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描寫寺廟的散文

本文已影響 1.83W人 

寺廟是佛教建築之一,漢傳佛教的寺廟均是中式建築風格,藏傳佛教的寺廟以中式建築風格爲主。下面是小編爲大家帶來的描寫寺廟的散文,希望大家閱讀愉快。

描寫寺廟的散文

  描寫寺廟的散文【1】

◆關於廊檐◆

穿過黑色木頭與灰舊石頭、深黑瓦片構成的長長的巷子,古舊意象一個接着一個在眼前疊加,像蒙太奇的黑白鏡頭。黑色的木頭柱子,穹拱,一根根漆黑橫木,讓人想起一根根肋骨。黑的柱子,黑的陰影,黑的印記,黑的瓷片。黑的堆簇中,透出一線光,明亮得有些讓人心跳。春夏季節,明晃晃的太陽,被廊檐切割成一束束斜斜的光柱,射下來,光柱裏有微塵翻滾,這是不是大千世界裏的千萬粒塵埃?穿過長長的迂迴的長廊,聽見風在巡遊、祈禱。

◆關於書法◆

長長的迴廊裏,石碑上,留駐着隸書、篆書、草書、行書的鳥羣。那些寧靜的鳥,展翅欲飛,卻忘記了飛翔。或龍飛鳳舞,藏經樓,大雄寶殿,天井,穿逗式橫拱,因了這些詞句,總感覺,在唐詩宋詞的屋檐下呼吸。冰冷的石頭,越數百年而沉默如斯。生命遠逝,只留下鐵畫銀鉤的墨痕,傳遞着那些喜怒哀樂、悲欣交集、湛然明瞭。“風動心搖樹,雲飛性起塵”,現實的塵埃裏,誰,在一筆一畫,一撇一捺,放下放棄之後,書寫生命如花?

◆關於桂樹◆

深秋。似乎,已經很深很深。但來自桂花樹上的香氣,卻縈迴繚繞不斷。像夢,或者,一段影像。傳說,開山祖師破山海明自浙江歸來,師囑,所贈兩棵桂樹在何處生根,何處即爲弘法之地。而從《續編綏寇紀略》記載看,當時,國破家亡之後,冒着烽煙,顛沛流離乃家常便飯。《破山禪師語錄》中《將扁擔鴛兜作題》記述破山得一平川建寺的喜悅之情和勞動場面:“一條扁擔一鴛篼,搬進土巴並石頭。莫待後人礙腳手,莫待驢馬栽跟斗。”桂樹,見證了生命的傳奇、更迭和延續。其實,更多的,是一棵精神的樹,生生不息……

◆關於鐘聲◆

沒有鐘聲的寺廟不是寺廟。沒有鐘聲的安靜不是安靜。在一片濛濛的雨意中,聽鐵杵一下一下,撞擊鑄滿篆文的大鐘。鐘聲如雨。一片一片,在屋頂,樹梢間,竹叢裏,散去,盪開,遠逝。龍雕翅角下的夜色,恍如一剎那亮了一下,又恢復了鐵的凝重。時間與空間,一點一點消散。古樸的靜,莊嚴的靜,四大皆空的靜。黑的靜,紅的靜,白的靜。鐘聲在時光緩緩鋪開的宣紙上,啓示前世、今生和未來:“當――”,“當,當――”

  描寫寺廟的散文【2】

用近乎三十分鐘的時間讀完了白落梅的《我不去寺廟好多年》,心突然變得很沉靜。骨子裏的一些不安分,在此刻消失的無影無蹤,如一尊坐禪的佛,閉目,凝神,連一貫以來的小情緒也變得遙遠起來。愛讀她筆下的那些小章節,把一個女子淡淡的憂傷,演繹得很生動。

喜歡那些穿行於廟宇中的女子,並不是我對俗世看得有多麼開,只是覺得去那裏久了,人身上似乎沾染上了佛的氣息,多半是嫺靜如雲,亦或是境界超然的。羨慕她們能夠在氤氳的香爐面前,虔誠膜拜;能夠懷揣寂寞,擱淺塵世紛擾。大概我不能如此,因爲有着太多的放不下,所以去寺廟的機會並不多,想必很多時候去寺廟也是一種隨波逐流的觀光吧!

