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六年級作文

端午節習俗作文三篇

本文已影響 1.75W人 

導語:每逢到這一天,都要吃棕子、喝雄黃酒、掛菖蒲、艾葉、有些地方還舉行划龍舟比賽……下面小編整理了端午節習俗作文三篇,歡迎參考借鑑!

端午節習俗作文三篇

  端午節習俗作文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山東農村老家過端午,印象有四個:

一是吃糉子。糉子實際上頭天晚上就做好了。家鄉的糉子和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家鄉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數用葦子葉做,雲南等少數民族地區還用竹筒做,我們家鄉除用葦子葉外,還用類似薄羅葉那樣的糉子葉做,且兩個糉子對着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見。家鄉農村人過端午吃糉子就是吃糉子,也沒說紀念什麼,只是學校的老師說是紀念屈原投汨羅江,更沒人去考證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勸諫,還是和楚懷王的後宮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糉,才把那棉襖扔”,那時人窮,沒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單衣和棉襖兩者之間選擇。就是說,過了端午節,就可完全脫掉棉襖了。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趕到遠處的山野,去採苗高葉壯的艾蒿,回來後就插在門框上,據說可避邪。實際上是,家中有人得個瘡癤什麼的疾病,就把那幹過後的艾葉採下來,揉成一個個圓錐型的小團,用香點着,讓艾煙來薰患部,在中醫學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曬乾,擰成“煙繩”,夏天用來薰蚊子,因爲那時多數人家沒有蚊帳。沒有象四川人在端午節扎艾狗掛在門上,是爲了讓張獻忠識別是窮人家,起義軍不殺。

三是扎五絲。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絲線擰成一股細繩,捆在手脖、腳脖上,據說可以辟邪保平安。剛紮上的時候,色彩很鮮豔。時間一長,被水溼了,掉了顏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鮮了。五絲不能隨意剪掉,必須等到下雨,剪掉後扔到水裏,據說可以變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鋤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裏面裝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裏刨回來曬乾的。那時一種長在沙地裏的草,根部象個黑色的棗核,用手掰開,裏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很香。這時的小夥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着荷包互相扯來搶去嬉鬧調情。家鄉的習慣是,戴着香囊,不能去瓜地,說一去就把瓜給轟了,光開花不結瓜。

  端午節習俗作文

端午節有許多的習俗,如吃棕子、賽龍舟等。在我媽媽的故鄉——三明就有一種“插茱萸”的習俗。

茱萸是一種草,它細細長長的,又是綠油油的。每到端午節,當地的老人們就會在自家的每一個門的兩旁都插上一秼茱萸,以求神靈保佑平安。

有一次端午節,我們一家人回到了三明。那天,我第一次看到外公、外婆插茱萸。只見外公搬來一節長梯,在門的旁邊(門框前)架好,然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秼茱萸草,拜了拜天,口裏唸唸有詞,然後慢慢地爬上梯子。最後,外公仔細找這門邊的裂縫,等到找到了裂縫之後,再把那一秼茱萸草插上去,然後下來。

我們和外公在遠處得意洋洋望着大大小小的門上被我們用心插上的茱萸。微風徐徐吹過,門旁的茱萸在微風中輕輕搖擺着身體,好像笑這對我們說“放心吧!我一定回保佑大家平安的!”

這就是我的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之一—插茱萸。但是,隨這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少人會要想要插茱了。

所以,我向大家提議:大家要保持這種習俗把古老又悠久的習俗一代又一代地傳下去。

  端午節習俗作文

一說起端午節,我知道的肯定比你多。端午節也叫端陽節,有一首兒歌就是描寫端午節的習俗,“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每次過端午節我總會想起一個傳說。相傳在東漢時,上虞有個少女叫曹娥,與父親在瓜園勞作,她的父親因洗瓜不慎跌入江中,多日不見屍首。曹娥不分晝夜沿江號哭尋找,一連幾日,都沒有找到父親的屍體。最後她跳進江中。又過五日,江上浮起擁抱着父親的曹娥,她終於用自己的生命找到了父親。後人爲紀念曹娥的孝行就在曹江那天即五月初五向江上投放糉子,曹娥殉父的那條江也被重新命名爲曹娥江。

每年端午節,我最喜歡的習俗就是賽龍舟,有一次端午節賽龍舟的時候,大街上車水馬龍、人山人海。我三步併成二步去看賽龍舟,可是人太多了,我好不容易走進去。我剛進去裁判就拿起手裏比賽專用的槍打了一槍,跟着十幾條龍舟迅速的出發了,龍舟頭的鼓手不停地敲鼓。有一艘龍舟上的鼓手似乎沒力氣了,龍舟也排到了最後。小朋友們你知道鼓聲代表什麼嗎?告訴你們鼓聲代表力量,龍舟之所以排最後就是因爲沒有力量。最後那艘一直遙遙領先的龍舟到了終點奪得冠軍。端午節的習俗真多呀,真希望天天都是端午節。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