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辛棄疾詞兩首》教學課堂實錄

本文已影響 2.36W人 

  【《辛棄疾詞兩首》教學課堂實錄】

【教學目標】

《辛棄疾詞兩首》教學課堂實錄

 一、認知目標

1、瞭解辛棄疾及詩作的背景和內容。

2、感悟辛棄疾詞的豪放風格,體會詩人的情感。

3、學習詞的藝術手法。

 二、能力培養目標

1、培養學生欣賞、感悟詩詞語言的能力。

2、體會景色和典故中所蘊涵的深層含義,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

3、培養鑑賞詩歌作品的濃厚興趣,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

 三、思想教育目標

根據本詩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點,理解詞人報國無門,壯志難申的悲憤心情。

四、根據詩歌學習的要求、詩歌的體裁特點以及學生學習的實際水平,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立爲:

1、反覆誦讀,感受詩歌韻味。

2、明確詩中寄託的情感,深刻理解詩人悲苦心情。

3、通過比較,加深對詩詞藝術特色的理解。

 【教學難點】

1、學習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和用典的寫法。

2、體會詞人情感,並感受其形象。

 【教學方法】

傾情誦讀 —— 整體感知,體會情感 —— 感受形象,咀嚼涵詠 —品味語言的方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具準備】課件、黑板

 【教學過程】

  一、 激情導入,名詩對接

師:有些詩句,人們也許不知道它們出自何人,卻能將其熟記於心,並千古傳誦。下面,我們一起來完成以下的名詩對接。

青山遮不住,畢竟動流去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衆裏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師:你們能說出以上詩句是出自誰的筆下嗎?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辛棄疾的名作《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在接觸作品之前我們先來回憶一下作者的有關情況

二、作者簡介,知人論世

辛棄疾,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歷城人。他原是智勇雙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長於金人佔領區,自幼就決心爲民族復仇雪恥、收復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進行抗金禦敵,統一中原的奮鬥。自符離之戰失敗後,南宋王朝一戰喪膽,甘心納貢求合。身爲“歸正人”的辛棄疾,因受到歧視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詞多數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與蘇軾同爲豪放詞派的代表,合稱“蘇辛”。

師:誰願意爲大家朗讀大屏幕上這段關於辛棄疾的介紹呢?

  三、傾情誦讀,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要求學生正確注音)

師:那麼,你們想不想聽聽老師爲大家準備的示範朗讀呢?

2、聽讀 (要求注意停頓、語氣和情感的把握)

師:你們認爲讀得怎麼樣?那就請一位同學也飽含激情地朗讀這首詞。哪位同學願意來嘗試一下呢?

3、抽讀 (要求學生充滿感情的朗讀)

師:你讀得真好!讀出了千里清秋的遼遠空闊,讀出了落日樓頭的孤寂悲涼,也讀出了欄杆拍遍的苦悶悲憤。我們爲你精彩的朗讀而喝彩!

4、譯讀 (學生結合課下注釋,理解詩詞意思)

師:出色的朗讀往往是建立在正確的理解的基礎上的。下面就請大家結合課下注釋,邊讀邊理解詞的內容。並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劃出來,可以和你旁邊的同學討論解決,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討。

5、質疑 (師生共同解決疑難問題)

 四、體會感情,感受形象,

師:讀過辛棄疾的這首詞,相信大家一定讀懂了一些東西,那麼能不能告訴老師你讀過之後的感受呢?

(鼓勵學生自由發表見解)

師:是的,我和同學們一樣,讀完這首詞心裏涌動着太多的感動和感慨。讓我們一起深入詞人內心最深處,去觸摸他的情感脈搏吧。

一)分析詞的上片

師:我們先來看詞的上片。上片中詞人用了我們常見的表現手法,你們發現了嗎?

—— 借景抒情

1、那麼詞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寫,他們分別描寫了什麼景色?