那一次,去靈隱寺,本沒有多少虔誠的心,大殿裏不許照相,我匆忙而進,繞着佛像環顧一週,森嚴的氣氛,讓我怯然而退。與佛,我只有一步之遙,就是這一步卻無法走近。我不敢怠慢佛祖,怕他的笑容洞悉了我所有的心思,讓我無地自容。因爲,在慧眼的佛祖面前,我渺小如螻蟻,爲生活,爲自己而奔波,總有一些不妥當的事情,在靈魂裏遊蕩,擠壓不出來,騷動,不安,纏繞着。這些年,我慢慢學會了不去計較,不去爭辯,坦然中我感到心淡,卻似乎變得溫和。

我知道佛祖無法保佑我們每一個人,只有自己心底澄清,纔是拯救自己唯一的辦法。但,我還是虔誠地又去了一次寺廟,彌補那次在靈隱寺的倉促。少華山上的潛龍寺,一年到頭,香火就春日的四五月比較旺,來膜拜的不一定都是香客,很多是旅遊的過客,他們也只是短暫的停留,看看熱鬧。這裏,環境清幽,離家不遠,我卻不常去,這次算是頭一回吧!天氣還算安分,沒有陰晦和雨落,晴好的晌午,一個人,一個包,簡單到一無所有,就這樣與佛再次接觸。彷彿,木魚聲在召喚着我,一步步前行。

我想,拜佛不一定要走遠,或許之前的狹隘才讓我遠走千里去靈隱寺,追尋更著名的佛家禪院。在紅塵人的俗眼裏,連寺廟也被打上了豪華和粗糙的標誌。只要心中有佛,無論在哪裏,都是一樣的虔誠。其實,我去寺廟,不是像那些老太太們去還願,去祈求,我沒有目的,也不知道想要求什麼,更不知道要救贖什麼?似乎帶着很大的盲目性。

踏入寺廟的`那一瞬間,我很清楚自己不是與佛有緣的人,卻想在塵世的紛雜中尋得一絲超脫。其實,我是帶着滿身的塵土走向大殿的,我無法在殿外掃去所有的灰塵,因爲我知道佛的眼睛具有穿透力。大殿內,我燒了一炷香,捐了一些香油錢。而後,繞道去了廂房,喜歡看他們清潔簡單的住處,那裏也散發着檀香味。這裏很難找到像我一樣年輕的香客,都是上了年紀的老太太,攙扶着一走一拐,她們或者祈求福壽安康,或者祈求子孫滿堂。我呢?祈求什麼?不知道。若,真要佛祖保佑,我希望一生擁有一份穩妥的愛情,直到終老。

看來,我還是帶有目的的拜佛,只是卻沒有向佛祖坦露心思,我相信他犀利的眼睛。其實,愛情,來得早,來得晚,都無法預料,紅塵中誰是渡誰的人?對了,就是一生幸福,不對了,就是一生悲哀。然,日子都要端正着過下去。

喜歡寺廟後面的一株千年古樹,枝繁葉茂,不曾有半點枯枝。總私下裏以爲,長在這山靈水俊的佛光之地,是會受到庇護的。我也想沾染一絲一毫的氣息,好在煙火塵世能幸福如一。

讀唐代詩人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中一句: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僧人們在這裏修行,汲取山中日月精華,煮水烹茶,清興盈然。以茶和佛經度時光,淡然出紅塵,那麼,究竟薄涼的背後是否會有一絲厭倦?我不敢去問。突然想到了許仙,被法海活生生騙到金山寺,幽禁起來爲僧,二十年的帶髮修行,驅除了心中的恨,依然無法消去心中的愛。愛情,總是佛門之禁,卻有很多人是帶着愛去修行。也許,佛教導我們應該大愛,愛情只是一個人的小愛,我們需要化小愛爲大愛,以大局爲重。只是,我的小女人情結太重,沒有多少宏偉的目標,只願守好我的一份小愛安靜下去。

沒有白落梅的才情,讀她的文字卻使我變得清涼,她描繪的古剎禪院,多是國內知名寺廟,香客流量斐然,我去過的也只是偶爾一兩個。但,從她的字句中,我能讀出許多的禪韻。而我真的不夠虔誠,很多寺廟也沒有真正走進殿堂,徘徊在門外終不敢邁進。離佛,只有一步,這一步卻永遠無法跨越,因着我太在乎塵世的眷戀,太渴望感情的飽滿。一個字,“俗”!我無法忘記,這個塵世裏,有一個人對我說過的每一句話。

翻開自己去寺廟的記錄,稀少得可憐。想來我去寺廟,多少也有點些像其他遊客那樣的觀光,看山看水,看菩薩。塵緣未了,看一切都是紛亂的;俗心不減,聽木魚聲也是雜亂的。這個我不管,去了幾趟寺廟,只知道佛祖面前,唯有清澈如荷蓮,才能修來一世的情緣!

