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高一作文

高一讀後感

本文已影響 1.53W人 

高一讀後感1

在莊子的《至樂篇》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魯國國君一次遇到了很大一隻海鳥,這個國君十分欣喜,就給那隻鳥聽他們國家最好聽的音樂,喂那隻鳥他們國家的好酒好肉,每天就這樣用最好的東西供奉那隻海鳥,但那隻海鳥不吃一口肉,不喝一口酒,鬱鬱寡歡,三天就死了。

高一讀後感

無疑,那個國君給了那隻鳥在他看來最好的東西,是想讓那隻鳥快樂,過得更好一點,但偏偏事得其反。這又是爲什麼呢?莊子是這樣總結的:這是以人養養鳥,而不是以鳥養養鳥。就是說這個國君只是按照他所認爲好的方式來對待那隻鳥,而不是站在鳥的角度上考慮鳥是否接受這種方式。

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生活中也是有很多的:譬如說,現在有很多家長是這樣在養育孩子的:他們要求孩子3歲跳舞,4歲學琴,5歲奕棋,這樣到了6歲小學時,纔有可能比得上其他孩子。但這樣還不夠,上了小學後,他們的孩子要必須比別人多上一個補習班,多學一些東西,他們認爲這樣他們的孩子才能在競爭中佔優勢地位,長大後才能立足於社會,纔會有所作爲。這種養育方法和前面魯國國君以酒肉養海鳥的方法是何其類似啊!這些家長只是站在一個成人的立場去看待怎樣對孩子纔是好的這個問題的,卻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想法,剝奪了孩子快樂的童年。

這種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人的做法,有可能會導致壞的結果。在《莊子》的《應帝王》裏有這樣一篇:就是說在相隔很遠的南北海之地,有兩個帝王,分別叫疏和忽,他們總是在中間之地相會,那個中間之地的帝王叫混沌,混沌也就是一個大肉球,沒有五官的意思,混沌總是很好地招待他們。有一次,這個疏和忽啊,就商量給混沌鑿上七竅,這樣混沌便可以和他們一樣享受到人間的至樂了,於是他們就用了七日給混沌鑿出了七竅,但是,“七日七竅成,而混沌死”。于丹在講《莊子心得》的時候是這樣解釋這個寓言的:她說混沌之所以會活着,正是因爲他的“混沌”之態,他可以去綜觀天地,但是七竅被鑿開後,他也就遠離了他生命的本體。之前,我所講的那些家長教育孩子的做法,就是按照社會的標準,給他們的孩子鑿上一竅又一竅,最後,七竅成,那些孩子也許會成爲他們父母所期望看到的,也就是所謂的精英,但是他們卻離那最寶貴的赤子之心,“混沌”之態越來越遠。

那麼,我們又應該怎麼做呢?在莊子的《應帝王》裏有這樣一篇:天根出遊殷陽山時,遇到了一個人,他便向那人求教,怎樣才能治好國家,相問多次後,那人告訴他:應當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已。也就是莊子所倡導的無爲而治。也就是應當順其本性,而不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人。“春氣發而百草生,正得秋而萬寶成”。這樣順其規律,順其本性,反而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高一讀後感2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知識的海洋;書,是全人類的老師。只有讀書,才能讓我們懂得無限的知識。是書,帶領我們進入廣袤無邊的大海。

每一個人都有各自喜歡的書籍。其中我比較喜歡看《魯濱孫漂流記》。因爲這本書中的主人公——魯濱孫,是一個勇敢、有主見的人。而我就比較喜歡這類的人。 英國著名作家丹尼爾笛福把魯濱孫的一個個故事,一個個情節寫得栩栩如生。其中我最喜歡看的部分就是第一章了。因爲這一段情節描述了魯濱孫在遇難後的生活,與自己辛勤努力的結果,而且在這兒的從中體現出了他的機智與勇敢。

