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手抄報

三年級端午節手抄報:莆田端午節習俗

本文已影響 1.57W人 

莆田(興化語平話字:Pô-chéng chī)是福建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莆田市史稱興安、興化,雅稱莆陽,莆仙。自古是福建中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素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之美譽。莆田在端午節的時候有一個特別的習俗,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

三年級端午節手抄報:莆田端午節習俗

莆田民間流傳着有關端午節的這樣的順口溜:“初一糕,初二糉,初三螺,初四艾,初五爬龍船。”(有的鄉村也有說成是“初一艾,初二糕,初三螺,初四糉,初五爬龍船。總之,大同小異。)從中足見莆田端午節習俗的內涵極其豐富,時間跨度長,(廣義端午節有五天時間,狹義端午節就是指農曆五月初五當日),涉及品種豐富,而且與莆田盛產物品息息相關。莆田自古即爲魚米之鄉,故百姓喜歡吃“糕”;莆田地域位於沿海,盛產麥螺。歸結起來,莆田端午習俗有以下諸多內容:

  1、插艾(蒿):將艾蒿插於門眉上。艾,又名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可見,古人插艾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據說也是最早的“衛生節”。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2、洗“午時水”:農曆五月初五用“午時草”沐浴(古時實爲五味益身的青草藥合成,叫五味草。現在農村通常是將石榴連枝帶葉、蛋草、枇杷葉、尖尾松柏枝葉、蕨類植物等幾種青草捆在一起,放在鍋裏連鹹蛋、淡蛋、豆莢、大蒜等一起煮水,燒煮出來的水稱爲“午時水”,即可用來沐浴)。

 3、穿新衣:農曆五月初五,小孩沐浴後歡歡喜喜穿上新衣。

  4、吃“午時蛋”:農曆五月初五,大人小孩吃經“午時草”煮過的“虎蛋”,還有豆莢、大蒜(蛋有鹹蛋與淡蛋之分,成串豆莢、大蒜置於鍋中與“午時草”一起煮,吃後可以怯病、驅邪、以增強體質,防止因夏季雷陣雨淋溼而得病)。

  5、吃糉子:包糉子所需的材料有粟米、花生、蜜棗、糉葉、鹹草等等,糉子品種有蜜棗糉、豆沙糉、蛋黃糉、肉糉等多種。隨着時代的發展,糉子的品種也越來越多,人們可以根據不同的喜好,在粟米內包不同的食物,至今莆田的糉子品種多達十幾種。民間傳說屈原投江後百姓怕水中蛟龍水獸去咬屈大夫的身體,紛紛做成糉子丟進江裏,說是讓水中蛟龍水獸蝦蟹吃飽,以間接保護屈大夫肉身。後來,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逐漸演變爲今天的棕子。

  6、掛“虎蛋”:用五色線編成小網袋裝上幾個“午時蛋”掛在孩子胸前,小孩常常會互相比對誰的“蛋袋”更爲漂亮,誰“蛋袋”裏裝的蛋更多。小孩還會經常拿“午時蛋”對敲,比比看誰的蛋殼更爲堅硬。

  7、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臭丸,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8、塗雄黃:孩子的肚臍、耳朵上常常抹上雄黃粉以避毒。正如現今大人們經常常替孩子們身上擦一些驅蚊油。

  9、燃蚊香:每間屋內點上蚊香可以同時驅除蚊、蠅、蟑螂,到處縈繞一股蚊香味(古時當年沒有什麼殺蟲劑、驅蚊藥,鄉下人就用燒艾草這一妙方以煙驅蚊)。

  10、賽龍舟:龍舟競賽已然成爲一項水上體育運動,只有水鄉纔有此項活動。(端午節賽龍舟的民間傳說一是借划龍舟追趕拯救投江的屈原,二是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肉身。船隊員先把船擡到村前大溝中,兄弟村請船,舉行友誼賽,廚師煮龍船飯、請客,非常熱鬧。那時的“龍船”,有高伸圓正龍頭的稱“老船”,象徵該鄉已有出仕;另一種是翹起平頭畫龍臉的稱“齊頭船”。

莆田人的端午節有五天時間,其中,更多內容集中在農曆五月初五這一日,農曆五月初五,隨着爬龍船的到來,也漸進入端午節的高潮,這一習俗代代沿襲。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