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蒙學國學常識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通緝令”

本文已影響 1.83W人 

影視劇中的通緝令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通緝令”

伍子胥的畫像——最早的“通緝令”

春秋戰國時期,吳國名將伍子胥就曾被楚國畫像通緝。

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做了相國。《國語·楚語》和《史記·伍子胥列傳》中記載,楚國到了楚平王年間,因爲楚平王荒淫無度,國勢日衰。楚平王懷疑太子“外交諸侯,將入爲亂”,伍子胥及其親屬被裹入這場政治鬥爭,後因親屬盡被殺害而逃到吳國。楚平王爲了追殺伍子胥,命人制作了他的畫像,張貼到全國各地,並懸賞捉拿。中國政法大學法制史研究所蒲堅教授認爲,“這張伍子胥的畫像,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次通緝。”

但據《後漢書·黨錮傳》記載,東漢漢靈帝年間,爲了緝捕張儉而製作的“通緝令”也可謂我國曆史上極爲典型的“通緝令”。

在漢桓帝時,大宦官、中常侍侯覽在其家防東(今山東金鄉縣西北)“殘暴百姓,所爲不軌”。同鄉人張儉不畏權勢,毅然寫奏摺給漢桓帝,揭露侯覽的罪行,請求誅殺侯覽。但奏摺終因落入侯覽之手而被扣壓,侯覽與張儉也因此而結下冤仇。此次事件稱爲“黨錮事件”。

漢靈帝建寧二年(公元169年),侯覽勾結同鄉人朱並,上書誣告張儉,並脅迫漢靈帝詔令緝捕張儉,張儉聞訊後倉皇出逃。侯覽“刊章討捕”,刻印了許多包括張儉年齡及外貌特徵在內的`公文,頒行於州郡,要求各州郡協助緝捕。

通緝令發出後果然奏效,張儉“困迫遁走,望門投止”。雖然百姓“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張儉仍無處藏身。他走到哪裏,官兵就追捕到哪裏。幾經流轉,張儉逃到東萊(今山東掖縣),藏在好友李篤家裏。李篤也不敢久留張儉在家,又偷偷地把他送到塞外。直到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黨錮事件”結束後,張儉才得以重歸故里。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