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優美而簡單的遊記散文

本文已影響 3.68W人 

散文是指以文字爲創作、審美對象的文學藝術體裁,是文學中的一種體裁形式。下面分享了優美的遊記散文,一起來看看吧!

優美而簡單的遊記散文

  優美遊記散文1

青龍山隔涇河與甘肅寧縣相望,山樑從塬地溝邊逐漸低延到河川,兩旁皆爲深溝大壑。塬邊山頭佇立一尊城堡,山樑最低處曲折止於河灘,隔溝望之,仿如蒼龍昂首擺尾,故有此名。

延安時期,青龍山高地上xx隊伍築設堡壘,封鎖邊區,如今堡壘痕跡猶在。電影《彭大將軍》在此拍攝掩埋烈士遺體情節,青龍山因之被更多人傳揚。我曾來此採訪城堡遺蹟,看到塬邊松柏森森,溝坡林木蔥茂。聽其歷史,觀其物景,頗感這是一道有故事、有蘊含的傳奇之山。

深秋時節,我再次採訪青龍山,看到這裏崛起一片生態旅遊景區,多處新景與原有的自然風光和歷史遺存融爲一體,自具特色,頗受青睞。

廟堡並存是景區的核心物景。廟觀建於清道光年間,雖是祭神護佑意識的產物,但建築體式、泥塑壁畫卻具藝術價值。清同治年間,回民起事,附近村人在此臨溝築堡,避防抗掠。1926年,國民軍雜牌連隊駐紮縣城,縱兵爲匪,預徵田賦,劫掠百姓。民衆恨之入骨,稱其爲“紅頭”,便成立紅槍會,後改稱農民自衛團,“反貪官污吏,打紅頭匪軍”,終以犧牲26人代價獲勝。青龍山之城堡、廟觀,即是農民自衛團的活動舊址。今青龍山生態旅遊景區發掘農民抗暴事件,於廟院重築圍牆,製作記寫當年農民運動的《十二月歌》與《勝利歌》壁欄,供人觀瞻,農民運動的歷史堪值銘記。

滿山林木是景區的壯美景觀。上世紀六十年代,這裏的溝壑坡窪,遍植松柏林木,創建芋元林場,是林業部、省地縣先進單位。黃土溝坡區的隊辦林場是當時的新生事物,省級勞模、林場帶頭人杜勤善,率領村人綠化荒山的事蹟遐邇遍傳。省政府召開社隊林場工作會議,曾來青龍山參觀。地區林業局亦派工作組在林場蹲點,總結科研與管理經驗向各地推廣。當年的奮鬥使青龍山滿眼蔥鬱,新建的生態旅遊景區就掩映在林木風光之中。來此遊覽,可賞林木之美,可觀前人之功。

窯洞餐飲是景區的懷思體驗。景區改造一片淺凹臺地,掘出一排傳統窯洞,前闢花草廣場,設置雨陽露亭,是遊人品享美食、休憩購物之所。窯洞餐飲借用“人民公社食堂”之名,寓含福滿現今新生活之比。飲食品種爲長武獨有的小酥肉、血條湯、水豆腐、牛犢饃等,展售物品爲地方特色的老虎枕頭、蟲鳥裹肚、虎頭童鞋、刺繡針織等,多有農家文化情趣。

遊樂場所是景區的田園生趣。山樑兩廂恢復的農家窯院,山脊林蔭新闢的遊覽步道,城堡左右間有木屋別墅的花草園圃,溝頭崖邊培植的時令果園,屋可居客,道可觀景,別墅有山野之味,果園宜遊客自採。更有收購的數百塊石磨,砌鋪之字形甬道,通達置有犁、耙、耬、鞍及木車、簸箕、木杈等農事用具的展室,展示農耕文化,殊有地域情味。

新農村建設促成青龍山煥發新顏。這裏自然資源和歷史資源的挖掘,是青龍山所在相公鎮政府農村文化建設的創新思路。鎮政府通過招商引資,打造青龍山生態旅遊景區,景區企業又與鎮政府聯手合作,將景區管理納入扶貧事業。貧困戶資金在景區經營中入股分紅,貧困戶勞力優先在景區就業,鎮政府與景區企業提供貨棚、貨亭供貧困戶售貨,都是這古老山塬上呈現的嶄新氣象。新時期農村文化建設的勃勃生機鼓舞人心啊。