  描寫寺廟的散文【3】

在春去秋來的輪迴裏,那些一次又一次演繹的人事飄零,那些一幕又一幕流逝的風月青梅,於凌冽孤寂的時光隧道,若隱若現,如黑夜裏次第閃亮的人間煙火,婆娑了我的視線,妝點了我的記憶,繽紛了我的芳華。

冥想,我若遁入空門,是否能剪斷人間情網,望斷紅塵紛擾,望穿前世今生?即便不能,想必在佛寺那恬靜沉思的境界裏,也可消除片刻塵念,打撈起一泓澄澈與清明。

我從紅塵深處緩緩而來,去向與人間難以絕緣的佛寺,沾着一身塵世的薄涼,透着一眸十月的蒼茫,凝滿歲月刻畫在心海的惆悵。僧寺無塵意自清 。在佛香繚繞中氤氳一種思緒,在一炷香的時光裏,讓一種意趣的安詳和智慧,縈繞周身。

一陣陣空靈清越的脆響,飄在乳白的暮靄裏嫋嫋襲來。香客、遊人已然消散,那紅牆黃瓦的佛寺在綠林深處格外清寂。陣陣脆響隨着我步伐的挪移而愈加清晰,一顆浮躁喧囂的心,就在聲聲清脆裏緩緩沉靜下去,繼而清寧四溢。

踩着佛寺裏厚實的青石板,繞過高大的銅香爐,沿着雕欄玉砌的臺階拾級而上,遊步在大殿飛檐下的迴廊裏。佛寺在暮色的霧靄裏,顯得格外莊嚴、聖潔而凝定。

在大殿轉角處,我驀然發現了白色與黑色的尊尊雕像,定睛一看,原來是佛寺裏放生的鴿子,倚在紅漆的欄杆上安恬的休憩。我原本擔心突然的造訪會驚起她們的一片騷動與不安,而我逐漸發現,我自由的遊走在她們的身旁,她們居然很淡定從容的無視我的存在。我一時羨慕這羣放生的鴿子,能如此安詳幸福的享受生命中的那份靜美。

白落梅說過:“人,背上行囊就是過客,放下行囊就找到了故鄉。”

生命一瞬,芸芸衆生只不過茫茫人寰中的匆匆過客,所有的經歷,不過是一場浮華煙雲。把一切放下、看淡,我們就能在紛繁的塵世裏尋一處安靜之所,安撫一下疲憊、褶皺的心靈。用腳去丈量快樂,讓幸福腳踏實地的與我牽手同行;用心去越過坎坷,讓痛苦在眉端凝成一片蔥蘢,給心靈一絲綠意,去迎接每個清晨的朝陽,欣賞每一抹黃昏的餘暉。一程山水,因內心灑滿雨露而豐盈,一段時光,因內心向往陽光而美好。

我的思緒在佛寺的空寂裏遊弋。我擡頭仰望大殿外的天幕,深深地吸氣,再長長地呼氣,閉目,等待着聖靈的親臨。我聽到了清麗纏婉的脆響,悠遠中帶着些許的飄渺和空靈,彷彿輕柔美麗的綠紗薄霧,瀰漫在佛寺的上空,靈光生輝。我欣喜地睜開雙目,與凌空的飛檐下那串風鈴不期而遇。風輕輕拂來,飄曳着風鈴那薄薄的鐵片。我感謝人生旅途中的種種相遇,如那風中的風鈴,遇風,她的生命才充盈着靈動與美麗。我是如此的深愛着生命,我多想伸開雙臂與曾經的感懷、曾經的歷練隔空相抱,正是你們,我才如此豐盈與絢爛。讓那些風花雪月,那些前緣宿債,隨着四季的風,伴着佛寺的淨靈,繞一彎飛檐下風鈴的脆響,飄蕩於天空,迴盪在生命的輪迴裏。

人生總是如此匆忙,由不得你仔細品味、認真細賞。走吧,飄一路溫暖的祈願帶,讓佛寺上空那清古的風鈴飄蕩在心海,走下去,行走在美麗的人間天堂。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