—— 江月、山景、落日、斷鴻、遊子

2、師:一切景語皆情語,這些景色描寫又牽動了詞人怎樣的心緒呢?

教師提示:請大家抓住關鍵詞     (學生討論完成)

——( 1 )詞人由水寫到山,有無情之景寫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是詞人在賞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遼遠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牽動了他久蓄的愁苦。寫得氣象闊大,筆力遒勁。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見之遠山也似乎在“獻愁供恨”,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麼詩人愁恨爲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線,效力無由;再遠即中原舊疆,收復無日。南望則山河雖好,無奈僅存半壁;朝廷主和,壯士不得其位,即思進取,也限於國力。以上種種,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詩人借遠山之獻供,盡情抒發內心擔負。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棄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國勢衰頹的意思,亦表達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斷鴻”是失羣的孤雁,比喻自己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師:是呀,愁苦萬種,萬種愁苦都映襯在落日餘暉的夕照裏,應合着離羣孤雁的哀鳴,使得飄無定所的辛棄疾,此刻感到了從未有過的悽清和冷寂。

3、其中的“遊子”指誰呢?這又表達了詞人的什麼情感?

—— 指自己。辛棄疾渡江淮歸南宋,原是以宋朝爲自己的故國,以江南爲自己的家鄉的。可是南宋統治集團不把辛棄疾看作自己人,對他一直採取猜忌排擠的態度;致使辛棄疾覺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遊子了,內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4、詞人除了寫景,還寫到了自己的行爲,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現力的動詞嗎?那麼它們又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感呢?請大家談談你們的理解。

(學生討論完成)

—— (1)看、拍、會、登

(2)“吳鉤”本是戰場上殺敵的銳利武器,但現在卻閒置身旁,無處用武,這就把作者雖有沙場立功的雄心壯志,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也烘托出來了。以物比人,這怎能不引起辛棄疾的感慨呢?

“欄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說不出來的抑鬱苦悶之氣,借拍打欄杆來發泄的意思,用在這裏,就把作者雄心壯志無處施展的急切悲憤的情態宛然顯現在讀者面前。

“無人會、登臨意”感嘆自己空有恢復中原的抱負,而南宋統治集團中沒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來幫助他解除心頭的鬱結,然而又有誰能來給與他慰藉呢?

5、全體女生朗讀

師:女生讀的如此有氣勢,男同學想不想和她們比比?那就請男同學激情飽滿的朗讀下片。

二)分析詞的下片

1、全體男生朗讀

師:與上片相比,詞的下片描寫的對象變成了歷史人物,那麼詞人寫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張翰 —— 樂於歸隱

許汜 ——謀取私利

劉備 —— 雄才大略

桓溫 —— 嘆時光流逝

2、師:詞人對這些人和各持什麼態度?

張翰 —— 樂於歸隱

_____(正)

許汜 —— 謀取私利

劉備 —— 雄才大略

______(反)

桓溫 —— 嘆時光流逝

3、請大家思考作者寫這些人物以及有關的事有什麼用意嗎?

( 1分鐘後),大家不妨和你周圍的同學討論一下。

—— 心志的表白並不能解脫心靈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悽苦。於是他想到了古人,並藉以表達自己的情感。

(1) 用“盡西風,季鷹歸未?” 這裏,辛棄疾是借張翰來自比,不過卻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難忘懷時事、棄官還鄉。還寫了有家難歸的鄉思,並抒發了對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憤,確實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鄉思”與前面的“遊子”呼應,是“落日”、“斷鴻”背景裏“遊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劉郎在這裏泛指有大志的人,這個典故用在這裏是說他既不學爲吃鱸魚而還鄉的張季鷹,也不學求田問舍的許汜,“怕應羞見”中的“怕應”二字是詞人爲許汜設想,表示懷疑:你這樣的小人,有何顏面去見劉備那樣的英雄人物?表達了對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棄疾的雄心壯志。

(3)“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風雨,指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樹猶如此”指辛棄疾對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夙願不能實現的憂懼。

4、這種借古人來表達自己情感的寫法我們稱之爲什麼呢?