魯濱孫居然能在荒島上生活了28年,這個巨大的數字,是我們每一個人所不能承受的,而且他在那個鬼地方無依無靠,只能用自己的雙手與智慧來戰勝困難,但是我覺得他也是十分幸運的,因爲在這麼多人中,只有他倖存下來,他利用自己的智慧與勇敢戰勝了困難。在1868年終於回到了祖國,離別了28年的祖國。 他的精神十分值得人佩服。這使我明白了,不論遇到什麼困難,都不是不可能戰勝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勇敢的面對。

書能讓我們從中懂得許多的道理與知識。

出身於商人之家的魯濱孫,不想平庸地生活,一心向往着充滿冒險與挑戰的海外生活,於是毅然捨棄安逸舒適的生活,離家出海航行,去實現遨遊世界的夢想,但每次都歷盡艱險。有一次,風暴將船隻打翻,魯濱孫一個人被海浪拋到一座荒無人煙的海島上,在那裏度過了28年光。孤獨的時帶着自己的夢想去暢遊魯濱孫的世界,體會他勇於冒險和百折不撓的精神。瞭解了他的性格:他敢於冒險;勇於追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即使流落荒島,也絕不氣餒;一個硬漢子的堅毅性格和英雄本色。“魯濱孫”已經成爲冒險家的代名詞和千千萬萬讀者心中的英雄。魯濱孫在荒無人煙,缺乏最基本的生存條件的小島上,孤身一人,克服了許許多多常人無法想象的困難,以驚人的毅力頑強地活了下來。沒有房子,他自己搭建;沒有食物,他嘗試打獵,種穀子,馴養山羊,曬野葡萄乾;他還自己摸索着做桌椅,做陶器,用圍巾篩面,做麪包~~~在這荒無人煙的海島上,魯濱孫運用自己的智慧,創造性地解決了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問題。做陶器,做麪包等細節描寫都充分表現了他積極面對困難的豁達態度和他非凡的創造力。

從古到今,出現了一批又一批勇敢的探險家,他們上天入地,走南闖北,打開了自然界一扇扇緊閉的門窗,讓我們知道了世界上的許多祕密。

高一讀後感3

《簡愛》是一本具有多年曆史的文學著作。至今已152年的歷史了。它的成功在於它詳細的內容,精彩的片段。在譯序中,它還詳細地介紹了《簡愛》的作者一些背景故事。

從中我瞭解到了作者夏洛蒂。勃郎特的許多事。她出生在一個年經濟困頓、多災多難的家庭;居住在一個遠離塵器的窮鄉僻壤;生活在革命勢頭正健,國家由農民向工業國過渡,新興資產階級日益壯大的時代,這些都給她的小說創作上打上了可見的烙印。

可惜,上帝似乎毫不吝嗇的塑造了這個天才們。有似乎急不可耐伸出了毀滅之手。這些才華橫溢的兒女,都無一例外的先於父親再人生的黃金時間離開了人間。惜乎,勃郎特姐妹!

《簡愛》這本小說,主要通過簡。愛與羅切斯特之間一波三折的愛情故事,塑造了一個出生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卻始終堅持維護獨立人格、追求個性自由、主張人生平等、不向人生低頭的堅強女性。

簡。愛生存在一個父母雙亡,寄人籬下的環境。從小就承受着與同齡人不一樣的待遇:姨媽的嫌棄,表姐的蔑視,表哥的侮辱和毒打。然而,她並沒有絕望,她並沒有自我摧毀,並沒有在侮辱中沉淪。所帶來的種種不幸的一切,相反,換回的卻是簡。愛的無限信心,卻是簡。愛的堅強不屈的精神,一種可戰勝的內在人格力量。

不幸,在學習生活中,簡。愛仍然是承受着肉體上的受罰和心靈上的催殘。學校的施主羅可赫斯特不但當着全校師生的面詆譭她,而且把她置於恥辱臺上示衆。使她在全校師生面前丟盡了臉。但簡。愛仍堅強不屈,化悲憤爲力量,不但在學習上飛速進步,而且也取得了師生們的理解。

