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高中語文必修四《辛棄疾詞兩首》知識點

本文已影響 2.24W人 

  【重點語句整理】

高中語文必修四《辛棄疾詞兩首》知識點

1、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①<名>小而高的山。

【引】高;尖銳。《孟子·告子下》:“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

②<名>崖岸。《莊子·徐無鬼》:“夜半於無人之時而與舟人鬥,未始離於岑而足以造於怨也。”

2、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

<名>細切的肉食。《論語·鄉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辛延年《羽林郎》:“就我求珍餚,金盤膾鯉魚。”

3、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①<動>浸沒。李肇《國史補上》“以(筆)頭搵水墨中而書之。”

②<動>用手指按;揩試。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重點內容探究】

用典亦稱用事,凡詩文中引用過去有關人、地、事、物的史實,或語言文字,以說事爲由頭,使詞句變得含蓄與典雅,即稱“用典”。《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雖所寫的年代不同,分別是辛棄疾中年時和晚年時的作品,但用典抒懷卻是一致的,具體說來這兩首詞的用典有如下的一些特點

一、把歷史故事用入詞中,來表達思想、抒發感情《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的下闋,詩人連用數典,表達了他的理想、抱負和萬般無奈的矛盾心情。“休說”三句,用晉人張翰典,既寫了有家難歸的鄉思,又抒發了對金人、對南宋朝廷的激憤,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再用三國許氾典(“求田問舍”三句),作者登臨遠望故土而生情,誰無思鄉之情,作者自知身爲遊子,但國勢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也許是說,我很懷念家鄉但卻絕不是像張翰、許汜一樣,我回故鄉當是收復河山之時。(“可惜流年”三句)但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光陰虛度,壯志難酬的痛苦又怎麼能忍受呢?這三個典故,孤立看來,可說是風馬牛不相及,但辛棄疾巧妙地將其連爲一體,不僅深刻真摯地表達了自己欲圖抱負而不能的痛苦心情,而且三個典故含意逐步加深,產生了蕩氣迴腸的藝術效果,使典故有了新的生命力。

二、把歷史人物融入詞中,借古人來表達自己的愛和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中,詞人運用了四個典故:孫仲謀——懷念英雄,表達收復失地的理想;寄奴——懷念古人,表現北伐決心;劉義隆——借古諷今,暗喻南宋現實;廉頗——自發感慨,不忘爲國效力。他要古人出來代他說話,他對這些古人或愛或憎,或鄙視或仰慕,他把這樣強烈的情感傾注於早已僵死的古人身上,重新賦予他們以生命,從而使他們個個都立體地展示在我們面前,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三、把前人詩句化入詞中,來表達自己胸中意旨《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的上闋,“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寫山。皮日休《縹緲峯》:“似將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韓愈《送桂州嚴大夫》“山如碧玉”,是此句用語所出。那山就像一個飾以玉簪,梳着螺髻的滿面愁容的'女子,前人固有用“玉簪”“螺髻”寫山的,可“獻愁供恨”,卻惟有辛棄疾可得。

“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三句,第一個動作是“把吳鉤看了”,借用杜甫《後出塞》詩“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第二個動作“欄干拍遍”,妙用劉孟節詩“讀書誤我四十年,幾回醉把欄干拍”。化用這些詩句,就把作者雄心壯志無處施展的急切悲憤的心情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南朝劉勰《文心雕龍事類》雲:“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這句話既說明了用典的目的是引用古代來驗證現在,又揭示了用典的特點是根據具體的事例來比照抽象的義理。辛棄疾是用典高手,大量運用社會和人事意象,來抒發自己的感情。他寫忠憤感慨,不是口號,不是概念,而是用了許多典故來體現的,不同於那些膚淺叫囂的詞。好的詞要有含蓄蘊藉、委婉曲折之美,在婉約中要有寄託寓意,豪放中要有委婉曲折,辛棄疾全做到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