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蒙學百家姓

冷姓的起源與家譜

本文已影響 3.06W人 

冷姓,中華姓氏之一。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冷姓的起源與家譜,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冷姓的起源與家譜

冷氏

分佈地區

京兆郡:即首都長安直轄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至華縣一帶。

新蔡郡:古代呂國的地盤。春秋時期蔡平侯從上蔡遷都到下蔡,也稱為新蔡。漢朝設定新蔡縣。隋代改名為蔡州。在今天的河南省新蔡縣。

臨安郡:古縣名。秦代餘杭縣地。晉武帝時改為臨安。即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

歷史來源

「冷」源出

冷(Lě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是春秋時期衛國開國君主康叔的後代,是一個用封地作為姓氏的姓。康叔名封,開始被封於康,所以歷史上也有將他稱為康叔封的。武庚叛亂被平反以後,周國公把原來商朝的土地封給他,建立衛國。康叔的後代有被封於冷水的,他們用封地作為姓氏,稱為冷氏。

2、源於上古,以技藝為姓,是泠氏所改。相傳黃帝有一個樂官叫做泠倫,是我國古代音律的發明者。黃帝讓他制定音律,他從大夏的西邊一直走道崑崙山北,才在山後發現了一種適宜於做律管的竹子,他採伐了一些筆直而且厚薄均勻的竹子,先做成一根根三寸九分長的管,將它吹出的聲音定為黃鐘律。然後按比例製作了十二根長短不同的管,帶到崑崙山下,根據鳳凰的叫聲來進行矯正。據說,公鳳凰能叫出六種聲音,雌鳳凰能叫出另外六種聲音。這十二種聲音正好與他製作的十二根管子吹出的聲音相同。泠倫將十二樂律的奇數音叫做“律”,偶數各音叫做“呂”。和起來就叫做律呂。十二律正好是一個八度的音程。接著泠倫又製作了是二口編鐘,使他們同宮、商、角、徵、羽相配合。這些完成以後,便於仲春二月乙卯的那一天,當太陽出現在奎方位的時候,由泠倫指揮,演出一場盛大的樂舞。樂舞的名字叫《咸池》。並賜他以名為姓,稱為泠氏。泠又寫做冷。所以世世代代的掌管宮廷音樂的人稱為“伶人”。後來又成為演員的名稱。泠倫的後代子孫稱為泠氏,後來寫錯,誤傳為冷,成為冷氏。

3、出自小數民族中有冷姓。宋代羌族、現代苗族、土家族、彝族、滿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均有冷姓。

遷徙分佈

冷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相傳黃帝時有個樂官名叫伶倫,他制定了中國古代的樂律,並同榮將一起鑄造了12口編鐘,演奏黃帝親自創作的《咸池》樂。黃帝為表彰伶倫的功勞,便賜他為伶姓。此後,“伶”成為宮廷掌管宮廷音樂舞蹈的官員,後成為演員的代稱。而因為當時造字過程並沒結束,且伶的古音與冷相同。所以伶氏又為冷氏。又一說,冷出自姬姓,周武王之弟康叔的後人,有被封地於冷水(今陝西省內),後人即以封地名為姓,稱為冷姓。冷氏望族居住在新蔡(今天的河南省境內)、京兆(今陝西省長安東)。

堂號

化民堂:宋朝的時候冷世光和冷世修都是進士,都任縣令。世光彈劾大臣,無所顧忌。被升為殿中御使,人稱“冷麵御使”。世修注重教化。有兄弟互相起訴,使修教育他們說:“骨肉相爭不是好事,如果我把你們其中一個法辦了,就會永遠不得團圓的。”兄弟感激的回家了。在他的感化下,百姓和好相處,互相謙讓,安居樂業。世修被升遷為和州通判。

冷姓宗祠通用對聯

〖冷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望出新蔡;源自伶人。——佚名撰冷姓宗祠通用聯全聯典指融姓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宗開泠水;秀毓長安。——佚名撰冷姓宗祠通用聯同上。下聯“長安”,指冷姓的望族居京兆(今陝西省長安東)。

〖冷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兄弟雙進士;明清兩畫家。——佚名撰冷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宋代有冷世光、冷世修兄弟二人,俱舉紹興時士。下聯典指冷姓在明、清兩代中著名的兩位畫家冷謙、冷枚。冷謙,洪武初,武陵人,一作嘉興。學啟敬,一作起敬。號龍陽子。在元至元中,壽己百歲,世傳其畫門入瓶隱壁仙遊。清代畫家冷枚,字吉臣,膠州人。善畫人物,尤精士女。康熙間,供奉內廷,辛卯,畫萬壽盛典圖。說者謂其畫法工中帶寫,生動有致,筆墨潔淨,賦色韶秀,頗得師傳。

玉律傳佳節;青陽應此辰。——唐·冷朝陽撰冷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唐代詩人、大曆進士冷朝陽《立春》詩句聯。

〖冷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光祿卿智多於發;侍御史面冷如冰。——佚名撰冷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北宋人冷廷叟,官光祿卿,多智謀。好酒能詩,與詩人、書法家黃庭堅為友。下聯典指南宋常熟人冷世光,字賓王,紹興年間進士,歷官寧國、龍遊知縣,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彈劾無所避諱,人稱“冷麵御史”。著有《奏議彈章》、《東堂類稿》等。