感時代之新引動山塬之美,我便作青龍山此記以銘。

  優美遊記散文2

今日重陽,衆人登山,我卻獨遊昌坊。

早聽說新餘有個昌坊,勝過人間天堂。如今崗位缺員,很少有空休閒,既然有如此好的去處,又何必隨衆人去爬山浪費時間?

從抱石大道乘坐公交經勞動路,穿越贛西路口、沙新路口,出新紡便走出了城鎮的繁忙。向北折西,一路青山綠水從窗口滑過,讓人留不住,抓不着,這樣的風景早已調動了我的閒情雅緻,約45分鐘公交車就到達了昌坊車站。

走出公交,眼前是一片光影的世界。在我的正前方,“昌坊村”三個鑲金大字從一片綠色的植物中彈跳出來,忽然間嵌進了紅色的門牌。門牌上,一頭猛牛雕塑弓背頂角,似乎在作一次搏擊,又像在作起跑前的衝刺,這也許就代表了昌坊人敢於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門牌後,左右兩棵樹分立在馬路兩側,像迎賓少女撐着兩把綠色環保的遮陰傘夾道歡迎過往遊客。放眼望去,一條潔淨髮亮的柏油馬路像流水一樣由近到遠在一片綠影中消失。

由於時間還早,我沒有直接走進村裏,而是折向右邊的馬路去看看田園風景。在我的印象中,許多旅遊點爲了招引旅客,不斷增加人爲景觀,往往把最具有吸引力的原生態給破壞了。像我等人,長居城鎮,外出旅遊只想圖個清靜,呼吸新鮮空氣,消除疲勞,放鬆心情,像城市菜市場那樣的景區,我從來就不願去湊那個熱鬧。一陣晨風吹來,夾帶陣陣清香,這時我感覺到風清氣正,突然感嘆道:“這纔是迴歸自然的感覺!”

我一邊呼吸着鄉間的空氣,一邊享受着田園的風光。這時,“唧唧”、“啾啾”傳來了種種鳥聲,我側身一看,只見左邊一片桂花林枝繁葉茂,樹頂上有不少鳥兒在彈跳、嬉戲、追逐,它們一下子從樹葉中鑽出,一下子又隱沒在叢林之中,就像五線譜上彈跳的音符,再加上圓潤的歌喉,就像在開一次盛大的音樂宴會,令人興奮、陶醉、激情。我很想跟它們一起娛樂、一起唱歌,但我不懂鳥語,也沒有鳥的翅膀,只能看着它們的歡樂,陶醉於自己的心窩。走過桂花林,是一片黃橙橙的稻田,沉甸甸的稻穗彎着腰向我頻頻的點頭,似乎對我的到來很受歡迎。我要是個軍人,我絕對給它們會個軍禮,只有軍禮纔是最規範、最嚴肅、最隆重的,因爲我要面對的不是那片水稻地,而是培育高產水稻的科學家和辛勤耕種水稻的農民,所以我還不具備這個資格。

時間已是上午8點鐘,又來了幾輛公交車,我見有人走進了昌坊村,我也隨之跟進。

走進昌坊,我的眼前豁然發亮,這個久聞大名、如雷貫耳的新型農村跟我印象中的旅遊點完全不一樣。這裏,山環水繞,鳥鳴獸叫,植被茂盛,800畝生態園綻放出奇光異彩。

我一人獨行,沒有任何外因的干擾和驅使,這樣的旅遊可以用心靈去感悟昌坊的經濟、生態環境和旅遊文化。

昌坊的山有仙氣。漫山遍野鬱鬱蔥蔥,有清秀挺拔的竹林,蒼勁傲霜的松柏,流芳千古樟樹,樂於奉獻的杉木以及各種各樣的雜木和野花野草。這些原生態植被給昌坊人帶來了好的風水,成了生態旅遊的主要資源。據說昌坊的山上種什麼長什麼,而且長勢很好,就像西頭的太陽山,曾經是一座像太陽一樣光頭禿頂的露巖荒山,如今被昌坊人種滿了橘子樹,每逢十月,這座山就成了碧玉鑲金蛋,多麼誘人啊!還有馬路右邊山上的楊梅樹和馬路左邊的葡萄園,這都成了昌坊生態旅遊的資源。

