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四年級作文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通用39篇)

本文已影響 2.25W人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爲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端午節的來歷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通用39篇)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1

一天晚上,寫完作業後,我問爸爸:“爸爸,端午節的來歷是什麼呀?”爸爸笑着對我說:“好,今天我就來給你說說端午節的來歷。”

我猶豫着說:“我好像在書上看過,是爲了紀念一位詩人。”爸爸摸着我的頭說:“是呀,那位詩人叫屈原,是一個非常愛國的人。”

爸爸接着嚴肅地說:“屈原是戰國末期楚國人,爲國家盡心盡力,可是後來卻受到壞人的迫害,被放逐到江南。秦國大將白起攻破楚國國都後,屈原的`政治思想破滅了,對前途感到絕望,他選擇了爲國捐軀,就在同年五月初五跳進汨羅江自殺了。”爸爸接着又說:“兩千多年來,每到五月初五,人們就把糉子投入江中,據說是拿糉子去餵魚,以免屈原的屍體被魚吃掉。這也是每年端午節吃糉子的由來。”

我滿懷深情地說:“原來,我們端午節吃糉子,爲的就是讓我們永遠不要忘記屈原爲國捐軀的愛國精神啊!”爸爸高興地點了點頭。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2

每年5月初5——端午節,我們都會去看賽龍舟,還有吃糉子。大家都會把屋子裏打掃的乾乾淨淨,在門窗上插上艾葉,驅蚊避邪……

據說,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是戰國時期的楚國人,屈原在22歲的時候就當上了大夫,起初楚懷王非常相信他,不久楚國的奸臣看屈原非常不順眼,就經常在楚懷眼前說屈原的壞話,楚懷王聽多了,便徐徐不再信任屈原。又過了些日子,秦國的人把楚懷王騙走,並將他關在那裏,沒過多久楚懷王就死了。他的兒子成了楚襄王,上任就將屈原撤職驅逐朝廷。

屈原痛苦不堪,滿懷憤怒,落拓江湖寫下了《天問》、《九章》、《離騷》,最後屈原看祖國被侵,他其實無平撫內心的痛苦,在農曆的蒲月五日,抱起石頭跳進了汨羅江自殺。人們爲了不讓愛國詩人屈原的.屍體被魚、蝦、蛟、蟹吃了,就在江上敲鑼打鼓,划龍舟,往江裏撒糉子。

從此,我國每年的農曆5月5日,就有了賽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的習俗。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3

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生於楚威王五年夏曆正月初七,或謂生於楚宣王二十七年,卒於楚襄王九年。

端午節的第二個意義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爲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爲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爲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第三個意義是爲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爲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爲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爲晉王義所書。後人爲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爲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爲曹娥江。

端午節第四個意義是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後人爲敬仰其詩,復哀其忠勇事蹟,乃與詩人節合併舉行紀念,而詩人節亦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爲端午節。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鑑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且喜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預謀起義,開會時爲清兵所捕,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

懸鐘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爲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爲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爲虎形或剪綵爲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4

紀念屈原,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爲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糉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爲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糉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爲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爲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這則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爲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爲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爲紀念伍子胥之日。

龍的節日,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爲,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糉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糉子投入水裏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係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蹟。

惡日,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爲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據《禮記》載,端午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爲沐浴”以浴驅邪認爲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爲“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爲“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爲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爲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並且人們還避“端五”忌諱,稱之爲“端午”。

夏至,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糉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糉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競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入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爲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採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爲天中節。由此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兌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爲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藝超羣,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紀念女詩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鑑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並且喜歡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在策劃起義時爲清兵所捕,至死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後人爲敬仰她的詩,哀悼她的忠勇事蹟,於是,與詩人節合併來紀念她,而詩人節又是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爲端午節.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5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了。

今天爸爸給我講端午節的來歷。說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楚國偉大的愛國者一一屈原。後來我查閱資料才知道,屈原是一個十分愛國的偉大詩人。但是因爲被奸人所害,流放到民間,他認爲自己不能報效祖國,不能爲國家出力,而跳入汨羅河爲國捐軀的。屈原死後那些敬仰他的平民百姓不想他的屍身被河中的.魚類和蝦蟹蠶食,就划着小船去打撈,但是沒有撈到,他們很失望。後來他們就用糉葉包上糯米投入江中。那時還有一個傳說。就是那條江中還有一條惡龍,經常興風作浪,爲禍百姓。後來人們就下決心一定要抓住它,經過千辛萬苦終於抓住了這條惡龍。人們就把它的筋抽出來,因爲龍筋太長了,人們就把它的筋剪成一條一條的綁在身上。

從此,爲了紀念屈原就有了包糉子、划龍舟、綁彩繩。今天我知道了端午節的來歷,我非常高興。真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啊!我一定好好讀書,好好學習,學到更多的知識。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6

今天是端午節,我家有非常多的糉子可以吃,我吃得非常的開心,正當我吃得非常的開心時,爺爺問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我搖了搖頭。

於是。爺爺用蒼老的聲音,穿越了遙遠的時空,將我帶到楚國。

楚國時,朝廷腐敗無能,官員們魚肉百姓,人民怨聲四起。楚國走向衰落。

當時,有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有着遠大的政治抱負,他連續幾次寫出改革朝綱的奏摺呈給皇帝。但是皇帝不但沒有采納屈原的正確主張,還把他拘禁起來……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屈原以死抗爭,毅然跳下滾滾汩羅河。

屈原的愛國精神感動了人民。人們紛紛趕來,划着竹排小舟沿江找尋屈原,但尋找多日未果,就無奈地往河裏撒一些白米,希望魚兒們不吃屈原的屍體。可是米粒太小也容易分散,魚吃不到怎麼辦?於是有人就想到包糉子的方法。用葦子葉捲成一個尖尖的小筒,往裏面塞上糯米,再用細細的'馬蓮草纏好包成一個個糉子,丟進河裏,魚兒就可以吃飽,就不會吃屈原的屍體……

