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對聯

中國對聯的歷史由來

本文已影響 3.47W人 

導語:對於對聯,大家並不陌生,每一年家家戶戶門上都要貼對聯討個喜慶,那你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國有貼對聯這個傳統麼?跟着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中國對聯的歷史由來

對聯是中華民族的國粹。可以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語言文字能像漢字這樣達到這種天造地設、鬼斧神工的境界,只有中國這神奇的漢字造型以及微妙的對仗效果纔有對聯這一獨特藝術形式。對聯所兼備的賦、駢文、詩、詞、曲等文學基因,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審美特徵和實用價值。它和諧的韻律、勻稱的對偶、跌宕的平仄,不但深受中國人民的喜愛,而且還隨着中外文化的交流,逐步被周邊國家的文人、學者所認識。我們要傳承這一國粹。

對聯多依從古典藝術語言,所以它具有典雅、精練、優美的特徵。它多種多樣的表現手法,使得人們在這一藝術的天國裏得以充分的發揮和享受,使人們從中汲取無盡的知識和營養。或狀物寫景、或詠物言志、或寓意抒懷、或揚善抑惡、或陶冶情操等等,它無不駕馭得法、運用自如。它能引人入勝、發人深醒、耐人尋味、給人啓迪。似警鐘可清心脾,若號角以勵弘志,如明鏡能察己過,像金石以鑑是非。它是自然音樂的顯現,傳統文化的精粹,人文思想的昇華,生活哲理的結晶。可謂,“兩行墨跡播事理,一縷春風醉古今”。

大概在周秦時代,中國民間就有了在門前掛桃符的習俗,那時候是用來驅鬼除邪。《後漢書·禮儀志》說,“以桃印,長六寸,方三寸,五色書文如法,以施門戶,止惡氣。”據傳,古代東海度朔山有一大桃樹,樹下有神荼、鬱壘二神,主管萬鬼,如遇見鬼祟,他們就把它捆起來喂老虎。後來,民間在春節時,便在桃木板上畫上二神像,以去鬼瘴,這就是關於桃符的最初記載。後來,人們將這一習俗繼承下來。到了宋代,人們已用紅紙代替桃木板,將乞求吉祥或驅鬼避邪的聯句寫在紙上,貼在門上,這就是延續了幾千年的門貼。

對聯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上古書籍中的對偶句的影響。對偶句式、句法,早在先秦之前就已形成。如《尚書》中有“滿招損,謙受益”的對句;《詩經》中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菲菲”的對句;《易經》中有“乾以易知,坤以簡能”的對句;《論語》中的“學而不思則國,思而不學則殆”的對句;《道德經》中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都是工整的對偶句。秦漢瓦當有“千秋萬歲,長樂未央”的對句,對工極巧,令人嘆止。

劉麟生先生在其《中國駢文史》中說道:《道德經》中裁對之法意境變化多端:“有連聯作對者,有參差作對者,有分字作對者,有復其字作對者”,還說“古今作對之法,《詩經》中殆無不必具。”自覺運用對句藝術應用於創作作品中,始於西漢的司馬相如等賦家。賦是一種半文半詩的文體,很講究文彩和韻律。賦最大的特點是講究駢偶對仗。到了南朝,詩人以做詩工穩爲勝。齊、樑時期,著名詩人沈約創造了“永明體”。“永明體”嚴格要求對仗和聲律,並有了“四聲八病”之說(“四聲”即平、上、去、入四聲;“八病”即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南史·陸厥傳》說:“永明末……汝南周顒善識聲韻‘(沈)約等文皆用宮商’以平上去入爲四聲,以此制韻……五字之中,音韻悉異;兩句之內,角徵不同,不可增減,世呼爲‘永明體’。”關於永明體詩的聲律特徵,沈約在《宋書·謝靈道傳論》中曾說道:“欲使宮羽相變,低昂舛節,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這爲以後對聯走向成熟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