不久,簡。愛又陷入了愛情的旋渦。個性及強的她同樣保持着個人高貴的尊嚴,在情敵面前顯得大家閨秀,毫不遜色,對於英格拉姆小姐的咄咄逼人,她從容面對。

同樣, 在羅切斯特的面前,她從不因爲自己是一個地位低賤的家庭教師,而感到自卑,她認爲他們是平等的。不應該因爲她是僕人,而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也正因爲她的正直,高尚,純潔,心靈沒有受到世俗社會的污染。使得羅切斯特感到自慚性穢,同時對她肅然起敬,並深深地愛上了她。他的真心,讓她感動,她接受了他。後來,簡。愛發現羅切斯特已有了妻子,她的自尊自重再次出現,毫不猶豫地離開了他,她對愛情的專一,讓我敬佩。

最後,簡。愛得知,羅切斯特爲了拯救在活中的妻子不幸雙目失明。軀體嚴重殘疾,完全喪失了生活能力,而同時又妻亡財毀。簡。愛全身心的愛再次投入了他的懷抱。

從這本書中,可以看出它塑造了一個體現新興階級的某些要求的女性形象,刻畫了工業革命時期的時代精神。

高一讀後感4

“活着”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與平庸,人爲何活着?——《活着》讀後感。 福貴,這個曾經風光一時的富家少爺因爲年輕時無所顧忌的胡鬧和爲所欲爲毀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他終於在貧困中覺悟,也許那並不算遲。可厄運的陰影一直追隨着他的腳步,殘暴地奪走每一個與他有緣的人的生命,毫不同情。他的父母在家境敗落後相繼死去,喪失女的傷痛還未平復,與自己同甘共苦的妻也離他而去。最後,連他唯一的孫也沒有逃過死神的魔掌,只剩下他一個人孤獨地活着。 福貴親手埋葬了六個至親的人,讀後感《人爲何活着?——《活着》讀後感》。不知是命運對他的特別眷顧或是另一種懲罰,他活了下來。 在歷經了那麼多另人難以想象的苦難之後,他學會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壓。他只是很單純地爲了活着而活着。 我總認爲人生最大的悲哀的莫過於地靜靜地等待着死亡的那一刻,可當我讀《活着》,我才明白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是你眼睜睜看着身邊的一個個親人慢慢死去,你卻毫無辦法,直到只留下你孤單的一個人!這纔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換成是我,我會不會繼續生存下去,但是他卻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這種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和對世界的樂觀態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也更是我所需要的。 我的心靈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活着到底是爲了什麼? 當這個貫穿全文的引子讓我捫心自問時,我卻無從答起。 活着,就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千萬別爲自己找什麼藉口,因爲“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在艱難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艱難!

高一讀後感5

最近,我看了一本散文書——《朝花夕拾》。這是一本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就更加充滿了個體生命的童年時代與人類文化發展的童年時代所特有的天真之氣。書中有批判,有嘲笑,可以視爲魯迅的雜文筆法向散文的滲透,不僅使其中的韻味更加豐厚,而且顯示了魯迅現實關懷的一面,這也是真正的魯迅。這本書確實非常好看。 《朝花夕拾》與一般的自傳或回憶錄的寫法不同,它不是個人生活的編年史,而只是從生活回憶中選取一些有意義的片斷,寫出一組既各自獨立又具有連續性的系列散文。魯迅的生活閱歷相當豐富,即使在本書中所反映的青少年時代,可寫之事也很多,但他只從中選取了十個題目,這與他一貫主張的“選材要嚴,開掘要深”的嚴謹的寫作態度有關。這十篇散文,每篇都有很深的思想意義和很高的藝術水平,在衆多散文中,可以稱得上是上乘之作了。

這本散文中,我覺得最好的一篇是《阿長與〈山海經〉》,這一篇散文裏,魯迅曾懷着真摯的感情爲長媽媽呼喚:“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懷裏永安他的魂靈!”這種刻骨銘心的人間摯愛,顯露了魯迅心靈世界最爲柔和的一面。還有那《二十四孝圖》中的“臥冰求鯉”、“老萊娛親”,被魯迅斥責了一頓,好有趣!

