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問答

語文閱讀中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有什麼區別啊?

本文已影響 1.19W人 

1.“表達方式”包括:記敘、說明、議論、描寫、抒情.

語文閱讀中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有什麼區別啊?

2.“修辭手法”包括:比喻、比擬、借代、誇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等.

3.“表現手法”包括:託物言志、寓情於景、寓情於事、託物言志、寫景抒情、直抒胸臆;對比、襯托、象徵、襯托、想象、聯想、反襯、烘托、託物起興、樂景哀情、渲染;動靜結合,虛實相生、抑揚結合;側面描寫、正面描寫;直接抒情、間接抒情等.

4.“結構手法”包括:開門見山、卒章顯志、畫龍點睛、伏筆照應、鋪墊懸念、承上啓下、首尾呼應;順敘、倒敘、插敘等.

注意,這也適用於詩歌鑑賞.

如果覺得不夠,請參考下面更詳細的資料:

語文高考的現代文閱讀部分經常要涉及到“表現手法”這一概念,但對這一概念的理解一直含糊不清.2007年全國18套高考卷中,涉及這一概念的就有5套,從中可見問題之嚴重.

1.海南寧夏卷的第13題:“差撥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作者用了什麼表現手法刻畫這個人物?請簡要分析.”

2.全國卷Ⅰ的第16題:“文章第五段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來描寫枯死的胡楊林?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3.江蘇卷的第15題:“‘一路上都是鮮紅的收割機,突突突地吼個不停,所過之處,留下一地黃亮亮金燦燦的麥茬,散發着溼潤的麥秸香.’這句話描寫關中麥收情景,請分析它的表達特色.”

4.遼寧卷的第19題:“第四、五自然段,作者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寫‘爐火’,請簡要分析.”

5.湖南卷的第21題:從下列角度中任選一個,寫300字左右的文章賞析.⑴簡析本文人物形象的表現藝術.⑵簡析本文的主要修辭手法.⑶簡析本文的結構特徵.

關於這一概念的具體含義,高中語文教材中沒有把它解說清楚.那麼高考的`命題者又是如何來把握這一概念的呢?我們不妨把各卷的答案要點羅列如下:

1.海南寧夏卷的答案是“對比法”.

2.全國卷Ⅰ的答案是: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和想象的表現手法.

3.江蘇卷的答案是:選取了麥收的代表性事物;從視覺、聽覺、嗅覺多角度描寫;運用比擬的修辭方法,語言表達富有韻味.

4.遼寧卷的答案是:運用對比、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通過冷暖對比突出了爐火帶給人的溫馨之感.

5.湖南卷的答案要點分別是:

⑴①多方面、多角度刻畫劉半農形象.②抓住人物特徵,選取有代表性的事件,在對比中表現人物.③綜合運用比喻和襯托等多種修辭手法表現人物.

⑵主要運用了比喻和襯托等.

⑶①本文以時間爲線索,以作者的思想情感爲中心,安排材料,敘事寫人.②結構上前後勾連,環環相扣.③前後呼應.

我們把這些答案做一下比較就會發現,對這個概念的把握命題者也是見仁見智.海南寧夏卷沒有爭議.全國卷Ⅰ的答案就有些矛盾,“修辭手法”和“表現手法”之間到底是什麼樣關係呢?如果是並列關係,那麼根據問什麼答什麼的原則,只要答出“想象”即可,不必去答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如果是從屬關係,那麼就應當答成“運用比喻、擬人和想象的表現手法”,而不必弄出個“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和想象的表現手法”這樣含糊不清的說法來.遼寧卷就是把“修辭手法”歸屬於“表現手法”的.但問題又來了.“比喻、擬人”是修辭手法沒問題.“對比”到底又屬於什麼?考綱中提到的八種修辭手法中並沒有“對比”.通常人們是將“對比”歸入“表現手法”.即便“對比”屬於“修辭手法”,那“託物言志”“反襯”“烘托”之類的也能算“修辭手法”嗎?如果說“表現手法”是一個屬概念,“修辭手法”是從屬於“表現手法”的一個種概念的話,那麼“託物言志”“反襯”“烘托”之類的又屬於哪一種概念範疇呢?可見遼寧卷的處理方式還是不能自圓其說.江蘇卷和湖南卷則迴避了這一問題,而用了“表達特色”和“表現藝術”.從所擬的答案來看,兩省命題者是把“表達特色”或“表現藝術”作爲一個屬概念,把“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結構手法”等都作爲從屬於它的種概念來看的.應當說,這樣處理有它的合理性,避免了概念間的混淆.

其實上面所說的這些都是一些寫作技巧,如果不對它們作一個較爲清楚的界定,就容易出現全國Ⅰ卷和遼寧卷那種不能自圓其說的矛盾.這裏我們不妨把“寫作手法”作爲一個屬概念,把“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結構手法”等都作爲它的種概念,再作如下歸類:

1.“表達方式”包括:記敘、說明、議論、描寫、抒情.

2.“修辭手法”包括:比喻、比擬、借代、誇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等.

3.“表現手法”包括:託物言志、寓情於景、寓情於事、託物言志、寫景抒情、直抒胸臆;對比、襯托、象徵、襯托、想象、聯想、反襯、烘托、託物起興、樂景哀情、渲染;動靜結合,虛實相生、抑揚結合;側面描寫、正面描寫;直接抒情、間接抒情等.

4.“結構手法”包括:開門見山、卒章顯志、畫龍點睛、伏筆照應、鋪墊懸念、承上啓下、首尾呼應;順敘、倒敘、插敘等.

以上淺見,未必合理.既然高考帶出了這些問題,權威部門理應釐清“表現手法”這一概念,起碼可以在考綱中作出像八種“修辭手法”、七種“病句類型”那樣詳細的說明.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