爲了世世代代紀念屈原,人們就把每年的五月初五——屈原跳河的日子作爲端午節。

後來,人們就以吃糉子,賽龍舟的方式,永遠紀念屈原。聽到這裏,我不禁流下了晶瑩的淚水……

原來,端午節的糉子不但好吃,而且還有這麼感人的來歷,看來以後過端午節我都要先紀念下偉大的屈原,紀念他偉大的精神。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7

端午節的來歷端午節爲什麼要賽龍舟,吃糉子?原因是: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的懷抱大石頭投汨羅江。爲了不使魚損傷屈原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後來,人們爲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

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你,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糉子——“筒糉”的由來。爲什麼後來用艾葉,葦葉或荷葉包糉子呢?因爲在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用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件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並逐漸發展成爲我國的'端午節食品。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

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

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8

“段”字意爲“首”,所以“段午”意爲“初五”。按照曆法,五月是“午”月,所以“端午”逐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節”。《燕京年》記載:“初五是五月初五,封面末字讀音也。”

端午節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爲端陽節、午日節、五一節、初五節、艾節、端午節、重午日、午日、夏日。原本是消災消災的夏季節日。

據說吃糉子和賽龍舟是爲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端午節被命名爲“詩人節”來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是辟邪。“中國端午節”是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詩詞歌賦等大量文學作品從古代流傳下來。

唐朝末年,戰亂頻仍,兇殺無數,人心惶惶,百姓四處逃難。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9

如果你想知道端午節是怎麼來的,我來告訴你。

端午節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民間節日,也叫正午節。還有一首關於端午節的兒歌:“五月五日是端陽。插入艾葉,佩戴香囊。吃糉子,撒糖。龍舟下水了。”

但是今天的端午節更多的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相傳賽龍舟是爲了救死於汨羅江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糉子倒進河裏,是爲了防止魚、蟹、蝦吃掉屈原的遺體。在這裏,我給大家講一個屈原的故事。相傳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地區以齊、楚、燕、韓、趙、魏、秦爲主,都是爲了土地而戰。當時屈原是楚國的左派官員。他勸楚懷王仁政,不聽小人之讒言,王懷不但不聽,還聽了讒言,貶了屈原。悲痛欲絕的屈原寫下了不朽的詩篇——《離騷》、《田文》。公元前278年,楚國被秦國攻破,屈原的精神受到了很大的打擊。面對國家的覆滅和人民的苦難,他無能爲力,於是在極度失望和痛苦中把石頭扔進了長江以東的汨羅江。聽到這個消息的楚人紛紛划船,在河裏打撈屈原的.屍體,把糉子帶到河裏餵魚、餃子、蝦、蟹,不讓他們吃屈原的屍體。兩千多年過去了,屈原的形象依然留在人們心中。現在,在農曆五月初五,人們會划龍舟,吃糉子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

當然各地風俗各異,但都吃糉子,插艾葉,戴香包,賽龍舟。除了以上,我們這裏還有送吃綠豆糕的習慣。

我喜歡端午節。因爲這一天我們不僅可以吃糉子和綠豆糕,還可以表達我們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10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也叫端午、端陽。除此之外,端午節還有很多別稱,如:正午節、重五節、五一節、沐浴蘭節、女兒節、正午節、迪拉節、詩人節、龍節等等。雖然名字不一樣,但總的來說,不同地方的人的習俗是共同的多於不同的。

端午節是中國人兩千多年來的傳統習俗。由於地域遼闊,民族衆多,故事傳說衆多,不僅產生了許多不同的節日名稱,而且在不同的'地方發現了不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包括:女兒回孃家,掛鐘馗畫像,迎鬼船,藏午間,掛菖蒲、艾草,遊百病,戴香囊,準備賽龍舟,比賽,打球,盪鞦韆,給孩子畫雄黃,喝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糉子、時令鮮果等。賽龍舟等一些活動有了新的進展,突破了時間和地域的界限,成爲國際體育賽事。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如:紀念屈原;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禺說;從夏至節三代開始;避邪月邪日論,吳越民族圖騰祭祀論,等等。上述每一種說法都有自己的來源。根據學者聞一多和考古專家考證的《端午考與端午歷史教育》中所列的100多部古籍,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吳越人舉行的圖騰節,比屈原更早。但是幾千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肺腑的詩篇已經深入人心。因此,人們“珍惜和哀悼,討論他們的話語,以傳遞他們的故事”。因此,紀念屈原言論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間文化領域,中國人把賽龍舟和吃糉子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今天,端午節仍然是中國人非常流行的盛大節日。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11

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上)端午節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詩人屈原提出了富國強兵的好主意。但是由於當時社會的腐敗,他的策略沒有被國王採納,而是被攻擊並被趕出都城,最後逃到了北漢。屈原生於坦誠,不願妥協。他看破紅塵,跳入汨羅江捍衛正義。當地漁民得知此事後非常難過。他划着竹筒裏的米,把魚喂到汨羅江去救屈原的屍體。後來大家把竹筒飯換成糉子,把划艇換成賽龍舟,逐漸形成一種儀式。之後,端午節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五。人們吃糉子,划龍舟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我們全家都很佩服屈原的人品和智慧。所以我們家每年都很重視端午節,一定要做糉子紀念屈原。

端午節的習俗是吃糉子和賽龍舟。糉子分爲兩種形狀:一種是牛頭糉子,一種是健胃糉子。媽媽是我們家做糉子的專家。每年端午節,我們全家都能吃到美味的糉子。母親常說:糉葉包裹的糉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節的時候,媽媽們都會用蘆葦葉包糉子。在做糉子之前,她做了準備:用溫水浸泡蘆葦葉,洗糯米、紅棗、花生,然後放在一起。蘆葦葉涼了,她開始做糉子。她先拿了三片葉子,捲成一個錐形,然後放一個棗子在裏面,再放糯米和花生在裏面,中間夾了幾片棗肉,包好,綁上草繩。我媽的糉子又大又壯,像包袱又像砝碼。媽媽用高壓鍋蒸30分鐘,然後在湯裏泡一個小時左右,讓味道變好,就可以吃了!我媽的糉子很香,讓我流口水。有時候一口氣能吃好幾個糉子,然後大肚子讓人笑。

端午節除了吃糉子,還需要賽龍舟!