《朝花夕拾》以清新、平易、深情、舒緩的筆調記述了魯迅童年、少年、青年時代的生活片斷,展現了家鄉的風土人情,抒發了對親朋師友的摯誠懷念,寄予了對現實的思考。

高一讀後感6

難道就因爲我一貧如洗,默默無聞,長相平庸,個子瘦小,就沒有靈魂,沒有心腸了--你想錯了,我的心靈跟你一樣豐富,我的心胸一樣充實!

--《簡愛》夏洛蒂

《簡愛》是英國文學史上的一部經典傳世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國文學史中第一個對愛情、生活、社會以及宗教都採取了獨立自主的積極進取態度和敢於鬥爭、敢於爭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簡愛》讀後感(方靖雯)。

大凡喜愛外國文學作品的女性,都喜歡讀夏洛蒂的《簡愛》。如果我們認爲夏洛蒂僅僅只爲寫這段纏綿的愛情而寫《簡愛》。我想,錯了。作者也是一位女性,生活在波動變化着的英國19世紀中葉,那時思想有着一個嶄新的開始。而在《簡愛》裏滲透最多的也就是這種思想--女性的獨立意識。讓我們試想一下,如果簡愛的獨立,早已被扼殺在寄人籬下的童年生活裏;如果她沒有那份獨立,她早已和有妻女的羅切斯特生活在一起,開始有金錢,有地位的新生活;如果她沒有那份純潔,我們現在手中的《簡愛》也不再是令人感動的流淚的經典,讀後感《《簡愛》讀後感(方靖雯)》。所以,我開始去想,爲什麼《簡愛》讓我們感動,愛不釋手--就是她獨立的性格,令人心動的人格魅力。

然而,我們不禁要問,僅這一步就能獨立嗎?我認爲,不會的。畢竟女性的獨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種徹底的勇氣,就像簡愛當年毅然離開羅切斯特一樣,需要"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土一去兮不復返"的豪邁和膽量。我想,這應該纔是最關鍵的一步,也應該是走向獨立的決定性的一步。而夏洛蒂筆下的簡愛卻把她倔強的性格,獨立的個性留給我們一個感動。所以她是成功的,幸福的女性。

簡愛已作爲獨立女性的經典,我希望陽光下,鮮花裏有更多的簡愛走出來,不管是貧窮,還是富有;不管是美貌,還是相貌平庸,都有美好的心靈和充實的心胸,都能以獨立的人格和堅強的個性生活。

高一讀後感7

從小到大,我腦中出現過無數次念想與幻想,所想的不過是人們口中美好的未來:出國、成名、建家、立業。所以每次遇見“我的幻想”這種題目,能做的也只不過是寫寫醫生、教師之類的。

所以年幼的我,彷彿站在一個石橋上,一切清晰得纖毫畢現,長輩們所說的話如同飛鳥般盤旋不散,而我,聽了太多話,卻仍不敢邁出一步,即使未來顯得如此明晰而順理成章,我只是輕輕閉上眼,戰慄着等待世界向我靠近。

儘管如此,我卻絲毫不覺得自己是一個怯懦的人,我深知在深處有一種明亮而堅韌的力量。

我一直有一個夢想,卻不知道是什麼。

這無疑顯得有些詭異而乖戾。

後來,她因一本書而釋放。

我與《月亮和六便士》的結緣於偶然,只因去書店時恰好看見了,便乘興買了下來,用了一個下午,認認真真地從頭看到尾。

看完後,只覺得一切都已改變。

我開始仔細回憶起成長中的每一個細節,過濾掉平日裏人們所關注的,家長們所關注的並希望我能關注的,於是,那些佈滿灰塵的細節,如同一艘載着寶藏的船,從時間之河的某個淺灘上向我駛來。

