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采薇》優秀教學案例

本文已影響 3.44W人 

  一、教學目標

《采薇》優秀教學案例

 知識與技能

1.瞭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進一步認識故鄉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以此滋養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習文本,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並能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

3.進一步認識詩歌的文體特點,在把握情感的基礎上,能讀出詩歌的節奏、韻味。

 過程與方法

1.自行誦讀、翻譯,瞭解作品主旨,當堂成誦。

2.探究學習,探討詩歌中的鄉思情結的內涵,體驗這一美好的感情。

3鑑賞詩歌,從詩歌的意境、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本進行比較鑑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驗家園之思對一個人的成長的影響,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故土的感情。

2.在更廣闊的閱讀視野中,比較鑑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的異同,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

  二、教學重點

1.瞭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故土的感情。

2.培養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展開與文本、編者、老師、同學的對話交流。

3.比較鑑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的異同,提高詩歌鑑賞水平。

  三、教學難點

比較鑑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的異同,提高詩歌鑑賞水平。

  四、教學過程

  一、 導入

《詩經》是人類文明的春天,是文學天地的源頭清水,從詩經中走出的女子嫋嫋娜娜,從詩經中走來的男子豁達堅毅,從詩經中流傳出的故事哀婉悽美。

今天,讓我們用真摯的情、善感的心,吟誦這古老的歌謠!

  二、簡介

從關關雎鳩到蒹葭蒼蒼,《詩經》早已在我們心中紮根。關於《詩經》的介紹,在老師印發的資料中有詳細內容。今天學到的這一篇選自《詩經•小雅》,是西周後期作品。當時諸侯相爭,周室衰落,犬戎、獫狁等外族也經常入侵,周亦興師反擊,造成連年戰亂不止。人民特別是出征將士對戰爭有着複雜的多元感情。 今天我們就要走進他們的情感世界。

 三、檢查預習

(一)基礎知識(齊讀)

(二)整體把握

1.這首詩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這首詩是用兵士的口吻,在戰後歸家的途中,追述、倒敘戍邊作戰時的苦況,

  四、誦讀課文

請同學記齊讀。

誦讀提示:《詩經》基本上是四言詩,節奏爲“二二”式。讀起來有一種音樂的和諧之美,我們不僅要把握詩歌外在的音樂節奏,更要把握內在的情感節奏.下面先由老師給大家讀一遍吧!請大家注意體會這位戰士的情感變化.

教師配樂朗誦

五、品味經典

緣情入文輕吟低唱

剛纔老師在誦讀的時候,同學們體會到了感情的變化嗎?走進任何一篇詩經的作品,我們總會被種種情思所纏繞,這首采薇也不例外,請同學找出這位戰士的情感脈絡.

 板書:悲傷—喜悅---悲傷

1-3節:悲

一開篇,我們就感受到濃重的悲傷,我們不由得思考,此時這位戰士身在何方,又爲何而悲?

身處何時:莫—陽

身在何方:駐地邊的曠野(說具體些“我戍未定”說明是在駐地邊上)

爲何而悲:思鄉厭戰仇恨

如何表現: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意象 薇(如何用薇來表情達意呢?從藝術手法的角度考慮)

重章疊唱: 當人們產生了強烈的感情衝動的時候,“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對深化意境,強化感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時,它還有效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音樂感。

比 興:作—柔—剛 比喻時間流逝

朗 讀

4-5節:壯

戰士的情感發生變化.此時他又身在何方?爲何而壯?

身處何時:春季

身在何方: 戰場(戎車既駕)

爲何而壯: 打勝仗(一月三捷)(側面描寫寫軍容之壯、必勝信心)(“四牡業業”,“四牡騤騤”,“四牡翼翼”寫戰馬的高大強壯,步伐整齊,“象弭魚服”寫精良的裝備, “一日三捷”是用數字的對舉,表現了戰爭的捷報頻傳。傳達出抒情主人公強烈的自豪感。)

如何表現:1. 側面烘托

2.借景抒情—意象 棠棣花(有沒有藉助什麼意象?)

比興:用花之盛起興,喻出軍容之盛及聲勢之壯。

至此,全詩氣勢爲之一振.

朗 讀

6節:悲

身處何時:冬季

身在何方:歸途(昔來,是來征戰;今往,是往家鄉。)

(爲何要回家時還會覺得悲?)

提示:(1)宋之問在《渡漢江》中說“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一個怯字寫出了歸鄉時的千萬種感受。

(2)“古詩十九首”裏的《十五從軍徵》是這樣寫的:“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所以這位戰士唱道“我心傷悲,莫知我哀”,歸來時,還何樂而有呢?歸家的喜悅因爲對家人自身命運的擔憂都變得沉重起來。所以他說”莫知我哀”,莫是沒有人,沒有人知道我的哀傷.