—— 用典

師:就本詞來看,詞人用典意在對比,前兩個是反例,後兩個是正例,正反對比表達了詞人的榮辱觀、價值觀。可見,辛棄疾可謂是用典高手。

6、你如何理解詞的最後一句呢?

—— 這三句是寫辛棄疾自傷抱負不能實現,時無知己,得不到同情與慰藉的悲嘆。亦與上片的“無人會、登臨意”相呼應。

師:英雄無淚,只因未到傷心處,辛棄疾卻黯然流淚,那是因爲他的心在滴血呀!

教師小結:真是“橫看成林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呀!我真的很佩服同學們的理解,很多話是老師想說的,你們都說到了。

五、咀嚼涵詠,品味語言

師: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與語言的完美結合,這首《水龍吟》也不例外,相信詞中的許多句子都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麼現在請大家合上課本,試着回憶一下,哪些句子讓你一見傾心?並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玩味着句句言近意遠的詩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懷磊落,憂國傷時的詩人,彷彿就浮現在我們的眼前。是啊,錦繡河山必然哺育無數英雄,又何止辛棄疾一人呢?《念奴嬌•赤壁懷古》就爲我們塑造了一個抱負遠大,識度明達的蘇軾。下面請同學們就兩首詞在情感表達和藝術特色方面的相同點做一個簡單概括。

 六、對比鑑賞,拓展延伸

比較《水龍吟》和《念奴嬌•赤壁懷古》兩首詞在情感表達和藝術特色方面的相同點。

情感:抒發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

表現手法:運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曠遼遠。

語言:大氣豪放。

師:其實這些特點也恰恰是豪放詞的特點,於高遠中寄豪情,永遠是一種美的享受。

七、師生再次跟讀這首詞。

師:美的藝術我們該反覆欣賞,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在詩情畫意中再次傾聽辛棄疾最真實的心跳。

八、小結

這首詞立意遼遠、意境開闊,它彷彿令我們拔地凌空、極目遊騁。仰則天高,俯則水遠。天高水遠,無邊無垠。像這樣的壯觀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難得有心領略,而鷦鷯偃鼠之輩則消受不起。在這裏我們感謝辛棄疾,感謝他爲我們帶來了這麼豐富的精神食糧;感謝他讓我們感受到了濃厚的愛國情結。

九、課後作業

師:法國著名學者帕斯卡說過:“人類所有的才能之中與神最相近的就是想象力”,同學們你們想不想也與神靠得近一點呢?那就請大家完成下列作業:

結合自己的領悟,展開想象,把這首詞改爲散文。要求想象豐富、合理,內容與詩歌一致,語言流暢,三百字左右。

  九、板書:

上片:江月 山景落日 斷鴻

動作:看、拍、會、登

下片:張翰 —— 樂於歸隱

許汜 ——謀取私利 運用典故

劉備 —— 雄才大略

桓溫 —— 嘆時光流逝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實錄

作者:辛棄疾

牡丹江市第二中學語文組 皇彥革

教學過程:

師:上課!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

師:今天上課我就有一個問題想請教大家,誰能給我解釋一下什麼是“典故”?

生:就是經典故事吧!

師:有道理!

生:典故就是作者用一段故事、寓言、成語等等,來表達一種思想,就像寓言故事差不多,告訴大家一些人生道理和做人方式等。

師:說得很好,很具體!

生:典故就是詩文裏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事物。《現代漢語詞典》第280頁!(生笑)

師:很好,能及時查閱詞典,是很好的學習方法!剛纔這位同學說到典故就是詩文裏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和事物,這個定義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典故的信息呢?

生:典故經常運用在詩文中!