我最喜歡看龍舟比賽。幾十個水手拿着槳,協調划着向前。擊鼓的水手士氣高昂。他們使勁敲鼓。加油加油!體育場外的拉拉隊發出雷鳴般的喊叫聲和歡呼聲,讓水手們更加精神抖擻,勇往直前,每年的龍舟比賽都非常壯觀。

吃糉子和賽龍舟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12

據《荊楚紀年》記載,由於仲夏登山,太陽正對着,而五月正是仲夏,其初一正午是天氣好的日子,故稱“端陽節”。又稱端陽節、午節、五月節、端陽節、崇武節、崇武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昌節、普節、端午、玉蘭節、屈原節、玉蘭節、午日、女兒節、迪拉節、詩人節、龍節、午日、元宵節、五月端午是中國漢族人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今天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更多了。端午節在中國人中間仍然是一個非常受歡迎的盛大節日。傳說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五月初五死於汨羅江。

國家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這一民俗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端午節”是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也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13

舊曆五月五日端午節,是我國夏季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古代“午”與“五”同音,所以端午又稱端五、重午或重五。五月五日古人又有以蘭草湯沐浴的習俗,所以又叫“浴蘭節”。道教又稱此日爲“地臘節”。唐宋時此日午時爲“天中節”,所以它又稱端陽、午節。明清時北京人還稱其爲“五月節”或“女兒節”。

端午節起源於何時——長期以來衆說紛紜,說法不一,至今仍爭論不休。就目前來看,關於端午節起源的主要觀點有四種。一是流行久遠的傳統觀點,依據南朝梁人吳均的《續齊諧記》及宗檁《荊楚歲時記》,認爲端午節起源於紀念屈原。二是聞一多先生認爲端午節是吳越民族舉行龍圖騰崇拜活動的節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節的歷史教育》(見《聞一多全集》)兩篇論文中詳細論證了他的觀點。三是認爲端午節起源於惡日(見張心勤《端午節非因屈原考》)。四是說端午節源於夏至(詳見劉德謙《“端午”始源又一說》)。從中國節日風俗發展形成過程來看,以上諸家觀點皆有一定道理。但是,端午節作爲一個風俗活動內容豐富的傳統節日,在追溯其風俗活動起源時不能只注視某一側面而以偏概全。中國古代,有“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之說。在交通不發達的`時代,人們生活相對囿於一個狹窄的天地,風俗也自會因時因地而異。隨着社會的發展與經濟文化交流的頻繁,各地風俗在相互吸收融合的基礎上,形成一些特定的、具有全國普遍性的節日風俗。因此,考察端午節起源應綜合多種因素。

端午節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隨着歷史發展又注入新的內容。龍舟競渡之俗起源於南方,把五月五日視爲“惡月”“惡日”起於北方,注入夏季時令風尚,附會以紀念屈原逝世而最後形成。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14

今天是端午節,我和媽媽的早飯是糉子。我一邊吃糉子,一邊問媽媽:“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呀?”媽媽就給我講了一個關於屈原的故事。

戰國時期的一天,秦國打敗了楚國。愛國的屈原覺得國家要滅亡了,理想實現不了,活着還有什麼意義呢?然後,屈原就抱着一塊大石頭跳入大河。大家划着一條條船,把一個個飯糰扔入大河裏。人們希望魚兒不去吃屈原的屍體。

現在的端午節,人們賽龍船,包糉子,放風箏,掛艾草……我最喜歡吃糉子,因爲我的外公會包,肉糉和蛋黃糉,還有豆沙糉。

其實,在屈原的故事發生之前就有端午節了。後來,屈原跳河的那一天正好是端午節。於是,人們就把端午節變得更隆重了。

今天,人人都過端午節,是爲了記念偉大的屈原。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帶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我哼着這首兒歌,不知不覺端午就要來了。

同學們,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習俗嗎?別急,聽我慢慢道來:

在我們這裏,端午節的習俗有很多:有插艾葉、吃糉子、賽龍舟等習俗。可是你們想知道它們的`來歷嗎?來,聽我介紹:

賽龍舟、吃糉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渡是爲了撈救投汩羅江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糉子投進江河,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端午節,人們把房子打掃乾淨,在廚房裏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孳蟲。

同學們,你可知道,雖然在我們這裏,端午節是這樣過的。可是在外地,就不是這樣了。比如說: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糉子、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

端午節,它流行於漢、壯、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區。“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帶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我一邊哼着這首兒歌,一邊期待着端午節的到來。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15

我國有許多傳統節日,有中秋節、春節、端午節。你知道我喜歡什麼節日嗎?告訴你吧!我最喜歡的是端午節了。爲什麼呢?因爲我可以吃到美味可口的糉子。

你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告訴你吧!傳說屈原是古時楚國詩人,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傾襄王聽信讒言而受到迫害被流放到江南,令他的政治理想破滅,因此對前途感到絕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迴天,只得以死明志,於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投類羅江。當地百姓知道後很難過,都爭先恐後地划船去撈屈原屍體並投五色絲糉子落水中,以祭祀屈原和驅趕蛟龍。

之後,每年五月初五稱爲端午節,人們爲了紀念屈原而吃糉子、賽龍舟而形成的習俗。

每逢端午節時,奶奶就拿了許多糉葉包起了各種口味的糉子。有鹹肉糉、鹼水糉、綠豆糉。我最喜歡的.就是鹼水糉了。剝開糉葉,裏面的糯米變成金黃色了,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發現裏面還有紅紅的豆沙,非常香甜。

