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問答

小學語文教師如何提高教學水平?

本文已影響 1.29W人 

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教育效果,小學語文是一門基礎課,語文能力的大小可影響學生其他課程的學習乃至以後進一步學習深造,甚至以後的工作。所以小學語文教學是基礎奠基工程,相應地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要有多方面的技能.。我從事小學語文教學近十年,通過學習,我更深刻地認識到一個教師的教學技能的重要性。下面就我的的工作實際談幾點體會。

小學語文教師如何提高教學水平?

  一、語文教師要有相當的文史知識和文學修養。

教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桶水,小學語文涉及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詩歌、散文、小說、議論、童話等各種體裁都有,如果教師缺少一定的文史知識,就很難把課講好。

語文教學的目的大致是兩個方面:一是培養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二是語文表達和寫作能力。教師對學生的教育也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通過課堂教學學生獲取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一方面通過長期的接觸,潛移默化的教師身上受到影響,有時不知不覺中從教師身上受到的影響效果強烈而持久,可伴隨一個人的一生,許多大作家都提到過他們的啓蒙老師。

當一個教師的宿舍裏有幾櫥書,他常常在讀書寫作,他的文章常見諸報端,可想而知,學生對這個教師有幾分敬意,無形中學生自覺模仿教師的行動。小學語文教師要博覽羣書,要有良好的讀書習慣,喜歡寫作,不斷地有新作從報刊電臺發表出來,如果教師寫不出東西,怎能教學生寫出好文章呢?

  二、小學語文教師要有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

小學語文教師不僅要有紮實的語言文字知識,還要有比較豐厚的自然科學知識。隨着時代的發展,甚至還必須瞭解一點高新科學技術,因爲所有這些都會在教學中用到。例如:《黃河像》、〈琥珀〉有考古、生物學知識,〈凡卡〉要有舊俄時代的歷史知識,〈植物媽媽有辦法〉有動植物知識等,《兩小兒辯日》有天文地理、《火把節》有民族風俗等方面的知識。所有這些僅靠語文知識是講不透的。

  三、小學語文教師要有多方面的藝術修養。

吹拉彈唱,能書能畫的教師容易得到學生的喜歡。對小學語文教師來說,尤其重要的是書法,老師的“三筆”字寫得好,學生的自然就好,教師的宿舍是研究室,文學名著、文房“四寶”、名家書畫、名詞名言貼滿牆壁,都會顯出小學語文教師的獨特風格。

語文教學可說是集德、智、體、美、勞、五育於一爐,這就要求執教者有一專多能的過硬本領,對於一個僅有語文知識的教師來說,是不能勝任的,這就要求我們小學語文教師多才多能,一專多長,具備多方面的涵養,這樣才能在教學中得心應手,左右逢源,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撰寫教案的理念要創新

多維思考:變“教參套用”爲“多元參照”過去的教師在備課時,總是習慣於把教學參考書作爲教材教學唯一的參照資源,無論是教學目標、還是教學過程的設計,都是來自於教參。不管教參對教材分析的深與淺,不管教參涉獵的參考內容是否都有價值,提供的學習方法是否符合本版學生的實際學情,當然也不考慮生活中和課堂上生成的有價值的教學資源,設計者關注的是教參規定的既定的教學任務,並把能不能按時完成教參規定的'教學任務,視爲教學目標是否達成的重要標誌。在這種思維定勢下設計的教案,基本上是教學參考書的變本,也即人們所說的“無我教案”。

教參是教師設計教案的重要參考,但不能作爲唯一的參照資源。新課程理念下,教師在設計教案時,要在領悟課標與教參的基礎上,做多元的教學資源參考,具體說來,起碼要思考以下五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理論思考。主要指新課改理念,如“自主式學習”、“合作式學習”、“探究式學習”、“體驗式學習”、“綜合性學習”,關注“學生的課堂生命成長”等。二是主題思考。一篇高質量的教案設計,需要一個體現一定教育思想的主標題。通過這個主題可以看出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程度,可以看到學生的學習方法或預想到相應的教學效果。三是學生思考。課堂教學的主要對象是學生,所以學生應是處於課堂教學動態中的重要教學資源。教師在設計教案時要思考“本班學生的認知基礎、認知風格,所選用的教學方法對本班學生是否適用。此外,設計教學流程時還應對某些教學環節作必要的學情預設和設計說明,以便營造與學生對話的親和環境,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四是資源思考。教師在設計教案時要思考除教材教參外,還有哪些可供利用的且有價值的資源,如學生課外生活經驗、教學過程中生成的資源、聲像資源等。五是方法思考。教師在設計教案時,要根據教學內容,認真思考選擇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最爲適宜,“合作探究法”“討論交流法”等,無論什麼樣的方法,都要有利於學生的主動

