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素材

關於弟子規的好句好段

本文已影響 3.57W人 

導語:下面分享關於弟子規的好句好段,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弟子規的好句好段


1.《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其中的禮儀規範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纔會長得茂盛。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纔會在今後的生活、工作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像畫畫,讓沒有繪畫基礎的孩子發揮想象創作是不會創作出一幅優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憑着自己的意願任意胡爲,那他不會被別人接受,他的人生不會快樂。我也沒有接受過正規傳統文化教育,在學習了弟子規後,我就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在正確理解古老地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將這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

2.在我看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範。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範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爲兒童啓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們出生於八十年代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特別是現在,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籲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

3.我明白了“規”就是規矩;“弟子”就是學生,是聖人的學生。孔子的弟子都是大賢大德的人,不都是小孩子,所以,《弟子規》不只是小孩子啓蒙要學習的,是要成爲聖賢的人從小到大都要學習的,是一輩子都要落實的行爲規範。爲什麼學校一再強調讓我們小同學認真學習《弟子規》,因爲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我們必須從小分清利益與道義,一個人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礎是要從小做起的。《弟子規》教育我們的是要德才兼備,德爲先,有才無德的人長大後對社會是很危險的。

4.學了弟子規,做人會謙卑。當官不貪財,貪財罵名背。國財百姓血,吸了九代衰。學了弟子規,做人會到位。國家公務員,辦事不草率。百姓養活你,時時當自愧。學了弟子規,做人會思危。行商多講義,致富理不虧。縱有億萬財,不可顯淫威。

5.《弟子規》雖只有短短的千餘字,但卻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蘊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們學習《弟子規》,關鍵是要領會書中透露出來的道德規範、處世準則,用以指引自己的人生航船。我相信,只要我們深刻領悟書中要義,我們就不會在社會的驚濤駭浪中觸礁,就不會在人生的艱難跋涉中迷途。

6.《弟子規》它教會我們如何對待朋友,如何對待親人,還有一些常識。它教會我們如何讀好書,甚至於教我們如何做人,讓我們懂得人生的意義。它是博大的,它是無私地,無論過了多少年,一千年、一萬年,還是一億年,它始終如一,它像青蓮般不染世俗的污穢,潔身自好。像小樹般不停向上,像陽光般照亮別人的一生,它不求回報。只願人們都可以參透人生、熱愛人生、喜愛身邊的一切,好好珍惜人世間的人和物。

7.《弟子規》這本書,影響之大,讀誦之廣,僅次於《三字經》。是學童們的生活規範,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教導學生爲人處世的規範,做到與經典同行爲友。《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爲中心。分爲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啓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8.《弟子規》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簡約。可實際上,他是簡約而不以繁華。《弟子規》給人讀起來朗朗上口,都是三個字所組成的。不像散文一般給人耐人尋味的感覺,也不像說明文般複雜。它有着的,不過是最爲樸實的語言。也就是這些樸實的語言構成了《弟子規》這篇讓人牢記的千古絕文。

9.《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爲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和大衆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

10.我們班學習《弟子規》已經有一個學年的時間了,對於其經典魅力,我和孩子們一起感受着,並沉浸其中。《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典範,在這一年的學習中,有很多情景畫面讓人感到很溫馨——帶弟弟妹妹一起玩;給好朋友遞上一塊餐巾紙擦擦汗;自主點心時的謙讓有理……這些傳統文化的影子,讓人如沐春風。

11. 有時自己會困惑,如果自己現在有孩子,應該怎樣採用什麼樣的方法來教育他們?一直沒有答案,所以當時自己就知道自己還不能承擔做一個父親的責任。有了這部《弟子規》,我覺得是一部很好的參考教材,雖然該經典的思想大多來源於幾千年前的儒家思想,放到現今這個社會來,有些內容感覺已不太適宜,但總體上還是符合中國現今這個社會的,當然有些東西我們是要根據現在的時代特點抽象的繼承,看來經典確實是經得起時空考驗的。

12.《弟子規》中的知識多,卻並不複雜,因爲它所包含的全是一些平常的做人處事的方法。它所擁有的不過也只是一些最爲簡單的道理,那些平常人們會遺忘的道理。有人說,書,便是你的朋友。一本壞書迷了人心。一本好書,教會你如何做人。而《弟子規》就是一本好書,一本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處事。它是一本集先人智慧於一人的書,是古人留給我們無與倫比的寶藏。

13.在文化裏,弟子規閃着不滅的光,一點一點,滲進人的心裏,一絲一絲滋潤人心,就像一個太陽,好像文化的世界裏,缺了它便再也看不見光明瞭,再也沒有可以指引方向的光了。文化的世界裏,缺了它便不再完美。無論晴天下雨,無論酷暑寒霜,它都屹立在那裏,經着風吹雨打卻始終不倒。它是文化的又一個里程碑,是我們的啓蒙老師。

14.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15.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說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麼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對長輩、對領導、對同事、對兄長、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

16.弟子規歷經數百年的風霜,仍完整的呈現在世人的面前。它是堅強的,是不屈的。它的意義是讓人們難以抗拒的,它的真理是每一個人都應具有的。它的美麗,是世人共睹的。不以任何人爲偶像,我以《弟子規》爲規範。一點一滴,盡力做到最好。《弟子規》,我的老師,我的朋友,它指引着我走向黎明,引領着我走向成功。