師:很好,再加上剛纔同學的意見,我們就能明確典故在詩文中會啓迪大家一些人生道理和做人方式!典故總是蘊涵着很深沉的.文化內容,它的背後,常常牽涉着一股深沉的底蘊——深情的,或者哀惋的,或者壯烈的,或者悽慘的故事。使用典故必然地將喚起讀詞人與典故蘊涵相應的感情的共鳴,從而更能增加作品的藝術魅力和感人效果。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南宋詞人辛棄疾的作品《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在這首詞中就用了很多典故,大家在學習的時候就要想一想,作者運用這些典故表現了怎樣的思想情感!(板書題目、作者)

師:首先我們一起來齊讀這首詞!(領起)

生:(齊讀)

師:在剛纔同學們的閱讀過程中,我聽到有一個字是兩個讀音,就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是bì(畢音)還是fú,到底讀那個音,同意bì的同學請舉手!那個同學能說說爲什麼讀bì的音,你從哪裏得到的依據?

生:昨天預習的時候,網上看到的,但也有說是讀fú音的,現在我不能確定讀什麼。

師:好,請坐!能知道積極利用網絡幫助自己學習這很好!還有沒有其他的同學說,我從另外的途徑知道的,確定一點的答案?

生:在《宋詞鑑賞辭典》上看到的,上面說應該讀bì音。

師:好,請坐!我們學習就應該有這樣的鑽研精神!這個字在古籍作品中的注音是bì,這首詞中也應該讀“(bì)佛狸祠下”。可見大家的預習是非常認真的!還有一個地方,大家在讀的時候也是有一點問題的,就是在讀“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的時候,有些同學的停頓是“封狼居胥”,大家想想,這裏應該怎樣停頓呢?

生:這句話應該讀“封狼居胥”。因爲“狼居胥”是個地名,“封”是動詞。漢大將霍去病,打敗匈奴後,登狼居胥山,築壇祭天以告成功這件事。

師:很好,他注意到了文章下面的註釋內容。能在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上斷句,這很好!所以大家在今後的預習中應該多注意作品的內容。提到了內容,同學們在預習的時候,朗讀的時候,也許大家已經注意到了詞中用了很多典故。現在,請大家再一次閱讀這首詞,看一看,這首詞中用了幾個典故?

生:(默讀,思考)

師:誰先來回答?

生:孫權;寄奴,劉裕的小名;廉頗

師:好,他的思路很敏捷!他說了三個典故。大家同意他的說法嗎?

生:我認爲有四個,還有一個就是劉裕的兒子劉義隆的失敗,就是詞中的“元嘉草草”。

師:很好,請坐。還有沒有不同的意見?

生:我覺得有七個典故!分別是:孫仲謀處、寄奴、想當年金戈鐵馬、封狼居胥、烽火揚州路、佛狸祠下、廉頗。

師:他說有七個。我想問一下,“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是對誰的描述?

生:劉裕!應該是六個典故!

師:他及時修改了自己的答案,敢於自我否定,這是需要勇氣的!大家想,他剛纔的回答還有沒有破綻?他說是六個典故,還有說三個、四個的,你同意嗎?同學們應該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要敢於嘗試,嘗試其實就是一種挑戰,是對自我的一種肯定,是自信的表現!

生:“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沒有用典故。

師:爲什麼?

生:這句寫的是作者自己的經歷。

師:這位女同學語言十分堅定,她很自信!大家同意她的意見嗎?她說是五個典故。

生:(一部分肯定,一部分沉默)

師:那讓我們從前到後數一下吧,他們是:孫權、劉裕、劉義隆、佛狸祠指的是拓跋燾、還有廉頗,看來真的是五個典故。剛纔,同學們的回答告訴我們,在預習課文的時候,一定要認真、細心!好,接下來,我想請同學們自己用簡潔、完整的一句話概括一下詞中每個典故的內容!