  五、撰寫教案的過程要創新

新的課堂呼喚教案撰寫過程的創新,即一份有價值的教案不僅僅是在課前完成,而應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即課中的隨時調整和課後的即時反思,提倡二次備課和“一課多案”,給教案撰寫注入活性因子,變“死案”爲“活案”,以適應動態生成型的課堂要求。

1.教案——在課堂教學中隨時完成

一般說來,教師總是在上課之前進行備課,並設計編制好教案,然後帶着教案走向學生,展開教學,也正因如此,致使許多教師在上課時過分地依賴教案,上課成了教師帶領學生完成“教案劇”的過程,這正是傳統教案主要詬病之一。實際上,老師即使備課再充分,也不可能預計課堂上出現的千變萬化的事件,真實的課堂生活是動態生成的,有太多的不能確定的因素。因此,教師在上課之前設計好的教案只能是一個預計方案,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即時的課堂樣態調整教學流程,包括根據學生的情況重新調整課堂教學目標、選擇新的教學方法、生成新的教學內容等等。這就要求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隨時調整原先預設的教學方案,並生成新的教學方案。

2.教案——下課之後才完成的事

按照傳統的觀點,教案主要是課前編織,課中使用,而課後則很少過問了。而新課程理念下的備課強調課後的反思,也就是說一篇完整的教案不只包括課前的預設,還包括課中的調整和課後的反思,並且要求教師以教後記的形式書面記錄下來。具體說來可從以下方面着手,記下教學過程中的反思,記下教學過程中的亮點,記下教學過程中的敗筆,記下教學過程中的智慧火花等。

從教師的專業成長角度看,教案的價值並不僅僅在於它是課堂教學的準備,教案作爲教師思想、方法軌跡的記錄,也是教師認識自己、總結教學經驗的重要資料。課前備課固然重要,但課後反思,進行二次備課,更有利於教師的專業發展與提高。因此,提倡教師在課後結合課前預設的教案和真實的課堂情境以及課後的反思,重新備課,並進行二次教案設計,顯然,這種植根於真實的課堂並輔以理性分析的教案撰寫,對提高教師自身的修養意義非凡。

3.一課多案的設計是創新教案的有效嘗試

教案,從本質上應是教師對課程內容的一種創造性理解,一課多案,就是教師從不同的角度對課文的理解並設計成具體的教學方案。一課多案的設計,能提高教師的教學設計藝術,養成教師多角度思考的習慣,同時使教學更能適應學生的需要。

“一課多案”的教學設計,並不要求語文教師對每一節課都設計出幾種詳案,也並不要求每一位語文教師都來進行“一課多案”的設計。我們應當從教學科研的角度,從數學藝術的角度,從提升教學修養角度來進行嘗試。

“一課多案”的教學設計,就某篇課文的教學,可以有如下表現形式:設計出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教學詳案;設計出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教學簡案,乃至多種微型教案;設計出幾種教學方案,做到有一篇詳案,其他的爲簡案;設計出幾種教學方案,做到有一篇爲主要方案,其他的爲預備方案;勾勒出多種教學設想,優化其中的一篇,等等。

  六、打破“思維慣性”,培養思維的變通性。

思維的變通性,是指思考能隨機應變、觸類旁通,不侷限於某一方面。敢於提出不同一般的新觀點,從而形成超常的構思。在第五冊有一組全是寫人的記敘文。我抓住這些課文寫作特點的異同讓學生進行比較,從而提高學生分析文章、鑑賞文章的能力。教學時可這樣提問:“《平分生命》、》、《傾斜的傘》、《七顆鑽石》等都是寫人的文章,你最喜歡哪篇的寫法?”“三篇文章在刻畫人物上有什麼不同?哪篇文章着重刻畫人物外貌?哪篇着重刻畫語言和動作?哪篇文章又着重刻畫了神態?這些側重點都是根據什麼確定的?”學生在比較中,認真思考,人人動腦、動口、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同學們在分析、比較、鑑別過程中,不僅使學到的知識形成網絡,口頭表達能力及舉一反三的能力也得到了鍛鍊和提高。

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教師要樹立新的學生觀,真正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鼓勵學生多提問、提怪問,啓發學生活躍思維,允許學生超過教師。用發展的眼光看學生,愛護學生的自尊心,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點燃起學生創造思維的火花,使學生從小具有一定的創造力。

記得一位名師說過:”語文課要簡單,樸樸素素,實實在在。上課不需要太多花俏的東西,學生精彩纔是真正的精彩。”從名師的話語中,我感受到語文教學在反反覆覆的思索與追尋中開始拒絕百出的花樣,而是通過教師靈活的教學技巧,讓學生通過學文後有了自己的理解,從內心流露出自己的感言讓課堂精彩紛呈,驚喜不斷。創造有活力的課堂。教師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直接影響課堂的的活力。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努力掌握各項基本技能。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是靈動的、和諧的,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語文課堂的“指揮家“。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