17.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我想不僅是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它我受益無窮,是所有人爲人處事的典範,我們一起來學習。

18.《弟子規》只有一千多字,卻在現在這樣受歡迎,值得這麼多人去刻苦學習;《弟子規》只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它的作者李毓秀生於康熙年間,卒於乾隆年間,是一個小人物,只是一個小秀才,他主要的活動就是教書,但他終生研究《大學》、《中庸》,他創辦了一個學校,叫“敦復齋”,當時非常受歡迎,被人們尊稱爲“李夫子”。因爲他經常和孩子接觸,所以寫成了一部書,叫《訓蒙文》,後來又經過賈有仁的修訂,才流傳至今。一部並不古老,作者和修訂者又不是鼎鼎大名的書,卻引起這麼大的影響,是爲什麼呢?就是因爲它的主題也是中國的道理,中國的規範,主要就是說明:仁、孝、悌、愛。它三字一句,既押韻,又精湛。

19.我的指明燈——《弟子規》“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每天的清晨,這種琅琅的讀書聲總能在校園的上空迴盪。這個學期,我們學校開展了全校師生共讀《弟子規》的活動。每天早上,當美麗的朝陽把光輝盡情地灑向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學校的音樂也隨之響起。這時,同學們個個捧起國學誦本,跟着音樂專心致志地大聲誦讀《弟子規》。

20.從《弟子規》中我學會了感恩他人,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同學等許多做人的道理。心情不好或者脾氣暴躁的時候,我會想一想《弟子規》,心裏自然而然就平靜了許多。《弟子規》雖只是一本幾百個字的小本子,卻有着神奇的力量,是我的良師益友,更是我人生的指明燈。

21.學了弟子規,做人心不虧。行醫救人苦,留個好口碑。昧心索紅包,如同孽債背。學了弟子規,做人會明睿。教書又育人,自身先守規。民族要強盛,全靠教育推。學了弟子規,做人會自慰。打工也敬業,做人不嫌累。處處求進步,特長能發揮。學了弟子規,人人得安慰。原來天地間,道德第一位。從此會做人,天天笑微微。

22.“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樣日復一日地誦讀《弟子規》,漸漸地,我感悟到了許多道理,學會了做人的根本,也發現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還存在着許多缺點,並下定決心把這些壞習慣改正過來。

23.《弟子規》是一本既古老,又時尚的讀物,也是我最喜歡的讀物。《弟子規》是我們最好的老師,因爲它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並且還會帶鄰我們鄰略人世的真諦。《弟子規》裏的一字一句,就像一位智者的親切教導。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父母叫你的時候,應該及時趕到;父母叫你去做一件事的時候,不能推遲;父母教你的時候,必須靜靜地聽;父母責罵你的時,必須順着他們的意思。是呀,父母是把我們生出來的人,沒有父母,也沒有我們。父母把我們養大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我們時時刻刻,都要順着父母的意思去做。即使不能完成,也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它。即使父母做錯了,也不能責怪他們。

24.自從學了《弟子規》之後,我經常用裏面的話來指導自己的言行。現在,媽媽叫我,我就會趕緊到媽媽身旁,並且做事也不拖拉了。媽媽教導的時候,我不敢再頂嘴了,而是低頭反省,虛心接受。我的這一改變也讓我嚐到了甜頭,不但媽媽說我懂事了,變孝順了,而且自己的各項學習也進步了許多,這可都是《弟子規》的功勞啊!

25.《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他以孔子的《論語·學而》篇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爲中心。分爲五個部分,具體敘述了弟子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及學習上應該遵守的規範。後來清朝的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成爲兒童道德品行的啓蒙讀物。我在寒假裏認真學習了《弟子規》,感受也很多。

26.學了《弟子規》之後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對它我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其中的 “入則孝” 、“出則悌” 、“謹” 、“信” 、“泛愛衆” 、“親仁” 、 “餘力學文”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道德系統,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 ,就是通常說的“道德” 。在學習《弟子規》的同時我也反覆拜讀了蔡禮旭老師的《幸福美滿的人生》這一寶書,越讀越感到它的確是人生智慧處世寶典。蔡老師的“道”是超越時空的大自然運行法則。“德”是教導人類如何順從大自然的法則,不違背做人的原則。其精髓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倫關係。它教我們如何修身,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27.弟子規》所講的泛愛親仁信念,其實都在強調一個“仁”字。“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統治者要行仁政,老百姓要講仁義,這對維護封建王朝的穩定是有重要作用的。我們今天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仍然需要提倡儒家的仁愛思想,因爲這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仁愛”是要修煉才能具有的,心中有大愛、仁義,才能行仁愛之事,做仁愛之人。一個有仁愛的人,在修身方面就達到了一個較高的境界,我們就可以說這個人是品行高尚的。如果我們人人都是有仁愛之心的人,則何愁這個社會不和諧呢?

28.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弟子就是學生,規是規範,此書已《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爲中心。它規定了學生主修的六門課和輔修的一門課,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行爲要小心謹慎,言語要講信用。和大衆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