應和落差,同時要以全球意識張揚先進的世界文明,反對文化割據,反對狹隘民族主義。對某種文化優秀與否的評判,應綜合考慮其理論價值與社會作用,避免簡單結論。廣州大學程潮教授認爲不能以是否具有發展的連續性來確定某種傳統文化是否優秀,他闡發了“顯學”和“絕學”(“正學”和“異端”)在具體時期的對立關係和在歷史長河的轉換關係,指出要以歷史的眼光而不是以某一時期的價值取向去斷定文化優秀與否。江西南昌航空學院平飛副教授認爲中國傳統文化優秀標準的確定,不僅取決於優秀文化本身,還取決於文化主題的實踐與需要及其時代的發展變化。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的關係,在本次會議中形成了較爲集中的討論。河北省社會科學院惠吉興研究員指出了當前社會價值觀缺位的問題,即“價值觀焦慮症”:一方面,政府不斷探索社會治理的原則和政策的價值觀基礎,另一方面,社會大衆產生了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文化認同的危機。這都源於我們缺乏一個能爲社會大衆所廣泛認可的價值觀。對此,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可爲當代核心價值觀的建設提供方法論的啓示、思想資源的支撐以及形上學的根據。有學者認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離不開繼承與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爲重要文化資源,又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昇華與發展,同時,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構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任務。廣東省委黨校孫燕青副教授從文化自覺自信的角度討論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間的關係,認爲文化的自覺自信只能通過文化的延續而在歷史演進中得以實現,這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合理繼承;但也必須認識到,將文化自覺自信的實現僅僅寄希望於傳統文化,亦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傳統文化積極性與消極性共生的'特點,反過來決定了必須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介入與引導,才能擔負起對傳統文化揚棄的任務。

在對優秀傳統文化當代價值的具體闡釋方面,會議成果頗多。華僑大學王四達教授討論了道法家政治思想對傳統治道的超越及其侷限,認爲其“治在道,不在聖”的政治理念實現了對舊有治道的框架的超越,把中國政治思想推進到一個新高度。中山大學學報編輯部楊海文編審指出,不同時期的思想家只要心存文化守成情懷,就有可能在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上表現出某種一致性;孟子“尚詩書”的文本解讀方法體現的正是20世紀思想家護守中華傳統人文的智慧,這賦予我們當代研究者面對民族文化傳承任務的方法論支持。廣東商學院劉季冬副教授分析王弼注《老子》後,認爲王弼從儒、道兩家思想的契合點出發,構建了新的哲學思想體系,這啓示我們在世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尋找不同思想文化之間的契合點,促進當代我國吸收、融合各種文化,創造新文化。西南交通大學唐眉江副教授從身心安頓的角度,闡發了天人合一思想的當代生態價值,認爲儒家和道家的安身立命之道,能夠有力地淡化消費主義文化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爲模式的支配,改變人們的消費、生活方式,爲解決生態危機作出切實可行的貢獻。

會上,廣東雲浮市委書記黃強博士以來自實際工作部門的文化實踐者的身份,同與會人員交流了以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管理社會的一些經驗和思考,認爲慧能和諧思想在社會管理中的運用有助於幸福雲浮的建設。黃強博士認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一座取之不竭的寶藏,找準其中的當代價值,用之得當,可以有力地推動綠色生態發展,推動人的全面發展,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促進社會管理水平的提升。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種類: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後是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2]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曆)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包括傳統曆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至如今,古今中外的學者們尚不能得出定論,除了多維視野的原因外,還有語言學角度的客觀歧義。廣義上講,文化是人類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總和。

首先,從時間角度上講,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現代文化。

其次,從空間角度講,有東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陸文化。

其三,從社會層面上講,有貴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間文化,主流文化,邊緣文化(姜義華先生分之爲規範性文化,非規範性文化,半規範性文化。這種分法比較新穎,所以着重介紹一下。所謂的規範性文化,姜先生認爲是以儒家經典爲經,以歷代官修史志爲緯,在長期流遷演化中廣泛吸收了道,法,陰陽,縱橫,玄,外來文化等諸家學說而形成的經史文化,是中國小農社會的具有最高權威的規範性文化。與此相應的,則是普遍存在於一般民衆中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人與人的種種關係,風俗,習慣,信仰,追求,日常心理,潛在意識及形形色色的成文或不成文制度中的非規範性文化。除去這兩種文化之外,還有介於兩者之間的半規範性文化,指雅俗程度不一的大量文學藝術作品,對經史文化呈半遊離狀態的各種文化教育,宗教娛樂活動,比如《水滸傳》《三國演義》《隋唐演義》《西遊記》等俗文化代表作。當然了,我覺得姜先生的分法似乎只針對中國傳統文化纔有效)。

其四,從社會功用上,分爲名號文化、禮儀文化,制度文化,服飾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

其五,從文化的內在邏輯層次上,又可分爲物態文化,心態文化,行爲文化,制度文化四個層次。

其六,從經濟形態方面, 又有牧獵文化,漁鹽文化,農業文化,工業文化,商業文化之分。還有人在其中搞着色,黃色文化,藍色文化什麼的。

除此之外,還有分得更俏皮的,比如張遠山先生在他的《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隨筆中,把文化分爲頭腦文化,胸膛文化,腹部文化與下半身文化。下半身又被他分爲兩段,爲胯部文化與胯部以下文化。他說,以唐中葉(安史之亂)爲界,此前是中國文化上半身,此後是中國文化下半身。細分的話,從堯到周,即公元前3千年到公元前552年孔誕生,約2500年,是中國文化史前時期,尚沒有頭腦。孔子誕生前後,春秋戰國,中國進入了頭腦文化時代。秦始皇在一統,集權加專制,胸脯拍得啪啪響,中國進入了胸膛時代。漢朝拍得更響了,拍得匈奴大兵都哆嗦。霍去病墓關的石豬石馬,一看就知道是最沒頭腦的人刻的。最有頭腦的司馬遷,卻被最沒頭腦的武帝閹了下半身。也是這個沒頭腦的漢武帝,宣佈獨尊儒術,導致中國兩千年的知識分子大都成了無腦人。總之,張先生這麼分,分得很俏皮,之所以給大家囉嗦這麼多,無非是想給大家一點啓示,同學們如果有興趣,不妨獨創個分法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