生:第一個是:孫權帶兵打敗曹操的軍隊;第二個是:劉裕爲恢復中原,大舉北伐;第三個是:元嘉年,劉義隆沒有準備好就草率出兵,結果“贏得倉皇北顧”;第四個是:拓跋燾擊敗宋文帝,在瓜步山建立行宮;第五個是:說廉頗年紀大了,不能打仗了。

師:好,他回答得條理很清晰,語言很流暢!可是,我剛纔有一個要求,那就是:(生接)

生:用一句簡潔、完整的話來概括!

師:那看來剛纔這位同學說的不夠簡潔、不夠概括!誰能再來說說!

生:第一個是:無覓英雄孫仲謀;第二個是: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第三個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第四個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第五個是: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師:這個同學是用原文中的句子進行的概括,可是我剛纔是說讓同學們用自己的話來概括。哪位同學還能來嘗試一下!看來用詞精煉準確也實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我有點理解古人爲什麼會“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了!

生:第一個是:孫權敗曹軍;第二個是:劉裕建政權;第三個是:劉義隆望敵而逃;第四個是:佛狸擊敗宋文帝;第五個是:沒有概括出來。

師:第五個典故是沒有概括出來!(生笑)不過這個同學概括得已經很好了,她的用詞多麼簡練啊,而且還非常準確!誰能把第五個典故概括出來!真理的形成正是像同學們這樣的探討中得來的!

生:年老廉頗不得重用。

師:通過剛纔同學們的回答,我們比較好的掌握了這首詞的五個典故。以前很多評論家在品評辛棄疾的作品的時候說,辛詞用了太多的典故,影響了人們的理解。看來辛詞中的典故卻沒有難倒我們的同學,看來大家是很善於思考的!同學們既能從宏觀上把握這首詞,又能用最簡潔的話概括,這很了不起!

下面,我們再把目光聚焦到這首詞的題目上。我們知道“永遇樂”這是詞的詞牌(生答),“京口北固亭懷古”纔是這首詞的題目(生答)。以往的學習告訴我們,詞和《詩經》一樣,在題目的選擇上往往就是它的第一句話,例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可是,這首詞卻有一個十分明確的題目,再想一下,《卜算子詠梅》。在詞裏面,單獨命題的時候不多,而只要單獨命題了,它的主旨一般就比較明確了!這首詞的題目“京口北固亭懷古”就告訴我們是詩人在什麼地方(京口),做什麼(懷古)!那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大家剛纔概括的典故,有幾個典故是在京口發生的?

生:我覺得應該是兩個,一個是孫仲謀,他在京口建立了吳郡,曾打敗來自北方的曹操的軍隊;一個是寄奴,就是劉裕,他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他在這裏起事,最後建立了政權。

師:他說是兩個,如果只有孫仲謀和劉裕,那麼其他的幾個典故中的人是不是作者天馬行空胡思亂想呢?

生:(搖頭)

師:很多同學都搖頭,說不是。那麼作者是怎麼把這幾個典故和京口聯繫到一起的呢?

生:孫仲謀和寄奴他們兩個具有英雄氣概,這時候作者就想到了自己的祖國,當年出兵失敗了,然後又想到了自己懷才不遇,得不到重用。於是後面三個典故都聯繫起來了。

師:我明白這個同學的意思了。他是說作者是用自己的身世把這些典故聯繫起來的。誰能給同學們介紹一下作者寫這首詞時的身世經歷?

