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推薦作文

走進歷史文物感受遺產魅力征文1000字

本文已影響 1.79W人 

導語:中國歷史悠久,文化豐富。文物,就是體現古代發展的一面鏡子,可以讓我們直觀、瞭然地看到我國的發展歷程,下面是走進歷史文物感受遺產魅力徵文1000字,歡迎參考。

走進歷史文物感受遺產魅力征文1000字

  篇一:走進歷史文物感受遺產魅力征文1000字

時值深冬,萬物蕭索。透過車窗望去,山野一片枯黃。

我們採風團一行從甘州區出發,徑直向高臺方向駛去。車內出奇的靜默、沉寂,似乎2000多年的歷史古城觸手可及。

沒錯,我們正在趕往駱駝城遺址。

駱駝城遺址位於張掖高臺縣城西南,距離高臺縣大約20多公里路。當汽車在一塊丁字形砂土路上停下來之後,陪同的高臺縣文化局工作人員指着近前蒼涼肅穆的土壘廢墟說:駱駝城遺址到了。

繼續步行穿過一小段泥土路,越過幾塊水田,跨過一片蒿草荒灘,便是駱駝城遺址。古老的駱駝城已經看不出有完整的城門,我第一個從那破損的城牆口跨進駱駝城,一座歷經幾千年的古代城池就這樣展現在眼前。眼前所呈現的是用黃土夯築呈長方形的古城牆,全城看上去輪廓依然清晰,結構嚴密精巧,氣勢宏偉雄壯。

從整體來看,古城分爲南北兩城,兩城中間由腰牆隔開,整座城池又分外廊、宮城、皇城三層,現存的外城遺蹟有甕城、馬面、敵臺、腰墩、角墩、古井、城垣等輔助設施,角墩是在古城的四角,其中東南、西南角墩基本完整,而西北、東北角墩隨着歲月的磨損,雨水的沖刷,早已坍塌了。

站在角墩旁邊的城牆高處,凝望着這座曾經的北涼古都,在清冷的微風中靜臥於荒漠鹼蒿之中。我在想,歷史悠久的駱駝城,本是河西走廊東西通道上的一個據點,從漢唐開始,便充當了絲路暢通的一道重要防線,也許有無數次的兵臨城下,駱駝城卻依然固若金湯。它的每一道城牆缺口,每一堆凹凸遺址,也許都在無聲地訴說着千年風雨的洗禮,戰火的雕鑿。

駱駝城遺址是漢唐時期河西走廊絲綢之路上的古城址之一,根據史書記載,駱駝城在漢代名爲表示縣,東漢時因爲表是縣發生大地震,官寺、民舍全都被震毀了,大大小小的餘震持續了將近一年。地震後,需要另選縣址重新建築新城,重新建築的新城就是現在的駱駝城遺址。到了十六國前涼時期,即公元335年,表氏縣升格爲“建康軍”,隸屬於涼州,成爲絲綢之路上重要的軍事重鎮和中西文化交流的融匯地。東晉太元七年(382年),前秦大將呂光率十萬大軍征討西域,385年,呂光以兩萬頭駱駝滿載着從西域俘獲的奇珍異寶班師東歸,途經建康軍時,這支浩浩蕩蕩的駝隊曾在這裏駐紮。這是歷史上記載之中經過駱駝城最大的一支駝隊,是否因此就是駱駝城名稱的由來,不得而知。

呂光佔據涼州後,他繼續割據河西建立了“後涼”政權,並且拜謀士段業爲建康太守。而一介書生段業在公元397年,受後涼大將沮渠蒙遜的鼓動,竟舉旗造反,以建康郡割據,自署涼州牧、建康公,翌年自稱“涼王”,史稱“北涼”。駱駝城作爲北涼政權的發祥地從此正式登上歷史舞臺,這就是駱駝城常被人們談起的“北涼故都”的由來,再後來,段業被殺後,又開始了“西涼時代”。