昌坊的水有靈氣。在這個羣山環繞的昌坊村,到處都有涓涓溪流,然而,這些溪流並不是從山間巖縫流下來的,而是在昌坊的每個角落,只要人們所需,掘開一個泉眼就可以成爲一個水井,一個水池,一個水塘。由於三面環山,昌坊村就處在一個山凹裏,山上植被茂盛,山下地下水就很豐富。正因爲如此,昌坊人利用水資源開發了洗衣場,養魚塘,水上游樂場和雕塑龍頭飲水井,這不僅方便了村民,也招來了不少遊客。水資源也就成了昌坊生態旅遊的一個重要環節。俗話說:有水宜建村,有山有水宜居人,何況昌坊擁有好山好水,難怪成了AAAA級旅遊景區,吸引了許許多多遊客的青睞。

朝陽斜射,把昌坊的山水照得一明一暗,就像一幅層次分明的油畫,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藉着閒情雅緻,我先後參觀了生態農莊,走訪了夏布坊,仰慕了嚴華寺,然後走上了環山公路。站在半山腰,遠眺昌坊村,只見綠影叢中一棟棟琉璃瓦房在陽光下閃閃發光,俯首近看,只見山腰下斑駁的樹影中種滿了紅薯和蔬菜,有農民正在秋收。於是我突然發現了一個問題:有些地方搞新農村建設把糧食作物改成植樹種花;有些地方搞新農村建設毀了良田建新房。而昌坊人實現了門前種花,空地種菜,荒地種樹,耕地種糧,水塘養魚,充分利用每個空間保留原生態,發展新生態,這纔是真正的'生態旅遊景點,新農村建設的示範村、標杆村!

  優美遊記散文3

背起行囊在最美的金秋十月,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懷着一顆安靜的心,與金秋的輕風相約在路上,拂去一切的浮華,懷着好奇與神祕的心與你近距離接觸。走近你,用碧水詩畫的情懷,感受千年古洞的奧祕;走近你,摒棄世俗的喧囂,以一顆純淨的心,與你擁抱。

十一小長假,忙裏偷閒,帶着女兒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無限風光。爲了對女兒的學習有所幫助,也爲了探尋千年古洞的歷史遺蹟,我們選擇了本溪水洞一日之行。

本溪水洞位於遼寧省本溪市東部山區,距本溪市區28公里,景區面積10.6平方公里,是以岩溶洞穴、地下暗河爲主,集山、水、林於一體的自然景觀。本溪水洞是目前世界第一長的地下充水溶洞,洞內深邃寬闊,各種自然造型的鐘乳石千姿百態,美不勝收,讓人流連忘返,你不得不讚嘆大自然的神奇。

十一長假,旅遊的人很多,我和女兒去得較早,剛開館就進入園區了。因提前在網上買的票,省去了排隊買票的麻煩,所以入館非常順利。坐電瓶車到達水洞入口,先進入的是旱洞,旱洞長280米,位於水洞左側,與水洞向背相生,洞穴高低錯落,洞中有洞,洞洞相通,曲折迷離。最低處需彎腰纔可以通過,爲了能順利通過,只能躬着腰走,所以這裏得名鞠躬洞。

旱洞內各種恐龍雕塑栩栩如生,有霸王龍、三角龍、深林龍等等。在幽暗的燈光下增添了無限的美感與神祕。

進入水洞,就感覺到一陣寒風迎面吹來,溼氣很大。隨着人流,我們排着隊,先領了棉衣,坐上指定的船隻開始參觀水洞中的奇觀景象。洞口呈半月型,水洞洞口座南面北,洞口高16米,寬25米,洞口呈半月型,進入水洞裏十分的寬闊,可同時容納40搜船隻通行。

