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守歲的記憶散文隨筆

本文已影響 3.67W人 

又過年了。

守歲的記憶散文隨筆

這個年呀,就像一記重重撞響的鐘聲,共鳴在每個人的心絃,好公平。

過年的故事多了,誰也講不完,聽也聽不盡:有置辦年貨系列,有躲債避難軼事,有拜年迎新喜聞,有風雪夜歸傳奇……一去惹它,就像走進奼紫嫣紅的花園,順手摘起哪朵,都能讓你把玩半日,琢磨不透;也如面對熱氣蒸騰的火鍋,隨便夾起一筷,均會嚐到酸甜苦辣,滋味萬千。扯遠了,揀個過年守歲說說吧。

過年要樂,這也是傳統的約定俗成。大過年的,你還有啥子不開心的。因此富人也好,窮人也罷,喜逢過年,裝也得裝出一些快樂來,別壞了別人的興致,這就叫歡天喜地過大年。

家鄉人把除夕夜叫年三十。這是辭舊迎新的分水嶺,中國人十分看重這個晚上,世世代代,有多少人排除萬難,奮不顧身地往家趕,就是爲了吃上這餐最最重大的團圓飯。吃了團圓飯,孩子領了壓歲錢,一家人就坐着“過年”了,這個節目叫守歲。老輩人說,年三十夜坐得時間越長,你的壽命就越長,所以也有把守除夕夜叫坐長命夜的。

改革開放後,電視行業蓬勃發展,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千家萬戶的農民也逐漸看上了電視。大約是1983年開始,中央電視臺舉辦了春節聯歡晚會,從此,十多億中國人就有了豐富多彩的精神年夜飯。一改千百年來的傳統模式。回憶過去農村守歲,中心熱點便是家中的火塘。一家人圍坐着熊熊的.火堆,一邊吃着自制的花生、瓜子、蕃薯幹,一邊烤火,一邊談天說地,滲透無限的溫馨與吉祥。

那時的農村雖然窮,但對於過年的每一件事,仍舊十分重視。當然包括守歲烤火這一環節。上山幹活是農民的家常便飯,性急的人,在年初就留意年三十用的柴頭了,品種有杉樹、松樹,

也可能是青崗、麻慄的。掏挖起來後,或扛或擡從山上弄回家,隨便丟在門口道坦一角,任其雨打日頭曬了。閒空時過去翻它一個身,拿把鋤頭啄剔一些根間的泥塊,或者用鉤刀亂斬一通。也有人在上面架塊磨刀石,弄些刀具霍霍地磨起刀來。快過年了,這個平時有要沒緊的柴蔀頭已經乾燥透了,於是被人翻來覆去地再修理一通,放好備用了。

家鄉每戶人家都有火塘,一般設在邊屋的一角。地上挖個圓形的泥塘,邊上用磚塊圍個圈,就是火塘了。年三十這天,男人把這個大柴蔀頭高高地架在火塘裏,下面塞些細柴,一點火,就吱吱啪啪地燒旺起來。團坐在火塘邊,主要節目就是聊天。內容多是些開心吉利的話,有談一年來村裏的變化,家裏的收成,也有說笑話故事的。我最喜歡聽故事了,一個勁地纏着爺爺說。爺爺是個遠近聞名的泥水匠,常年穿村過寨地做工,有滿肚皮好聽的奇聞秩事。我聽着故事,吃着果子,再是拿着火鉗夾,卜搭卜搭地撥戳着燃燒的柴蔀頭,弄得火焰飛舞,火星歡蹦,這是小時候最爲幸福的時候了。

我爸讀過幾年初小,還看過一些書,不但會講民間傳說,還能說大書,《英烈傳》中常遇春等英雄人物總讓我入迷。年三十聽故事是無條件的,白天我就逼着爸講出故事的題目,已上小學的我就它列好一張節目單,夜裏一個一個催他說。記得我10歲左右的那個除夕夜,爸的故事纔講了兩個。家裏來了個客人,他是住在下村的一個少年,名叫阿苗。他坐進我們的火塘邊後,就把話題拉開了,談起了村堂上面的桐塢水庫,怎麼加固,怎麼蓄水,哇啦哇啦講個不休。阿苗長我三歲左右,叫他阿苗哥,那年不過十三四歲。可他懂事早,在學校裏當大隊長。那天阿苗穿來一雙新鞋,鞋子太大了,他媽就在後跟處用線扎掉了一截,被扎的那截布沿,突突出的就像老太太的嘴。我恨恨地看着那個癟嘴,心裏想你個小鬼頭老三老四管什麼大事,害得我聽不成故事。終於忍耐不住,憤憤撕掉故事節目單,放聲哭了起來。

火塘裏的大柴蔀頭十分經燒,一夜到天亮也燒不盡。夜深了,人們就在火堆裏煨食物,或年糕或蕃薯,吃得滿屋生香。坐着聊着,孩子靠在大人的膝蓋睡着了,就抱到牀上去。有時坐到雞叫了,就想開門看看,天亮了沒有,誰知一打開大門,厚白的瑞雪就倒進屋來,原來無聲的大雪下了一晚。

故事是我年年守歲時的期盼。小小的故事串起了年尾和年頭,在我幼小的心中留下深刻的記憶。

多少年過去了,如今喧鬧的“春晚”、震天的煙花早已替代了那些寧靜的夜晚。然而,那黑暗的小山村,那終夜不滅的紅暖火塘,始終讓我魂牽夢縈。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