一會“北涼故都”,一會“西涼時代”,對這段歷史,我自己筆底下也不覺有些亂。後來的史實是駱駝城成了北涼和西涼征戰拉鋸的主戰場,駱駝城也因此在河西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安史之亂後,甘州、肅州並陷吐蕃,健康軍也於唐代大曆元年(766年)陷於吐蕃。自河西陷於吐蕃至明代將近700年,駱駝城先後被吐蕃、回鶻、党項、蒙古等遊牧民族佔領。吐蕃之後史書再無記載,駱駝城就此悲情謝幕。

此刻,我們正行走在駱駝城南城的城牆邊,沿着城牆走着,偶爾會去摸一下黃土夯築的厚實的土城牆,夯土層依舊結實有力。擁有2000多年曆史的古城牆,是這座城池的生命防線,它能夠敵得住敵人的戰火,卻敵不了日積月累的風雨侵蝕,裂縫、豁口、坍塌、蟲洞、蟻穴……一直蠶食着古城遺址。

陪同的文化局工作人員講道:這座南城東西南北各有城門,其中北門通往北城內,各個城門都建有甕城。北城除了通往南城的南門外,至少在西面還開一門築有甕城。

實際上,駱駝城全部的城門都築有甕城。在南城東牆城外幾十米的地方,還斷斷續續地殘存着一些城牆,看上去沒有南北主城牆那麼高昂,原來,這些城牆被認爲是羊馬城,羊馬城多被建造在防禦上弱點的城門外側或護城河的內側附近,屬於臨戰時的附設城牆。在城牆和羊馬城之間配置兵力來阻止敵人進攻到城牆的正下方,或者適度地保持從城牆上射出的弓箭的角度來提高命中率等。羊馬城具有很高的防禦效果。

防禦設施如此完備、堅固的駱駝城,馬面卻很少,北牆和南牆上根本就沒有,東牆和西牆上也只是各有很少的3處。馬面在城郭的防禦上具有極重要的作用,建得越稠密越能發揮很好的防禦效果。因此,像這樣零星設置的馬面,很難有多大的防禦效果。相關專家經過考證分析,駱駝城雖建有甕城和羊馬城,但因爲馬面很貧乏,外廓城也不存在,就此認爲,駱駝城的構造在唐末五代時期以前的階段基本停止了進步,所以吐蕃征服河西地區時,駱駝城就已經被放棄了。

雖然,駱駝城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漢武帝時期,但對於駱駝城究竟因何而來,卻依然沒有定論,駱駝城名稱最初見於清初編撰的《重修肅州新志》:“駱駝城,在城西南四十里”,“按此即建康故城,駱駝城乃俗名耳”。有專家據此分析,駱駝城廢棄後,遺址周圍成爲遊牧場地,可能用來圈養駱駝,故而得名。當然,這也只是一個推測,並無所考,駱駝城的由來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距離駱駝城遺址不遠,它的西面方向,便是許三灣遺址,在駱駝城、許三灣遺址周圍有封土墓葬近萬座,駱駝城遺址周圍有城南墓羣、城東墓羣、大型夯土臺式墓羣和五座窯遺址。墓羣以其分佈密集,數量衆多,保存完好而聞名於世。這足以說明當年駱駝城、許三灣城一帶人口衆多,農業發達。

此時,冷風拂面,古城內不遠處還可以望見幾個懵懂孩童在寒風中玩着他們喜歡的遊戲,偶爾聽見幾聲清脆的笑聲。當我和我的同伴舉起“長槍短炮”,在城牆上,在平處的泥土、砂石、衰草中騎上爬下不停的拍照時,孩子們偶爾會停下游戲望幾眼,也許他們還很迷惑,這座殘敗的古城,本是他們可以隨意嬉戲的地方,爲何如此吸引這些遠方的客人久久流連駐足。