遊戈在水洞的河道上,彷彿走進了龍宮仙境,各種造型的鐘乳石在燈光的折射下美輪美奐,洞頂和巖壁的鐘乳石多沿裂隙成羣發育,呈現各式物像,自然生長。根據它們不同的神態,各自的像型特徵,取了不同的名字,如竹筍沖天、十八羅漢、南海觀音、銀河潮涌、寶蓮神燈……

洞內岩溶發育良好,河攤上,岩層裂隙或斷裂處,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千姿百態,溶洞景觀爲我國北方地區所獨有,被譽爲“北國一寶”“天下奇觀”。

河道內水流終年不竭,清澈見底,洞內五彩繽紛,光怪陸離,令人目不暇接,水洞全長2800多米,最開闊處高32米,寬50米,河道曲折蜿蜒,被稱之爲“九曲銀河”。船在不停地前行,洞頂上的石柱,時不時會滴下幾滴水落在我們身上,船行過低處,需要我們附身趴在船上,才能順利通過。從洞頂倒掛的石筍在我們眼前掠過,我伸手就能觸摸到上面垂下來的石柱,這種感覺就像穿行在仙境裏一樣,讓人覺得特別震撼,特別神祕。

飛泉迎客,倚天長劍,岩石上裝點着五顏六色的霓虹燈,隨着小船的划動,碧綠的水面像綢緞,閃着璀璨的光芒,彷彿置身仙境。頭頂上無數的鐘乳石垂向水面,高低錯落,像一盞盞華麗的吊燈。

走進水洞,走進了夢幻一般的世界裏,神祕、驚奇、趣味盎然,水洞裏吹過來的清風,輕拂過肌膚,有種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感覺。萬年前形成的鐘乳奇觀,是自然界送給人類最寶貴的財富。銀河兩岸鍾乳林立,石筍如畫,千姿百態,洞頂鍾乳高懸,晶瑩斑斕,它們用歲月的手一筆一筆雕琢出來的。

“鍾乳奇峯景萬千,輕舟碧水詩畫間,鍾秀只應仙界有,人間獨此一洞天。”

餘暉西下,隨着洶涌的人流我與你揮手告別,有些不捨,又無可奈何。我只是洶涌人羣中微不足道的一員,你亦不會記得我曾經來過,可你卻將的我足跡永久收藏。

再見了,神奇夢幻的水洞,你的美已深藏在我的記憶裏。

  優美遊記散文4

到池州當天,講學單位便將我安排在“毓秀門”飯店休息。未曾想到這座蒼勁古樸的門樓佇立在我面前時,一下便將我震撼了——沒有他處城樓那種人煙悽迷、驀鴉環旋、牆體斑剝、黴苔層層破敗潦倒感,時間沒有摧殘它的滄桑,它仍雄立一於街市一角,如同一位怒目金剛。

他經歷過多少人間淒涼,經歷過多少風花雪月,經歷過多少戰亂悲傷?它阻攔過多少敵軍的攻城略地,它固若金湯地讓多少代池州人民安寧地生息繁衍?

休息時,我帶着諸多疑惑與服務員聊起這座讓我驚愕不已的古建築。服務員立即拿出一冊介紹當地歷史的讀物讓我翻閱,使我對它有了詮釋般的悉知。

原來池洲有七扇禦敵城門樓,是明代正德十二年(1520)知府何紹正築成。其中南三門:中爲通遠門,左爲毓秀門,右爲鍾英門;東一門爲九華門;西一門爲秀山門;北二門:左爲迎恩門;右爲望京門。七個城門上各建有樓宇,還築了月城護衛。爲了防禦,城樓上設了警鋪。明萬曆三年(1573)九月,兵備副馮叔吉、知府王頤加築城牆,城樓設警鋪27處。

