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蒙學國學常識

中國古代沒有“科學” 更不是“科學”大國

本文已影響 2.41W人 

四大發明

中國古代沒有“科學” 更不是“科學”大國

新近在網上看到一篇讀《李約瑟文獻50年》記,提到:英國科學家李約瑟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的問世,使人們發現“被愛因斯坦判爲不具備科學兩大關鍵要素的中國,連馮友蘭都論證爲科學不毛之地的中國,卻原來在近代以前是個富甲天下、璀璨耀目的科學大國。”

這這種看法在我國早就存在,聽起來很舒服,流傳也就很廣。但在古代中國,其實無科學可言,科學尚不存在,何來科學大國?

我說這話,實在煞風景,一講出來就有人反對,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難道不偉大!還可以舉出張衡的地動儀,自流井的鹽井。以及孔明燈是航天的嚆矢,爆竹二提腳是火箭的濫觴等等。這些事物,在當時的世界上確實是無與倫比,所以美國首都華盛頓的航空航天博物館裏真的陳列着孔明燈。但遺憾得很,都只能稱之爲技術,而不能算是科學,技術和科學相關,但並不能等同,嚴格說來中國古代那些技術,並非以科學爲基礎,與現代意義的技術也是有差別的,所以有人把那個時代建立的文明稱之爲工匠文明,以始區別。

下面幾個例子,我覺得足以說明。

金史專家朱壽康先生領導的一個小組,曾專門用現代的測試手段去研究中國的古劍。他告訴我,1974年在從葬秦始皇的陶俑坑中出土的三把寶劍,是直接埋在地下約五、六米深的土中,地上面的水能夠滲入和它們接觸,可是經歷了兩千多年,出土時仍是光亮如新,非常鋒利,婦女的辮梢,竟可一揮而斷!後來在一次會上,方毅同志也談道這秦始皇時代的寶劍,他去參觀時曾要出試過,真的有這樣鋒利。而這些秦劍是用銅和錫,還有少量的鉛造成,並不是鋼劍。

朱壽康他們用測試儀器反覆檢驗,還做了一些模擬試驗,最後查知,寶劍不鏽的祕密是表面有一層厚度僅十微米的鉻;他們還發現,在這些劍中,劍身中錫的含量量高於劍刃,所以刃口鋒利,而整體堅韌。這樣的劍是怎樣造出來的呢?研究的結果是,先澆鑄出中間的.芯條,再澆鑄兩邊的刃而作成的“複合劍”,要知道這是在兩千多年前,是工匠的技術也好,這技術也是了不起的。

寶劍的物質組成清楚了,製作方法也知其大概,何不造它幾把?有人試過,但都不成功。因爲古代這些奇妙的寶劍,是摸着石頭過河,憑個人積累的經驗來製造。並不知道煉製寶劍過程中有什麼物理化學作用,也沒有可以作爲規範的工藝流程,造出這一把,下一把就不一定能依樣畫葫蘆地複製,所以會有這樣的傳說,鑄劍名家干將和他的妻子莫邪練劍三年不成,最後把頭髮指甲剪了投進冶煉爐,直至莫邪自己跳進爐中才煉成。而這劍也有了靈氣,成爲威懾邪惡的神物,留下的記載不少,由此可以看出,技術高則高矣,但與科學風馬牛不相及,超自然的神祕倒是不少。沒有上升到科學,只能靠在實踐中學,師傅帶徒弟,一代一代傳下去,不知到了那一代,這經驗隨着師傅進了棺材,就完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