我想,等他們逐漸長大了,他們會漸漸明白,是這座古城靜靜地守護着世代生活在這一方土地的人們,也有資格充當他們的精神家園。

漢武時代、唐代武后證聖元年、北涼、西涼還有各路豪傑,對於駱駝城來說皆已灰飛,亦早已煙滅,昔日的駱駝城只是一個親歷者,也是一個見證者,更像一個旁觀者。該倒的倒了,該塌的塌了,歲月的無情遠勝於戰火,現在只是一座殘敗的古城,駱駝城已經歸於平靜。

  篇二:走進歷史文物感受遺產魅力征文1000字

初秋時節,江南爽朗。

雖已過煙雨迷朦的季節,縱難染上水鄉那淡淡的浪漫情懷,但於西溪而言,卻正值風花舞動,水遠天長的好光景。古書說,西溪水道自松木場起,至留下止,溪光杳靄,引人入勝,至南樟湖,蒹葭滿目,曳素百頃,皚若白雪,所謂秋雪。因此,西溪之美景,秋季尤甚,無論是行舟遠眺,還是緩步石徑,在美不勝收的風景之外,節氣所造就的意境也的確爲我們的遊興憑添了幾許愜意、幾分詩情。

西溪,古杭川之地,今天開之域。處結廬之境,攬煙水之勝,聽荻蘆散花,品文史風流,在盎然詩意間流連,情愫如泛舟破水般漣漪跌宕,萬千感慨在心中緩緩舒展開來。也許這正是西溪帶給人們最本真的感覺,身處其中,心緒是淡定的,紛繁塵世,已然悠遠……

滄海良渚

年華似水,流轉人間。

西溪的柿子樹枯榮了季節,西溪的蘆葦花飄飛了歲月,只有西溪的水流淌了幾千年,如時間的長河靜靜地訴說着這裏的變遷。

世界上大凡文明都擇水發源,西溪的兩岸卻孕育了深遠的良渚文化,這裏的祖先在曾經洶涌的水域裏搖曳着獨木舟選擇了在此棲息,從此,中國文明的曙光在這裏粲然升起。

良渚文化距今5000多年,那時候的人們犁耕稻作、製陶琢玉,在那個物質相對發達的年代不但創造了文字的雛形,也揭開了禮制的序幕。良渚文化廣泛分佈在太湖流域,但餘杭境內的“良渚遺址羣”則是其中心,至宋代因其地多河渚淺灘而稱靈芝鄉樑渚裏,這一帶地域,在古代歷史上均屬於西溪兩岸的範圍之內,由此也證明了西溪乃杭州最早文明的發源地。

歷史的演進向來曲折多變,如今我們所看到的西溪溼地其最終形成從良渚文化起源以來也經歷了遠古雛形、漢唐形成、宋元發展、明清昌盛、民國萎縮的五個歷史階段,而在杭州市對西溪溼地實施綜合保護工程後,她才重新獲得了新的發展生命,在美不勝收的景觀背後蘊藏着的是深厚的歷史積澱。

行舟在西溪的河道上,泛起的漣漪猶如歷史波瀾,回望那西溪最早的文明發端,在那古老而神奇的世界裏,良渚先民譜寫了東方文明的壯麗篇章。時光變幻,良渚文化留給我們的只是一些殘缺的片段,滄海桑田,荏苒歲月帶給西溪的是不斷改變的容顏,然而悠遠的歷史卻遺落給了人們無盡的回憶與追思,可以說,走過西溪,就走過了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風雲。