生:辛棄疾在詞人中,算是個英雄。1161年,金國大舉南犯,21歲的辛棄疾率羣衆2000多人在家鄉起義,加入抗金義軍,擔任“掌書記”職務。在起義軍的幾個月裏,他表現出非凡的勇敢和堅定,幹了兩件轟動一時的事。一件是,一個叫義端的和尚叛變投降,辛棄疾親往追捕,親手斬了這個叛徒;另一件是,親率50騎兵,直闖駐有5萬大軍的金營,活捉了殺害耿京、瓦解起義軍的叛徒、內奸張安國渡過準水,到達建康(南京)。渡江之後,他被南宋統治集團排斥,空有一腔報國熱情,卻無處施展。後來,宰相韓侂冑用事,重新起用辛棄疾。但這位裙帶宰相是有目的的,就是急於北伐,起用主戰派,以期通過打敗金兵而撈取政治資本,鞏固在朝勢力。精通兵法的辛棄疾深知戰爭決非兒戲,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他派人去北方偵察後,認爲戰機未成熟,主張暫時不要草率行事。哪知,韓侂冑卻猜疑他,貶他爲鎮江知府。北固亭是京口(鎮江)名樓,登樓可望已屬金國的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可以想像,辛棄疾在京口期間,肯定不止一次登樓,登樓之時,定有幾多感慨存於心中,蓄積起來,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吐之爲這首詞。

師:今天我們又一次見識了楊金霖同學廣博的文學史學知識!

生:(掌聲)

師:這樣看來詞人並非是天馬行空胡思亂想。詩歌具有想象和聯想的特點,但必須要注意聯想和想象的輻射點,這些典故的輻射點就是京口這個地點。如果脫離了想象的輻射點,那就叫胡思亂想了。詩歌的想象力很不好培養,也正是剛纔那位同學的那句話告訴了我們辛棄疾運用典故的功力是極強的。還要注意一句話“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其中的“揚州路”是揚州的道路嗎?

生:路是當時行政區域的劃分概念,“揚州路”就是揚州行省。

師:她告訴我們“揚州路”是個行省。揚州和京口是一個地點嗎?

生:不是。

師:那這兩個地點又是如何聯繫起來的呢?

生:大概是京口就在揚州這個行省內。這是還不成熟的觀點!(生笑)

師:你很大膽,有質疑精神!好,請坐。還有其它的意見嗎?

生:在京口這個地方望見了揚州,從而產生了一系列的聯想。

師:這位同學在這裏提到了一個“望”字,詞中也有“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一個“望”字就使作品的意境闊大起來!作者沒有侷限於這個小小的亭子之上,而是聯想到很多的內容;一個“望”字,使作品有了遠與近的意境,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面!好,剛纔我們一起把作品的典故串了一下,把作品中的地點也串聯了一下。哪位同學能大膽的用你的語言把這首詞的內容陳述一下!(提示:通過你的聯想和想象把作品的內容陳述一下)(激發:現在需要同學們大膽的表達你對作品的理解了)

生:[很有感情的陳述了內容]

(上片)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卻無處去找孫權那樣的英雄了。當年的歌舞樓臺,繁華景象,英雄業跡都被歷史的風雨吹打而隨時光流逝了。夕陽照着那草木雜亂、偏僻荒涼的普通街巷,人們說這就是寄奴曾住過的地方。回想當時啊,劉裕率兵北伐,武器豎利,配備精良,氣勢好像猛虎一樣,把盤踞中原的敵人一下子都趕回北方去了。

(下片)南朝宋文帝(劉裕的兒子)元嘉年間興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業,由於草率從事,結果只落得自己回顧追兵,便倉皇失措。四十三年過去了,向北遙望,還記得當年揚州一帶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敵佔區裏後魏皇帝佛狸的廟前,香菸繚繞,充滿一片神鴉的叫聲的社日的鼓聲!誰還來問:謙頗老了,飯量還好嗎?

師:剛纔這位同學給我們作了精彩的表達,感情很充沛!我們注意到在這個同學陳述的時候,有很多詞之外的內容。爲什麼呢?這是因爲詩歌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跳躍性!句與句之間不是很嚴密的聯繫在一起的,只有附加一些成分,才能把詩歌的意境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也是我們需要注意的!現在我們對詩歌的整體把握掌握了,對於詩歌中的一些細節我們也是要斟酌的。比如,詞的首句“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如果你寫“江山”用“千古”修飾嗎?如果把“千古”換成了“千里”好不好?