端午節不僅可以吃到糉子還可以看龍舟比賽。這真是一個快樂的節日。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16

在一個端午節的夜晚,爸爸媽媽對我說;端午節是爲了紀念一個叫屈原的大詩人,他是跳汨羅江死的。聽說屈原死後,人們非常悲傷,有一位漁夫把包好的`飯糰`麪包全部扔到水裏,說是不讓魚蝦等水生動物把屈原的屍體吃掉。人們聽了馬上學漁夫的辦法,有一位老醫生把雄黃酒全部倒人將中,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又怕飯糰被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糉子。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17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這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讓我說給你聽聽吧!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大夫屈原是一位很有能力的人。有一年秦國攻打楚國,把楚國的國王楚懷王抓走了。楚懷王的兒子楚頃襄王即位,他不想救他爸爸,因爲他爸爸回來以後他就當不了國王了,所以他就找個藉口說:“秦國太強大了,咱們還是別惹他的好!”

屈原對楚頃襄王說:我們可以聯合齊國,共同去抗擊秦國。

當時有一個奸臣,怕屈原得到國王的信任,就向國王說了屈原很多的壞話。楚君襄王聽了這位奸臣的.讒言,把屈原的官罷了,還把屈原流放到沅水、湘江一帶。

公元前278年,秦國功進楚國的都城,楚國滅亡。屈原居然聽到這個消息,心裏很傷心。抱着石頭投江自殺了。

從此,每年的這一天,人們更會用各種方式,開展各種活動,來紀念屈原。如包糉子、競龍舟、喝雄黃酒。

這就是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18

端午節到了,人們就會唱起端午節的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你們想知道一些關於端午節的習俗嗎?就讓我來告訴你們吧!

端午節又被稱爲重午,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繫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爲“長命線”。各家要插“無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可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糉子、雄黃酒。但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

端午節把大米投入江河中,是讓魚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透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的遺體。現在我們不再投大米而是吃糉子來紀念屈原。可學者聞一多認爲,端午節是龍節,是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數民族紀念龍神的節日。

這就是端午節的習俗和來歷。你們知道了嗎?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19

不一會兒,一個個小巧可愛的小糉子在外婆靈巧的雙手下誕生了!外婆把裹好的糉子在大鍋子裏煮起來。過了好一會兒,糉香撲鼻。我饞得口水直流,外婆笑着對我說:“小饞貓,先拿個給你嚐嚐鮮!”我拿過來,三下五除二地剝掉糉葉,迫不及待吃了起來。我邊吃邊問媽媽:“這個端午節有什麼來歷嗎?”

媽媽仔細想了想告訴我:“應該是紀念屈原的,屈原是楚國的大詩人,據說他在五月初五那天投汨羅江自盡,死後爲蛟龍所困。”還沒等媽媽說完,我便又提了一個問題:“那屈原爲什麼要投江呢?”這問題問的很好!”媽媽摸着我的頭說:“因爲自己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楚國小人當權,楚懷王被騙留在秦國當人質,楚國的首都郢被秦軍攻克,楚國遷都壽春,在國家被攻克之時,他就憤然投江自盡,以身殉國!”

“哦!原來是這樣,那請繼續接着講吧,媽媽!”

“然後,世人聽到這個消息都很哀傷。每年於此日投五色糉子於水中,以驅趕蛟龍,有的漁夫還划船撈救,後來就發展成吃糉子,賽龍舟等習俗。後來就把端午節定在農曆的五月初五!”

原來端午節還有這樣的來歷呀!我今天不僅嚐到了可口的糉子,還學到了新的知識呢!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20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到端午節,我們就歡快地唱起這首兒歌。

每年的 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另外端午節也叫端陽節或重五節。

端午有很多習俗都與“五”這個數字聯繫在一起。很多家長都用紅、黃、藍、白、黑的五色絲線系在孩子的脖頸、手腕上,稱爲長命縷。而且,每家都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

端午節時,賽龍舟、吃糉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渡是爲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而我們把糉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

中國的學者聞一多認爲,端午節是龍節,是四五千年南方少數民族紀念龍神的節日,但是,現在全國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了

南方過端午節的時候、要吃“五黃”即是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糉子、雄黃酒;不論南方還是北方,端午節這天,都要在兒童的額頭那裏畫上一個“王”字,還要戴一些五顏六色的香囊呢!

端午節是在漢、壯、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或地區非常流行。

每到端午節的'時候,人們都會把房子打掃的乾乾淨淨,還要在廚房裏灑上雄黃水,可以用來殺死毒蟲或者防止毒蟲孳生。

這就是我們中國的端午節,你知道了嗎?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21

端午節。當你在吃糉子的時候。你會想: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呢?下面就讓我來告訴你們吧!

紀念屈原說。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爲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糉子於水中,以驅蚊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爲龍舟競賽。

所以。現在端午節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吃糉子和時令鮮果等這些習俗。

端午節我最喜歡的就是:吃糉子和佩香囊端午節的來歷就是這樣。你們是不是很敬佩出過大夫屈原呀!這就是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22

說到端午節,沒人知道。端午節又叫端陽節、五月節、艾節、端午節、重午節、午日節和夏季節。你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如果你不知道,我來告訴你!