明清兩代這裏發生過數百起寢戈晏甲、浴血奮戰的抗抵強敵激戰。抗日戰爭日期,日寇的鐵蹄踏進了池州,池州人民依城門樓的銅牆鐵壁,衆志成城,忿然迎敵。解放戰爭時期,古城未動槍炮迎來了大軍渡江,城廓基本完好。後來逐年拆除,尚存部分殘垣。但那巍巍的七門得以留存。因爲它是古代池州歷史文明的一個重要標誌,因爲它是我們於安寧自得情緒中的一個警醒提示。

池州這七扇城門樓的建造修茸,體現了我國一代代赳赳愛國精神的強健,這種強健延續至今,督促我們對其擡頭敬仰和低頭思索。思索我們現代謐逸生活與當年軍事防禦何以會凝聚和融匯在這座古建築中。

駐足在這毓秀城門樓前,我想到了我們當今研製的反”和超音速導彈等高端防禦武器,已超過美國的先進技術水平。

我還想到老祖宗造“武”字的意圖,有戈才能止武。這種戰與和的哲學思想亮點,也自然地沉澱着我國古代軍事科學靈氣的閃耀。也使此門樓所迸發的歷史情緒有了一種最現代的力量。

想着想着,我又爬上毓秀門樓的頂端,俯瞰四周景觀,只覺得自己與這城門一起盡收着池州悠久歷史的驕傲,只覺得這城門馱載着我及池州青山秀水的澄晰,從而深深體悟着我們祖輩人的經世風采和民族尊嚴。

  優美遊記散文5

早有耳聞,古北水鎮有着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之美景,如今終於能如願以償啦!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著作,聊表心意。

行走在這裏,每一步都是滄桑,每一步都是古樸的韻味。在這裏你會發現:天是水做的,清純甘甜;石板是歲月做的,悠遠回味;而你的心則是自由做的,沒有沉重,也沒有喧囂,無拘無束地暢遊在水與歲月的懷抱中,才能讓時光的腳步停留,將思緒捆住……

在陽光明媚的午後,捧一杯新綠,聞一縷茶香,與你笑談古今伴知音。秋水伊人,眉如遠山,眼波流轉;茶中詩詞,杯中光陰,誰在傾聽?

走在青石板鋪就的街道上,穿過漫漫悠長的衚衕,看着縈繞於水鎮其間的條條河道,猶如行在畫中。如司馬小燒、永順染坊、震遠鏢局、八旗會館等都各有特色,最值得一提的是司馬臺長城,因時間有限未能去,屬實遺憾。不過,滿牆的爬山虎早已蔓延了我的整個心牆。

走進你,在飄雪之前,我看見火紅的山楂掛滿了枝頭,怒放的生命如斯,飲一樽深秋的烈酒,心中的悸動亦如斯;水,清澈靈動,映着天倒懸的海、小拱橋,映着河岸兩邊水鎮人民樸實的臉龐,船兒幽幽地劃過,如一片細長的葉子,在水面漾起一道優雅的漣漪。

薄霧,淡淡地託着你前世今生,恍惚間,青磚灰瓦浸透了你的宿命。搖櫓清晃的人們還在悠悠然地談論你的模樣,說你是來自江南的女子。不過,我一直很喜愛書裏那些婉約的江南女子,低眉淺笑、面容恬淡,猶如一縷清風,亦或一盞茶,總給人以千迴百轉欲說還休的滋味。置身於小鎮中,體驗着小鎮古色古香淡雅寧靜的味道,讓我在不知不覺中,油然而生一種“小橋、流水、人家”的感動。

頃刻間,我覺得這位“江南女子”顯得更加迷人,遊走在水鎮的橋頭、街巷、衚衕裏,一步一景、驚喜連連,還真有一種小橋流水人家的別樣感覺。

我一直以爲,青石板路、白磚灰瓦、小橋流水,只有江南纔有的景色,會如此的離我這麼近,太讓我驚奇了,古北水鎮不是江南勝似江南的水鄉小鎮。

一次匆忙的採風之旅就這樣悄悄的結束了,走出巷道,身後留下了一串串悠遠、深沉、厚重的迴音,彷彿生命再次獲得了重生。秋,美於自然;思,始於紅葉。看完古北水鎮的秋色,你會不會更愛這裏?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