〖冷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賑濟通行,陽春有腳;彈劾不避,冷麵無私。——佚名撰冷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宋代名人冷玉事典。下聯典指明代洪武間御史冷曦,字景暘,新易人。剛正不阿,劾都御史劉觀並各道壞法御史,百司震恐。人稱之為“冷鐵面”。

家族名人

冷壽光,東漢末人,張華的《博物志》中有關於他的記載:“魏武帝集方士十六人,皆能斷谷不食,分形隱沒.出入不由門戶。中有冷壽光。”《後漢書·華佗傳》:“冷壽光、唐虞、魯女生三人皆與華佗同時。壽光年可百五六十歲,行容成公御婦人法,常屈頸鷸息,鬚髮盡白,而色理如三四十時,死於江陵(今湖北沙市)。”

冷耳(?~公元前178年),姓或作“泠”。以客從劉邦起沛,進入漢中,率兵擊破齊國田解軍。後以楚丞相堅守彭城,抗擊英布有功。高祖十二年,封下相侯,卒諡莊(東漢避諱劉莊改作“嚴”)。

冷曦,字景煬,新易人。明朝洪武年間御史。據傳他剛直不阿,彈劾了一些有權勢的高官,震動了當時的朝廷上下。人稱“冷鐵面”。

冷謙,明代武林(今浙江杭州)人。字啟敬,號龍陽子。洪武初以善音律仕為太常協律郎。相傳元末已滿百歲,卒於明永樂年間。善養生,著《修齡要旨》,是明代一部內容豐富的氣功與養生保健專書。有運動健身法,屬坐功類,共八段:一閉目冥心坐;二鳴天鼓;三撼天柱;四赤龍攪水津;五搓手熱;六背摩後精門;七左右軲轆轉;八攀足頻。

冷枚(約1669年—1742年),字吉臣,號金門畫史,山東膠州人,焦秉貞弟子。清代宮廷畫家。善畫人物、界畫,尤精仕女。所畫人物工麗妍雅,筆墨潔淨,色彩韶秀,其畫法兼工帶寫,點綴屋宇器皿,筆極精細,亦生動有致。

冷遹(1882年6月22日—1959年8月18日),字御秋,江蘇丹徒黃墟鎮人,民主政治家。

冷欣(1900年-1987年2月6日),字容庵,江蘇興化人。中國現代軍事、政治人物。

冷寬,海軍中將軍銜,中國共產黨十五大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原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副政治委員。

冷克(1910-)遼寧鐵嶺人,1933年9月南京中央軍校第十期。

冷世光,宋朝時期常熟人,紹興進士,曾經擔任過寧國、龍遊等縣知縣。

泠(líng)苞(生卒年不詳),東漢末年劉璋的部將。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劉備攻取益州,劉璋派遣遣泠苞、劉璝、張任、鄧賢等四人在涪水關抵抗劉備,四人都戰敗,退保綿竹。此後的事蹟無記載。

冷歧暉,中國清朝官員,本籍中國江蘇。冷歧暉於1730年(雍正8年)接替唐孝本,於臺灣擔任臺灣府臺灣縣知縣。管轄約今臺灣南部之嘉義縣、嘉義市、臺南縣、市全境及高雄縣部份區域。

冷震金,(生卒年待考),江蘇人。清朝乾隆年間臺灣諸羅(嘉義)知縣。

冷天祿,東鄉縣(今四川達州市宣漢縣)人,清朝嘉慶元年(1796)四川省東鄉農民起義首領。嘉慶四年(1799年年),冷天祿在嶽池的激戰中,中箭犧牲。

當代冷姓的分佈和圖譜

當代冷姓的人口大約有30萬,為第二百四十六位大姓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24%。自宋朝以來1000年中,冷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態勢。湖南是冷姓的第一大省,大約佔全國冷姓人口的17%。全國冷姓主要分佈在湖南、山東、遼寧、四川、貴州、江蘇、河南,這七省大約佔冷姓總人口的74%;其次分佈在湖北、重慶、黑龍江等地。

冷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見圖246)表明:在湖南大部、渝黔、四川大部、雲南東北、廣西北部、江西西端、湖北南部、江蘇東北、山東東部、遼寧大部、黑吉、內蒙古東部,冷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大約為0.06%以上,中心地區可以達到0.2%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1.4%,居住了大約63%的冷姓人群。在雲桂粵贛大部、湖南南部、福建西部、浙江北部、上海、江蘇大部、安徽、鄂豫魯大部、陝甘南部、青海東南、四川西段和北端、河北東部、遼寧西端,冷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大約為0.02%—0.06%之間,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2.2%,居住了大約31%的冷姓人群。

冷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

冷姓的郡望有新蔡、臨安。冷姓以“化民’’為其堂號,“化民"堂號典出南宋冷世光、冷世修兄弟倆。冷世光、冷世修均為南宋紹興年間進士,初為知縣。世光彈劾大臣,無所顧忌,官升殿中侍御史,人稱“冷麵御史”。世修注重教化,在他的感化治理下,百姓遇事互讓,沒有打官司的,後升和州通判。

楹聯

有關冷姓的重要楹聯有以下四副:

鐵面御史,化民通判。

治最淄漫,詩傳太歷。

光祿卿智多於發,侍御史面冷如水。

賑濟通行,陽春有腳;彈劾不避,冷麵無私。

家譜

目前上海圖書館收藏冷姓族譜5部,全國其他單位的圖書館還收藏冷姓族譜l部。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