2000多年前,七國主政中國,燕、秦、楚等。有個詩人叫屈原,生在楚國,想讓自己的國家更富強,所以制定了利民利己的計劃,可是楚王這個昏君,就是聽奸臣的話。把他流放到一個偏遠的'地方。之後他每次都趕去京城給楚王看計劃。但是楚王一次次流放屈原。有一天,秦國突然攻打楚國。楚兵敗無守,楚民怨聲載道。屈原再也受不了了,就撿起一塊大石頭,從汨羅江上跳了下去。楚國人很難過,就安排了一艘龍舟打撈他的屍體,把糉子扔到水裏,餵魚蝦。自然不會吃屈原的屍體。

因此,人們把那天定爲“端午節”。你現在知道端午節的原因了嗎?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23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傳統的端午節。每一年的這一天,許多人家都會包糉子,婦女與孩子們還喜歡用絲綢之類縫製成小小的糉子、雞心、葫蘆、櫻桃以及小猴、小虎等形狀的手工藝品——香包,掛在胸前。認爲這樣做可以防病,戴到端陽正午時,把它扔掉,稱謂“扔災。

相傳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了以上官大夫靳尚爲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譭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着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着難以抑制的憂鬱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問》等不朽詩篇。

公元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與。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國的.都城)。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皇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與郢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與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並拿來了糉子、雞蛋投入江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從此,每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糉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24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早上剛起來,我就聞到糉子的香味,於是我馬上爬起來刷牙,然後去吃香噴噴的糉子。

在我吃得津津有味的時候,爸爸問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我搖了搖頭,爸爸就跟我說了端午節的來歷。

這“端午節”有個來歷,傳說從前有一個叫屈原的偉大愛國詩人,因爲反對妥協,主張聯齊抗秦,受到楚國權臣的打擊和陷害,先後遭到杯王和頃襄王的貶謫和放逐。屈原離開郢都以後,沿長江東下,踽踽獨行,顏色憔悴,披着長髮,過着顛沛流離的生活。

他不知道爲什麼世界會是這樣黑白混淆,忠奸顛倒,美醜不分。他禁不住內心的憤怒,一面大聲呵斥吟誦,一面提起筆來,洋洋灑灑在石壁上寫下一篇奇絕千古的《天問》。他深知自已無法同現實調和,最後自投於汩羅江,結束了他悲壯的.一生。當地老百性都非常尊敬和愛戴屈原,生怕他的屍體被魚吃掉,就投下一種用棕葉包米的東西—糉子餵魚,好讓魚不去吃屈原。以後,每年都以此方法來紀念屈原。

我想:爲什麼象屈原這樣的忠臣要被放逐,還要遭到壞人的打擊和陷害,那些奸臣爲什麼不會考慮國家會不會被人家吞併掉,總有一天,國家肯定要栽在他們的手裏,還有那個笨大王,怎麼也不知道屈原是個忠臣呢,真是笨。雖然心中替屈原打不平,但一點不影響我吃糉子的好胃口。

吃着可口的糉子,先想到屈原,我以後一定要好好的讀書,做一個像屈原這麼偉大的人。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25

每年5月初5——端午節,我們都會去看賽龍舟,還有吃糉子。大家都會把房子裏打掃的乾乾淨淨,在門窗上插上艾葉,驅蚊避邪……

據說,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是戰國時期的楚國人,屈原在22歲的時候就當上了大夫,起初楚懷王非常相信他,不久楚國的奸臣看屈原非常不順眼,就常常在楚懷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楚懷王聽多了,便漸漸不再信任屈原。又過了些日子,秦國的人把楚懷王騙走,並將他關在那裏,沒過多久楚懷王就死了。他的兒子成了楚襄王,上任就將屈原革職驅逐朝廷。屈原痛苦不堪,滿懷憤怒,落拓江湖寫下了《天問》、《九章》、《離騷》,最後屈原看祖國被侵,他實在無平撫內心的痛苦,在農曆的五月五日,抱起石頭跳進了汨羅江自殺。人們爲了不讓愛國詩人屈原的屍體被魚、蝦、蛟、蟹吃了,就在江上敲鑼打鼓,划龍舟,往江裏撒糉子。

從此,我國每年的.農曆5月5日,就有了賽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的習俗。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26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甜甜的童聲將我帶回到三千多年前的汨羅江邊。

農曆五月初五這天,一位名叫屈原的詩人走在江邊,滔滔的江水更增添了他的憂愁,真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屈原低着頭想着自己悲慘的`遭遇:受到小人的排擠,使他滿腔的報國激情無法施展。此時的趙國,已是風中之燭,只要秦國出兵,它將面臨滅亡的悲劇------,而自己,貶官至此,對強大的秦國只能望而止步。想着想着,他漸盟死意,一句“世人皆濁唯我清,世人皆醉我獨醒。”將他的愁思抒發得得淋漓盡致,他,毅然投入江中!

頓時,江面濺起幾多浪花——,當人們知道後競相划船去找尋屈原,希望能將他救起,人們一路追到洞庭湖,但還是沒能留住屈原。他走了,但他的靈魂將會堅守着趙國,堅守着他熱愛的那片土地。

也就是從那時起,端午節時便有了賽龍舟的風俗。之後,人們每逢五月初五,就把祭米灑入江中,以免魚蝦吃掉屈原的屍體。東漢時,又有傳說,屈原託夢給一個人說:“人們投入江中的祭米都被蛟龍奪走了,今後若是再祭我,就用竹筒包住祭米,再繫上綵帶,蛟龍最怕彩絲!”於是,人們使用艾葉裹祭米,做成糉子,雖然不再投入江中,但是五月初五用五色彩線紀念屈原,這種寓意,千百年長留人間。

但端午節過得多了,講究也就多了,糉子也有了更多的含義,圓形糉子代表天,方形糉子代表地,天地合一,大吉大利,我想,這也許就是對屈原的一種美好的祝願吧!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風俗也很多,讓我們帶着對端午節無限遐想,期盼端午的來臨吧!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27

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讓我來講給你們聽吧!

