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散文欣賞:宜昌初一到十五的過年風俗與雜糖

本文已影響 3.8W人 

正月初一天一亮,開門就得放爆炸炮,那是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鄰里相見互道新禧。說的話就是那首歌裏唱的一樣:“每條大街小巷,每個人的嘴裏,見面的第一句話,就是恭喜恭喜!恭喜恭喜恭喜你呀,恭喜恭喜恭喜你!”

散文欣賞:宜昌初一到十五的過年風俗與雜糖

正月初一一定要有鞭炮的,按宜昌話說,這就叫“接年”。初一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拜年。按宜昌的老規矩嚴格一點說,正月初一的五鼓時分是“出天行”,那個時候住所內外必須燈火通明,大堂上拜天地君親師的牌位,也就是長輩率領一家大小拜祖宗,室外拜財神,然後是兒孫之輩拜爺爺奶奶和父母尊長,這就是中國最隆重的拜年。

正月初一的第一頓飯幾乎可以與臘月三十的年夜飯相媲美。我們家是吃餃子,把昨天晚上包的那些餃子煮熟了一人一大碗,好吃極了。有人吃餃子拌大蔥,我父親吃餃子會嚼一瓣大蒜,我是宜昌人,連山西老陳醋都不放,那叫原汁原味。有人家吃年糕、吃包面、吃麪條、吃包子、據說還有隻喝湯不吃肉的,反正都各有各的講究,也是圖一個吉利,這可是新一年的第一天,大吉大利。

說到春節的習俗,大家一定要注意中國語言和文字的奇妙之處。老黃曆把過去的最後一個月,也就是陰曆十一月稱作臘月,而把來年的第一個月,也就是一月稱爲正月,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就是對應其他的月份也是一種例外。

臘月的稱謂與自然季候並沒太多的關係,而主要是以歲時之祭祀有關。所謂“臘”,本爲歲終的祭名。漢朝的時候“獵取禽獸,以祭祀其先祖也。”後來又說“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不論是祭祖還是敬神靈,反正都是要搞祭祀活動,所以臘月就是個“祭祀之月”。

而在中國古代,改朝換代就會更改月份,就把月份改的亂七八糟,直到漢朝的漢武帝,才恢復了夏朝的老黃曆月份排列法,並一直沿用到現在。於是便把更改後的第一個月叫做“正月”。可是到了秦始皇的時候,因他姓嬴名政,而正月的“正”字的讀音同他的名字同音,就是犯了忌諱,就把“正月”讀作“正(徵)月”。時間長了,人們習慣了,就一直沿用到現在。這很正常。例如雍正皇帝叫胤禛,他上臺後所有的兄弟全部把“胤“字改爲”“允”就是一個例子,不過這還是沒有現在綠壩的威力大,可以把在任的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名字列爲禁語,大家有沒有同感?

拜年在宜昌也同樣有很多講究,正月初一拜父族的爺爺奶奶、伯伯叔叔;正月初二拜母族的外公外婆和舅舅;正月初三拜妻族的岳父岳母,宜昌話那叫“走丈母孃”;正月初四拜親朋好友。一般是按親疏遠近來安排拜年的順序,但宜昌的風俗拜年一般應在初六之前完成,去得遲了人家就會覺得受了冷落,會因此影響到兩家的關係。那可是一個也不能少的。

過去的風俗說的是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所以有些商店會在那一天新年之後第一次重新開業,圖個吉利,同樣有很多做生意的'都要到寺廟燒頭炷香,祈求新的一年財源滾滾。據說最高的頭炷香已經賣到九十九萬,出家人也變得銅鏽熏天,少林寺的那個方丈就是這樣,不信也罷。

現在一般到正月初八工廠和企業就開始上班做事了,據說宜昌話叫“做發事”,這天開工單位的很多,因爲中國人喜歡那個諧音“發”的八,所以大家認爲初八開工整年都會順。不過也就是一個形式,正月初八年還沒有拜完,親朋好友還沒有家家走到,那些好酒好菜還沒有吃完,春節還在進行時。據說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生日,可是宜昌好像沒有紀念的活動。

宜昌的規矩太多,在這裏一言難盡。只是記得家裏沒了老人的下輩,在三年之內不能出門到別家串門,只能守在家裏盡孝道;正月初一到初三是不能倒垃圾、不能煮生米,要吃過年時吃剩的飯菜,那叫“有吃有剩”,大過年的只准吃剩飯,別的地方不知有沒有這樣的風俗?後來就演變爲家家煮麪條、豆絲、餈粑當飯吃,反正不準煮新鮮飯。當然大過年的不能向外潑水,以免走了“財喜”。一直要等到正月初六以後把家裏這麼多天積累的垃圾拿出門倒掉,這叫“送窮”。

“習俗,本質源自希望。”這是黃世堂在《春俗大觀》一書中做出的精闢結論,我十分信服。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