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訪李愛琴老師散文

本文已影響 2.96W人 

上月,楊升娟突然打來電話說“哥,我7月19日晚有演出,在易俗社,希望你能來。”我說沒有問題。大概有二年多不見她蹤影了。她年輕,事情很多,出人頭地是每個年輕人的夢想;她要參加各種演出和比賽,的確不容易。

訪李愛琴老師散文

昨晚7點就趕到了易俗社。老實說,我喜歡秦腔,對秦腔演員很尊敬;我是個真正的“僞秦腔迷”,戲大體能看懂而已,具體唱詞也記不太清楚。看秦腔是一種自我享受,一種對傳統生活習慣的偏執固守,一種童年、少年的情感糾結,這種糾結一直至今。到了百年劇場易俗社才知道,原來是“第九代周仁楊升娟拜師儀式暨青春版《周仁回府》首演儀式”。來的領導和文化界朋友很多,易俗社老掌門人冀福記也來了,在陝西電視臺“秦之聲”欄目現場經我常見他,爲陝西秦腔的發展一直儘自己的綿薄之力。也是上月吧,李淑芳現場還唱了一段《藏舟》,引來掌聲陣陣,有人告訴我李淑芳和我的鄉黨李君梅同獲得“第25屆中國戲曲獎梅花獎”,李梅“梅開二度”,是件好事,在一定程度上講,說明社會、專家、公衆對秦腔的認知。李君梅邀請我在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看過她的本戲《梨花情》,本想給李君梅發個信息祝賀一下,一時找不見電話,拖到現在。

拜師儀式很簡單卻不失嚴肅。享譽西北的秦腔著名藝術家李愛琴衣鉢相傳,將自己演出“周仁”的衣帽冠帶傳到了楊升娟手中,秦腔名家李買剛做保人,妹子楊升娟跪拜、敬茶、獻上玉佛,很是謙恭。師傅如同父母,在某種意義上講,卻勝過父母。楊升娟十歲從富平來到西安,十六年學藝艱辛生涯,只有自己知道。在這個期間,多少人的幫助、關心,師傅的循循善誘、淳淳教導,會將一直銘刻在自己心中。

《周仁回府》是秦腔經典名劇。在我有限的範圍內,我聽過任哲中、李愛琴、李小峯、楊升娟的,要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要出彩,有自己的特色,很難。在青春版《周仁回府》首演中,升娟繼承了“李派”的`優良傳統和特點,扮相硬朗,憑藉着自己紮實的功底,有聲有色,高亢大氣、有情有義,表演的“周仁”鮮活、生動、醇正、輕巧,極富人性,掌聲不斷。在演出後臺化妝室,我見她時,看他好像廋了,但一出臺,立即進入人物角色,將“周仁”的內心活動演繹得很到位。“耍帽翅”,“甩髮”等足見她多年的功底。我不喜歡叫她“活周仁”,“周仁”已經死了,要走出“周仁”這個影子,以及別人塑造的“影子”,給這個人物這個角色賦予個人新的生機和活力,讓人物煥發新顏,有自己的藝術特色,纔是成功的。

秦腔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振興秦腔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藝術貴在創新。心地善良的升娟,演出的小生“周仁”充滿陽剛之氣。現實生活中,讓人也感到陽光生氣,青春逼人,豪爽大方,大膽幹練。我認爲,青春版不是以年齡來取勝,秦腔也不是一場鬧劇和“娃娃秀”,弄幾個“噱頭”,吸引人的“眼球”;雅俗共賞,要靠功底和實力。我個人喜歡秦腔古典傳統的,不喜歡改革後的卡拉ok式的全民狂歡。秦腔要改革,包括體制改革,這些我不反對,但這些都是基於對秦腔這門傳統藝術有足夠的認識和尊敬之上的。在現實下,大搞市場化、走秀化,快餐化,讓古老的秦腔和通俗歌曲一樣普及化是不靠譜的,要想秦腔紅遍大江南北似乎是癡心妄想,如何進一步挖掘、深化,糅合衆家之長,成一家之體,有自己的特色,讓秦腔演員有尊嚴的生活和演出,我覺得尤爲重要。

“妹妹你大膽往前走”。升娟是難得的“大秦正聲”,她肩上的擔子更重。“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李愛琴老師領她進入秦腔大門,既要師承,更要學承,突出“李派”特色,又要學習其他門派的特長,形成自己的鮮明藝術特色。她要不斷繼承、創新、發展,埋頭苦幹、靜心心來,一門心思唱好秦腔,纔對得起自己、自己熱愛的秦腔藝術和熱愛她的廣大秦腔迷。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