我想起我學小提琴,進度比我早一年的同學快很多,想起我學素描,老師建議我以後參加藝考,想起我幫妹妹完成的手工作業,想起我有時隨手畫下的圓令我自己都驚歎,想起我對顏色以及長度的極度敏感,原來我的天賦一直都在,並沉默地浸入我的生活。

霎時,我好像發現在深夜中與一個陌生人同行一般驚訝––––這個陌生人就是我自己。

於是,一個從未出現過的名詞漸漸浮出:“建築系”。

我並不知道她是以何種方式進入我的心中,或許她一直存在。而我並不知道我爲何選擇她,但我看見她如同一個嬰孩看見陽光般會感到無與倫比的、最自然的開心。

最原始的情感往往最真實。

於是我重拾畫筆,開始無比認真地觀察生活中每一細微之處,傾聽生活中每一絲細微的聲音,至此,我才終於體會到伍爾夫在《到燈塔去》中的那句:

“生活毫不空虛,而是充實地要溢出來”。

至今,《月亮和六便士》一直是我最喜歡的書,現在的我,彷彿身處濃霧之中,只看得見天上時隱時現的月亮,聲音卻來自四面八方,有的聲音甚至帶着不容質疑的口吻告訴我,那只是一枚最低廉的六便士,我卻帶着從未有過的熱情,步步向前,這種感覺卻比先前的明晰的一切要好得多。

不管她是月亮,還是最低廉的六便士。

至少我已睜開眼,步步向前,以我的方式,去迎接這世界。

高一讀後感8

讀了《論語》一書,我感觸很深,不但學到了許多知識,而且還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昇華。

所謂《論語》,即孔子及其弟子編纂的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它是我國一部最早的語錄體散文,其作者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是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文藝理論批判家,還是我國第一個系統闡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對中國的教育產生了巨大的深遠影響。

《論語》一書是孔子學說的體現,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即“愛人”這是孔子認爲的最高的道德準則和品質

其中幾則令我印象頗深。

第一則當然就是開篇第一章的第一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學習知識以後,在一定的時候溫習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處而來,不也是快樂的嘛!別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惱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養高的人嘛!

孔子不僅僅是勤奮、樂觀、大度的人,還是一個謙虛的人,在述而第七中的第二則: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裏,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倦怠,對我來說,做到了哪些呢?孔子真是太謙虛了,作爲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所說所做有很多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個如此重要的偉人,還說出如此自謙的話,的確值得我們學習。

《論語》真的是一部很富有哲理的書,不僅僅是現在,甚至是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後,它都會激勵着人們不斷的積極進取,在各個領域,都發揮着積極的作用。

高一讀後感9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那是個動盪的年代,戰爭猶如家常便飯,誰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見到明天的太陽。

於百姓而言,顛沛流離民不聊生;於幼帝而言,孰忠孰奸尚未分明;而對英雄們來說,這無疑是的時代!

也許在《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最深入人心的角色無非就那麼幾個——義薄雲天的關羽,百戰百勝的趙雲,神機妙算的諸葛亮,霸道多疑的曹操……

這些人物我自然很是喜歡,但我尋思良久,最終寫下的名字卻是“貂蟬”。

是的,這是一個女子的名字,有詩云“星掩愁雲夜露寒,斂容拜月玉香殘”說的就是四大美人之一的貂蟬。

在一個幾乎是清一色男人爭霸的世界裏,她顯示出了一個絕色女子的膽量與智慧。她周旋在衆人之中,又能進退自如。她遊走在財富和權勢裏,又不深陷其中。她沒有孫尚香的貞烈英武,也沒有張春華的腹黑鐵腕,她只是一個弱女子。

