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八年級語文《故鄉》教學設計

本文已影響 1.85W人 

【教學構想】

八年級語文《故鄉》教學設計

《故鄉》這篇小說是魯迅先生作品中的名篇,可圈可點可評之處實在太多,如果面面俱到,勢必抓不住重點,突破不了難點,有鑑於此,結合本單元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聯繫時代背景和作者的經歷去解讀文本,緊扣精神家園和情感主線去設計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結合本文內容實際,我想在教學時關鍵是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根據新課標的精神,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而本文的探究重點應該是運用對比和多種描寫手法刻畫人物形象和突出主題思想的寫法以及小說所刻畫人物的社會意義。而要探究這些問題,最重要的切入點就是引導學生抓住一個“變”字來閱讀小說,通過對人物動作、語言、外貌等的分析去探究人物的變化,進而分析這些變化的原因,從而明確主題。

教學設計

1.體會運用對比刻畫人物形象和突出主題思想的寫法。

2.學習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

3.理解小說中議論的作用,探討小說要表達的主題。

4.學習魯迅先生關心國家和人民的命運的憂國情懷。

重點:運用對比和多種描寫手法刻畫人物的性格特點以及小說所刻畫人物的社會意義。

難點:對小說中內涵豐富的語句的品味、理解。

兩課時

課前預習:本文較長,需要學生充分預習,在教學之前應引導學生查閱相關資料。瞭解本文的時代背景及作者的經歷,再通過反覆朗讀加以體會,這是解讀本文的重要一環。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

1.導語。

俗話說“甜不甜,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的確,“故鄉”是一個極具魅力的詞語,自古以來她讓多少遊子魂牽夢繞,她又讓多少墨客騷人深唱低吟。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先生的小說《故鄉》,看看“我”回故鄉有哪些感受和思考。

2.請學生交流各自熟悉的反映思鄉之情的詩詞歌賦,由此導人課文

(從學生熟悉的話題引入課文,在感情上縮短與小說內容的年代距離,然後逐漸深入,由現象到本質,由感性到理性地引導學生把握小說的內涵,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二、檢查預習

對預習作業進行檢查,解決生字難詞,進一步落實學生對時代背景及作者經歷的全面瞭解。

(這一環節主要是落實學生提前“預熱”課文的情況,由於本文內容離學生生活較遠,學生不易感受,因此,這一環節爲進一步深入學習課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略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要求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概括“我”對記憶中的故鄉和現實中的故鄉的印象和感受。

學生自主閱讀、合作探究,教師引導歸納:

記憶中的故鄉:景物美好,色彩明快、豔麗。

現實中的故鄉:蕭索、荒寂。

記憶中的故鄉和現實中的故鄉相去甚遠,變化巨大,“我”對自己的這次故鄉之行深感“悲哀”,“我”的心情不禁悲涼起來。

(這一環節符合新課標“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的要求,也是爲進一步深入分析課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細讀課文,透視人物的心靈世界

引導學生從文本中找依據,從品讀重點人物的言行舉止、外貌神態等描寫語句人手,分析人物的發展變化。

學生自主閱讀、合作探究,教師引導歸納:

1.閏土的變化:

①肖像的變化:

紫色的圓臉

昔日小氈帽

紅活圓實的手

灰黃且有很深的皺紋

今日破氈帽

(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

②語言的變化:

昔日:滔滔不絕,無所不談。

今日:稱“我”爲“老爺”,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續。

③神態的變化:

昔日:天真活潑、熱情、富有朝氣。

今日:像石像,像木頭人。

④性格的變化:由一個天真活潑的小英雄變爲一個麻木遲鈍的木偶人。

2.楊二嫂的變化:

昔日:豆腐西施,終日坐着

今日:外貌:凸顴骨、薄嘴脣、圓規

語言:尖叫,貴人眼高

動作:討東西,塞手套,造謠

性格變化:由一個安分守己的人變爲一個自私、潑悍、尖刻、愛貪小便宜的庸俗小市民。

(這一環節通過師生與文本之間的反覆對話互動,讓學生從文本中搜集信息、整合信息,對人物形象獲得初步體驗,符合新課標閱讀文學作品的要求,也突出了本文的教學重點。)

五、小結本課

引導學生自主小結:

作者能夠將這兩個重要人物的變化刻畫得栩栩如生、鮮明生動,是運用了哪些.寫作上的技法呢?

學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教師歸納明確:

1.在對比中刻畫人物,表現主題。

文章將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進行對比,將楊二嫂前後生活進行對比,將故鄉情景的前後變化進行對比。此外,還有“我”和閏土關係的對比,“我”和閏土的關係與宏兒與水生關係的對比等。

2.運用語言、動作、神態、肖像等描寫來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徵。

六、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課下聯繫時代背景及課文內容探究人物命運變化的根源。

第二課時

一、精讀課文,探究人物命運根源

引導學生儘可能從文本出發,在文中(含註釋)找依據,結合預習作業所查時代背景資料,合作探究導致人物命運的原因。

學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教師引導歸納:

1.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

2.辛亥革命後十年間……;

3.閏土揀“香爐”和“燭臺”。

歸納原因: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是農民生活貧困的根源,也是造成國民人格扭曲、精神家園失落的禍首。

(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有所感悟和思考。)

二、暢所欲言,體悟人物典型意義

作者刻畫這兩個典型人物的意義何在?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分析,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如:

1.反映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農村破產、農民生活痛苦的現實,表達了追求新生活的願望。

2.反映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殺。

3.揭示純真的人性被扭曲了。

4.反映愚昧、落後、貧窮的輪迴。

5.表達了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這一環節主要是培養學生感受、理解、評價的能力。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能聯繫時代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

三、品味重點語句,強化文章內涵

品讀文章77_88節,理解作者的希望。

這一部分中有一些較難理解的重點語句,引導學生品味其深刻內涵。如:“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隻有希望而不去奮鬥、追求,希望便無所謂有,有了希望並始終不渝地鬥爭、實踐,希望便“無所謂無”。人們都滿懷希望去奮鬥.就會迎來新生活。

(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從而進一步理解本小說的內涵。)

四、自主質疑,合作解疑

由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合作解疑。

如:作者已經重點刻匭了閏土的巨大變化,爲什麼還要塑造楊二嫂這個形象呢?

討論明確:

一是用楊二嫂的自私、刻薄襯托閏土的善良、樸實。

二是以楊二嫂二十年的變化說明城鎮市民的貧困化,用此說明中國農村破產的廣泛性,進一步深化了主題。

(由於本課較長,學生的問題可能較多,故設置這一環節。同時,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也符合新課標的要求。)

五、.總結全文

這篇小說以“我”回故鄉爲線索,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順序安排情節,運用對比和多種描寫手法來着重刻畫閏土和楊二嫂的巨大變化,從而揭露了在帝國主義和封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