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手抄報

2016辭舊迎新新年手抄報內容

本文已影響 3.84W人 

  春節宜忌

2016辭舊迎新新年手抄報內容

初一:雞日—舊時在元旦貼畫雞辟邪祈福(雞諧音吉(ji))。

初二:狗日—出外拜年或祭祖。

初三:羊日—「赤口」,易生口角,不宜拜年

「田生日」,「穀子生日」,祭田

初四:豬日—祭財神,老闆想將某人「炒魷魚」,就不請他來拜神。

初五:牛日—「破五」,可打破諸多禁忌:

送窮五:初一至四的垃圾不能倒掉,免倒「財氣」,初五的垃圾視爲「窮土」,倒掉就「送窮出門」。五路財神生日,有「接財神」的習俗。

初六:馬日—「送神」的日子,把除夕送來的財神紙馬燒掉,店舖開始復業。

初七:人日—人的生日,又是聚餐吃喝,又有放花炮煙花,啓煙火的習俗,是「火的生日」。

初八:穀日—諸星下界,因此要祭星,寺廟往往在這天設壇祭星,接受佈施。

初九:天爺生日—玉皇大帝誕辰,舉行盛大的祭天活動。

初十:石頭生日—凡是磨、碓、碾等石制用具都忌動用,叫「十(石)不動」,甚至燒香祭拜石具。

  拜年與賀年片

相傳四千多年前,我國開始有歡慶春節的活動,人們總是把新的一年希望寄託在春天。春節期間,親友相互走訪祝賀,稱爲“拜年”。拜年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從前習慣先向長者拜年,然後互相道賀。有的地方同族長者帶領若干人逐戶道賀;有的單位之間派幾個人互相拜年;有的是大家聚在一起祝賀新年,稱爲“團拜”。還有是自己不走動,而是派人送上賀年片。不同地方的親友互相寄送賀年片。拜年不僅是賀春節的一種形式,也是親友之間交流思想、聯絡感情的手段,是我國民族傳統習俗,久盛不衰。解放後,各地人民仍很盛行春節拜年,但提倡從簡節約。每逢春節向黨國功臣、軍烈屬和貧困戶拜年,表示祝福和慰問,當地領導親自參加,有重大意義。至於上下級和一般同事之間,平時相處無間,彼此注重情誼,不必互相拜年,以減少形式和浪費精力。

封建社會的高官、顯貴、士大夫自恃清高,不願出門拜年,派人送給“賀年片”,已有千餘年的歷史。賀年片是從秦漢時期的名片演化而來,到了宋代就很盛行。清朝康熙年間,更時興把製作精良的賀年片送給對以示莊重。也有在賀年片上題款短小詩詞,藉以表達祝福和愛慕之情。近代賀年片形式有多種多樣,作用也大有擴展。除了祝賀春節之意外,還起到宣傳教育的作用。1920年,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的一位同志,在春節到來之際,還將《共產黨宣言》的口與“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寫在加年片上送給同志。有的賀年片印有名人語錄或畫有別致的圖畫,精美的還可以珍藏或兼作書籤。春節期間收到外地寄來的賀年片,可以增進友誼,並從中得到教益。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