相傳,古代有一位國君叫楚懷王,他整天好吃懶做,不管國家大事,連兵臨城下的時候,他還在吃喝玩樂。有一位大夫屈原獻上許多計謀,他都不聽,更不採用。屈原不想當亡國奴,他來到汨羅江,投江自殺了。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跑到汨羅江邊去憑弔。漁夫們划起船隻,打撈他的真身。人們怕屈原的'真身被蛟龍吃掉,叫漁夫撐船來撈大夫的身子。漁夫知道蛟龍最怕竹葉和繩子,於是人們就用竹葉把飯糰包緊了,再用繩子捆緊了,丟到江裏。人們爲了紀念他,以後端午節就有吃糉子和划龍舟的習俗。

每年的端午節,奶奶都會用竹葉、糯米、花生包糉子。包完糉子就放在鍋裏蒸熟,飄香四溢,聞得我直流口水,迫不及待想吃一個。

吃完糉子,外公會帶我去江邊看賽龍舟。江邊人山人海,大家都來看賽龍舟。只見龍舟排成一字形,裁判的槍聲一響,比賽的龍舟如離弦之箭一樣飛快地向前劃,江面上頓時鑼聲、鼓聲響起,划龍舟的人努力地向前劃。岸邊的人們喊着“加油,加油!”江邊上好熱鬧呀!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不但可以吃好吃的糉子,還可以看龍舟賽,我真喜歡端午節!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28

你知道端午節的起源嗎?讓我告訴你!

相傳,古代有一位皇帝,名叫楚懷王。他一整天都很懶。他在城裏的時候還在吃喝玩樂。有一個叫屈原的醫生,他提出了許多方案,但他不聽,更別說採納了。屈原不想當國民奴隸。他來到汨羅江自殺。屈原死後,楚國人民悲痛欲絕,紛紛前往汨羅江弔唁。漁夫們划船把他打撈上來。人們擔心屈原的`真身會被龍吃掉。他們讓漁夫拉船去抓醫生的屍體。漁夫知道“蛟龍”號最怕竹葉和竹繩,於是人們用竹葉把飯糰包起來,然後用繩子捆起來扔進河裏。爲了紀念他,人們在端午節有吃糉子、划龍舟的習俗。

每年端午節,奶奶都用竹葉、糯米和花生包糉子。餃子包好後,就在鍋裏蒸。它們聞起來很香,我都等不及要吃了。

吃完糉子,爺爺會帶我去河邊看龍舟賽。河邊有很多人。大家都來看龍舟賽。我看到龍舟在一條直線上,裁判的槍聲,龍舟像弦上的箭一樣飛快地向前飛馳,河面上鑼鼓作響,劃手們試圖向前劃。岸上的人們高喊“加油,加油!”河邊多熱鬧啊!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它不僅能吃到美味的糉子,還能觀看龍舟賽。我真的很喜歡端午節!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29

有人說端午是一個“毒日”,但爲什麼我們還要吃糉子、賽龍舟、喝雄黃酒呢?端午節的祝福是“端午快樂”還是“端午安康呢”?

5月5日是“惡月惡日”。因爲天氣很惡劣,很多地方特別乾燥,蚊子也很多。一被蚊子叮到,每天都很難受,容易治疫病,所以人們普遍認爲5月是一個“毒月”,五日是“惡日”。5月5日這一天更被認爲“惡月惡日”。歷史上我們最熟知的跟端午相關的事蹟有很多,比如“屈原、伍子胥、曹娥跳入江中”等等。

“惡月惡日”的五月初五,人們採取了一系列變化,一句“端午安康”是在人人自危時刻最溫暖的祝福。所以古代中國人在端午這天用箭射擊圖上的五毒,我打不死你,還嚇不死你嗎?採菖蒲艾草,向自然借來力量保護身體,採雄黃憑智慧加工藥物驅散毒蟲。配香包以巧思創造美物,解決各種問題。中國人憑藉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將兇險的“惡月”過成了安康的“端午”。

用一條龍舟,連起多少雄心,龍是中國人最重要的圖騰。用一個糉子包容世間種種變化,今天看到的'糉子都是五花八門的。

我們通過糉子,保存以身報國的英雄故事;我們通過賽龍舟共同爭取一個目標;我們通過喝雄黃酒,掛菖蒲,將經驗應用於一次次的危機,這就是端午的力量。面對困難時,我們應該怎麼辦呢?古老的中國已有答案:“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而流傳千古”……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30

每年的五月五日是端午節,在這一天人們都要吃糉子,關於端午節吃糉子我還知道一個傳說。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主要有四種,其中以源於紀念屈原的傳說流傳最廣。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弟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陰曆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無比,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打撈他的真身,有個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蝦吃飽了,就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效仿,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棕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糉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等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31

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一樣,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

這天是端午節,大家明白端午節的來歷嗎?!不明白吧!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們吧!你們還記得楚國那位愛國大將屈原嗎?我來說一說他吧!

屈原是戰國時期出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做官,以形象是自我的國家富強起來。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都城被敵人佔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出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着淚划着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糉子扔到江裏餵魚,期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糉子的來歷。

端午節還有許多搞笑的.活動。列如賽龍舟,掛香囊,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一樣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還有掛艾葉、菖蒲的習慣。

端午節的活動可真多啊!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32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端午節的傳說有很多,其中流傳最廣的要數紀念屈原的傳說了。?歌謠開篇,有意蘊,自然引出下文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身邊的一位賢臣。他憂國憂民,提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兵的好辦法。然而,楚懷王卻聽信了小人的讒言,將他流放到外地。他在流放過程中,寫下了許多流傳至今的詩篇,如《離騷》、《天問》、《九歌》等。簡單說明情況?公元前278年,楚國京都被秦軍佔領了。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在五月五日這天,在寫下了絕筆之作《懷沙》之後,抱着一塊大石頭投汨羅江含恨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十分悲痛,紛紛涌到江邊用各種方式紀念屈原。

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體。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原。後來人們怕飯糰爲蛟龍所食,於是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了糉子。寫端午節來歷--紀念屈原的傳說?在我的家鄉,端午節習俗有很多,“懸艾葉掛菖蒲”就是其中之一。家家戶戶都將艾葉菖蒲掛在門框上面,還有的擺在屋子中間。