煙水人間

一曲溪流一曲煙。

西溪俗稱“沿山河”,因在錢塘縣西部的一條溪水而得名,它以秦亭山爲源頭,西堪橋爲埠頭,相傳舊時從秦亭山舟行至留下十八里,沿山輦道源長,沿水鑽橋渡灣,景緻悠然。

弱水三千,仙人留連。南宋高宗皇帝趙構醉心西溪美景,雖因地理條件未於此建造皇宮,但“西溪且留下”之言卻流傳至今。

西溪園區六條河流縱橫交匯,水道間洲渚星羅棋佈,港灣交錯相連,似一幅唯美的潑墨寫意的水景畫卷。

興許是因爲西溪之水來自西南羣山溪流匯聚注入溼地及水量較大的苕溪,因此形成了曲折錯落、寬窄不一的多元水系。由於此次遊行乘坐的是身位較大的機動船,所以過處均爲水深面寬的河道,我臨窗觀景,近處旱柳垂枝,倒影被碧波漣漪盪漾成翠色映像,隨行可見的柿子樹只剩黃葉廖然,卻尤其顯得枝幹利落,虯髯蒼勁,遠處蘆葦叢生,草木蔥蘢,秋氣颯然,色彩豐富,但覺目之所極皆美色,心之所至盡神怡。

行舟途中,總以爲水到盡頭待得上岸時,正欲品味“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意境,船頭忽然調轉,在迴轉間又進入了另外一處風景,不禁感喟西溪如白紗遮面的少女,只見翠裳明眸,卻難一覽風姿,這也正是西溪讓人們流連忘返的魅力所在吧。遺憾的是若能泛輕舟,搖木槳,進入需要悠閒慢行,攀開枝條方能過渡的窄小水道,該會更有通幽探勝的感覺。

有水就有橋,西溪的橋卻極具特色,大多隻是簡單的一塊石板,並且由於生活在這裏的人們爲了挑擔方便,兩邊均無護欄。這些古橋幾乎爲歷史遺留,那些斑駁的橋名很多已難辨認清楚,它們承載的不僅是人們的腳印,更承載了久遠而厚重的年華。河岸邊還可見西溪獨有的水閣,爲了節約土地和方便交通,西溪人在水邊上打樁建閣,也就自然有了河埠,後來建造的建築物也都統一風格,只是臨水多爲較大的碼頭,但正是這些人文景觀,讓西溪多了一份生活氣息。

在江南的多次遊歷,我總是沉醉於水畔人家的人文景緻之中,並且得出了“江南水軟”的論斷,西溪之水,柔情依舊,卻因其融於自然而別有一番野趣閒情。

西溪之勝,獨在於水。是那百轉千回、縱橫交錯的河渚,讓西溪的靈魂變得鮮活生動,遊人陶醉;是那曲折通幽、路徑萬變的水道,讓西溪的容顏姿態萬千,難以遍歷。

行舟西溪,心已落入那一弘清波中,滌盪了塵世喧囂,融化了凡俗慾望。

西溪人家

西溪是目前國內唯一的集城市溼地、文化溼地、農耕溼地於一體的國家級溼地公園,在生態爲本的原則下,西溪溼地將自然風貌與西溪人家的質樸民風良好地融合在了一起,讓遊人既陶醉於美景之間,又沉浸在水鄉情調之中。

循着水道穿行過兩岸原生叢林,帶着泥土的芳香,少頃就登陸來到了“西溪人家”。剛進入蠶室和紡紗坊,我就被一幕朱漆屏風所吸引,屏風的鏤窗中間鑲嵌着幾幅表現古時曾經在西溪居住的人們紡紗的系列圖案,圖畫裏均爲婦女,從側面反映了當年男耕女織的農業生活,在平淡從容的生活中,西溪人卻紮根在這一方水土繁衍生息了幾千年。

刺繡坊中有一女子埋頭穿線落針,偶爾擡頭看着我們這些遊人。她正在刺的是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濃墨重彩堪比剛纔水路里所見的風景。西溪人家中另外幾個展廳還展示了當地人婚嫁迎娶的習俗和勞動居家的物什,這些物什均按原樣擺放,我們像是貿然進入人家的陌生人,但我想若真是這樣,當地淳樸的人們也總會是笑臉相迎的。