生:沒有千古好,因爲詞的主題是懷古!他要站在京口聯想到以前的很多典故,所以用“千古江山”比較好。

師:這個同學告訴我們,辛棄疾之所以寫“千古江山”是爲了體現他的懷古之意!而這個“古”字更把時間的延續性給了我們,並且告訴我們江山依舊,時間變化了!也纔有了後面“英雄無覓孫仲謀處”的悲涼!這就像“詞中之帝”南唐後主李煜在他的詞中寫道“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有一種時空磅礴之美!這就是說,我們要注意詞的細節問題。起句短短的一句話,既點明瞭時間的線索,又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調。即“英雄無覓孫仲謀處”的悲涼!有了一個好的開頭還不夠,還要有一個好的結尾,這就是我們在寫作中常說到的“鳳頭、豬肚、豹尾”。下面我們看“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個結尾它所蘊含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懷?

生:這是一個疑問句,以疑問結尾反映了作者受不到重用,懷才不遇的苦悶心情。他是自比廉頗。

師:哦,你說是自比廉頗。那廉頗這個典故是悲劇還是喜劇?

生:悲劇

師:好,請坐。如果說這個作品的起句“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已經奠定了悲涼的感情基調,結尾“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又自比了,看來作品是以悲結束的。這個“憑”字怎麼來理解呢?

生:我覺得應該是不服老,不服輸。

師:有沒有不同的意見?

生:辛棄疾是說,現在連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人都沒有了。憑是靠的意思,就是靠誰來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意思,以此來表現自己比廉頗的處境更加悲涼。

師:你贊同誰的觀點?或者談談自己的觀點?

生:我贊同後一個同學的意見。因爲在當時,廉頗已經老了,但趙王還想用他,派人去問他的身體情況。雖然廉頗最後沒有被任用,但是辛棄疾的情況是朝廷已經沒有再任用他的意思了,藉此表現自己比廉頗處境更慘!

師:好,請坐。我也比較贊同後面這種說法,他把這種悲涼加深了。辛棄疾在寫了這首詞之後兩年就憤然離世了。這樣我們才理解,當年他在寫這句話的時候一定是極爲悲憤的!廉頗那麼老,不管有沒有起用,還有人去問一問,可現在誰能問一問我呢!表現了辛棄疾悲涼的情懷!

好,上面我們通過作品的起句和尾句理解了作品的情感。(寫、講板書)一個“望”字用遠和近的地點變化引發了他對當世的感嘆,“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一個“古”字點明瞭時間線索,由孫權到劉裕到劉義隆,並暗指了現在的南宋天下,也是一個由遠到近的變化。所以,這首詞的主旨應該是懷古傷今之作。它不是簡單的詠歎今天,而是傷今!這樣,我們就比較好的理解了這首詞的主題。好,我記得有人曾說過:成熟的文學,往往是帶有濃厚的悲劇色彩的。雖然我不確定這句話是否準確,但我卻深有體會,不論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屈原,還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杜甫;不論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的諸葛,還是“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的陸游都給了我這樣的感嘆!所以希望同學們學會品味悲劇,當然我不是讓大家感受其中的悲傷,而是讓大家讀懂悲壯!在悲壯中感受這些人愛國愛民的情感!好,現在讓我們懷着這樣一種心情來重讀這個作品。(領起)

生:(齊讀)

師:剛纔同學們在讀的時候我發現有很多同學情緒都很激昂!大家能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對詞的閱讀中,這也是詩詞很好的鑑賞方法。下面誰能聲情並茂地給同學們朗誦一下這首詞?

生:(很踊躍)(讀得很好)(掌聲)

師:好,我們再一次跟着這位同學感受了辛棄疾那悲憤的情懷,真爲辛棄疾的報國無門而嘆息。不過,我們是幸福的一代人,我們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成長,我們正堅定地奔向我們夢想的大學校園!今天的課就上到這裏,下課!同學們再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