心靈手巧的媽媽會在我的手上、腳上、脖子上繫上五色線,還會給我織一個精緻的小巧蛋網,裏面裝上一個熟鴨蛋,往脖子上一戴,可真漂亮啊!我常會向小夥伴們炫耀。介紹自己家鄉端午的習俗?“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希望端午節早點到來,讓我重溫那美好的時光。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33

端午節於每年農曆五月初五舉行,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後來楚國詩人屈原於端午節投江自盡,就變成紀念屈原的節日,與春節、中秋同屬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

傳說屈原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但是許多盛行於世的端午習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傳,而且不少都有驅瘟避疫的成分,故此有人推測,端午節源於對惡日的禁忌。

另外一種說法指出古代中國南方有個少數民族自認爲是龍的傳人,每年五月初五舉行祭圖騰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他們把食物裹在竹葉裏,投到江裏面去,高興時就即興舉行獨木舟賽,慢慢演變成今天過端午節這種習俗。

民族不同,風俗自然也不同。比如說在我國的每年農曆五月初五,也就是端陽節所具有的風俗可是別具一格。

端午節是中國各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無比,紛紛涌到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後來發展成糉子。

每到端午節,佩戴香囊和系五彩線是必不可少的。大人們要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的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這樣可以避免災害,由此可以保安康。

掛艾葉也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風俗。古人用艾草代表招百福,認爲它是一種可以治百病的藥草,插在門上用爲祛除各種毒害,可以使人身體健康。其實,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34

端午節、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等是我國傳統的節日。每逢佳節倍思親;無論是遠在他鄉的遊子,還是近在咫尺的家人都要聚在一起,過一個團圓節。

“端午節”由來已久。分大端午和小端午。小端午是農曆五月初五大端午是在五月十五。“端”字有初始的意思,“端午”就是五月的第一個逢五。端午節又叫“龍舟節”“詩人節”“燈節”。說起這些節日,還有一段悲涼悽美的故事呢!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投江自盡,周圍的人紛紛走到江邊划船打撈。人們爭先恐後的,要把屈原救上岸。打撈了很久以後,人們還不見屈原的屍體,就回家拿米團扔往江中,不讓江中的魚、蝦、蟹、鬮等把屈原的屍體吃掉,於是有了現在的吃糉子、賽龍舟。

“端午節”最重要的習俗就是吃糉子了。糉子一般用黃米和糯米做成。把黃米或者糯米,還有包糉子的.竹葉泡在盆裏一天一夜。再用葉子把糉子包成三角形,每一個角放上大棗或花生,爲的是不讓米溢出來。糉子包好後,連同雞蛋一起放到大鍋裏,慢火煮一下午。糉子煮好後,打開鍋,芳香四溢,竹葉的香味,糉子的清香,沁入到雞蛋中,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

端午節還有一個傳統;用艾子葉驅蚊。以前醫療不發達,有些體弱殘疾的人被蚊蟲叮咬後會死亡,把艾葉放在門上有一種避邪的作用。人們還在端午節這天綁許多五彩的小掃帚。小掃帚是用麻線做成的。人們用各種染料把麻染成七彩線。綁製成1釐米長的小掃帚,再用一些小果殼染成各種各樣的顏色,中間有一個小孔,將七彩線把小果殼穿在一起,綁在孩子們的手腳上,以示吉祥如意。

中華民俗源遠流長,這不是迷信,而是傳統習俗。我們應該去尊重它、保護它。讓古老的傳統文化成爲民族的和諧,爲經濟的騰飛做出貢獻。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35

今天是我們中國傳統的節日之一“端午”節,又叫“端五”節。其實“端五”就是“初五”的意思。

聽爸爸媽媽說,端午節的由來,與一個愛國詩人屈原有關。傳說,屈原是楚王的部下,因爲正直而得罪了小人。小人就在楚王面前挑撥離間,結果,楚王就把屈原趕走了。五月初五這天,屈原聽說楚國被敵國佔領了。屈原很傷心,跑到江邊,抱着一塊石頭投河自殺了。人們都很懷念屈原,又怕魚蝦吃了屈原的'身體,所以,每年的五月初五,把包好的糉子扔到江裏餵魚蝦。

後來,端午節就有了吃糉子的習俗。現在,我們這兒還有吃鹹鴨蛋、插艾葉的習俗。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36

端午節這一天,人人都會吃糉子。我奶奶可是包糉子的高手,你看,她先用糉葉把一些糯米包成立體三角形,再用一根長線把立體三角形的'糉子固定,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奶奶把包好的糉子煮熟後,拿出來給大家吃。那香噴噴的糉子啊,一想起來我就會流口水!

每年的端午節,大姑、二姑都會來我們家一起吃團圓飯,大家在一起開開心心地度過美好的一天。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37

1、端午節的由來

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有俗稱端陽。重五。

據說,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蓄蘭沐’的習俗。但是今天端午節的衆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在以前的時候,人們爲了不讓屈原的身體被蛟龍給吃了,所以就用雄黃酒望江裏灑,把蛟龍灌醉,人沒怕屈原餓着,說依舊用樹葉的皮包上糯米,一直到現在流傳的糯米種子就是。

每到農曆五月五日的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種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每家都打掃庭院,掛艾葉,選菖蒲,撒雄黃水,喝雄黃酒。這些活動反映了我國的優良傳統,也讓我們爲這些烈士驕傲,自豪。

除了端午節,我國的傳統節日還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乞巧節,中秋節,重陽節……還有許多這樣的傳統節日,我國的烈士也有無數。讓我們共建美好家園,不辜負這些烈士們對我們這代人的期望。讓我們90後創建新的未來,讓世界永遠和睦相處,沒有戰爭,只有和平……

2、端午節的由來

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爲“端陽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浴蘭節、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更有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時至今日。端午節在中國人民中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傳說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而死。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端午節”爲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還並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了呢!

3、端午節的由來

說到端午節沒有人不知道吧,端午節又名端陽節,五月節,艾節,端午,重午,午日,夏節。大家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如果不知道的話就讓我來告訴你吧!