爲何而壯:追憶過去,痛定思痛(當初離家時的場景,如今回家的艱難)

如何表現: 借景抒情—意象 楊柳、冬雪

1.借景抒情。詩人沒有直接傾訴內心的感情,而是以飄拂的柳絲這一意象來渲染昔日上路時的依依不惜,用雨雪紛飛來表現今日返家路途的艱難和內心的悲苦,含蓄深永,味之無盡。

3.對比:將時序之“今──昔”,景物之“柳──雪”,人生之“往──來”剪接融匯,創造出超越現實的典型畫面。

同一個“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條路,卻已有“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之別,而這一切都在這一“往”一“來”的人生變化中生成……

難怪後人把這四句論爲詩經中最好的詩句。

朗 讀

以境化文巧妙想象

這位不知名的作者,在三千年前,根本不知道電影爲何物,但他卻分明是一個優秀的導演,能用三個看來簡單,其實卻很動人的場景,將一個戰士的形象塑造得深入人心.而我,行走在他的文字間,我就像是一個演員,不,我就是那位戰士.我的手指還有薇的清香,我的眼裏也飽含着憂傷.

這樣一首詩,千百年來被人們用同的方式詮釋,用不同的方式紀念,有人揮毫書寫,有人深情吟唱,現在我們聽到的這一首樂曲就是采薇的新唱.我們也來用自己獨特的方式來表達我們的敬意與愛意吧,我有個設想,將這首采薇的樂曲拍成一部mtv吧,我想按照情感線索分三個鏡頭來拍攝,第一個鏡頭我是這樣安排的:

深秋,夕陽如血,一位滿面塵土與愁容的士兵,俯下身子採摘着地上的`逐漸變硬的薇菜,不時擡起頭遠眺着故鄉的方向,乾裂的嘴脣喃喃地唱着故鄉的小調,眼中閃爍着一叢烈火:時而幻化出家鄉小橋流水,時而幻化出戰場的刀光劍影……

接下來的兩個鏡頭,我想請同學來幫我完成,請大家在音樂聲中來幫我構思一下.

評語:1.有景物、有神態、有心理,很生動的畫面,很豐滿的人物形象

2.把詩歌的意境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

3、真正把握了這位戰士的情感脈搏

鏡頭二:一樹的棠棣花燦爛地站在戰地邊的路口,軍旗在料峭的風中獵獵飄揚,戰場上煙塵滾滾。將帥駕着高大的馬車昂首而來,士兵們吶喊着奮勇殺敵。看!整齊的軍隊,精良的武器,無不讓獫狁人膽戰心驚。敵營人叫馬嘶,我們所向披靡!

鏡頭三:寒冬,陰雨霏霏,雪花紛紛,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鄉途中踽踽獨行。回想出征時楊柳的依依不捨,看看回鄉時道路崎嶇,又飢又渴;邊關漸遠,鄉關漸近,可家鄉還是那個可愛的家鄉嗎?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鄉情。這緩緩的吟唱超越了時空,向我們訴說着那亙古不變的思鄉愁緒。

讓我們在《采薇》的吟唱中再次用目光撫平這位戰士的心傷吧!(齊讀)

 六、拓展閱讀:《十五從軍徵》

結束:

詩三百,思無邪,它是生命最原始的呼喚。古人與我們在時空裏隔絕,卻靈魂中相望。《詩經》是一座寶藏,希望每一位同學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財富!

 七、教學反思

本堂課將情感、價值之類豐富的人文目標具體融化在對文本的解讀過程中,通過反覆的吟誦、品味、領悟,通過豐富的聯想、探究,在準確解讀文本的基礎上,深入剖析詩的人文內核,深刻深入理解詩歌中反映的社會生活和作品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人生境界,真正實現文本的教育教學價值。

引導學生研習文本,培養了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並能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點撥得當,培養了學生由表及裏,抓住本質,深入探究的能力。

《詩經》涉及到大量的文學常識,又因距今時代久遠(近三千年),某些詞句的理解歷來有分歧,今天閱讀理解起來在語言方面困難較大。所以我讓學生課前預習,收集《詩經》有關的文學知識、藝術特色以及有關難字詞。這對培養學生自主討探究的能力是很好的。但因時間限制,有些內容介紹得過於簡略。

《采薇》向來以其豐富多彩的人文內涵、難以言說的詩情畫意、含蓄蘊藉的藝術風格讓人拍案叫絕。尤其是詩中那真實複雜的矛盾情感———對強敵賊寇的憤恨與對故園親人的思念,保家衛國的豪邁與歷盡艱辛的苦澀,明媚樂景中的哀傷與陰晦哀景中的喜悅,都給人以無窮的想像與回味,具有永恆的魅力。課堂上我盡力引導學生去領略其豐富的內涵,但還是取捨欠當,有些倉促,不太到位。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