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初中文言文《遊恆山記》教案

本文已影響 1.99W人 

  《遊恆山記》教案

初中文言文《遊恆山記》教案

 課程目標

1.熟悉並把握課文的生字生詞,理解文章大意。

2.通過本文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恆山所處的地理位置和景物特點。

 教學策略:

圖片展示法、串講法、問答法、抄讀法。

  教學重難點:

學習本文簡練而形象的語言及詳略得當的寫作手法。

教學活動:

 一、介紹背景,導入課文

1.師:明代著名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遍歷祖國的名山大川,《徐霞客遊記》是他三十多年旅遊勘察的記錄。……(簡單介紹徐霞客旅遊勘察的情況)本文便是他登北嶽恆山時的日記。

  二、設置問題,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結構

1.讓學生自讀課文,看註釋,學生字,疏通文意。(字詞提示見板書1)

2.師:請大家看第一段寫了些什麼?“風翳淨盡,澄淨如洗”屬哪種表達方式?

2.閱讀第一段,回答問題:

第一段寫出發的時間和天氣情況。 (略寫) 表達方式:描寫。

3.師:第二段主要寫什麼?

3.閱讀第二段,回答問題:寫上山登頂的經過。(詳寫)

從上山到登頂的過程中,作者描寫哪些景物?(在明確答案中層示相關圖片)

(1)景物:望仙台虎風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寢宮、飛石窟、北嶽殿、會仙台。

(2)作者是在這個過程中是怎樣安排詳略的?

點撥:作者的略寫,也能抓住景物的特色,一步到位,準確而生動。如寫鬆,則“鬆影篩陰”;寫北嶽殿,是“上負絕壁,下臨官廨,殿下雲級插天……”,話雖不多,而景物的形象卻活現於筆下,使讀者產生深刻的印象。登頂的經過寫得最詳細,如寫其險峻,“兩崖斷處,中垂草莽者千尺”,“出危崖上,仰眺絕頂,猶傑然天半”;寫其難攀,“滿山短樹蒙密,槎材枯竹,但能鉤衣刺領,攀踐輒斷折,用力雖勤,若墮洪濤,汩汩不能出”,可見攀登之不易。

(3)請談談你對徐霞客“餘益鼓勇上,久之棘盡,始登其頂”精神的認識。

(3)結合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講講這種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的精神的重要性。

4.師:第三段寫什麼? 你能解釋一下文中所說“是山土山無樹,石山則有。北向俱石,故樹皆在 北”的現象嗎?(安排學生在課前查資料找出答案)

(2)根據文中所述,請你判斷恆山的具體地理位置,畫一張恆山方位圖。

5.師:第四段寫什麼上山下山,作者的觀察角度也有所變化,試舉例說明。

4.閱讀第四段,回答問題:寫登頂後遠眺所見之景。

(1)山西乾旱少雨,山南向陽多蒸發,雖然是土山也沒多少樹;而山北是陰坡,化雪時間長,又少蒸發,所以較溼潤,雖是石山,卻長了很多樹。

(2)閱讀課文,劃恆山方位圖。

5.閱讀第四段,回答問題:第四段寫從西峯下山,至飛石窟的情況。

點撥:這樣的描寫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也看出作者觀察事物的細緻。

表明作者視角轉換的語句:“南經松柏林,先從頂上望松柏蔥青,如蒜葉草莖,至此則合抱參天,虎風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