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楊絳傳讀後感範文

本文已影響 3.76W人 

《楊絳傳》這本書為我們講述了一位百歲老人超脱優雅的一生,楊絳先生從出生到去世跨越了一個世紀,歲月風塵未曾侵蝕她的風華,下面給大家分享了楊絳傳的讀後感,歡迎借鑑!

楊絳傳讀後感範文

  楊絳傳讀後感1

大多人羨慕楊絳,能遇到錢鍾書這樣志趣相投的人,可我不羨慕。楊絳曾對不想結婚的女兒説:“將來我們都是要走的,撇下你一個,我們放得下心嗎?”

在説這句話的時候恐怕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傑作——女兒,她竟會走在自己甚至是老伴兒前面。回憶想來,只怕如夢般遙遠。

錢媛去世後第二年,錢鍾書也跟隨而去,落下楊絳一人獨自一人存活於世。在這短短兩年之內,楊絳竟承受了兩次失去至愛之痛。或許是楊絳的命太長,但絕非鍾書的命太短。他已陪她度過了60餘年,可惜的是他們的女兒,錢媛。

錢鍾書和楊絳兩位八十多歲的老人眼睜睜看着自己女兒的離去卻無能為力,悲痛欲絕而又無可奈何。更可悲的是,錢鍾書此時也是病倒在牀,這意味着,楊絳在悲痛之餘還要照顧自己的老伴兒,未來的一切都是不可預料的,或許,或許明天,楊絳就要面臨老伴兒的離世…果不其然。楊絳一人獨自過完了剩下的18年。

我不羨慕楊絳,也許有人要説,60年的曾經擁有已經足矣。如果是我,我不想要這樣的曾經擁有,我不想那麼久的美好被最後剩下的18年打破,在最後的日子裏還是在回憶,在最後時光留下的是遺憾。而今只能從屋子裏的一草一木甚至是微乎其微的空氣中嗅到一絲絲以往的甜蜜…

也許楊絳餘後18年存活於世,並非只為愛情,更為她的事業(楊絳翻譯了《堂吉訶德》);或許,她不是獨活,她在用她餘下的光陰替他們一家三口一起看這繁華的世界,待到她死去那天,便能了無遺憾。

但我只是一個平凡又俗氣的人,沒有那麼偉大的目標,更沒有那麼堅強的內心,所以,如果同樣的事降臨在我身上,我可能只會一蹶不振,既捨不得瞭解生命,也不願過此般暗無天日的日子,整天渾渾噩噩…因此,我打心底裏佩服楊絳先生。

  楊絳傳讀後感2

我以為我讀完的第一本書可能是《瓦爾登湖》,這是我到目前為止最喜歡的書。我看的書很少,所以遇到它,就很喜歡了,也沒有其他的書籍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可以與它媲美。

但是,很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我看完的第一本書居然不是它。而是夏墨寫的《最賢的妻,最才的女:楊絳傳》。

這本書很早就看了,每天晚上閒來無事的時候就看看。相比紙質書,我似乎對電子書更有耐心。無論是一本小説,還是一本傳記再或者像《瓦爾登湖》這樣的散文等等。我能看的,有興趣的,在電子書上,我就可能把整本都看完,從頭眷顧到結尾。如果是小説,我喜歡把它拿來消遣,看它是為了滿足我的新鮮感和好奇心;如果是傳記,我就把它當做漲知識的經歷,希望有些人的故事能潛移默化給我一點點生活的啟示;如果是散文,偏生活偏哲學,我喜歡研究,深一點,一字一句地體會其中的深奧。實際上,我接觸多的也就這三種文體。

看傳記,只是為了學習一個人的內涵,在一個個故事中體會,重點在故事和整體,着眼點不在這個文本本身,而且真實的東西相比虛構的更容易深入人心。於是我便時常“光顧”這本書。而《瓦爾登湖》我則買了紙質書拿回來研究,由於和我手機上我原來看的翻譯有些小差別,還需時時對照相比較,有些東西變了一個字它的意境就變了。同樣的東西在不同的語言塑造的氛圍中可能會影響我們領悟的深淺。我生怕錯過一點點,我迫切地想要理解梭羅的意思,又時時準備好反駁。於是在斟酌和體會中我就輕鬆地把《楊絳傳》給先看完了。

事實告訴我我沒有選錯書。

楊絳是一個不用聽我的評價,你只需聽過這個名字就知道她是和哪些詞聯繫在一起的人。

我資歷尚淺,沒有多少經歷。她背後有什麼更多的東西以我現在的年歲可能暫時還無法領悟。一點點,一點點。

她出身名門,卻不驕奢。不是張愛玲也不是林徽因。比張愛玲多一份大度從容,比林徽因多一分大氣平和。她恰恰是那種可以和男人並肩的女性,不會似丁玲和蕭紅會蓋過男人的名氣,也不會似張幼儀被徐志摩妻子這個頭銜蓋下去。前半生,人們知道錢鍾書,説,這是楊絳的先生;然而後半生,人們知道楊絳,説,這是錢鍾書的妻子。最後,他們兩個齊名流芳後世,誰也沒有蓋過誰,相濡以沫的婚姻比誰都幸福;二人比肩的才華教誰都羨慕。