可正是這個弱女子,不惜犧牲自己傾國之色,遊離與董卓與呂布之間,巧妙的施下離間計。

她表面上嬌媚無比,嬌媚到爲人所不齒。可在她的溫柔鄉里,深藏着那一顆爲國忍辱負重的心,我似乎能夠看到她眼中含着的淚與她足以讓人迷戀到瘋狂的淺笑一起融入黑夜,一點一點地被吞噬,再不復存。她只是一個弱女子。

月夜,她立於冷風中,靜候她的命運。紅顏消逝在刀下,可她不後悔,她就是一個這樣有情有義,敢愛敢恨的人。可她,只是一個弱女子。

和她相比,我不禁臉紅了。

不可否認,我的生活環境比她好得多,幾乎可以說是在蜜罐裏泡大的。也正是這樣,我的銳利和堅毅漸漸地被磨鈍了。體育課上,每次老師要跑步,我總會找盡各種理由來推脫,即使跑了,也沒有堅持到最後;平時,要是遇到了困難,我總想着逃避,而不是去解決它,直到有一天,壓在我身上的東西越來越多,越來越重,壓得我快喘不過氣來,我纔想起來振作起來,把困難擊垮。

明明可以做到,卻不敢去嘗試,比起貂蟬,我少了的是那一份堅持和勇敢,多了的是那一份懶惰和怯懦。

我該怎麼辦?與其放任自我,不如咬緊牙關,和生活戰個痛快,贏個青春無悔!

我雖然學不到她的大智大勇,但我至少能在學習上,在生活中,迎難而上,勇往直前!可以流淚,但不可以放棄。一旦認定方向,跪着也要走完!

高一讀後感10

你以爲我貧窮、卑微、不美、瘦小、我就沒有靈魂、沒有心了嗎?你想錯了。在文學史上、有許多的經典名着永垂不朽、但能像《簡愛》這樣深入人心的卻不多、它以一種讓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衆多的讀者、給讀者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他們的靈魂得到了昇華、同時影響着他們的精神世界。

簡愛生存在一個父母雙亡、寄人籬下的環境、從小就承受着與同齡人不同的待遇、裏德夫人的嫌棄、約翰的辱罵和毒打、這是對一個孩子自尊的踐踏、但簡愛並沒有因此而變得怨恨、內心充滿陰霾、相反的、她的內心因此而變得更加強大、這早就了她面對困難堅強不屈的品格。

文章中的伊麗莎自私任性、卻受到尊敬、喬治亞娜好使性子、心腸狠毒、卻能得到所有人的縱容、約翰什麼壞事都做、縱然與他的母親做對、也不會使她遷怒、而簡愛無論做什麼都全力以赴、不敢有一點閃失、卻還是被人罵、得不到他們的喜愛、這體現出了當時社會的無情與冷漠。

簡愛並不因爲自己的身份卑微而感到自卑、並認爲自己與羅切斯特是平等的、她純潔、高尚的心靈使羅切斯特深深地愛上了她、並開始了對她的追求、然而、在他們結婚的當天、簡愛得知他已有妻子時、她毅然的離開了他、他放棄了金錢和地位、我想、現在的社會上、很少會有人做出與簡愛相同的抉擇、利益的誘惑矇蔽了人們的雙眼、只是大多數人選擇了利益而不是離開、

簡愛是大多數讀者所敬佩的應該是她的品格、她獨立、堅強的品格、讓很多人讚歎不已。

小說設計了一個完美的結局、雖然羅切斯特的莊園被毀了、他自己也變成了殘廢、但正是這樣一個條件、使簡愛不在與個人尊嚴與愛之間產生矛盾、他毫不猶豫的拒絕了裏弗斯的求婚、而選擇了羅切斯特、這說明了她對羅切斯特的真心。

而如今、在窮與富之間、在愛與不愛之間、很少會有人像簡愛一樣爲人格拋棄所有、而且義無反顧、這篇小說不僅使讀者的靈魂得到了淨化、同時也使讀者產生了共鳴、使讀者受益匪淺。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