這些場景生動地再現了西溪原居民的農家生活,讓人們認識和了解了水鄉的典型民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展示的物件中有許多是西溪農家所特有的,如貓氣死、瓦盤、瓦圈、磚夾等,雖不知道其具體的用途,卻在新奇中表現出先民的生活智慧。

走在“西溪人家”的石頭路上,兩旁野竹簇生,多見不知名的奇花異草。在景區東側休息的時候,突然看見一幢兩層樓

的土木結構房屋升騰起裊裊炊煙,恍惚間,回到了童年。

行走參觀中,導遊介紹了每年在蔣村深譚口舉行的龍舟盛會。據《南漳子•序》載:“當天目萬山下流之衝,瀦爲巨澤,蛟蜃之所出沒。”由於這裏地勢較低,每當入夏,都會遭受西來山洪的侵襲,西溪水患,古已有之;於是人們每年供奉龍王,將其恭請下船,巡遊河港。經治理後,水患不再,鄉民便自發地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一,開始在自家村裏請龍王,供龍王,吃龍船酒,謝龍王。到端午日,西溪各鄉村的大小龍船,都彙集到蔣村鄉的深潭口村,進行劃龍船比賽,因其歷史悠久,形式獨特,被譽爲“花樣龍舟”。端午日,無論多忙,在外有多遠,村裏的男人一定會趕回家,因爲劃龍船爲的是求龍王保佑風調雨順,求龍王保佑家家戶戶人丁興旺的大事,同時也是全村男人們一年中齊聚在一起的唯一日子。

當我們重新上船,“西溪人家”在身後逐漸遠去,經過規劃整治的西溪也搬遷了很多原居民,這種農耕生活也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但尚存的民風民俗無疑爲這裏的自然景色增添了幾分人文色彩。

人文梵隱

河渚孤島藏秋雪,蒹葭深處隱茭蘆。

對於秋雪庵,早有耳聞,急欲一睹風華,因此當河畔蘆蕩連綿,蘆花飛舞時,便知離庵不遠,乘船繞行洲渚,近庵裏許處,水閣飛檐隱約可見,斜出蘆葦叢林。秋雪庵雖位於溼地區域的核心地帶,卻藏身孤島,清水環繞,非舟楫莫尋,周圍半人高蘆葦遍生,似遮掩人跡。當年智一禪師借地沈氏在此興建茅庵,靜心修學,潛心頌經,也許就是爲了隔世歸隱。

秋雪庵建於宋淳熙初年,置地孤島之上,東南方向蘆葦灘地一望無際,素聞秋季時分,孤立庵外,皚皚明月下蘆花茫茫,意境清朗,心境透亮,微風拂面,功名淡泊,利益冷卻,與世無爭,只求長居於此,隨季節變換,看蘆葦青黃。

吳中名士陳繼儒來遊河渚,見庵在水中央,四面皆蘆洲,秋深蒹葭吐絮,月夜望之,白雲飄渺,清風徐來,瑩光搖曳,瀰漫千頃,便以唐詩“秋雪朦釣船”之境題寫了“秋雪庵”之名。明崇禎進士吳本素藉探親祭祖之餘拜訪老友智一禪師時,見此地河水盪漾,支流縈迴,兩岸蘆花一望無際,素白如積雪,盡興遊玩兩天後,落筆“圓修堂”後便戀戀不捨地赴京師上任。

秋雪庵原爲兩進庭院佈局結構,第一進院落中的建築以佛教文化爲主要功能;第二進院落中至民國初年加設兩浙詞人祠堂,供奉千餘詞人名錄,列有以人稱“詞聖”的唐代張志和爲首的歷代詞人七十二人,充分體現了西溪深厚的人文積澱。據史料記載從宋代起就有文人在此遊歷或隱居,千百年來,文人騷客在此留下了許多詩詞。明代張岱在《西湖夢尋》中寫下“餘謂西溪真江南錦繡之地,入其中者,目厭倚麗,耳厭笙歌,欲尋深溪盤谷可以避世如桃源、菊水者,當以西溪爲最”的詞句,給了西溪以至高的評價。史料記載清朝康熙和乾隆都曾到過西溪,並留下了大量筆墨,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帝南巡至此,寫詩曰:“十里清溪曲,修篁入望森。暖催梅竹早,水落草痕深”。

