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手抄報

2016年最新關於迎新年春節電子手抄報資料

本文已影響 3.78W人 

春節,又稱閏正月,從公元1645年使用歷理置閏制開始,到公元2800年的1155年裏,農曆閏正月只發生6次,非常罕見,其年份分別是1651、2262、2357、2520、2539、2634 。最近一次要到2262年,我們這一代人無緣得見。 如果不是1984年農曆誤閏十月,1985年的春節也就不是“最遲的春節”了,而是“最早的春節”,並且閏春節。由於農曆置閏規則的缺陷,“最遲的春節”將出現在2319年的2月21日。以下是本站網小編整理的春節電子手抄報資料,希望喜歡^^

2016年最新關於迎新年春節電子手抄報資料

  各地送窮習俗

晉西北地區,太陽未出山,要掀起炕蓆,打掃一些炕土,送到野外;鳴炮、燒香、敬紙,稱爲“送窮”。

晉北地區,民間習慣用彩色紙剪成人的圖像,小孩子拿到街頭,互相交換。把自己的紙人送給別人,稱爲“送走窮媳婦”;把別人的紙人換回來,稱爲“得到有福人”。

晉東南地區,民間習慣將爛衣服扔到牆外。傳說上古高陽氏之子正月裏穿一身破衣爛褲,生活上吊兒郎當,後來慘死在巷外。民間扔衣以祭,稱爲“送窮鬼”。

晉南地區的送窮來歷,又傳說是古代顓頊時期,宮中生下一個男孩,穿上新衣服就哭。如果硬將新衣服給他,不是撕爛,就是故意在屎尿堆中打滾,人皆呼爲“窮子”。送窮節,民間習慣掏廁所,將糞堆在門外,稱爲“送窮子”。已經演化成鼓勵抓緊時間,勤勞致富的習俗了。晉南地區翼城等縣的傳統,在正月初五日送祖宗。傍晚,將祖先供桌上陳列的祭品撤掉,放鞭炮,焚香禮拜,移神於原龕內。來年春節,再行供奉。浮山等縣的風俗,又是在門外焚香、敬紙,意喻將祖宗鬼魂送到宅外。雁北地區民間習慣在定更後,婦女皆出大門外,燒紙祭奠亡靈,放聲大哭,俗稱哭節。

保德縣正月初六,習慣炒豆子吃,傳說是爲了夏天不惹蠅子。晉南一些地方,初六日習慣將門神一雙眼挖掉,恐其作祟。

送窮節,也有的地方傳說是仿石崇送窮船之意。還有的地方,習慣在初五日早上,取爐灰少許於筐,並剪五個紙人,送到門外,焚香、放花炮而還。稱之爲“掃五鬼”。

舊日晉北地區流傳着一副送窮時的聯語:上聯是:“爆竹三聲,嘣出一夥窮鬼。呸!賊狗日的,害的老子七死八活”;下聯是:“焚香九炷,迎來五路財神。呀!好老人家,保佑小人六合四喜”。活靈活現地刻畫出舊時人們“送窮”的心理,也反映出歷史上人們對窮困生活的恐懼與憎惡,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送窮節,山西大部分地區的人家要打掃院落。這一天,民間講究“喜入厭出”,特別忌諱到別人家借東西。壽陽等縣講究早晨從外面擔水,稱爲填窮。全省習慣,飲食多吃麪條。晉南地區講究用刀切面,煮而食之,名爲:“切五鬼”。晉北地區傳有民謠:“破五吃頓面,一畝打一石。”婦女在這一天內普遍不動針黹。

廣東人以年初三是“送窮日”,客家語則根據“送窮”二字的諧音稱此日爲“三重日”或“生蟲日”,福建人也有相同的說法,以爲這一天是“窮鬼日”(或稱爲“赤鬼日”)。 俗傳進入元旦後,人們至少要到了初三才能掃地。在此日把家中的垃圾向外清理或倒入河溝裏,帶有把“窮鬼”清理出門的好意頭;又傳說:這一天晚上,是家家戶戶家中老鼠嫁女的大日子。

陝北則在初五日。上午送“五窮”,下午迎“五福”。

  春節習俗之“祭竈”

祭竈,是一項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竈間都設有“竈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爲“司命菩薩”或“竈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竈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竈火,被作爲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竈王龕大都設在竈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竈王爺的神像。沒有竈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竈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爲“竈王奶奶”。

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竈與過年有着密切的關係。因爲,在一週後的大年三十晚上,竈王爺便帶着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與其他諸神

一同來到人間。竈王爺被認爲是爲天上諸神引路的。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後再度昇天,只有竈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爲“接神”,對竈王爺來說叫做“接竈”。接竈一般在除夕,儀式要簡單得多,到時只要換上新竈燈,在竈龕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說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竈的。據說,竈王爺長得像個小白臉,怕女的祭竈,有“男女之嫌”。

祭竈節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麪。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