“最賢的妻,最才的女”錢鍾書只想這樣介紹她,他説,她是他的朋友,妻子,情人,也是他的知己。

錢鍾書是一個率真有趣的人,在個性上和很多年輕的男孩一樣,有些幼稚,但是有趣。有些女孩隨着心性的增長難以忍受男孩的稚氣,最後失去耐心。但是這的的確確是男孩美好的天性。她就保護着他內心那份純真。他不會繫鞋帶,連鞋子左右只都分不清,沒關係,她來照顧他。他愛喝英國的下午茶,但是回國後就尋不到那種味道,沒關係,她就試着用多種茶來配給他。在文革下鄉改造那段時間,任時局多麼動盪,錢鍾書也會每天都寫一封信寄給她。兩人在困境中只有這樣的相守,但是隻有這樣的相守就很滿足,家人是要在一起的。

有關錢先生,任何時候,任何事,楊先生的做法都是理解和接納。兩個人在心靈上相通,做了一生的朋友、知己和戀人。到了晚年,他們幾乎不怎麼見客了。兩人就在家一同看書交流。在錢鍾書眼中,楊絳的才華是卓絕的,和人交談總免不了要誇楊絳一番。而在楊絳眼裏,錢鍾書的才華卻要高於她。離了錢鍾書就沒有後來的楊絳,離了楊絳也不會有寫《圍城》的錢鍾書。他們的路,無論多坎坷,做彼此的知己,相守相愛,依靠着走完了這一生。

女人可以愛,愛得大方和大度,才能得到男人的尊重和欣賞。自身的從容和自信,以及對彼此的守護,對愛情的衷心,默默肩負的責任,守護着守護着,也許你守護的不是他,而是一份屬於兩個人的愛情。

  楊絳傳讀後感3

楊絳字季康,1911年7月17日出生於北京,自小在和睦寬鬆、“融洽而優裕”的大家庭中長大。與高門大户的千金小姐不同,楊絳待人處事自有其從容與柔和。以羅銀勝的話説來,就是“沉靜詼諧中有着沉着老到“、雍容優雅的氣派,鋒芒內斂後的不動聲色,有種靜穆超然的中和之美”。這些在抗戰時期在上海度過的孤島歲月,文革時期下放五七幹校接受批鬥都有所體現,不管處境如何艱辛,楊絳總能苦中作樂、泰然處之。用她的的暈船哲學説就是:不管風吹浪打,我自坐直了身子,巋然不動,身直心正,心無旁顧,風浪其奈我何?

當然,生活的品質不僅取決於環境,更取決於心態。引用一段話可以體現出來:古往今來,自有人避開“蛇阱”而“藏身”或“陸沉”。消失於眾人之中,如水珠包孕於海水之內,如細小的野花隱藏在草叢裏,不求“勿忘我”,不求“賽牡丹”,安閒舒適,得其所哉。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而楊絳終身致力於讀書和寫作。已步入中年的楊絳下決心自學西班牙語。楊絳只淡淡地提到“今年出版的”,而無隻言片語談及她的個人處境。她翻譯《堂吉訶德》是在上世紀50、60年代,當時外國文學屢遭批判、被冠以“毒草”之名大加禁止,而且當時她人在五七幹校,不僅自身命運晦暗不明,譯稿也曾多次被人故意丟棄。在這樣的環境下楊絳克服種種困難,無師自通,從原文逐字逐句、獨立完成了這項翻譯工作的。

從《堂吉訶德》的翻譯工作可以看出楊絳做事認真的態度。她説:她在翻譯時,很少逐字逐句的翻譯,一般都要將幾個甚至整段文句子拆散,然後根據原文的精神,按照漢語的習慣重新加以組織。在翻譯時,她真正做到了“一名之立,旬月踟躕”,無論在選字,還是在造句、成章方面,都總是斟酌再三,一絲不苟。力求譯文的信達雅。

不過,就算曆經磨難,楊絳的精神始終是高高在上的。具體到她身上,就是凡事皆有主張、不人云亦云,也不輕易跟從大流,更不願無原則地“摧眉折腰事權貴”。這正是讀書人最為可貴的品質。像楊絳,像錢鍾書。他們的眼裏只有學問。尤其記得抗戰結束,被別人問起先生他們為何不選擇離開大陸。這個問題,我每次看到文革中知識分子被迫害,就會遺憾他們為啥當初不離開大陸。先生的回答只是,去香港,這本身就是個商業社會。去國外,中國是弱國,我們是二等公民。所以我們選擇留在大陸,僅僅是因為愛國。

同樣,這這本書中也可以看出楊絳先生對讀書的態度。她認為:她説:“我覺得讀書好比串門兒——‘隱身’的串門兒。要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拜謁有名的學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攪擾主人。翻開書面就闖進大門,翻過幾頁就開堂人室:而且可以經常去,時刻去,如果不得要領,還可以不辭而別,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對質。不問我們要拜見的主人住在國內國外,不問他屬於現代古代,不問他什麼專業,不問他講正經大道理或聊天説笑,卻可以挨近前去聽個足夠。通過這段話可以看出:楊絳先生認為讀書是毫不費力的事,是隱身的串門,在串門中相互交流、切磋,在交流切磋中理解、認同。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