兩千多年前,有七個國家分別統領中國,燕國,秦國,楚國等等。 有一個叫屈原的詩人,生於楚國,一心想讓自己的國家更富強,便做出了一個利民利己的`方案,可楚王這個昏君,偏偏聽信奸臣的話。把他流放到一個偏僻的地方。之後,他每次都趕路去都城,把方案給楚王看。可楚王一次又一次的把屈原流放。有一天,秦國突然向楚國進攻。楚國不及防守就被打垮了,楚國的居民都叫苦連天。屈原看不下去了,便抱起一塊大石頭跳下汨羅江,楚國的百姓很傷心所以就排龍船去打撈他的屍體,把糉子丟進水裏,給魚蝦吃它們吃飽了。自然就不去吃屈原的屍體了。

所以,人們就把那一天定爲“端午節”。現在知道了端午節的由來了嗎?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38

你們知道端午節的習俗嗎?那我來告訴你吧!有喝雄黃酒,掛艾草,賽龍舟,吃糉子。這些習俗都是用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認—屈原。

屈原因爲對自己的國家失去了信心十分傷心,所以他就投汨羅江而死。百姓們得知屈原死了,就把雄黃酒倒到河裏,把蛟龍灌醉了,再把糉子扔進河裏讓蛟龍去吃,這樣蛟龍就不會去吃屈原的屍體了。還有划龍舟這樣的活動,這樣是可以把小魚小蝦趕跑,這樣就不會吃了屈原的'屍體。

掛艾葉是用來驅趕蚊子和蛇,以及一些對我們有危害的蟲子。

賽龍舟是表示屈原愛國,愛百姓的精神,這也是爲了紀念他不給國家丟臉的精神。

他也說過很多有名的詩:《九歌》《離騷》等有名的詩歌。他的詩歌讓人看了會讓人情不自禁地稱讚起他寫的詩。屈原在死之前也是一個名聲不小的人呢!而且他還是楚國最有名的詩人,自從他走了之後,楚國沒有了如此有名的人了。屈原是一個很厲害的人。

屈原真是一個愛國又偉大的詩人啊。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篇39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我們一家人在飯廳快快樂樂的吃着糉子。我突然問爸爸:“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呢?”爸爸說他也不知道,其他人也紛紛表示不知道。於是,我只好自己去翻書查找。

相傳在古代,楚國謀士—屈原深受楚懷王的重用。那些卑鄙小人就經常在楚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楚懷王漸漸不用他了,屈原見自己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悲憤不已。有一回強大的秦國派人找楚懷王議和,屈原看出這是秦王的陰謀,便去勸阻楚懷王,沒想到楚懷王不但不聽他的,還將他驅逐出都城。結果楚懷王一到秦國就被關機牢房裏,三年後因憂鬱成疾死在了秦國。楚懷王死後,楚襄王即位後,整天吃了玩,不理朝政,楚國一天一天衰弱下去。屈原多次勸說楚襄王,反而被流放到了遙遠的汨羅江邊。後來親王佔領了楚國的都城,屈原知道了這個消息後悲痛萬分,因不願做亡國奴而於農曆五月初五這天跳進了滾滾的汨羅江裏。後來百姓們爲了保全屈原的屍體而往江裏面投放糉子和雞蛋,希望江裏的'魚不要吃屈原,還把船裝扮成龍的樣子在江面上劃來劃去以便驅趕水怪。從此爲了紀念屈原的愛國精神,就把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定爲端午節。

喔,原來端午節是這樣來的。

有關這傳統的節日,有很多種說法。在此我只想說我家鄉的端午節。

自從我能跟在哥哥,姐姐後面跑開始到離家工作幾乎每個端午節都是在村子西北的最高的沙丘上過的。

有很多年,我爺爺都黎明前就挑過來無根水,又上山採回艾蒿草放在窗臺上,夾在門把後,還夾在我們姐弟幾個的耳朵上。這過節的氣氛就是在這艾草的淡淡清香中瀰漫開來。無需任何華麗的語言,滿是對兒孫健康,幸福的祝福。

有時我爺一給我夾上我就能醒過來,而有時卻是聞到那艾蒿的陣陣清香後慢慢才從睡夢裏醒來。不管咋醒這天早晨沒喝無根水以前是不能說話的。平時嘰嘰喳喳鬧個不停的我們幾個這天都很乖的,喝完無根水,象徵性的用無根水洗洗臉,下一個程序該分雞蛋了。雞蛋是我媽或我姑起早煮好的,但得分好。那時雞蛋不是天天有,不是想要多少就有多少。大哥是男孩,爺爺奶奶總分給他s十個,而我們姐妹幾個能分到六道八個。每每這時看我撅嘴奶奶也能偷偷的多給我一兩個,還不忘在我後腦勺上輕輕拍一下。

我們揣好分得的雞蛋,叫上左鄰右舍的小朋友很早就出發。必須在日出前爬到北沙丘的最頂端,然後回頭再看日出。五月末六月初的家鄉已綠成一片,每家每戶的孩子,還有鄰村的都從四面八方往這趕。

男孩們領着小狗,吹着口哨從我們身邊呼嘯而過,看誰能第一個爬到最高呢。往上爬時不穿鞋的,網上褲腿就上,有時還倒滾回去。每爬上一個小山丘拿出雞蛋相互磕一下誰的現碎現吃她的雞蛋,所以分雞蛋時都挑紅皮兒的小一些的。

登上最高處的都很自豪的跟下面的揮手,喊叫,就這樣邊吃雞蛋邊上。四五個人扯着手唱着歌上,春風伴着歡笑飛舞,春日迎着我們升起。北沙丘的每一粒沙子也都歡快地在震動。

等瘋累了,玩夠後,滿身是沙子的我們回到家時,香噴噴的韭菜臥雞蛋,還有我媽烙的蕎麪餅已經擺好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