留在西溪的文人騷客詩書衆多,丹青難數,從不同的角度出發,以不同的形式寫就,卻共同抒發了對西溪的讚賞之情,在這些唐詩宋詞的文韻中,似乎隨着他們的筆墨尋回了昔日的西溪。

走過門前石板步道,行至庵中院落,右側即爲藏經樓,擡頭仰望,見牌匾上書“彈指樓”三個大字,兩側聯書:題詩月滿樓,說劍風生座。據說,此乃禮部尚書、著名書畫家董其昌題寫,那時距吳本素首次造訪已過了七年,爲崇禎十三年(1640年)。佛經說:“二十念爲瞬,二十瞬爲一彈指”,因此該樓之名隱喻時間短暫,本素對西溪魂牽夢縈,轉眼七年,頗感時光飛逝,容顏易老。後來智一得廣賓禪師居西溪期間所撰《法華山伽藍》遺稿,遂請吳本泰編寫當地寺院文叢(後更名爲《西溪梵隱志》),恰逢明亡入清,本泰眷念前朝,痛心亡國,文如其心,因此該書未能專記梵利,而兼重於隱逸,不僅表達了當時社會的深刻意義,也反映了現今的遊人心境。

且聽風吟

千頃蒹葭十里洲,溪居宜月更宜秋。

秋雪庵外,環顧四眺,溪身漸廣,洲渚分佈有致;南漳湖畔,蒹葭彌望,蘆蕩深處,荻花翩然起舞。

西溪絕勝,萬頃寒蘆一溪水。弱水之上,蘆葦遼闊,夏秋抽穗花開,輕如棉絮,白如綢紗,風動花飛,與浩淼煙波相映迷離,仿若天外。

如此境界,怎能不讓歷代文人借景詠情,或直抒胸臆?

高鳴年在《湖墅小志》裏讚美“蘆花則潔白如棉,一經風吹,則河渚兩岸恍恍如有無數白頭翁個個搖頭而立,真異致也。”許乃釗作詩云:“濛濛水天色,晴雪亂飛下。一白眩銀海,倒影澄潭瀉。”施萬月夜賞花,不禁感嘆“白露帶蒹葭,月光翻在水,恍若御天風,高歌雲漢裏。”這夢幻般的景色醺醉了詩詞,也溫潤了文字。

在帶着些許涼意的西風中,連綿的蘆葦隨風搖曳,紛揚的荻花飄灑,或落於花間,或浮於水面,飛舞成眼前的一片朦朧,若漫天飄雪,似薄霧緩流。如果心是寧靜的,必能聽見秋聲淅瀝,那麼就且聽風吟,娓娓輕訴這詩畫人間。

夢縈留下

行者無疆。

城市的林立高樓遮蔽了曾經純真的眼神,塵世的喧鬧噪鳴打破了曾經寧靜的思緒,遊牧的心靈如果渴望停留,那麼我想一定是一方雲淡天高的淨土,一處怡然自得的水鄉。多想居於此地,或立水閣河埠,極目遠眺,讓田園風光映入眼簾,或撐嵩盪舟,憑風輕唱,讓自然綠野融入身心。

不知道是百頃碧波盪漾了思緒,還是十里蘆花飄飛了情愫,也不知道是千年歷史撥動了心絃,抑或是質樸民風感染了心境。只一次我尋夢西溪,但卻有多少次,我夢迴西溪,渴望再一次解讀她那無盡的詩意。

夢醒時分,冥想中發現西溪源於原始自然,又生於良渚人文,所以她正是我們的來處,而也將會是我們的歸宿。

更多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